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药物资源数据库构建及削弄傲分子鉴定研究

彝医药学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医药学,由彝族人民世代相传,它包含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由于受自然、历史以及历代彝医药本草文献记载不详的影响,有关彝药资源数量,selleck PLX3397各种文献记载不全。长期以来此网站彝药资源处于数据信息分散、查找不便的境况,导致彝药品种的混乱和基原不清,“同名异物”“同物异名”“地方习用品或代用品”等现象普遍,成为彝药资源研究的瓶颈。此外,随着彝药市场的拓展,原料药的需求量逐年增长,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导致彝药材掺假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其在临床使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鉴于此,本文对彝药开展了系统整理研究,并基于LAMJ架构,构建彝族药物资源信息数据库;同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利用Excel的分类汇总和筛选等功能分析彝药材的类别组成,科属分布、地理分布、生活型特征、药用部位、主治疾病和使用方法,并评价其濒危、中国特有和质量标准状况;此外,以叶绿体基因组作为超级条形码探讨了其在彝药材“削弄傲”及其常见混伪品鉴定中的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彝族药物资源信息数据库的构建本研究对彝医药文献进行了整理,引用专著34本,期刊文献116篇,共获得有效彝族药物数据6566条。采用专业数据库对上述数据的物种拉丁名进行查询验证,以物种接受名(Accept name)作为唯一字段,进行同异名处理,结果表明彝医药学记载使用的药物共有1708种。对上述彝族药物的植/动/矿物名、彝文音译、科、药材名、部位、拉丁名、功能主治、文献来源、标准收载等进行修订,编制了彝族药物资源信息数据集。同时,完成了彝族药物资源信息数据库的构建,将彝药资源数据信息存储在其中,可通过(http://mzy.sy-my.net/bio Nationdrug.htm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drugtype=4)免费访问,实现了彝药资源数据的共享。2.彝药资源品种整理及分析2.1彝医学使用的药材物种丰富,目前已记载的使用的彝族药物共有1708种,其中植物药1492种,分属于188科,742属;动物药200种,分属于95科159属;矿物药16种。从资源分布情况来看,彝族药用植物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等亚热带,温带地区。有297种药用植物为我国特有分布,其中有83种在国内仅云南有分布记载。有142种植物被列入各种名录保护,其中被列入濒危较多的科有兰科、伞形科、豆科和藜芦科等。在彝族动物药中,被各名录列入保护的动物种数有50种。结果表明,彝药在其品种来源和组成结构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2.2从彝药使用特点来看,彝医植物药以根及根茎类入药频次最高,其次为全草类和叶类。在主治疾病方面,动植物药主要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矿物药主要用于治疗各种损伤和皮肤疾病。从使用方法来看,彝医植物药以汤剂用法最多,其次是各种贴剂;动物药、矿物药则多以贴剂形式使用。提示彝药的应用领域与彝族生活环境、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关联性,表现出典型的民族性特征。2.3彝药质量标准整理结果表明,目前共有877个彝药材被各级标准收载,占彝药总数的51.29%,其中被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药材品种有310个。以菊科为例,从药材名称、品种、基原、药用部位、功能主治、质量标准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目前菊科彝药材的“品种-名称-基原”不规范的情况普遍存在,其药用部位和功效表述上仍有待规范;菊科彝药材在质量标准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严重阻碍了其产业化发展。3.削弄傲分子鉴定研究本研究对彝药材“削弄傲”及其混伪品,共7个物种的叶绿体基因组进行了测序、组装和分析。结果表明,各物种的叶绿体基因组呈现典型的四分体结构,总长度在152,208 bp到152,701 bp之间,包含132个基因。比较分析表明,“削弄傲”及其混伪品的叶绿体基因组种间差异较小,IR收缩和扩张不明显,筛选出6个高变异基因间区,包括rps16-trn Q-UUG,atp H-atp I,pet N-psb M,rps4-trn T-UGU,rpl32-trn L-UAG和ccs A-ndh D可作为潜在的分子标记用于鉴定。并以叶绿体基因组作为超级条形码,对“削弄傲”及其混伪品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叶绿体全基因组可有效鉴别“削弄傲”及其混伪品,其操作易于流程化、标准化,为彝药的临床用药安全和市场监管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综上所述,本研究系统地对彝药资源品种进行了整理,首次澄清了彝药的资源品种情况。同时,基于LAMJ架构建立了彝族药物资源数据库,提高了彝族药物资源的整合度和利用水平,为其数据管理和信息查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对彝族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将叶绿体基因组技术成功的用于彝药材及其混伪品的鉴定,为彝药材的分子鉴定研究提供了示范。本研究对促进彝药材标准化、彝药材的鉴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濒危物种保护均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