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苓白术散治疗腹泻病的有效性及免疫调节机制研究

目的腹泻病常规西药治疗存在副作用多、易复发等局限性。参苓白术散(Shenlingbaizhu Powder,SLBZS)用于治疗腹泻病具有优势,但临床具体疗效Foodborne infection及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晰。本研究从临床确证参苓白术散治疗腹泻病的临床疗效;从文献梳理已验证参苓白术散调节免疫治疗腹泻病的作用机制;从实验探索参苓白术散治疗腹泻病的通路靶点,为临床运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开展临床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江西省中医院自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11月30日之间,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病历资料,以使用SLBZS为暴露因素,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倾向性匹配方法被用来控制可能影响结果的混杂因素,比较两组的疗效。2.基于循证医学meta分析,系统评价SLBZS调节免疫治疗腹泻临床前证据检索三个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和四个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自建库至2022年4月发表的SLBZS调节腹泻免疫的大小鼠实验文章。运用Meta分析对免疫器官功能、免疫细胞功能、免疫因子等数据进行合并。采用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以及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作为效应指标,P值确定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根据动物种属及疾病模型进行亚组分析,运用GRADE评估证据质量。3.基于中医常见致病因素的腹泻病发病机制及模型探索运用饮食所伤和情志失调诱导腹泻病动物模型,将大鼠分为正常组(NC)、饮食所伤组(YS)、情志失调组(QZ)。通过评价粪便性状及含水量,腹壁撤退反射测量对结直肠扩张的内脏运动反应,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结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mRNA表达,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回肠、结肠组织形态变化,ELISA法测量炎症细胞因子及盲肠内容物肠道菌群和短链脂肪酸变化。4.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参苓白术散调节免疫治疗腹泻病的作用机制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Trichostatin A核磁,通过Malacards、OMIM、TCMSP和BATMAN数据库,筛选出SLBZS和腹泻病的共同靶点。运用DAVID平台对接SLBZS与腹泻病的共同靶点,进行GO/KEGG富集分析,构建“参苓白术散活性成分-腹泻靶点-通路”网络,最终通过构建腹泻病动物模型,观察腹泻症状改善情况以及通路靶点表达差异,验证分析结果。结果1.真实世界研究确证SLBZS治疗腹泻病总体疗效佳共纳入108例(暴露组54例,非暴露组54例)患者病历资料,两组在病史、年龄、性别、初始症状等基线信息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暴露组vs非暴露组在有效率、粪便性状积分变化值、大便次数变化值分别为74%vs35%,(-1±0.87)vs(-0.44±0.69),(-0.7963±1.08818)vs(-0.3704±1.12092)。暴露组的有效率显著高于非暴露组,粪便性状、大便次数、中医证候总积分改善情况优于非暴露组(P<0.05)AMG510化学结构。但缺乏实验室检查、检验结果,无法探讨其作用机制。2.Meta分析揭示SLBZS治疗腹泻病的免疫调节作用26项SLBZS治疗腹泻动物实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SLBZS显著增加了实验动物的体重[SMD=1.54,95%CI(1.06,2.02)]、脾脏质量[SMD=1.42,95%CI(0.98,1.87)]、胸腺质量[SMD=1.11,95%CI(0.69,1.53)]、巨噬细胞吞噬能力[SMD=1.07,95%CI(0.59,1.54)]、sIgA[SMD=1.04,95%CI(0.33,1.74)]、RBC-C3b-RR[SMD=1.16,95%CI(0.65,1.67)]、IL-2[SMD=1.52,95%CI(0.89,2.14)],降低了腹泻评分[SMD=-1.40,95%CI(-2.03,-0.87)]、RBC-IC-RR[SMD=-1.40,95%CI(-1.94,-0.87)]、IL-8[SMD=-2.80,95%CI(-3.54,-2.07)]。亚组分析显示,SLBZS在调节TNF-α、IL-1β和IL-10指标上,大鼠、小鼠之间存在差异(P<0.05);在改善IL-6和IL-10指标上,不同病种存在差异(P<0.05),疾病动物模型仍需规范化。由于存在异质性,且GRADE提示证据质量“非常低”,还需进一步验证。3.常见致病因素诱导下,构建出具有中医特色的腹泻病模型造模后与NC组相比,YS组和QZ组腹泻病大鼠肠道敏感性和Bristol粪便评分增高,出现明显的腹泻症状,体重减轻(P<0.05)。YS组和QZ组肠黏膜粘蛋白-2、紧密连接封闭小带-1、闭合蛋白、紧密连接蛋白4 mRNA表达量较NC组显著减少(P<0.05)。YS组炎症因子IL-1β、IL-6、IL-8、IL-10和TNF-α含量增加(P<0.05),QZ组IL-6、IL-8、IL-10和TNF-α含量增加(P<0.05)。三组肠道菌群的丰度无显著差异,但YS组和QZ组多样性显著降低;在属水品上,与NC组相比QZ组双歧杆菌、毛螺菌属、瘤胃球菌、葡萄球菌减少,阿克曼菌属、粪杆菌属增多。与YS组相比,QZ组属水平上阿克曼菌属增多,双歧杆菌、粪杆菌属减少。QZ组疣微菌门、defluviitaleaceae、阿克曼菌,YS组双歧杆菌、丹毒丝菌、肠杆菌、放线菌、芽孢杆菌为重要作用的微生物群。QZ大鼠盲肠内容物中乙酸、丙酸、戊酸、丁酸和己酸浓度显著减少(P<0.05),异丁酸、异戊酸、异己酸浓度减少但差异无意义(P>0.05)。YS组戊酸、己酸浓度显著减少(P<0.05),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异戊酸、异己酸浓度较NC组稍减少(P>0.05)。与YS组相比,QZ组粪便中的水分含量更少,内脏敏感性更高,肠道有益菌等相对丰富度更高。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阿克曼菌属与炎症因子表达呈正相关,与封闭小带-1、闭合蛋白、紧密连接蛋白4表达呈负相关。粪杆菌属与IL-1β、IL-6和IL-10呈正相关。4.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验证SLBZS调节免疫治疗腹泻病的作用机制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共获得48个与腹泻病重叠的靶点,涉及生物过程140个、细胞组成22个、分子功能24个,49个KEGG相关信号通路。SLBZS治疗腹泻病的主要活性成分有槲皮素、木犀草素、豆甾醇和人参皂苷,其改善腹泻主要靶点基因为TNF、NOS3、IFNG、IL-6、IL-1β、IL-10,主要调控通路为NF-κB、JAK-STAT、PI3K-Akt信号通路。动物实验验证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体重明显降低,粪便性状积分及大便含水量呈增高趋势(P<0.05);相比于模型组,SLBZS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给药后体重明显增高,粪便性状积分、粪便含水量明显降低,高剂量组小肠碳末推进率明显降低(P<0.05),低剂量组有降低趋势(P>0.05)。SLBZS可以显著上调IFNG、JAK2,下调JAK1、PI3K、AKT,降低炎症因子TNF-α的表达,增加Muc2和紧密连接OCLN、ZO-1表达。结论基于临床、文献、实验等综合证据证明,SLBZS治疗腹泻患者疗效显著,且未见不适症状。SLBZS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肠黏膜屏障功能,改善腹泻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