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一种危及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通常发生于胃黏膜上皮细胞,胃癌在全球范围内患病和死亡率都很高。据统计,全世界的胃癌患者有48.6%在中国。胃癌是多Alisertib分子式种发展较快的癌症之一。目前胃癌的治疗手段依旧以手术切除和化疗为主,但由于化疗毒副作用明显,且癌细胞容易形成耐药性,导致晚期癌症患者预后较差。深入研究胃癌的治疗机制,开发针对胃癌的有效药物已成为关键性问题。虽然已有靶向药物问世,但是应用于临床仍有很大的局限性。中药在癌症治疗中表现出重要的作用。临床研究发现,参芪十一味颗粒对胃癌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并能显著提升胃癌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参芪十一味颗粒抗胃癌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因此,对参芪十一味颗粒抗胃癌的主要作用机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对胃癌的治疗以及新药研发等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论文基于生物信息学和转录组学的方法对参芪十一味颗粒抗胃癌的潜在作用机制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本论文通过生物信息学研究发现参芪十一味颗粒不仅可以通过介导胃癌的免疫系统来影响胃癌的发生发展,同时也会影响胃癌的转录因子,进而影响转录因子的上下游基因进而影响胃癌的发展。借助生物学实验验证得到的部分活性成分对胃癌信号通路的影响,药代动力学较强的对接活性成分会通过影响信号通路影响胃癌的发生发展。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中医体系药理学数据库(TCMSP)鉴定出参芪十一味颗粒的98种活性化合物和其对应的241种蛋白质symbiotic associations靶点,从Dis Ge NET数据库中鉴定出3932个胃癌相关蛋白。182个重叠蛋白靶标代表了参芪十一味颗粒在胃癌中的潜在治疗靶点。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MCC950价格表明,重叠靶点显著富集于调节凋亡过程、程序性细胞死亡和免疫过程。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参芪十一味颗粒可以通过调控肿瘤坏死因子(TNF)和PI3K-Akt信号通路治疗胃癌。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参芪十一味颗粒中所含多种活性成分与参与免疫调节的几种关键蛋白质有较强的结合能力,包括IKBKB、TNFSF13B、IL2、PRKCB和SIRT1。这部分结果显示参芪十一味颗粒的抗胃癌活性可以通过调节参与免疫过程的蛋白质来介导。(2)通过R语言分析胃癌单细胞RNA测序数据(GSE174237),获得340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从差异表达基因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发现十个关键蛋白(FN1、COL1A1、ITGB1、COL1A2、THBS2、BGN、NOTCH1、S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