目的 探讨清化肠饮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的治疗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TNBS-乙醇法建立UC大鼠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清化肠饮低剂量组(简称低剂量组)、清化肠饮中剂量VX-445组(简称中剂量组)、清化肠饮高剂量组(简称高剂量组)。造模后第3天开始予相应药液进行干预,每日1次,连续给药14 d。HE染色法观察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变化;测定血清中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SH-px4)、铁离子、髓过氧化物酶(MPOAdverse event following immunization)、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脂质(LPO)的含量;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中NADPH醌氧化还原酶1(NQO-1)、血红素加氧酶-1(HO-1)及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蛋白的变化。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均出现相应组织selleck化学病理损伤,血清CAT、GSH-px4、SOD水平及结肠组织中HO-1、NQO-1、Nrf2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血清铁离子、MPO、LPO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美沙拉嗪组及高剂量组大鼠结肠炎的组织病理损伤明显改善,血清CAT、GSH-px4、SOD水平及结肠组织中HO-1、NQO-1、Nrf2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铁离子、MPO、LPO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 清化肠饮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治疗作用明显,其作用机制可能与Nrf2/HO-1通路抑制氧化应激作用和调控肠上皮细胞铁死亡来缓解溃疡性结肠炎有关。
藜麦多肽复合功能饮品的开发与特性研究
藜麦(Chenopodium quinoa Willd)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淀粉和膳食纤维,还富含微量营养元素及功能活性成分,如钙、镁、锌、维生素E、叶酸、多酚、黄酮、皂苷等,营养价值极高。藜麦蛋白是藜麦中第二大营养物质,其含量高达14%~17%。藜麦蛋白属于优质植物蛋白更多,营养价值高,包含了人体所需的所有必需氨基酸,且氨基酸之间配比平衡。藜麦蛋白水解后获得的藜麦多肽还具有丰富的生物活性功能。但目前有关选用两种酶复合水解藜麦蛋白的研究较少,单一酶对蛋白质水解能力有限,使得水解不彻底,降低了其生物利用率,同时单一酶对蛋白的水解有一定的固定性,只会在固定的某个酶切位点进行作用,所以多肽得率较低。此外,藜麦蛋白的溶解性较差,也限制了其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因此,本课题采用碱提结合酶水解技术,以期在提高藜麦蛋白得率的情况下,同时还可以保留其他水溶性营养成分以及功能活性成分,从而提高藜麦蛋白的生物利用率;进一步采用复合酶水解藜麦蛋白制备藜麦多肽,改善藜麦蛋白的溶解性,使藜麦多肽具有较高的功能活性;最后以藜麦多肽为主,辅以苦荞黄酮,青稞β-葡聚糖为稳定剂制成一款天然的富含多种功能特性的饮品。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高蛋白的藜麦品种-HL为原料,碱提酶辅助法提取蛋白,选用抗氧化活性高的胰蛋白酶与风味蛋白酶进行比例复合水解藜麦蛋白,以响应面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优化复合酶selleckchem解藜麦蛋白工艺。结果显示,复合酶解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底物浓度2 mg/m L,酶复配比3:2(胰蛋白酶:风味蛋白酶),加酶量2.0%(w/w),酶解时间4 h,酶解p H 7.5,酶解温度50℃,此时抗氧化活性为35.758%。2、以制取的藜麦多肽为原料,对其理化特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藜麦多肽分子量主要分布在0.8~3.0 KDa之间,相比于藜麦蛋白更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其氨基酸含量也从11.189 g/100g增加到74.170 g/100g。另外,相较于藜麦蛋白具有更好的起泡性、泡沫稳定性、乳化性以及乳化稳定性,起泡性由49%提高到75%,泡沫稳定性由75%提高到89%,乳化性由45%提高到72%,乳化稳定性由73%提高到92%。