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光联合多西环素、羟氯喹治疗Ⅰ、Ⅱ型玫瑰痤疮疗效及皮肤镜特征观察

目的:研究红光联合多西环素、羟氯喹治疗Ⅰ、Ⅱ型玫瑰痤疮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对比分析治疗前后皮肤镜下特征变化。方法:实际共纳入63例Ⅰ、Ⅱ型玫瑰痤疮患者,实验组(n=31)及对照组(n=32)并进行为期8周的临床研究;对照组患者接受多西环素(每日1次每次0.1g)、羟氯喹(每日2次每次0.2g)口服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红光治疗(每周2次)。分别于第0周、第4周、第8周对患者病情进行临床特征积分及疗效评估,并于第4周、8周根据玫瑰痤疮全球患者总体评估标准(Patient’s global assessment,PGA)进行患者满意度评分。于第0周及第8周进行皮肤镜检查,测量靶皮损平均血管直径及分析镜下皮损特征变化;并于第0周、治severe alcoholic hepatitis疗第4周、第8周检查肝功能,记录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随访1月复发情况。结果:1.第0周,实验组与对照组临床病情严重程度总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4周,实验组总积分2(2-3)低于对照组3(2-4),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Z=2.613,P<0.01);在第8周,实验组Enasidenib病情总积分1(0-2)低于对照组2(1-3),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Z=2.788,P=0.005);在第4周、第8周两组病情总积分与第0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4周、第8周实验组与对照组PGA评分为:(1.21±0.94)vs(0.94±0.80)、(2.10±1.15)vs(1.63±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第4周,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丘疹、脓疱以及自觉症状(灼热、刺痛、干燥、瘙痒)上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斑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8周,实验组与对照组红斑、丘疹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脓疱及自觉症状(灼热、刺痛、干燥、瘙痒)上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第0周,实验组及对照组皮肤镜下靶皮损平均血管直径为(0.084±0.018)vs(0.083±0.020)mm,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8周,实验组与对照组皮肤镜下靶皮损平均血管直径为(0.027±0.020)vs(0.047±0.028)m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差值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第0周,两组镜下均以红色、深红色背景、多角形血管网弥漫分布为主;第8周,两组镜下均以淡红色背景、非典型、线状血管不规则分布为主,存在多角形血管网的患者实验组为(19.4%)少于对照组(34.4%),与第0周相比两组均减少。4.治疗第4周、第8周,实验组有效率分别为29.03%、80.65%,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38%、53.1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随访1月两组复发率为22.6%(7例)、46.9%(1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以胃肠道不适最常见(如恶心、呕吐),出现皮肤短暂性刺痛2例,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1例,所有不良反应均在患者耐受范围内。结论:1.红光联合多西环素、羟氯喹疗法可以有效改善玫瑰痤疮症状和体征。2.红光联合多西环素、羟氯喹疗法有助于改善玫瑰痤疮皮肤镜下特征,皮肤镜可作为疗效监测的无创性影像学方法。3.红光联合多西环素、羟氯喹治疗玫瑰痤疮可有效降低其短期复发率,具有较高INCB018424小鼠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