瘙痒介质研究进展

瘙痒是一种可以立即引起抓挠反应的主观感觉,大多数的皮肤病以及系统性疾病都伴有瘙痒症状的出现。长期的慢性瘙痒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目前由于其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因此缺乏较为有效完善的治疗方法。目前,除组胺(Histamine)、5-羟色胺(5-HT)、白介素-2(IL-2)、白三烯B4(LTB4)、血小板活化因子和乙酰胆碱等一些被大家熟知的瘙痒介质外,近年来的研究还揭示了P物质(SP)、阿片样肽和蛋白酶在瘙痒的病理生理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根据致痒机制的不同,这些瘙痒介质可分为两大类:组胺依赖的痒觉信号通路引发瘙痒的和非组胺依赖的痒觉信号通路致痒的。组胺依赖性痒觉信号通路是通过对机械热刺激不敏感的神经纤维群(CMi)传导的,组胺通过与组胺H1/H4受体结合,激活磷脂酶C(PLC)和磷脂酶A2(PLA2),从而导致瘙痒,组胺介导的瘙痒与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PV1)通道密切相关。5-HT也是组胺依赖性致痒介质,不仅可以激活肥大细胞释放组胺,而且本身也可以导致瘙痒的发生,它能够引起较弱但是持久的瘙痒反应。SP是广泛分布在细神经纤维内的一种神经肽,可以产生皮疹、风疹以及瘙痒等症状,其在人体引发的反应主要是由肥大细胞释放组胺介导的。前列腺素(PG)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理作用的不饱和脂肪酸,其可增强对组胺、NSC 119875体内实验剂量SP和蛋白酶类等致痒介质的敏感性,在瘙痒产生的过程中immediate body surfaces起到协同作用。前列腺素E1(PGE1)可以降低组胺引发的瘙痒的阈值,从而增强痒感。非组胺依赖性痒觉信号通路是由一类对机械热敏感的C类纤维(CMHs)介导的,组胺拮抗剂并不能对此通路引起的瘙痒起到阻断作用。该通路致痒介质可分为非蛋白酶类和蛋白酶类,其中非蛋白酶类主要包括氯喹(CQ)、内皮素-1(ET-1)和白介素-31(IL-31)等,蛋白酶类包括胰蛋白酶、丝氨酸蛋白酶、组织蛋白酶S和藜豆蛋白酶等,丝氨酸蛋白酶可以增强特应性皮炎中痒觉的产生。组织蛋白酶S可以通过激活蛋白酶激活受体2(PAR2受体)和PARselleck激酶抑制剂4而导致炎症性皮肤瘙痒。藜豆蛋白酶是黧豆豆荚毛刺的蛋白提取物,为一种半胱氨酸蛋白酶类,可以通过非组胺依赖性痒觉信号通路诱发瘙痒。蛋白酶类非组胺依赖性致痒剂通过蛋白酶激活受体激活PLC,再激活TRPV1通道或瞬时受体电位离子通道A1型(TRPA1)的开放,从而使神经元激活诱导瘙痒的发生,它不但可以作用于C纤维末梢,而且能够直接激活中枢感受器引起剧烈瘙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