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观察内服中药加用穴位贴敷疗法与单纯内服中药对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两种治疗方式对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觉醒次数、中医症状等的改善情况,探讨内外治法联合与单纯内服中药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疗效差异的原因,探讨其疗效基础,为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材料与方法:收集2021年11月至2022年11月期间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门诊就诊且符合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的60GSK126价格例失眠患者。将其以1:1的比例通过随机数字编号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均予归脾汤为主的经验方治疗,一剂分三次服用,1周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4周,总治疗天数28天;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涌泉穴穴位贴敷治疗,bacterial infection于每晚睡前贴敷,次日晨起取下,贴敷时间尽量控制在8小时之内,穴位贴敷5天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休息2天,共治疗4个疗程,总治疗天数28天。疗程结束后,采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失眠疗效评定标准评价临床疗效,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及患者记录睡眠日记的睡眠潜伏期、觉醒次数评价患者的睡眠质量,采用中医症状积分表评价患者心脾两虚症状情况,并记录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的所有不良事件与不良反应。对所得数据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进而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本课题共观察60例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研究过程中观察组与对照组各脱落1例,观察组1例因贴敷后皮肤出现不适无法继续治疗而脱落,对照组1例因无法坚持服药而脱落,治疗期间观察组与对照组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最后纳入统计学分析的病例数为58例,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9例。1.病例一般资料和基线数据可比性分析:治疗前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及相关基线数据(睡眠潜伏期、觉醒次数、PSQI组间各项评分及总分以及中医证候组间selleck激酶抑制剂各项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组内数据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睡眠潜伏期、觉醒次数、PSQI各项评分及总分以及中医证候各项评分及总分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结果显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后组间数据分析: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在PSQI评分中有关睡眠障碍、日间障碍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效率以及总分之间进行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记录睡眠日记中睡眠潜伏期、觉醒次数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中医症状积分表中有关失眠、心悸症状的评分以及总分比较存在差异(p<0.05),其余症状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两组有效率比较: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3.10%,对照组总有效率82.76%,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归脾汤可改善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和心脾两虚中医证候。2.归脾汤加用穴位贴敷能更好缩短睡眠潜伏期、减少觉醒次数、提高睡眠质量和睡眠效率、延长睡眠时间以及改善患者失眠、心悸的症状。3.归脾汤加用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整体临床疗效优于单纯归脾汤为主的经验方,可于临床中进一步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