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强迫症通常表现为反复困扰的强迫思维和无法控制的强迫行为,在临床上治愈难度较大。虽然目前公认的一线疗法是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和认知行为疗法,但仍有大约40%-60%的OCD经过上述方法治疗后效果欠佳。无痛非侵入性的经颅磁刺激(TMS)技术治疗强迫症的研究在近几年不断增加,而常规的TMS治疗模式治疗周期较长(通常需要几周到几个月)且疗效较不一致,所以需要起效时间更短、治疗效果更好的治疗模式。加速大剂量θ爆发式刺激(ah TBS)通过增加单日治疗频率,提高刺激的总脉冲数量等方式优化了现有的刺激模式,在其他疾病中短期内取得了惊人的疗效。本研究探讨了相比传统的1Hz rTdisordered mediaMS模式,ah TBS模式对强迫症的疗效是否更显著。同时对可能预测OCD患者对rTMS有无反应的人口统计学和临床变量进行分析,为更优化的强迫症的rTMS治疗方案提供参考,具有临床指导价值和意义。方法:共纳入强迫症患者44例,分为ah TBS组和1Hz rTMS组。ah TBS组:簇内频率50Hz,簇间频率5Hz,单次刺激时间约2分24秒(单次1800脉冲)。每天10次刺激,每次间隔50分钟,共计18000脉冲/天,连续5天(90000脉冲),刺激强度为80%的RMT。1Hz rTMS组:频率1Hz,刺激时间约31分30秒,每天一次,共计1800脉冲/天,连续5天,刺激强度为80%的RMT。选择右侧Pre-SMA为刺激靶点,在导航系统精准定位下(基于丘脑底核静息态功能连接个体化精准定位)进行刺激治疗。干预前、干预后对所有被试进行临床症状和神经心理学测验的评估。同时,为了探讨rTMS反应的潜在预测因素,对人口统计学和临床变量进行了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干预前两组各症状量表得分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在Y-BOCS、OCI-R、HAMA、HAMD量表得分上时间主效应显著(P<0.001),但组别主效应和组*时间的交互作用(P>0.05)不显著。缓解率的分析结果显示,ah TBS组在达到35%和25%的缓解率标准的人数上显著高于1Hz rTMS组(35%:χ~2=4.46,P=0.035,25%:χ~2=4.54,P=0.033)。神经心理学测验的结果显示,数字顺背任务上存在显著的组*时间的交互作用(F=4.45,P=0.041),在Stroop任务、数字顺背任务、数字倒背任务上均存在显著的时间主效应(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Y-BOCS中“强迫思维产生的干扰”、“对强迫行为的控制”两项得分对rTMS的反应有显著预测作用(P<0.05)。结论:本研究借selleck Naporafenib助临床症状评估量表和神经心理学测验,首次在临床上比较了ah TBS与1Hz rTMS治疗强迫症的疗效,同时进一步分析OCD患者对rTMS反应的临床预测因素。研究发现(1)ah TBS治疗强迫症在临床上具有与传统的1-Hz rTMS相当的短期疗效,两组之间干预后的Y-BOCS得分没有显著差异。但在达到缓解率标准的人数上两组存在显著差异,对于这一不确定性未来需要纳入更大样本量加以验证。(2)对于有较多的强迫思维干扰和对强迫行为的控制能力较弱的患者,可能不适PS-341生产商合接受rTMS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