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载姜黄素纳米载药体系的构建及在抗骨质疏松中的应用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骨病,以骨量减少和骨的微观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痛,甚至脆性骨折。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骨质疏松药物主要分为两种,即抗骨吸收药物和促成骨药物,前者包括雌激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激动剂、双膦酸盐类、降钙素及RANKL多克隆抗体等,后者则包括重组甲状旁腺激素等。尽管目前抗骨质疏松药物众多,但其治疗效果却不理想,长期使用会导致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因此,迫切需要研发新一代更加安全的药物用于抗骨质疏松治疗。多酚类及黄酮类天然化合物因其来源丰富、价格低廉、低毒性且兼具抑制骨吸收及促进骨形成的双重抗骨质疏松作用,因而可作为理想的抗骨质疏松药物。然而,天然化合物本身水溶性差、缺乏靶向性,且发挥疗效的有效浓PI3K/Akt/mTOR抑制剂度较大。随着药物的长期使用,药物在体内富集的浓度不断增加,可能对其他组织器官产生毒副作用,极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纳米材料具有降低药物毒副作用、提高药物稳定性和缓释控释药物等优点,是较为理想的药物载体。然而,传统的纳米载药体系因结构复杂,制备条件苛刻,产量少等因素,很难实现大规模的生产与转化应用。此外,大部分载体在体内降解速度慢甚至不能被降解,因此排泄受阻,长期使用会在体内多个重要脏器组织内蓄积,产生毒副作用。针对这一问题,药物自框架药物递送系统作为新型药物运输方式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这种新型载药体系不需要额外的纳米载体,而是直接由活性药物本身参与载体构建,Excisional biopsy这不仅减少传统药物载体带来的高肾负担、制备条件复杂苛刻及材料本身生物相容性的问题,而且能显著增加载药量,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此,本文我们提出了构建基于天然化合物的自框架纳米载药体系。通过对该体系的精心设计,得到不同类型的自框架纳米载药体系,赋予其不同功能。并在体内外验证其抗骨质疏松效果。本文主要分为以下两个部分:(1)通过简单的超声聚合法制备得到一种新型p H响应性纳米载药体系(HCP NPs),因其具有两亲性,因此可以在水溶液中自组装成纳米微粒并具有优良的水分散性。根据TEM和DLS结果,HCP NPs为近似球形、表面光滑的纳米微粒,其粒径约为120nm。此外,我们还证明了HCP NPs具有较低的生物毒性,能够安全地应用于医学领域。CLSM图像表明,HCP NPs可以通过内吞作用进入溶酶体,在溶酶体内酸性的环境下释放Cur发挥其生物学功能。体外实验证明,HCP NPs能够抑制破骨细胞分化和促进成骨细胞分化,从而具有双重调控骨代谢的能力。总之,这种方法为设计一种有效的骨质疏松症药物输送系统提供了一种新方法。(2)在上一章的基础上,对纳米体系中引入骨靶向配体ALN。制备的HCPA NPs具有良好的水溶性,近球形、平均粒径为181.9±25.9 nm的形貌特征,同时具有25.8wt%的载药率和p H响应性。此外,基于体外和体内实验的结果,证明了HCPA点击此处 NPs具有优异的骨靶向能力,可以有效防治OVX小鼠的骨质丢失,并对主要器官无明显毒性。综上所述,我们开发了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策略来制造具有优异理化特性、高治疗效果和低毒性的自框架载药体系,为治疗骨质疏松提供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