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针刺与悬灸两种不同干预方式治疗胃溃疡对胃组织ASIC3、TRPV1及炎症因子的影响,阐明针灸两种不同干预方式治疗胃溃疡可能的启动途径。方法选用28只雄性SD大鼠(体重240±20 g),按体重编号,随机选取7只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以下简称空白组)。另外21只造模前禁食不禁水24 h,按1ml/200g含量进行无水乙醇灌胃,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以下简称模型组)、针刺治疗组(以下简称针刺组),悬灸治疗组(以下简称艾灸组),每组各7只。针刺组:将大鼠装进自制固定器中,暴露相关腧穴,确保大鼠保持相对固定位置及平静状态,选取大鼠双侧“足三里”,采用针具为直径0.28 mm,长15 mm不锈钢毫针进行针刺,直刺5mm,得气后留biological half-life针20 min,中间行针2次,每天干预1次,连续干预3天。艾灸Z-VAD-FMK供应商组:将大鼠装进自制固定器中,暴露相关腧穴,确保大鼠保持相对固定位置及平静状态,选取大鼠双侧“足三里”,采用14mm碳化无烟艾条进行悬灸,采用温和灸,以大鼠皮肤轻微潮红为度,每次干预20 min,每天干预1次,连续干预3天。空白组和模型组:不予干预,仅予抓取及自制固定器固定。干预结束后对所有大鼠进行Guth评分法计算胃溃疡指数;HE染色法观察胃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印迹检测胃组织中ASIC3和TRPV1蛋白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IL-4、IL-6、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1.胃溃疡指数评分结果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艾灸组胃溃疡指数分别为(-)(40.43±3.10)(17.14.±2.19)(20.43±2.76),溃疡抑制率分别为(-)(0.00%)(57.60%)(49.47%),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艾灸组的胃溃疡指数显著降低,差异具BMS-354825有统计学意义(P<0.05)。2.胃组织HE染色结果空白组胃黏膜层结构完整,固有腺体排列整齐,形状和大小基本一致,未见充血、肿胀、形态异常或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胃黏膜层破坏严重,腺体整体排列紊乱,其数量显著减少,形状和大小呈不规则,部分黏膜层可见红细胞与水肿,形态异常改变较多,细胞间隙存在明显炎性细胞浸润;针刺组胃黏膜层结构相对完整,腺体局部排列紊乱,形状和大小较规则,部分黏膜层可见少量红细胞及中度水肿,伴有少数炎性细胞浸润,形态异常改变较少;艾灸组胃黏膜层结果相对完整,腺体局部排列紊乱,形状和大小较规则,部分黏膜层可见红细胞及轻度水肿,伴有少数炎性细胞浸润,形态异常改变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