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laryngotracheitis virus,ILTV)是一种严重危害我国和世界养禽业的重要病原。本研究以ILTV-LJS09株感染Trichostatin A鸡LMH细胞系作为研究模型,开展了全基因组转录谱分析,发现MAPK通路是ILTV感染后最显著激活的通路。进一步应用Western blot鉴定,结果显示ILTV感染可以显著激活宿主细胞p38/MAPK。本研究同时采用脱氢紫堇碱(Dehydrocorydaline,DHC)和佛波酯(Phorbol 12-myristate 13-acetate,PMA)作为p38/MAPK激活剂,采用病毒特异性定量PCR检测病毒基因组拷贝数,通过测定病毒的组织半数感染量检测病毒滴度,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使用高内涵成像selleck AG-221技术结合Annexin V-FITC/碘化丙啶双染检测细胞凋亡,从而探究药理激活p38/MAPK对ILTV感染的影响。病毒特异性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DHC和PMA均显著降低ILTV基因组的复制(P<0.05)。组织半数感染量检测结果显示,DHC和PMA还显著抑制了ILTV感染性病毒粒子的增殖(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无论DHC还是PMA对感染细胞代谢基因的总体表达均没有明显影响。高内涵检测结果显示,DHC和PMA显著加剧ILTV感染细胞的凋亡(P<0.05)。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显示DHC和PMA均能够在不影响感染细胞代谢基因表达的情况下,通过加剧ILTV感染细胞的凋亡有效抑制ILTV感染。本研究在ILTV体外感染模型中证明药理激活p38/MAPK具有高效的抗病毒作用,为治疗ILTV感染提供了新的思路,对其它疱疹病毒的防Substructure living biological cell治研究也具有借鉴意义。
Author: admin
可控肿瘤细胞自噬级联放大及增强免疫治疗的抗肿瘤载药系统研究
由于肿瘤免疫疗法有着独特的激发或调动机体免疫应答的能力,在癌症治疗领域展示出了极佳的效果,因此受到日益热切的关注。免疫疗法的关键在于增强肿瘤的免疫原性,提高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识别能力。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mmunogenic cell death,ICD)可以通过增强内源性抗原的分泌来提高肿瘤的免疫原性,促进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的成熟,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 T cells,CTLs),介导抗肿瘤免疫应答。自噬(Autophagy)是一种细胞自我吞噬的现象,是细胞本身就有的代谢过程,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展示出了独特的“双刃剑”效果。轻度的自噬会保护肿瘤细胞,抵抗外界对肿瘤细胞的损伤;但当自噬的水平超过临界点时,剧烈的自噬将失去细胞保护功能,反而会导致肿瘤细AMG510小鼠胞发生自噬性细胞死亡(Autophagic cell death,ACD),抑制肿瘤生长。自噬与ICD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临床常用的化疗药物表柔比星(Epirubicin,EPI)除能杀伤肿瘤细胞外,还可以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发生自噬进而引发ICD效应,且自噬水平与ICD效果呈现正相关。但EPI只能诱导低水平的保护性自噬,这不仅会降低化疗效果,且ICD介导的免疫应答效果也难以满足治疗需要。基于此,本论文设计了一种新型抗肿瘤载药系统,通过加入自噬诱导剂来增强EPI的自噬诱导效果并触发ACD,达到突破保护性自噬且增强ICD效果的双重目的,发挥更好的抗肿瘤效果。载药系统以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为主体,通过含有二硫键的胱胺分别连接精氨酸(Arginine,Arg)、聚乙二醇-聚己内酯(Polyethyleneglycol-polycaprolactone,PEG-PCL)和EPI,制备具有肿瘤主动靶向、增强细胞摄取和还原响应三重功能的聚合物前药(Arg-HA-PEG-PCL/EPI,AHPPE),包载自噬诱导剂STF-62247(STF)来制备STF@AHPPE聚合物纳米粒子。HA外壳既可以防止血清蛋白吸附从而降低溶血毒性,又可以与肿瘤细胞表面高表达的CD44受体结合起到主动靶向的作用。到达肿瘤部位后,Arg可协助载体进入肿瘤细胞,促进载体有效内化及药物积累。