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发病率日趋提高且耐药性不断增加,因此天然药物的临床研发十分有必要。蜂胶提取物咖啡酸苯乙酯不仅有抗癌、抗氧化等药理作用,还有作用靶点广泛,毒副作用小等特点。通过研究咖啡酸苯乙酯与蛋白质及蛋白酶在不同条件下的相互作用,可以得到药物与蛋白质(蛋白酶)的作用力与作用机制,为药物在临床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基础。本课题充分调研了相关内容的文献,结合本课题组的研究现状和实验室现有条件对实验的方案进行了研究设计。论文运用多光谱法和分子对接等方法研究了咖啡酸苯乙酯(CAPE)分别与牛血清白蛋白(BSA)、胰蛋白酶(Try)、胃蛋白酶(Pep)、α-糜蛋白酶(α-Chy)和血红蛋白(Hb)的相互作用以及生物表面活性剂(胆酸钠、脱氧胆酸钠)、金属离子、pH对药物与蛋白质结合的影响。本论gut micro-biota文总共分为四个部分,是国家科学自然基金的部分内容,是山东省教学MK-1775供应商项目和聊城大学教学项目资助的课题。第一部分: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圆二色光谱、动态光散射、动态荧光光谱和分子对接等方法研究了CAPE与BSA的相互作用。荧光光谱结果表明BSA与CAPE相互作用的猝灭机制是静态猝灭,驱动方式是焓驱动。焓变和熵变均小于0表明两者之间的作用力为范德华力和氢键。CD光谱和UV光谱表明,加入CAPE后,BSA的结构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第二部分:采用多光谱法和分子对接法研究了生物表面活性剂(胆酸钠(Na C)和脱氧胆酸钠(Na DC)),金属离子,pH等因素对CAPE和BSA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生物表面活性剂和金属离子后,CAPE与BSA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依然是氢键和范德华力。但是,生物表面活性存在时CAPE与BSA结合亲和力减小;金属离子存在时,CAPE与BSA结合亲和力增大。改变体系的pH发现,当pH 7.4时,CAPE与BSA的结合亲和力最大,pH 6.0时结合亲和力最小。DLS、CD光谱法和UV光谱法表明生物表面活性剂,金属离子和pH均能改变CAPE-BSA复合物的结构。第三部分:采用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圆二色光谱、动态光散射、动态荧光光谱和分子对接等方法研究CAPE分别与Try、Pep、α-Chy的相互作用,探究CAPE与三种蛋白酶结合的差异。结果表明,CAPE与三种蛋白酶相互作用力均为范德华力和氢键,驱动方式是焓驱动,猝灭机制都是静态猝灭。CAPE与Try的结selleck激酶抑制剂合亲和力最大,与α-Chy结合亲和力最弱。此外,加入CAPE之后三种蛋白酶的结构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第四部分:通过多光谱法和分子对接的方法研究了咖啡酸苯乙酯与Hb的相互作用。荧光光谱法和分子对接法得到CAPE与Hb的作用力为范德华力和氢键,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驱动方式是焓驱动。圆二色光谱,动态光散射和紫外吸收光谱的实验结果均表明咖啡酸苯乙酯能够改变血红蛋白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