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膜性肾病预后预测模型构建及中药汤剂干预的影响

目的:1.探讨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2.探讨中药汤剂干预对IMN患者预后的影响;3.比较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与随机生存森林(RSF)模型的预后预测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我院行首次肾活检确诊为IMN且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101例。收集纳入IMN患者的临床数据资料(包括人口学数据、患者在行肾穿刺活检时的各项临床指标和病理资料及随访过程中的治疗方式)并进行预处理。通过构建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及随机生存森林模型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影响IMN预后的因素;通过绘制预测模型高低风险分组的KM生存曲线比较两组间的生存情况;通过绘制治疗方式的KM曲线比较不同治疗组的生存情况;通过时间依赖的受试者工作曲线(td 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两种模型的预测性能。结果:在本研究中,共纳入了符合纳排标准的101例IMN患者,截止到观测时间结束,其中出现肾功能进展的IMN患者有35例(34.7%),肾功能稳定的有66例(65.3%)。按治疗方式分组中药汤剂干预组有30例(29.7%),非中药汤剂组有71例(70.3%)。构建的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及随机生存森林模型结果均提示肾活检时的高胱抑素C浓度、低血清白蛋白水平、高龄是肾功能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也证实了IMN的患者治疗方案中包含中药汤剂干预治疗是肾功能进展的保护性因素。其中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显示肾活检时年龄每增加1岁,发生终点事件的风险增加1.031倍;肾活检时白蛋白<20g/L的患者相对于白蛋白≥20g/L的IMN患者,发生终点事件的风险增加2.738倍;肾活检时胱抑素C浓度每增加1mg/L,发生终点事件的风险增加6.063倍;治疗方式中无中药汤剂干预治疗的IMN患者,比有中药汤剂干预治疗的IMN患者发生终点事件的风险增加2.812倍。在随机生存森林模型中显示筛选出变量重要性排前四位的依次为胱抑素C浓度(VIMP值=0.037)、白蛋白<20g/L(VIMP值=0.033)、中药汤剂干预(VIMP值=0.029)、年龄(VIMP值=0.011)。绘制两模型的高低风险组KM曲线,均显示模型能将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患者的生存率显著区分,有统计学意义,且高风险组与不良的预后有着显著的关系。绘制治疗分组的KM曲寻找更多线显示中药汤剂干预组更具有生存优势。绘制两模型的td ROC曲线及AUC值显示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在第1-3年生存时间AUC值分别为0.860、0.877、0.821,其1-3年的AUC值均在0.8以上,模型预测性能较高。随机生存森林模型在第1-3年生存时间AUC值分别为0.928、0.908、0.897,其1-3年的selleck合成td ROC曲线下的AUC值均在0.89以上,模型预测性能较高。将两预测模型的AUC值进行比较,两者对比起来随机生存森林模型的预测准确度及预测稳定性优于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论:1.年龄、血清白蛋白水平、胱抑Gel Doc Systems素C浓度、治疗方式是预测IMN患者肾功能进展的独立预测因子。2.高龄、低血清白蛋白水平、高胱抑素C浓度增加患者肾功能进展的风险,含中药汤剂干预的治疗方式是IMN患者预后的保护性因素,且具有生存优势。3.随机生存森林模型预测准确度及预测稳定性优于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