胞内高浓度的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促使二硫键发生断裂,引起纳米粒子崩解并同时释放出EPI和二级纳米粒STF@PP。EPI诱导轻度自噬并引发一定程度的ICD。STF@PP二级纳米粒随后会逐渐释放STF,提升自噬水平并引发ACD,增强ICD效果并引发更高效率的免疫治疗效果。通过核磁共振氢谱(Nuclear mangnetic resonance,~1H-NMR)和凝胶渗透色谱(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GPC)对聚合物载体材料的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进行表征,确认目标分子的化学结构、组成及分子量等,计算胱胺、Arg、PEG-PCL和EPI的接枝率,最终证明目标聚合物AHPPE的成功合成。利用透析法制备了STF@AHPPE载药纳米粒子,使用动态光散射(Dynamic light scattering,DLS)、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ltrrenal pathologyaviolet–visibleGefitinib IC50 pectrophotometer,UV-Vis)等对其进行表征,测得粒径为175.20±1.10 nm,Zeta电位为-14.90±0.20 m V;TEM下的形态呈类球形,大小均匀;STF的载药量为2.75%±0.01%。纳米粒子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还原敏感性和释药性能;溶血性实验进一步证明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体外实验中,MTT法测得AHPPE和STF@AHPPE对小鼠结肠癌细胞CT26的半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_(50))值分别为1.89μg/m L和0.08μg/m L,证明自噬诱导剂的加入能显著增强前药纳米粒的抗肿瘤效果。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FCM)、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CLSM)和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WB)结果表明随孵育时间的延长,细胞摄取量增加,且STF@AHPPE可触发ACD并显著提升ICD效应。体内实验中,建立了小鼠皮下异位肿瘤模型,活体成像结果表明STF@AHPPE在肿瘤部位有效富集,具有较好的肿瘤靶向能力。苏木精和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结果证明其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同时肿瘤切片的H&E染色、TUNEL及Ki67等免疫组化实验结果表明,STF@AHPPE具有最优异的诱导自噬、引发ICD、促进肿瘤凋亡和抑制肿瘤生长的能力。FCM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实验结果进一步表明STF@AHPPE可显著激发小鼠机体免疫应答。综上所述,本课题成功构建了一种新型的抗肿瘤载药系统STF@AHPPE,集主动靶向、还原响应、自噬级联放大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为增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和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相关疾病的影像学研究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PET)技术,探索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NMOSD)和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相关疾病(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 antibody-associated disease,MOGAD)的影像特征,寻找鉴别两种疾病的影像学标志物,探讨PET/MR成像技术在辅助诊断和评估NMOSD和MOGAG的价值。方法:1)回顾性分析NMOSD、MOGAD和对照组Docetaxel核磁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共88名患者的脑部MRI图像,首先采用半自动的分割方法获得T2/FLAIR高信号病灶和侧脑室,采用侧脑室旁病灶(Periventricular lesion,PVL)算法进行图像处理;计算获得PVL和非PVL(NPVL)的数量和体积特征,在三组疾病组间进行病灶特征的对比,最后采用Logistic回归建立分类模型,并验证其分类效果。