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中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VCI指由血管危险因素和脑血管疾病引起的广泛认知障碍。VCI主要由于血管危险因素和脑血管疾病引发慢性脑低灌注(chronic cerebral hypoperfusion,CCH),并导致脑白质损伤伴随不同程度的神经炎症等,最终发展为认知水平的损伤。昆仑雪菊(Coreopsis tinctoria Nutt.)在我国新疆地区分布较广,维吾尔族民族药中记载较多,多以花序入药,主要具有降低血压、调节血糖、改善血脂及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功能。近年研究表明昆仑雪菊可通过血管保护作用发挥对糖尿病的干预作用。课题组前期研究证实昆仑雪菊总黄酮(CT)具有一定神经保护活性,但其对神经退行性疾病www.selleck.cn/products/gsk-2894631a的治疗作用并未开展系统研究。结合昆仑雪菊具有神经保护及血管保护两大特点,本文研究CT对CCH导致的VCI的干预及机制进行初探。(1)利用网络药理学及体外实验验证CT能够干预小胶质细胞的功能,CT中的9个主要黄酮类活性成分可作用freedom from biochemical failureAKT、TNF、IL6、TP53、SRC、EGFR、JUN、STAT3、MAPK3、CTNNB1等靶点,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等起到干预小胶质细胞活化并改善神经炎症的作用。(2)采用小鼠颈总动脉狭窄(bilateral CCA stenosis,BCAS)模型模拟VCI中的CCH造成的脑白质损伤,旷场、新物体识别、Morris水迷宫、LFBPLX3397体内实验剂量和IBA染色及qRT-PCR等实验结果证实4.5mm的弹簧微线圈能够造成C57BL/6J小鼠较为适中的脑白质损伤。(3)在最佳造模条件下,用旷场、新物体识别实验、Morris水迷宫等行为学实验、LFB染色及IBA免疫组化染色等结果说明CT通过降低CCH导致的脑白质损伤,有效改善BCAS小鼠的学习认知能力障碍。转录组学分析和qRT-PCR结果证实其机制可能与JAK-STAT信号通路及改善小胶质细胞的吞噬作用有关,具体机制还需深入研究。综上,本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及体外实验首次证实CT能够干预小胶质细胞的功能减轻神经炎症,并初步探究CT对CCH导致的VCI的干预及潜在机制,对昆仑雪菊在神经保护方面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