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本研究基于合肥市一项前瞻性的出生队列研究,分析促炎饮食与心血管健康风险之间的关联,并进一步探讨血清25(OH)D浓度在上述关联中的作用。为科学指导妊娠期饮食,促进母婴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8年3月至2021年6月,在基线(16-23周)时从合肥市三家医院纳入符合招募条件的孕妇3 713名,随访直至分娩。纳入时通过自制问卷调查收集参与者的基本社会人口学资料及孕期饮食信息,根据有效的食频率问卷,使用经验性膳食炎症模式(EDIP,Empirical dietary inflammation pattern)评分来评估参与者的膳食炎症潜能。所有参与者的口服葡萄糖耐量检测(OGTT,Oral g寻找更多lucose tolerance test)均在24-28周进行。孕妇在孕中期填写问卷调查,收集其社会人口学资料和健康信息;同时采集孕妇的空腹静脉血进行外周血清25(OH)D(25-hydroxy-vitamin D)浓度和血清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high sensitselleckchem GSK2118436ivity C reactive protein)浓度检测。心血管健康风险得分(CVR,Cardiovascular risk)由体质指数、血脂、血糖、血压、吸烟状态五个指标构成,计算其综合得分。采用线性及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孕妇EDIP得分和妊娠中期CVR得分以及hs-CRP水平的关系,建立限制性立方样条风险模型,控制主要混杂因素后,按照不同维生素D状态(充足,≥ 50 nmol/L;缺乏,<50 nmol/L)分层,探讨25(OH)D对EDIP得分(连续性变量)与孕中期心血管疾病风险关联的影响。使用中介模型分别评估孕中期血清25(OH)D浓度在孕妇EDIP得分和妊娠中期CVR中的作用、孕中期血清25(OH)D浓度在孕妇hs-CRP浓度和妊娠中期CVR中的作用、孕中期血清hs-CRP浓度在EDIP得分和妊娠中期CVR中的作用。校正的潜在混杂因素包括孕妇年龄、居住地、教育程度、家庭平均月收入、孕前体重指数、产次、孕期体重增加、高血压家族史、糖尿病家族史、体力活动、户外活动、久坐时间和genetic evolution维生素D补充频率。结果在3 713名参与者中,参与者的平均年龄(29.1±4.2)岁,孕前BMI平均值为(21.5±2.9)kg/m2,CVR全部理想水平组的比例为46.3%,≥1个中间水平(无较差水平)组的比例为25.2%,≥1个较差水平组的比例为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