2)用18-氟代脱氧葡萄糖(2-[18F]Fluoro-2-deoxy-d-glucose,18F-FDG)、转位蛋白(Translocator proteinm,TSPO)配体18F-PRB06和11C-乙酸盐三种核素显像剂,对NMOSD和MOGAD患者进行PET/MR扫描,通过多种方法分割病灶、关键脑区和灰白质并计算SUVR值和Z值,并与MS(疾病对照)和健康对照人群进行组间对比,探索不同疾病的神经炎症特征和差异;3)为进一步验证PET成像结果与病理特征的关系,构建MOG_(35-55)诱导的实验性自身免疫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小鼠模型、完全弗氏佐剂联合患者血浆置换液来源的抗AQP4抗体介导的NMOSD小鼠动物模型进行研究,采用小动物PET/CT对疾病小鼠和健康小鼠的脑部显像剂摄取水平进行比较,并结合小鼠脑部的组织病理,对PET的结果进行验证。结果:1)在基于MRI病灶形态和分布构建疾病鉴别模型的部分中,以所有病灶为研究对象进行比较发现,NMOSD和MOGAD患者PVL的数量比例低于MS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三组疾病的PVL体积均较NPVL更大,其中NMOSD患者的NPVL体积较MS和MOGAD更小。在患者个体水平的比较中发现MS患者的PVL数量、病灶总体积和PVL体积均高于另两种疾病患者;NMOSD患者PVL数量的占比低于MS;MOGAD患者的病灶总数和NPVL的病灶数量占比显著低于另外两组疾病(P<0.05或P<0.01)。通过组合病灶的数量和体积特征建立的分类模型显示出更优的分类效果,其中MOGAD与MS分类模型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达到了0.90,NMOSD与MS分类模型AUC达到了0.81,而MOGAD和NMOSD的AUC为0.71。2)分子影像研究部分共计入组16名受试者(NMOSD:6人,MOGAD:5人,MS:5人),其中13名患者的头颅MRI提示具有病灶,而PET检查提示所有患者至少存在一种显像剂的PET图像上具有异常改购买BMN 673变,表明PET相较于MRI具有更高的阳性检出率。NMOSD、MOGAD和MS三种疾病总体病灶中18F-FDG摄取降低,而新发病灶可以表现出18F-FDG摄取增高的模式;全脑范围的分析显示,三组疾病患者的胼胝体、舌回和脑室18-FDG摄取Z值中位数均低于对照组,而脑干、壳核、额眶回、中央后回、颞上回表现为摄取升高的模式。三组疾病患者病灶的18F-PBR06摄取均高于健康对照,其中MS患者的急性新发病灶具有最显著的增高;全脑范围内,18F-PBR06在三种疾病患者脑干和顶叶皮层存在Z值的相对增高。NMOSD组患者的总体病灶和新发病灶11C-乙酸盐SUVR较HC、其他两组疾病患者降低;11C-乙酸盐表现为双侧丘脑和颞叶的摄取增高,而在第三脑室内存在摄取降低的表现。基于灰白质的分割结果对比显示MS患者的18F-FDG、18F-PBR06和11C-乙酸盐全脑白Milk bioactive peptides质SUVR和白质/灰质比值存在升高的趋势,提示以白质受累为主要特征。疾病组患者呈现出FA、T1T2R较对侧正常组织降低的异常模式,提示病灶部位髓鞘损伤。3)EAE小鼠和NMOSD小鼠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全身PET/CT显示EAE小鼠脑部18F-FDG-SUVR较健康对照C57BL/6小鼠(Control,CTL)升高,NMOSD小鼠全脑SUVR与CTL组相仿。H&E染色结果显示,EAE小鼠脑部存在明显的淋巴细胞浸润。EAE小鼠平均18F-PBR06-SUVR和NMOSD的最大值18F-PBR06-SUVR与CTL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分析均显示NMOSD小鼠和EAE小鼠脑部小胶质细胞的广泛激活,TSPO相较于CTL组小鼠表达增高,小胶质细胞是TSPO主要的来源。NMOSD、EAE和CTL小鼠的全脑11C-乙酸盐摄取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1)PVL/NPVL的数量和体积特征在鉴别三种疾病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本研究基于这些特征建立了区分三种疾病的分类模型,优化了常规MRI的诊断分析策略;2)本研究发现三种脱髓鞘疾病患者脑部病灶存在18F-PBR06摄取的改变,提示病灶和病灶以外全脑范围的神经炎症特征。NMOSD患者急性期病灶存在11C-乙酸盐摄取降低,与既往其他研究尸检病理报道的星形胶质细胞丢失的病理特征相符,11C-乙酸盐是NMOSD的潜在生物标记物。3)动物模型显示的结果支持上述的结论,并显示广泛浸润的淋巴细胞可能与18F-FDG摄取增高有关,小胶质细胞在神经炎症中是TSPO的主要来源。综上所述,使用优化的MRI病灶分析策略有助于疾病的鉴别;联合18F-FDG、18F-PBR06和11C-乙酸盐PET/MR实现了无创性揭示脑部病理特征的目的,对于辅助NMOSD和MOGAD的精准诊断具有很大的临床应用潜力。
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通过增强缝隙连接蛋白26构成的同型缝隙连接提高依托泊苷的细胞毒性
