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对颅内静Immunologic cytotoxicity脉窦血栓(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继发颅内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医师诊治CVST继发脑出血和优化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九江学院附属医院、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赣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赣州市人民医院、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医院的住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自2019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以来在以上医院确诊为CVST且有完整的临床资料的患者共102例。对患者的起病情况、临床症状、既往病史、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危险因素、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02名患者,CVST继发颅内出血29例,占总数的28.4%。CVST患者男女人数比例为1:1.17。年龄上,出血组年龄中位数为35岁,未出血组年龄中位数为40岁,P值为0.052,无显著差异。住院天数上,出血组平均住院天数为20.55±7.81天,未出血组为12.77±6.51天,P值<0.001,出血组的住院天数显著长于未出血组。体重指数(BMI)方面,出血组BMI中位数为25.20(24.50-26.35),未出血组BMI中位数为24.50(23.50-25.35),P值为0.043。出血组和未出血组在头痛和视力障碍的P值分别为0.821和0.143,均>0.05,两组在这两个症状上无显著差异。两组在意识障碍、癫痫、偏瘫、失语这些症状的P值均<0.001,提示上述症状在两组有显著差异。实验室检查方面出血组D-二聚体中位数为1.96mg/L,非出血组D-二聚体中位数为0.81mg/L。出血组患者血红蛋白AZD6738纯度中位数为104.00g/L,非出血组患者血红蛋白中位为140.00g/L,两组间P值均为0.001。影像学检查是其确诊的主要依据,本研究显示CVST继发脑出血部位主要为额叶(10/29,34.5%),顶叶(6/29,20.7%),多个脑叶(10/29,34.5%),其余依次为颞叶(1/29,3.4%),小脑(2/29,6.8%)。CVST患者累及静脉窦部位依次是累及多个静脉窦(61/102,59.8%),横窦+乙状窦(16/102,15.7%),上矢状窦(12/102,11.8%),横窦(8/102,7.8%),乙状窦(5/102,4.9%)。其中29例CVST继发出血患者中单独受累上矢状窦的病例有5例(5/29,17.2%),其次横窦(2/29,6.9%),乙状窦(2/29,6.9%),累及乙状窦+横窦(3/32,10.3%),更多的是累及多个静脉窦(17/32,58.6%)。对比CVST出血组与非出血组之间的可能危险因素,通过卡方检验得出χ2值和P值,两组在蛋白S/C缺乏以及妊娠/产褥期两个因素有显著差异(P<0.05)。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常规采用药物抗凝治疗,而颅内静脉窦血栓继发颅内出血的Fulvestrant治疗方式多样,病情重可采用血管内治疗(静脉窦机械取栓/溶栓、碎栓);甚至需要外科手术(去骨瓣减压+颅内血肿清除术)。本研究中所有的未出血组患者均给予规范化抗凝治疗后71.2%的患者预后良好(m RS评分0-1分)。两组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并证实了意识障碍(OR=0.056,95%CI,0.005-0.674,P=0.023),偏瘫(OR=0.084,95%CI,0.012-0.642,P=0.017),是CVST继发颅内出血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CVST好发于女性,肥胖、妊娠/产褥期、蛋白S/蛋白C缺乏是CVST继发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CVST继发颅内出血患者的临床症状更重。2.CVST继发颅内出血患者多累及多个静脉窦,出血部位多位于额叶、顶叶及多个脑叶。3.CVST继发颅内出血更易合并贫血,D-二聚体水平更高。4.CVST继发颅内出血治疗方式多样,病情严重时需行血管内治疗(静脉窦机械取栓/溶栓、碎栓);甚至需要外科手术(去骨瓣减压+颅内血肿清除术),总体预后更差。5.偏瘫、意识障碍可能是CVST继发颅内出血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