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和目的:术后出血是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心脏手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高达10%的心脏手术患者会出现严重出血,出血增加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逐步增加相关。心脏手术是血液制品利用率最高的人群之一,20%-40%的患者需要输血进行常规手术。在心脏手术中,抗凝管理不准确可能导致肝素残留或鱼精蛋白过多,这种情况均有可能导致体外循环后出血,并导致术后输血Baf-A1增加。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循证的实践指导来定义CPB进行过程中抗凝的最佳管理。研究证明根据体重给予肝素是合理的,以实现足够的抗凝,但个人对肝素的反应是有差异的,心脏手术中鱼精蛋白拮抗肝素的最佳剂量因肝素的个体化差异仍不清楚。鱼精蛋白通常以固定的鱼精蛋白与肝素的比例给药,该比例基于初始肝素剂量调整剂量,而与CPB结束时循环中剩余的肝素浓度无关。目前的研究认为个体化用药可以更精确地拮抗肝素的抗凝作用。但受医疗条件、价格等因素影响,且实施方案过于复杂,不易推广。本研究拟基于肝素反应曲线计算体内肝素剂量从而确定鱼精蛋白拮抗剂量,再用TEG评价心脏手术后:(1)基于肝素反应曲线计算的鱼精蛋白剂量管理是否能改善心脏瓣膜手术的相关结局;(2)探索心脏瓣膜手术经CPB后个体化鱼精蛋白剂量管理患者的TEG凝血全貌。方法:选取了2021年3月至2022年10月期间在院首次择期行心脏瓣膜手术72例。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获得病例68例,无二次流转。根据初始肝素剂量与鱼精蛋白剂量传统比例1:1分为对照组,32例,另一组按照肝素反应曲线计算体内肝素剂量,再根据体内肝素剂量与鱼精蛋白剂量1:1比例分为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方案KPT-330作用组,36例。分别在切皮前测量基础ACT值和基础TEG参数、给予初始肝素剂量5min后记录ACT值(肝素化ACT)、鱼精蛋白中和5min后测量ACT值(中和后ACT)、鱼精蛋白中和5min后用蓝色抗凝管收集2ml静脉血,混匀后静置15min,测量TEG1以及肝素酶TEG(TEG2)。同时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24小时胸腔引流量、输血量等观察指标,比较两组之间各指标的差异。通过SPSS25.0软件对试验数据做出分析。结果:1.两组在一般资料、术前凝血指标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两组在24小时胸腔引流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基于HDR(肝素剂量反应曲线)的方案组的肝素残留量0.51(-0.58-0.85)min与对照组2.32(0.45-3.83)min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4.基于HDR的方案组的普通杯TEG参数和肝素酶TEG参数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参数基本处于正常范围。5.基于HDR的方案组的中和后ACT值144(132-180)s与对照组146(136-154)s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基于肝素剂量反应曲线的鱼精蛋白给药能够减少术后出血量,并且能够改善术后肝素残留的情况。血栓弹力图判断鱼精蛋白中和后肝素残留要优于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