目的 探究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methylselenocysteine, MSC)对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 Cx)26构成的同型缝隙连接(gap junction, GJ)功能的影响及其对化疗药物细胞毒性的调控。方法 以转染并稳定表达Cx26的Tet-on HeLa细胞为工具细胞,MTT法观察MSC对细胞生长的影响;细胞接种荧光示踪法测定MSC对GJ功能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MSC对Cx26蛋白表达的影响;标准细胞集落形成分析法观察化疗药物的细胞毒性;在此基础上,分析MSC对化疗药物细胞毒性的影响及其与调控GJ的关系。结果 多西环素(doxycycline, Dox)可GSK1120212抑制剂诱导Tet-on HeLa细胞Cx26表达并形成有功能的GJ。MSC在50μmol/L内对细胞生长无明显影响,无毒浓度的MSC可以浓度依赖性增强GJ,并可在纳摩尔级发挥作用。该效应与其诱导Cx26蛋白的表达有关。在三种不同作用机制的常见化疗药物中,依托泊苷(etoposide, Eto)在有无GJ形成的情况下表现一定的细胞毒性差异。MSC与Eto联合应用对细胞集落形成的抑制作用强于Eto单药,且该效应只在有GJ形成CNS nanomedicine的HeLa细胞中发生。结论 MSC可以通过增强Cx26组成的GJ提高Eto的细胞毒性,提示硒化物联合化疗在肿瘤治疗中具有一定的潜Fer-1细胞培养在价值。
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的HER2基因突变检测方法研究
HER2的过表达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关于HER2突变与不良预后的报道日益增多。HER2 S310F是HER2基因中最为高频的突变,并且该位点位于帕妥珠单抗结合HER2蛋白的关键表位,除了具有促进癌症发生发展的驱动作用,还能够阻断治疗药物的结合,从而产生耐药现象。循环肿瘤DNA(ct DNA)是精准医学中的一种微创液体活检工具,血液中的ct DNA反映了肿瘤的发展情况及原发性和转移性肿瘤中存在的基因组改变,对ct DNA进行分析有助于对患者进行耐药监测,规避无效的治疗方案及由其带来的副作用,也能为患者省去不必要的费用。基于ct DNA特定突变的检测已被写入部分肿瘤的临床诊疗指南,用于预测抗肿瘤药物的疗效和伴随诊断。但由于低浓度,高碎片化以及与正常DNA片段的高度混合,患者中ct DNA比例相当低且变化很大。因此,检测ct DNA中的肿瘤特异性突变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是达到可接受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水平。目前,FDA批准的用于临床的伴随诊断主要是基于下一代测序(NGS)SB431542技术检测ct DNA中的热点突变,然而NGS技术成本高,对于许多患者来说难以负担。因此,开发一种新的、灵敏度较高的、成本较低的用于ct DNA检测的技术意义重大。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就是这样一种技术。近年来,发展出了一系列基于LAMP的方法,显示出了在DNA突变检测中的巨大潜力,并且还为疾病诊断、个性化治疗和精准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本课题组前期针对HER2 S310F进行了较为成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首先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了HER2突变与不同肿瘤患者生存情况、免疫浸润、基因表达三方面的分析,发现了HER2突变与多种肿瘤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其中,发生HER2 S310F突变的患者与未发生该突变的患者的总体生存期显示出了显著性差异。接着,基于LASCH772984试剂MP技术原理,通过优化引物浓度、扩增温度、Bst 2.0 DNA聚合酶用量等条件,我们针对HER2 S310F建立了低成本、高灵敏度的LAMP-OSD检测方法,在质粒水平上,检测灵敏度可达到0.05%。随后通过对LAMP-OSD法进行改进,我们将引物FIP/BIP中部分碱基进行硫代(PS)修饰,PS修饰后,能够产生除了正常扩增途径外的扩增途径,提高扩增效率。建立的PS-LAMP-OSD法除了可以应用于耐药突变HER2 S310F的检测,还可应用于HER2 S310Y/A的检测,在质粒水平上,灵敏度均可达到0.005%Hollow fiber bioreactors,相比于LAMPOSD法,灵敏度提高了10倍。为模拟人外周血游离DNA,我们选取H460细胞基因组作为野生型模板,S310F/Y/A突变型质粒DNA作为突变型模板,通过优化破碎条件,最终使野生型和突变型DNA片段化长度与游离DNA主要片段长度相符。