藜麦多肽比藜麦蛋白溶解性更好,中性条件下溶解性由65.93%提高到85.26%,证明酶解后藜麦蛋白溶解性有所改善;藜麦多肽的消化特性测试结果表明,在胃环境下,藜麦多肽的抗氧化活性无明显变化,在刚进入肠环境时,藜麦多肽的抗氧化活性有一定的提升,但后又趋于平稳,这体现体内胃肠的环境对藜麦多肽影响较小,可以在肠胃中保持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同时发现,藜麦多肽与藜麦蛋白的抗氧化能力呈现出一定差异,藜麦蛋白的抗氧化能力明显低于藜麦多肽,最显著的是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随着浓度的不断增加抗氧化活性不断提高,在1.6 mg/m L时,清除能力均接近100%,且两种物质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均表现为DPPH>OH>ABTS>O_2~-。3、基于藜麦多肽的理化特性,制作一款功能饮品,以藜麦多肽为主,以苦荞黄酮和青稞β-葡聚糖作为辅助功能物质和稳定剂,对饮品进行调配工艺的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究原料对功能饮品品质的影响,以离心沉淀率和感官评分为指标,采用L_9(3~4)正交试验得到藜麦多肽复合功能饮品制作的最佳调配工艺配方。结果显示:0.1%阿斯巴甜水溶液添加量5%,苦荞黄酮添加量0.3%,青稞β-葡聚糖添加量0.5%,藜麦多肽添加量1:10,饮品的感官评分最高,最高分为88.15。4、对饮品进行品质分析,饮品的稳定性较好,其最佳保存方式是阴凉处避光保存,不建议长时间冷藏保存。基于GC-MS测定饮品中的挥发性物质成分,一共测定出152种,其中酸类34种,醇类33种,酯类28种,烷烃类22种,芳烃类16种,卤代烃类8种,其他类11种。最后对藜麦多肽复合功能饮品进行功能特性的分析,结果证明与市售功能饮品相比,藜麦多肽复合功能饮品在抗氧化能力(O_2~-清除能力96.60%、DPPH清除能力95.67%、OH清除能力98.73%、ABTS清除能力91.01%)、吸附胆盐(68.12mg/m L)、胆固醇(16.65 heterologous immunitymg/m L)、胆酸钠(26.05 mg/m L)及葡萄糖(16.36 mmol/m L)能力,阳离子交换能力以及对抑制胰脂肪酶活性(29.66%)能力方面都呈现较好的结果,这也说明各功能物质成分之间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二甲双胍通过IL33/ST2信号通路缓解OVA诱导的小鼠过敏性气道炎症
目的:构建由卵清蛋白(Ovalbumin,OVA)诱导的的支气管哮喘小鼠模型,研究二甲双胍(Metformin,MET)干预对哮喘小鼠肺组织IL33/ST2信号通路表达及气道炎症的影响。方法:随机将24只8周龄雌性BALB/c小鼠分为3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NC组)、哮喘组(OVA组)、二甲双胍干预组(MET+OVA组),每组8只。在造模第1、8、15天OVA组及MET+OVA组小鼠给予OVA致敏液腹腔注射致敏,NC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从造模第22开始Ipatasertib使用方法,连续7天,OVA组及MET+OVA组小鼠使用1%OVA雾化激发,NC组雾化生理盐水。MET+OVA组小鼠于雾化前30min给予腹腔注射二甲双胍干预,NC组和OVA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于末次激发后禁食12h后处死小鼠,肺组织HE及PAS病理染色观察肺组织形态学变化及气道粘液分泌,免疫组化及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小鼠肺组织中IL33与ST2表达,ELISA法检测IACS-10759抑制剂血清Ig E及BALF中IL4、IL5和IL13表达水平。结果:1.一般状态及行为学变化:致敏阶段:3组小鼠无明显呼吸急促、躁动、流涕挠鼻等表现,毛发顺滑光泽。雾化激发阶段:NC组小鼠于雾化开始3min内出现不安好动,很快恢复正常;OVA组小鼠在开始雾化后出现呼吸急促、躁动、挠鼻、流涕,点头样呼吸,停止雾化1h后上述表现逐渐缓解,多次激发后毛发粗糙;MET+OVA组小鼠在开始雾化后呼吸急促、不安好动及挠鼻流涕次数较少,无点头样呼吸,停止雾化30min内上述表现逐渐缓解,多次激发后毛发粗糙,程度较OVA组轻。2.肺组织形态学变化:肺组织HE染色可见NC组小鼠未见支气管平滑肌增生,支气管周围未见炎症细胞明显浸润;而OVA组小鼠可见支气管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支气管平滑肌增生,支气管及血管旁可见大量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但与OVA组相比,MET+OVA组小鼠支气管平滑肌增生及周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减轻。PAS染色可见NC组小鼠支气管上皮无明显杯状细胞增生,管腔内未见粘液分泌;OVA组及MET+OVA组小鼠可见支气管上皮杯状细胞增生明显,管腔内粘液分泌增多,但与OVA组小鼠相比,MET+OVA组小鼠支气管上皮杯状细胞增生及管腔内粘液分泌程度较轻。3.肺组织IL33和ST2表达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OVA组小鼠肺组织IL-33及ST2蛋白(1.09±0.04,0.98±0.07)表达水平高于NC组(0.65±0.10,0.42±0.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OVA组小鼠相比,MET+OVA组小鼠肺组织IL-33及ST2蛋白(0.79±0.09,0.78±0.02)表达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显示,IL33主要表达于支气管上皮细胞及支气管周围浸润的炎症细胞中。ST2主要表达于气道上皮层。