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动物实验探究白及非多糖成分治疗胃溃疡的作用及机制

使用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的方法研究白及非多糖成分对胃溃疡的治疗作用及机制。首先采用UPLC-Q-TOF-MS/MS对白及非多糖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利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获取白及与胃溃疡的交集靶点,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随后使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并采用Metascape数据库进行Gene Ontology(GO)及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预测白及治疗的作用机制。最后构建酒精性胃溃疡小鼠模型,验证白及非多糖成分对胃溃疡的治疗作用及机制。从白及非多糖部selleckchem MLN4924位鉴定出47个化学成分,其中gymnoside I(手参苷I)、gymnoside II(手参苷II)、militarine(白及苷)、bletilloside A、shancigusin I(山慈菇素I)等可能为治疗胃溃疡的主要活性成分;PPI网络分析得到白蛋白(ALB)、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1)、肿瘤坏死因子(TNF)、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等核心靶点,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白及非多糖成分主要通过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Ras信号通路等多种通路发挥作用。动物实验结果显示,白及非多糖成分可显著改善酒精所致小鼠胃组织的溃疡状况,提高溃疡抑制率;能够显著降低血清肿瘤GW-572016体内坏死因子-α(TNF-α)、白Rumen microbiome composition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血管活性肠肽(VIP)和血栓素B2(TXB2)水平,显著升高IL-10、前列腺素(PGE2)、表皮生长因子(E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同时能够显著降低胃组织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蛋白水平,显著升高磷酸化(p-PI3K)、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蛋白水平。该研究表明白及在胃溃疡的治疗方面凸显出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协同作用的特点,验证了网络药理学的部分预测结果,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