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情志之“思”理论研究

目的:通过整理《黄帝内经》(下称《内经》)及各注本有关情志之“思”的文献记载,分析探讨有关“思Noninvasive biomarker”的内涵、生理特性、致病特点、调治方法等内容,为情志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理论基础与文献依据。研究方法:本文利用文献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196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的《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及历代研究《内经》的注家注本为资料获取载体。通过文献收集,整理分析《内经》“思”及相关原文,力争全面梳理《内经》情志之“思”的理论源流。研究内容:1.《内经》情志之“思”相关原PLX3397文梳理,考辨“思”的含义;2.“思”在情志中的含义双向性做出界定,总结并明确多重义项;3.整理历代注家对《内经》情志之“思”的著述,结合医理与购买CHIR-99021有关医案综合分析“思”理论要素;4.结合情志之“思”理论相关文献研究,分析“思”致病病因及脏腑间的联系;5.探讨“思”所致疾病的调治方法,为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与文献支撑。结 论:1.通过“思”字考辨,其含义包含考虑、思索,思念、想念,语气助词与姓氏等六个方面;中医学情志之“思”发源于《内经》,情志之“思”于七情有三解:一指“想念”、“挂念”,即“牵挂、顾念、思量、希冀”;二为“怀念”;三为“希望”;在精神思维方面与“意”相关。《内经》情志之“思”理论为后世情志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情志之“思”主于心、发于脾、根于肾、调于肝、关于肺,是情志基础和认知核心;忧思为病先伤脏腑气机,以脾为常,进一步可伤及五脏所藏精神,发生瘿瘤、失眠、郁证等情志疾病与心身疾病。3.调治“思”病可依据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采用“怒胜思”情志相胜方法;易“思”体质可从顺应四时、护肾保精、调畅情志、移情易性等方面综合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