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探讨杏贝止咳颗粒治疗感染后咳嗽(PIC)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Erastin体外平台检索杏贝止咳颗粒的活性成分并预测潜在靶点,根据人类孟德尔遗传综合数据库、GeneCards数据库、Pharm GKB数据库和DrugBank数据库检索PIC相关靶点,并与杏贝止咳颗粒活性成分潜在作用靶点取交集,获得共有靶点;采用Cytoscape 3.8.2构建杏贝止咳颗粒活性成分-靶点-PIC疾病网络图;使用STRING数据库构建确认细节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采用Metascape数据库对共有靶点进行基因本体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路富集分析,并构建通路-靶点网络图;最后使用AutoDockTools 1.5.6、AutoDock 4.2.6进行分子对接。结果:通过对杏贝止咳颗粒的研究,共获得96个活性成分,有效靶点272个,PIC靶点212个,共有靶点55个,对应于杏贝止咳颗粒82个活性成分;以槲皮素、β-谷甾醇和豆甾醇为重要活性成分,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白细胞介素6、肾上腺素能受体β2、糖皮质激素受体、原癌基因和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为其核心靶点,而与之相关的信号通路则是由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钙离子信号通路等组成的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之间的结合力较稳定。结论:杏贝止咳颗粒具有多成分、多靶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点、多通路治疗PIC的特点,本研究为今后进一步探讨其机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