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圆孔未闭相关性卒中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分析

背景:即使经过广泛的研究检查仍有三分之一的脑卒中患者不能确定病因,这类脑卒中被称为隐源性卒中(cryptogenic stroke,CS)。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与CS相关,目前认为PFO导致右向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RLS)与CS关系密切,其最主要机制为反常性栓塞(paradoxical embolism,PE)。目前诊断PFO的gut-originated microbiota常用检查方法主要包括经颅多普勒超声声学造影(contrast-transcranial Doppler,c-TCD)、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经胸超声心动图声学造影(contrastenhanced transthroracic echocardiography,c-TTE),其中c-TCD是筛查PFO的首选方法。长期以来,PFO相关性卒中的治疗一直存在争议,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封堵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干预方法,但仍需要开展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目的:研究PFO相关性卒中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比较不同PFO大小、不同RLS分流量、不同RLS分流类型的CS患者的临床及梗死模式的差异,分析PFO大小、RLS分流量、RLS分流类型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指导临床医生作出及时准确的诊断并选择最佳二级预防策略。方法:纳入2019年06月~2022年05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93例CS合并PFO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c-TTE、TEE获悉更多、c-TCD检查,根据RLS分流量分为小量分流组(n=54)和大量分流组(n=139),根据PFO大小分为PFO<2mmCL 318952组(n=76)和PFO≥2 mm组(n=117),根据RLS分流类型分为持续性RLS组(n=67)和激发性RLS组(n=126)。分别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征(梗死数目、面积、部位、血管分布、累及血管),并且评估PFO大小、RLS分流量与分流模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一般资料:193例患者中,大量分流组患者139例,小量分流组患者54例,PFO≥2mm组患者117例,PFO<2mm组患者76例,激发性RLS组患者126例,持续性RLS组患者67例。男性116例(60.1%),女性77例(39.9%),年龄范围22~55岁,平均年龄(45.43±7.5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