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联结”:民族地区心智障碍者的社会融合机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促进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残疾人群selleck合成体是我国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主体,由于其特殊性,常处于社会的边缘位置,民族地区的残疾人更是需要关注的重点。社会融合是国际、国内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与原则,促进残疾人社会融合有助于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残疾个体与社会可能存在断裂情况,但是,残疾个体与家庭Proanthocyanidins biosynthesis紧密联系。家庭是残疾人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发挥着重要的照顾功能,推动着残疾个体融入社会。民族地区的残疾人家庭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民族习惯以及文化,其照顾功能的发挥、推动残疾人社会融合方面也具有特色之处。此外,城镇化进程逐渐加快,传统家庭照顾功能的发挥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逐渐削弱。残疾人家庭照顾功能的发挥依旧保持较高水平,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心智障碍者家庭,依旧发挥着重要的照顾功能,在推动残疾人社会融合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个人—家庭—社会”为研究框架,基于民族地区心智障碍残疾人家庭照顾的情境场域,运用社会支持理论展开分析并讨论。通过田野调查,观察并呈现民族地区心智障碍者家庭中的日常生活、心智障碍者个人与家庭成员的互动关系,系统分析家庭在心智障碍者个人与社会进行融合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总结出民族地区心智障碍者社会融合的家庭联结机制。研究发现,首先,心智障碍者依赖家庭提供的照顾,在家庭中的主要活动可以概括为生活起居、交流以及技能训练,民族地区的家庭还存在民间信仰“治病”的环节。心智障碍者在家庭环境外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与家庭联系仍然十分密切。其次,心智障碍者与家庭其他成员的关系有亲疏远近之别,是对待心智障碍不同的心理状态使然,也受到民族地区当地的社会文化观念的影响。最后,家庭在心智障碍者社会融合的过程中发挥着双向作用,一方面对心智障碍者进行思想观念层面的育化、辅助性selleck产品技能培育、提供物质精神支持;另一方面,家长也在建设友好社会环境方面发挥作用,如构建并维持社会关系网络,进行替代贡献,链接服务、进行社会倡导等,在民族地区,心智障碍者家庭推动个人与社会融合的过程中具有与其社会文化相适应的特征。本研究认为,家庭在心智障碍者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作用于心智障碍者个人和社会大环境两个方面,协同发力。未来,在民族地区心智障碍者社会融合倡导行动中,要更深入地挖掘家庭的力量,重视民族地区的社会文化背景,同样,我国的助残政策也应根据这一特性,向民族地区心智障碍者家庭倾斜,制定更加精准的助残政策,为其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