OVA组小鼠肺组织中IL33和ST2(0.37±0.01,0.35±0.02)的阳性表达吸光度值(optical density,OD)最高,MET+OVA组小鼠(0.30±0.01,0.28±0.02)次之,NC组小鼠最低(0.26±0.01,0.22±0.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清及BALF中炎症指标变化:OVA组小鼠血清中Ig E(518.49±109.22)与BALF中IL4(267.56±40.79)、IL5(27.54±4.09)及IL13(95.57±13.82)水平显著高于NC组(125.43±40.46,170.25±20.08,15.04±0.86,41.46±6.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OVA组对比,MET+OVA组小鼠哮喘小鼠血清中Ig E(194.15±40.38)与BALF中IL4(205.79±24.79)、IL5(21.42±1.97)、IL13(59.39±8.40)水平低于OV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相关性分析结果: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肺组织IL33与ST2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9310,P<0.001)。肺组织IL33表达水平与血清Ig E(r=0.8multilevel mediation891,P<0.001)及BALF中IL4(r=0.7751,P<0.001)、IL5(r=0.8735,P<0.001)、IL13(r=0.9141,P<0.001)呈显著正相关。肺组织ST2表达水平与血清Ig E(r=0.8566,P<0.001)及BALF中IL4(r=0.7724,P<0.001)、IL5(r=0.8389,P<0.001)、IL13(r=0.8743,P<0.001)呈显著正相关。结论:1.二甲双胍可降低OVA诱导的哮喘小鼠肺组织中IL33、ST2的表达,改善OVA诱发的哮喘症状,缓解气道炎症。2.相关性分析提示肺组织IL33/ST2表达水平与气道炎症指标(血清Ig E及BALF中IL4、IL5和IL13)表达水平显著正相关,二甲双胍可能通过IL33/ST2信号通路缓解OVA诱导的过敏性气道炎症。
系统性凝血-炎症指数和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及全系统性炎症反应指数与冠心病患病风险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系统性凝血-炎症指数(SCI)、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CP-690550配制II)、全系统性炎症反应指数(SIRI)与冠心病患病风险的相关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纳入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21年1月住院的患者,其中冠心病组643例,非冠心病组643例。比较系统性凝血-炎症指数(SCI)、系统性免疫-炎症指Hepatic fuel storage数(SII)、全系统性炎症反应指数(SIRI)在两组的特点,并分析各指标与SCI指数的相关性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SCI、SII、SIRI、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水平均降低,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水平均升高(P<0.001)。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提示,SCI(OR=0.982,P<0.001)、SIRI(OR=0.959,P<0.0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OR=0.928,P<0.01)是冠心病的独立保护因素。SCI指数诊断早发冠心病的临界值是87.97,ROC曲线下面积0.649(95%CI 0.622~0.675,P<0.001),敏感度53.50%,特异度73.25%。SCI、SII、SIRI三个危险因素联合诊断的临界值为0.528,ROC曲线下的面积是0.683(95%CI 0.657~0.709,P<0.001),特异度为68.74%,敏感度为60.96%。SCI、SIICI 46474说明书I、SIRI、吸烟四个危险因素联合诊断的临界值为0.286,ROC曲线下的面积0.675(95%CI 0.648~0.700,P<0.001),特异度为57.85%,敏感度为70.76%。各指标与SCI指数进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SII、SIRI、NLR、PLR、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与SCI指数呈正相关(r=0.201、0.065、0.100、0.158、0.095、0.377、0.743,P<0.05),MLR、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与SCI指数呈负相关(r=-0.082、-0.341、-0.059、-0.124、-0.112、-0.743,P<0.05)。结论 SCI、SII、SIRI与冠心病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联合测定SCI、SII、SIRI及传统炎症指标对冠心病诊断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4种食源性致病菌多重PCR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其在乳品检测中的应用
