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细胞癌(HCC)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由于高复发率和转移率,导致HCC的生存率很低。多激酶抑制剂索拉非尼目前是晚期肝细胞癌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然而,该药物极易产生耐药性和不良反应,并且仅延长3个月的生存期,致使目前HCC的临床治疗远不尽如人意。因此,寻找高效、低毒的新型抗肝癌活性分子迫在眉睫。藜麦(Chenopodium quinoa Willd)作为山西特色杂粮作物,富含多种营养物质,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唯一认定的完美营养食品。藜麦中的蛋白质和其他常见谷物相比,含量更高,且各种氨基酸比例合理,是优质蛋白的原材料。藜麦糠,即藜麦的外种皮,同藜麦一样,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蛋白质含量丰富。由于大分子量蛋白质会加重胃肠功能不全或术后虚弱患者的消化道负担,基于活性肽相对于蛋白质无需消化,更易吸收入血,活性强等优点,预示研发具有抗肝癌效应的活性肽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外已有关于藜麦糠活性肽对健康效应的研究报道,主要集中在藜麦糠活性肽降压、降血糖、抗氧化等方面。暗示藜麦糠活性肽有缓解慢性疾病的潜力,但关于抗肿瘤活性方面的研究还鲜有报道。因此,本研究以藜麦糠为原料通过仿生消化获得了具有抗肝癌活性的藜麦糠活性肽,命名为QBPP,通过Tricine凝胶电泳及12%SDS-PAGE初步确定了QBPP为一些低分子量的小肽,并从细胞增殖、凋亡以及迁移三个方面系统评价了QBPP的抗肝癌效应,进一步探讨了其抗肝癌的分子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QBPP的制备及抗肝癌效应评价。采用丙酮-硫酸铵沉淀初步得到藜麦糠粗蛋白,然后再通过体外仿生消化得到具有抗肝癌活性的藜麦糠活性肽,命名为QBPP,并通过Tricine凝胶电泳及12%SDS-PAGE对QBPP进行了初步鉴定。MTT实验与细胞克隆形成实验表明,QBPP能够抑制肝癌细胞Bel-7402、Hep G2的增殖,且具有浓度依赖性,但对人正常肝细胞并无影响。流式细胞术及western blot实验显示,QBPP处理能显著诱导肝癌细胞Bel-7402、Hep G2线粒体膜电位降低,进而诱导细胞凋亡。(2)p38MAPK信号通路介导QBPP发挥抗肝癌效应。p38MAPK通路在肿瘤的biogas upgrading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转录组学测Enasidenib IC50序结果显示,经QBPP处理后,共确定Hep G2细胞内635个差异基因,包括380个上调基因和255个下调基因,同时KEGG富集显示,MAPK信号通路被显著富集。MAPK通路中差异表达基因的热图显示,MAPK8(JNK)与MAPK14(p38)上调,MAPK1(ERK)下调,但其中MAPK14(p38)上调最为显著,进一步通过RT-PCR与western blot技术验证了p38MAPK信号通路在QBPP发挥抗肝癌效应中的关键作用。此外,QBPP联合p38MAPK通路的抑制剂SB203580与QBPP单独处理肝癌细胞相比,抗增殖作用及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作用减弱。这些结果表明,QBPP能够通过激活p38MAPK通路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3)QBPP通过激活p38MAPK信号通路抑制肝癌细胞的迁移。通过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以及细胞间粘附实验发现,QBPP能够显著抑制肝癌细胞Bel-7402与Hep G2的迁移并促进肝癌细胞间的粘附,进一步通过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证实QBPP通过激活p38MAPK通路,抑制肝癌细胞发生EMT效应进而阻滞肝癌细胞的迁移。综上,本研究以山西特色资源藜麦为研究对象,通过丙酮-硫酸铵Torin 1 MW沉淀以及体外仿生消化的方法从藜麦糠中获得了具有抗肝癌效应的藜麦糠活性肽QBPP并鉴定其效应氨基酸成分,通过转录组学揭示QBPP能够激活p38MAPK通路发挥抗肝癌效应的分子机制,为藜麦源活性肽抗肝癌候选药物及其营养干预产品的研发提供科学依据和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