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特点及其与感染的关系

背景:自身耐受机制失效,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和抗体增殖并靶向自身抗原,导致了 SLE的发病,淋巴细胞在SLE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SLE患者由于体内免疫系统紊乱,易发生感染。当前,临床上常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来治疗SLE患者,这些药物对淋巴细胞有抑制作用,可以缓解病情,但与此同时会影响机体免疫系统,使感染风险增加。当前,SLE患者的死亡率最高的原因之一是感染。因此,确认细节有效控制疾病的发作和预防严重感染的发生,已经成为当今临床治疗的一项重要挑战。目的:研究SLE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比值)变化特点,分析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与SLE患者合并感染的相关性及危险因素,便于早期判断感染风险及加强干预。方法:收集十堰市太和医院2020年7月至2023年1月间收治的170例SLE患者,依据是否存在感染分为感染组61例次和非感染组109例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狼疮活动度评分、T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G(IgG)、补体C3、补体C4、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血小板、血沉、CRP、24h尿蛋白定量水平,感染组记录感染部位及感染病原体,比较两组间的各个因素。使用Spearsman相关系数分析其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外周血淋巴细胞特点及其与感染发生的关系,用R。C曲线预测SLE患者发生感染的风险。所有数据用spss23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性别、年龄、SLEDA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感染部位为肺部33例次(54.10%)、泌尿系14例次(22.95%)上呼吸道8例次(13.11%)、皮肤感染5例次(8.20%)、腹腔感染1例(1.64%);感染病原体为主要有细菌51例次、真菌6例次、病毒4例次,患者细菌病例最多为细菌感染;不同治疗方案对于感染影响不同,与单用激素相比,大剂量激素+环磷酰胺冲击治疗使患者感染率增加,联合用免疫抑制剂比单用免疫抑制剂感染率增加。感染组CD4+T细胞、CD4+/CD8+比值、淋巴细胞绝对值、血小板水平低于非感染组;CD8+T细胞、24h尿Modèles biomathématiques蛋白定量水平、血沉、CRP水平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D3+T细胞、IgG、补体C3、补体C4、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细胞亚群在感染组中分别合并细菌、病毒、真菌感染之间存在差异:淋巴细胞亚群在真菌感染情况下水平比合并细菌、病毒情况下偏低,但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CD4+T细胞水平与SLE患者发生感染呈负相关(r=-0.427,P<0.01);CD4+/CD8+比值与SLE患者发生感染呈负相关(r=-0.397,P<0.01);CD8+T细胞水平与SLE患者发Belumosudil分子量生感染呈正相关(r=0.434,P<0.01);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LE患者CD4+T细胞绝对值水平高是患者发生感染的保护因素(OR=0.989,95%CI:(0.983,0.996),P<0.05);CD4+/CD8+比值高是患者发生感染的保护因素(OR=0.081,95%CI:(0.014,0.447),P<0.05),CD8+T细胞绝对值水平高是患者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OR=1.006,95%CI:(1.002,1.011),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CD4+T细胞预测SLE患者发生感染的曲线下面积为80.9%(P<0.001),CD4+T细胞预测SLE患者发生感染事件的最佳临界值为261.5,灵敏度为65.1%,特异度为91.8%。结论:1、SLE患者中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为细菌感染。2、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比值水平与SLE发生感染有明显相关性。3、CD4+T细胞绝对计数小于262个/ul可作为评估感染发生风险的参考界值。4、淋巴细胞检测有助于评估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时机及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