食源性致病菌是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引起食物中毒和诱发疾病的有害微生物,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为了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有效对selleck CB-839策之一是对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进行安全检测。本研究采用一种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法(multiplex polymerThe fatty acid biosynthesis pathwayase chain reaction,MPCR)快速检测乳品中4种食源性致病菌,结果表明,选取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prfA基因、蜡样芽胞杆菌gyrB基因、鼠伤寒沙门氏菌invA基因、大肠埃希氏菌O1CHIR-99021核磁57∶H7 stx2A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4对引物,在优化的PCR反应体系和退火温度58℃下,PCR扩增表现出良好的特异性,分别扩增出274、221、482、108 bp条带,无非特异性扩增,4种病原菌检出限达到10~100 CFU/mL;对17份人工染菌牛奶样品进行检测,检出结果与国标培养法完全一致。该研究结果为快速、高效、准确地检测出乳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蜡样芽胞杆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大肠埃希氏菌O157∶H7提供了一种实用方法,也为其他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思路。
术前FIB联合PLR评分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的预后价值
目的 探讨术前纤维蛋白原联合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fibrinogen and plateletselleckchem to lymphocyte ratio, F-PLR)评分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FG-4592试剂年1月~2016年12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经胃镜病理明确诊断且行根治性切除术的155例胃癌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确定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 PLR)的最佳截断值。根据最佳截断值,将其分为3组,FIB和PLR均高于最佳截断值为2分组,有1项高于最佳截断值为1分组,均低于最佳截断值为0分组,比较3组间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术后生存时间地差异。应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胃癌根治术后患者无病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 D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的危险因素。结果 FIB和PLR的最佳截断值分别是3.479和128.474。术前F-PLR评分与性别、肿瘤最大径、淋巴结是否转移、脉管侵犯和TNM分期显著相关(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TNM分androgen biosynthesis期、脉管侵犯、术前F-PLR评分是影响患者DFS和OS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P<0.05)。F-PLR评分为0分组的生存率明显高于1分组和2分组,5年的DFS分别为80.0%、42.2%和24.6%(P<0.05);5年OS分别为83.3%、60.9%和37.7%。结论 F-PLR评分为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助于术前评估胃癌患者预后。
谷子醇提物通过促进脂质从头合成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天然产物是抗肿瘤药物筛选的宝库,是对于化学合成药物的重要补充,植物中蕴含成千上万的植物代谢物,其中不乏针对疾病治疗的有效成分。谷子(Setaria Italica)属禾本科植物,去皮后俗称小米。谷子在山西的杂粮资源中占据重要地位,优先发展谷子产业对于山西特色fetal genetic program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谷子营养价值丰富,自古以来就是药食同源的典型作物。现代科学研究发现谷子中富含生物活性化合物,这些源自谷子的生物活性物质发挥着抗炎、预防高血压、预防高血糖、抗肿瘤等多种生理功能,其中在抗肿瘤方面的研究是最具吸引力的研究方向之一。肿瘤细胞中的脂质合成代谢旺盛,如果进一步促进脂质的从头合成,可使肿瘤细胞原本脆弱的氧化还原稳态处于崩溃状态,并最终导致肿瘤细胞死亡,这是抗肿瘤药物开发的新方向。