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本研究拟对失眠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数据驱动的分型,并分析不同亚型经过常规或强化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CBT-I)后的失眠和情绪症状变化。方法:共98例符合DSM-5诊断的失眠障碍,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总分≥10分并伴有焦虑、抑郁症状的受试者完成8周的CBT-I和CBT-I pl点击此处us(融合焦虑、抑郁情绪的治疗模块)的随机对照研究。纳入受试者标化后的基线临床特征,并使用K-means算法进行聚类分析。对不同聚类样本的基线的指标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比较亚型临床特征差异。对受试者8周后的睡眠质量指数和抑郁、焦虑得分变化率(PSQIc,HAMDc、HAMAc)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探索不同亚型和治疗类型对失眠和情绪症状的影响。结果:纳入基线特征后,K-means算法将基线受试者分为3类(图1)。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PSZ-IETD-FMK使用方法QI减分率仅受到失眠亚型的显著影响(F=6.02,P=0.003);General medicineHAMD减分率受到失眠亚型(F=17.36,P<0.001)、治疗类型(F=1.88,P<0.001)和交互作用(F=1.01,P<0.001)的显著影响;而HAMA减分率受亚型、治疗类型和交互作用的影响均不显著(图2、图3)。结论:不同的失眠障碍亚型对CBT-I改善失眠和抑郁症状的疗效存在显著影响。不同亚型对CBT-I plus治疗抑郁症状的疗效有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