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肾损害型毒蘑菇所属类群DNA条形码研究

引起急性肝损害和急性肾衰竭的毒蘑菇主要隶属于4个类群,分别是鹅膏属、丝膜菌属、盔孢伞属、环柄菇属。这两种中毒类型都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在发病后需要针对中毒症状以及中毒原因采取及时救治方法,但是受限于近缘种和相似种的存在,以及在中毒事件发生后往往难以采集到完整标本,需要从剩余PLX4032使用方法物、煮熟的蘑菇、呕吐物或者胃提取物中提取样本用于鉴定,这些情况都加大了毒蘑菇有效鉴定的困难程度。因此需要寻找受样本形态限制小并且对于样本的鉴定具有准确、高效等特点的鉴定方法,目前DNA条形码技术是一个较为合适的解决途径。本研究以鹅膏属23个物种、60份材料,丝膜菌属28个物质中60份材料,盔孢伞属16个物种40份材料,环柄菇属16个物种、27份材料作为供试标本,选择ITS、IGS、nr LSU、mt SSU、RPB1、RPB2、EF1-α、β-tubulin作为候选基因,使用真核生物通用引物进行扩增、测序,筛选4个属的DNA条形码。将种内与种间遗传距离差异、序列获得难易程度(序列获得率),物种辨别能力等三个方面获悉更多作为评价指标。结果表明在4个属中,ITS序列具有较高的通用性,种内与种间距离存在明显的Barcoding Gap,能够准确的对4个属内物种进行区别,EF1-α和β-tubulin序列仅在鹅膏属中具有较高的通用性,并且种内与种间距离存在明显的Barcoding Gap,因此建议将ITS、EF1-α和β-tubulin基因作为鹅膏属的理想DNA条形码,在应用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不同基因片段进行扩增,以达到最好效果;ITS基因适合作为丝膜菌属、盔孢伞属、环柄菇的理想DNA条形码。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还分别开发出了4个属的微条形码序列并设计出引物,并对引物的通用性和适用性进行了验证和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引物具有良好的通用性,且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对材料品质要求低,能够扩增由于蒸煮或消化等原因导致DNA发生降解的材料,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意义。同时,本研究开发出Cortinarius tubarius和帆孢盔孢伞两个物种的分子身份证序列并设计出sexual transmitted infection相应的特异性引物,在鉴定时无需测序、使用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条带即可做到对物种的准确鉴定,为毒蘑菇物种分子鉴定方法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