为从谷子中寻找一种可以刺激肿瘤细胞脂质从头合成的天然激活剂,我们利selleckchem Emricasan用脂肪细胞分化模型进行了初步筛选。研究发现谷子醇提物的70%乙醇洗脱组分(MWGAE70)可以显著促进细胞脂质从头合成,并确定不同批次提取药物之间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根据脂质代谢与癌症的发展关系,并结合TCGA数据库进行相关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我们选用乳腺癌模型进行进一步研究,发现MWGAE70在体内体外均有较好的抗肿瘤作用。随后我们针对其抗肿瘤机制进行进一步探索,发现其抗肿瘤机制很可能与脂质从头合成有关。实验结果表明,在MWGAE70作用下,乳腺癌细胞中氧化还原稳态被破坏,活性氧随之升高,细胞摄取葡萄糖速率加快,但细胞产能降低。细胞中脂质活性氧随着药物处理浓度升高而逐步升高,与铁死亡高度相关的基因PTGS2、ACSL4表达量也随之升高,表明在药物处理后,肿瘤细胞铁死亡风险升高。在明确MWGAE70可能通过一系列代谢重编程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后,为进一步明确其作用分子,我们将原有的四个组分进行质谱鉴定,结果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在MWGAE70中占比极少,且其中占较高比重的松柏醛并非R428关键组分。随后我们利用不同组分间的量效关系进一步探索,利用同一批化合物同时开展细胞实验以及质谱鉴定,以期明确关键化合物分子。本研究表明,MWGAE70具有良好的抗乳腺癌效果,其核心机制是促进细胞脂质从头合成,并导致肿瘤细胞活性氧升高,细胞能量生成减少,铁死亡风险增加。这一发现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为谷子产业的高附加值发展提供可能。
腐熟牛粪对紫花苜蓿结瘤促生机制研究
利用生物固氮替代化肥以期达到减肥增效目的是我国农业生产绿色转型的重要手段。前期研究发现,添加腐熟牛粪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根瘤结瘤率显著提高;此外根瘤体积显著高于化肥添加。这一结果表明腐熟牛粪对紫花苜蓿根瘤菌的结瘤与根瘤生长发育具有促生效应。基于以上发现,研究腐熟牛粪添加处理对紫花苜蓿与其根瘤表型、生理、根际微生物变化的影响,有助于阐明腐熟牛粪促生紫花苜蓿根瘤生长发育的机制,为畜牧业粪污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本研究以紫花苜蓿为供试植物材料,设置腐熟牛粪、粪渣、Marine biodiversity全牛粪三个处理,在温室盆栽条件下开展了腐熟牛粪对紫花苜蓿的结瘤促生机制的研究。通过测定各处理下紫花苜蓿的生产性能指标、结瘤和生理指标,Pidnarulex分析根部不同区室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根际和根瘤代谢物的变化特征,探究了腐熟牛粪养分因子对紫花苜蓿不定型根瘤的促生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腐熟牛粪碳氮比(C/N)与最大根瘤重极显著正相关(P<0.01);速效磷(AP)含量与结瘤指标显著正相关(P<0.05),表明C/N和AP是腐熟牛粪促进紫花苜蓿结瘤率及其促生能力的关键因子。粪渣显著提高紫花苜蓿根瘤分生点数量、侵染diABZI STING agonist价格区侵染线数量、侵染线中根瘤菌数量、固氮区侵染细胞比例、侵染细胞中类菌体密度。(2)腐熟牛粪显著影响根部各区室微生物群落结构。腐熟牛粪添加通过养分因子(有机质、磷的输入与C/N的改变)驱动细菌群落构建;C/N与AP是粪渣添加处理下根部各区室细菌群落构建的关键驱动要素。根瘤内关键/敏感OTU与养分因子显著相关(P<0.01)。(3)粪渣显著提高细菌共现网络的拓扑属性(Nodes=1321,Edges=13350);不同区室细菌共现网络模块与根瘤指标的回归分析表明:根区细菌模块1、3与结瘤指标显著正相关(R~2>0.45),根际细菌模块2、3与结瘤指标显著正相关(P<0.05),根部细菌模块2、6、8与结瘤指标显著正相关(R~2>0.45),根瘤细菌模块1、6、9与结瘤指标显著正相关(R~2>0.45)。(4)与对照相比,粪渣添加处理显著提高碳代谢、异黄酮生物合成、黄酮和黄酮醇的生物合成代谢通路在根际的富集,以及碳代谢、氨基酸的生物合成代谢通路在根瘤内的富集。联合分析结果表明,与根际富集的两个微生物属显著正相关的代谢物质主要富集在碳代谢、激素(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等)前体合成中,与根瘤富集的微生物属显著正相关的代谢物主要集中在脂类和生长调节物质、能量转运、相关氨基酸代谢三大类中。(5)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表明,腐熟牛粪养分因子促进总根瘤数、总根瘤重、最大根瘤重,该模型对总根瘤数、总根瘤重、最大根瘤重的平均预测能力较高,其解释度分别为85.46%、79.29%、82.52%。综上,腐熟牛粪通过C/N和AP显著促进了紫花苜蓿根区与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富集了根际分泌物中碳代谢及黄酮类物质,进而提高结瘤率;并通过优化根瘤内微生物群落结构,富集根瘤内碳代谢及生长调节类物质以促进根瘤后期生长并延缓根瘤衰老。C/N和AP对根际和根瘤的作用协同促进了根瘤的优质生长,增强了固氮效果,为豆科植物生长提供充足的氮源,并提高了植物光合效率,进一步促进了生物固氮效率。