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肝代谢组学研究毛蕊花糖苷防治痛风性关节炎的机制

对痛风性关节炎(gouty arthritis,GA)大鼠给予毛蕊花糖苷(acteoside)后,进行肝代谢组学研究,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BMN 673体内LC-Q-TOF-MS)技术,寻找相关潜在生物标志物及相关代谢通路。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秋水仙碱(0.3 mg·kg-1)组以及毛蕊花糖苷高(200 mg·kg-1)、中(100 mg·kg-1)和低(50 mg·kg-1)剂量组,每组7只,共计42只。连续给药7 d,每日1次。给药期间采用尿酸钠诱导大鼠GA模型。观察大鼠关节肿胀程度和滑膜组织病理变化,测定大鼠滑膜组织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L-1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对大鼠肝脏进行UPLC-Q-TOF-MS数据采集,利用Progbroad-spectrum antibioticsenesis QI和EZ info进行数据分析,并联合人类代谢组学数据库(HMDB)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数据库(KEGG)找出相关潜在生物标志物和代谢通寻找更多路。结果表明,毛蕊花糖苷可改善GA大鼠关节肿胀,减轻滑膜组织损伤并降低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共鉴别出19个共同的生物标志物,毛蕊花糖苷可对其中17个标志物进行回调,共富集到7条代谢通路,如甘油磷脂代谢、亚油酸代谢、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等,其中甘油磷脂代谢发生强烈扰动。代谢组学分析发现毛蕊花糖苷可能通过调控甘油磷脂代谢、亚油酸代谢和牛磺酸与亚牛磺酸代谢,减少炎症因子表达,来改善GA大鼠症状,为日后研究和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