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田径竞走项目营养补给策略及发展趋势

研究目的:系统探究我国田径优势项目中高水平竞走运动员的营养策略发展,并重点关注其竞赛、膳食营养策略,现存问题和解决方法以及竞走运动营养策略的未来发展趋势。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1)文献资料法:以谷歌学术、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和PubMed数据库为文献源,以”田径运动”、”竞走运动员”、”运动营养”等为关键词,以2013-2023为时间跨度进行模糊搜索,经整理、筛选出32篇高度相关的国内、外权威文献,为本研究奠定文献基础和探究前提;(2)专家访谈法:基于竞走运动,聚焦竞走运动营养策略的发展现状、问题和未来趋势,对相关领域的学者、教练和科研教练进行结构化访谈,部分问题进行了深度访谈。研究结果:(1)传统的补液策略多采取在第二圈之后每圈补液100-300ml,补液最后的总量略小于出汗量为最佳。最近的研究结果指出:应该参考运动员的水合状态,在赛前4h补充5~7ml·kg~(-1)液体;赛前2h根据情况考虑再次补充3~5ml·kg~(-1),钠含量保证在20~50mg·L~(-1)为最佳;赛中建议选择钠含量在500~1000mg·L-1,钾含量在80~200mg·L-1,含糖在30VX-661小鼠~70g·L-1的液体进行补液,补液总量应该略大于脱水总量,补钠量应大于丢失体液中的钠总量;在赛后6h之内应该补充丢失体重100%~150%的液体量,并且结合食物补充钠和钾,建议每2h补充含糖1.0~1.5g·kg~(-1)的饮料,并持续4~6h。(2)碳水化合物(CHO)分期营养策略主要包括低碳策略、禁碳策略和高碳策略。高碳策略主要是为了保证运动和训练强度而采取的传统策略,具体是指在保证肌糖原和肝糖原的储备充足的情况下进行训练的策略,而低碳策略、禁碳策略则是最近提出的一种新思路,其主要目的是为升高游离脂肪酸(FFAs)水平,提升脂肪供能比例。低碳策略具体是指通过训练(多指晨练)降低肌糖原和肝糖原的水平,并减少恢复期间的CHO摄入量,从而在第二次训练前降低CHO的可用性,持续3~8h的低CHO可用性状态;禁碳策略是多指在夜间禁食之后进行训练,并在训练中不补充CHO;除此之外,非生酮低CHO高脂肪饮食策略(NK-LCHF)、生酮饮食策略(K-LCHF)等也是目前部分运动员会选择的策略。(3)相比男性耐力运动员,女性运动员更容易遭受低能量可用性(EA<30kcal kg~(-1)(瘦体重,FFM))和营养不良的困扰,如果其长期处于低EA的状态下,就可能会对身体健康和运动表现有不良的影响。建议将女性耐力运动员每天的能量可用性(EA)的目标定为45 kcal·kg–1 (FFM),并且鼓励运动员从不同来源的脂肪中摄入至少20%的热量。此外,建议每天多次摄入共1.2-2.0 g·kg~(-1)·day-1的蛋白质,在卵泡期至少保证摄入1.6g·kg~(-1)·day-1以上的蛋白质,而在黄体期,因为黄体酮的水平增加,对蛋白质的需求可能更高。(4)谷氨酰胺、左旋肉碱、多糖铁制剂、番茄红素、支链氨基酸、蒺藜皂甙、短肽形式的蛋白质是我国竞走运动员最常使用的几种营养补剂,咖啡因、Omega-3脂肪酸、富含硝酸盐类的食物等的效果和剂量还需要更多的实践验证。研究结论:(1)补液策略将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水合状态。在补液策略制定中,应该选择科学的水合状态评定方法,评估脱水风险之后,根据赛场环境的温度和湿度等特点,找到个体排汗率和饮水时机之间的平衡,制定个性化的补液策略,并训练中予以提前应用,力求尽可能的减少补液耗时和运动员肠道不适的风险。另外在训练中Lab Automation应该增强运动员补液的自觉性,从而减少口渴程度和脱水程度不一致的风险。最后,运动饮料的安全性应该得到严格保证,并在此基础上争取更加全面的营养素,提升补液行为的效率。(2)在分期训练科学的发展中,分期营养(Nutritional Periodization)应该得到更多重视。在竞走比赛中,运动员会追求更高比例的脂肪供能,保证节省糖原,为比赛的后程发力提供保selleck合成障,所以需要对于脂肪供能和糖脂混合供能能力进行提高。故碳水化合物(CHO)分期策略在近年被广泛研究,其旨在通过达成不同的CHO可用性状态,追求不同的训练目标,从而综合提升运动员的运动能力。除此之外,脂肪分期策略等不同的细划研究领域也在不断发展当中。(3)男女运动员的差异在最近的很多研究中得以强调,女性运动员需要更符合其特征的营养方案。在竞走项目中,应该着重注意女性运动员的摄入能量的总量和占比、可用性能量、吸收率和微量元素状态,对于铁、维生素D、钙的摄入方案应该更加精细。另外还应该提醒女性运动员密切关注和重视她们的月经周期,以监测保证运动员的营养状态。(4)个性化营养策略在竞走运动项目中的应用已经初见成效,似乎表明营养干预有利于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在之后营养策略的实践中,应该建立项目特有的营养需求层次,并且策略随着运动员经验的增加而变得更加具体。此外,营养问题应该得到教练员和运动员更多的重视,营养师也应该提升指导的专业性,力求获得信任,缓解部分排斥情绪,提高营养方案的接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