研究结果对于高效利用家畜粪污、实现紫花苜蓿人工草地的高效固氮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小切口腺叶切除术在乳腺增生症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析乳腺增生症患者行小切口腺叶切除术治疗的效果,对提升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月方城县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26例乳腺增生患者临床资料,以随机信封法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小切口腺叶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后乳房美selleck VX-765观度、血液学指标[去甲肾上腺素(NE)、血清皮质醇(Cor)]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较,观察组患者手术与住院时间更短,出血量更低,切口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Berzosertib生产商8.211、13.160、21.604、20.889,P<0.05);两组患者的乳房美观度优良优良情况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37,P<0.05);术后1周,两组患者的血液学指标水平均升高,观察组的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030、18.621,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Drug Screening2=7.760,P<0.05)。结论:予以乳腺增生患者小切口腺叶切除术治疗能够明显降低对机体造成的损伤,提高了乳房美观度,患者血液学指标波动幅度更小,证明应激反应幅度更小,术后并发症少,预后效果更佳。
新型高效液相色谱固定相的制备及手性拆分性能
自俄国科学家次维特发明色谱法以来,色谱分离技术已经得到了ABT-199小鼠很广泛的应用,也产生了很多的分支,其中高效液相色谱在分离外消旋体时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纤维素和直链淀粉衍生物作为手性固定相一直是手性分离工作者研究的重点。其中纤维素和淀粉苯基氨基甲酸酯是分离效果最好和分离对映体最多的多糖衍生物,除上述被人熟知的多糖手性固定相之外,多糖如甲壳素,壳聚糖,也被用作手性材料且表现出一定的手性分离能力。对其它多糖的开发与利用拓宽了手性材料的领域,为后续寻找其它的手性材料奠定了理论和实验基础。魔芋葡甘聚糖(KGM)作为一种天然多糖,已经在医药,食品等各个领域被相继开发和利用且展现出其独特的优良特性,但是作为手性固定相却鲜有报道。KGM相对于纤维素和直链淀粉等多糖来说水溶性良好,它是由葡萄糖和甘露糖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而成,每个葡萄糖和甘露糖都有三个手性碳原子,为识别手性化合物创造了手性环境。综合以上要点,KGM是一种潜在的手性分离材料。本论文以KGM为原料通过化学改性,均相合成了系列涂敷型魔芋葡甘聚糖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HPLC-CSP),并测试了其手性分离性能。验证了其作为潜在手性分离材料的可能性。以丙烯酰胺为醚化剂在碱性条件下合成了羧乙基魔芋葡甘聚糖(AMKGM)。将其涂敷于3-氨丙基硅烷化硅胶表面制成羧乙基魔芋葡甘聚糖固定相。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热重分析仪对其进行表征。以正己烷/异丙醇为流动相,用10种手性药物测试了其分离能力,发现对其中的7种手性化合物有分离效果,且对其中的两种手性化合物达到了基线分离。以甲醇为流动相,用12种氨基酸对映体测试其分离能力,发现对其中的8种氨基酸对映体有分离效果。以丙烯腈为醚化剂在碱性条件下合成了氰乙基魔芋葡甘聚糖(ANKGM)。将其涂敷于3-氨丙基硅烷化硅胶表面制成氰乙基魔芋葡甘聚糖固定相。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热重分析仪对其进行表征。以正己烷/异丙醇为流动相,用10种手性化合物测试了其拆分能力。发现对其中的4种手性化合物有分离效果,且对更多其中Software for Bioimaging的两种手性化合物达到了基线分离。以环氧乙烷为醚化剂在碱性条件下合成了羟乙基魔芋葡甘聚糖(EOKGM)将其涂敷于3-氨丙基硅烷化硅胶表面制成羟乙基魔芋葡甘聚糖固定相。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热重分析仪对其行表征,以正己烷/异丙醇为流动相,用10种手性化合物测试了其拆分能力。发现对其中的4种手性化合物有分离效果,且对其中的两种手性化合物达到了基线分离。以环氧丙烷为醚化剂在碱性条件下合成了羟丙基魔芋葡甘聚糖(POKGM)。将其涂敷于3-氨丙基硅烷化硅胶表面制成羟丙基魔芋葡甘聚糖手性固定相。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热重分析仪对其进行表征,以正己烷/异丙醇为流动相,用10种手性化合物测试了其拆分能力。结果表明对其中的4种手性化合物有分离效果,且对其中的两种手性化合物达到了基线分离。以正己烷/异丙醇为流动相,测试了松香基色谱柱对10种手性化合物的拆分能力,结果表明对其中的3种手性化合物有拆分效果。以甲醇为流动相,测试了松香基色谱柱对12种氨基酸对映体的拆分能力,结果表明对其中的4种氨基酸有拆分效果,且对其中的3种氨基酸对映体达到了基线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