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儿科医家对小儿水肿病的用药规律分析及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通过阅读明清时期中医名家名作,提取经方验方,归纳总结明清时期著名儿科医家治疗小儿水肿病的用药规律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收集明清时期中医名家名作中的经方验方,建立方剂数据库,采用TCMICS 3.5分析组方用药规律。通过TCMSP平台筛选核心药物的化学成分,并利用Uniprot数据库注释相关靶点蛋白,剔除无效成分。在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中搜索关键词“edema”获取疾病相关靶点,整合并去重后得到相关疾病靶点。利用OmicShare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共收集116首经方验方,涉及122味中药,中药总用药频次为865次,其中用药频次≥10次的有26味,用药频次排名前5位的中药分别为茯苓(63)、甘草(61)、白术(44)、陈皮(44)、泽泻(29);四气以温性药物(频次为411)为主;五味以苦味药物为主(频次为421);归经以脾、肺、胃、肾四经为主;核心药物组合为白术、陈皮、茯苓等。通过TCMSP平台、Uniprot数据库、Gene-Cards、OMIM数据库搜寻并筛选得到132个可能与水肿病相关的作用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共筛选出4 6Fulvestrant80个条目,KEGG富集分析得到257条通路,潜在靶点主要富集在白介素-17(IL-17)信号通路。结论:明清时期著名儿iCCA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科医家治疗小儿水肿病用药以辛开苦降为主,并用温药和之;治疗大法重在“利”,利水渗湿为治疗之本,并重视补肺健脾,顾护气机。这些组方思路为现代临床CP-456773体内用药提供一定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