随后,在模拟液体活检水平上,我们对S310F/Y/A突变建立了检测标准曲线,检测灵敏度达到0.05%,优于现有的检测方法。接着,通过设计共用引物和三组探针组,在优化三组探针组的比例后,利用已建立的检测体系,我们实现了针对HER2基因同一位点不同突变的检测。在LAMP-OSD法体系中,不同探针比例均对HER2 S310F、310A显示出较好的区分,但不易区分HER2 310Y与野生型。相比之下,在PS-LAMP-OSD法体系中,优化后的探针比例能实现对三种突变的显著区分,对使用帕妥珠单抗进行治疗的肿瘤患者的耐药监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所建立的检测方法具有巨大的潜力,有望成为目前使用的高成本液体活检技术的经济有效的替代方法,有望作为使用帕妥珠单抗进行治疗的肿瘤患者开展S310F/Y/A突变检测的伴随诊断,一旦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检测到S310F突变,就必须及时更换治疗方案,避免延误治疗时机,耽误病情,从而实现最大程度上的临床获益。
高产共轭亚油酸的植物乳植杆菌YYS-99筛选及特性研究
目的:筛选1株高产共轭亚油酸的乳酸菌应用于工业化生产。方法:采用光度计检测法测定实验室菌库中300株乳酸菌生物转化共轭亚油酸的能力,从中筛选1株产共轭亚油酸最优的乳酸菌,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实验、16S rRNA序列测定对该乳酸菌进行鉴定。采用牛津杯法,测定该乳酸菌对食源性致病菌的抑菌谱。通过体外模拟人工胃液和肠液环境,测定该乳酸菌在不同pH值胃液下的耐酸性和不同胆盐质量浓度肠液下的耐胆盐性。结果:在底物亚油酸浓度为0.5 mg·mL~(-1)时(LA+MRS)Infectious risk,成功筛选出1株转化生成共轭亚油酸的量显著高于其他菌株的乳酸菌,产量为205.4μg·mL~(-1),转化率约为41.1%。该乳酸菌经鉴定为植物乳植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命名GSK1120212为YYS-99。YYS-99对宋内氏志贺氏菌的抑菌圈直径最大,为(Ferroptosis抑制剂16.84±0.32)mm。在体外模拟人工不同pH值胃液和不同胆盐质量浓度肠液下,YYS-99均具有较高的活菌数和存活率。结论:本研究从菌库筛选出1株高产共轭亚油酸的植物乳植杆菌(YYS-99),其对食源性致病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对不同pH值下的胃液和不同质量浓度胆盐下的肠液均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不同温度下苹果中扩展青霉及其毒素的迁移规律初步研究
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引起的青霉病是苹果贮藏和运输过程的主要病害之一,给苹果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P.expansum的次级代谢产物之一的展青霉素具有多种毒性,广泛存在于苹果及其制品中,长期食用受展青霉素污染的食物将会危害人类身体健康。日常生活中,苹果的贮藏一般为常温和冷藏两种模式,但P.expansum可生长的温度范围广,-6℃~35℃下都可生长。目前不同温度下P.expansum在苹果中侵染、迁移规律以及P.expansum侵染苹果后代谢变化还未明确。因此本文以P.expansum和苹果为试材,首先利用叠氮溴化丙锭(Propidium Monoazide,PMA)与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Bioconcentration factor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技术建立的快速检测P.expansum活菌方法来探究P.expansumGNE-140分子量的迁移规律,再通过病斑直径、毒素、展青霉素合成相关基因检测探究不同温度下P.expansum及毒素迁移规律,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对不同温度下P.expansum侵染苹果后代谢变化进行初步研究,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优化PMA处理浓度、黑暗孵育及曝光时间,筛选P.expansum特异性引物,结合qPCR技术,建立一种基于PMA-qPCR联用快速检测P.expansum活菌的方法,最终发现PMA处理浓度10μg/mL、黑暗孵育5 min、曝光10 min为最佳PMA处理条件。4种引物中Pexp-pat F对P.expansum具有极强的特异性,可作为引物用于PMA-qPCR检测。构建的定量标准曲线的R~2=0.9948,最低检测限为10~(2.6) CFU/mL,方法检测结果与平板菌落计数无明显差异,并发现在苹果的未腐烂部分中可检测出P.expansum活菌,说明P.expansum会向苹果健康组织迁移。(2)在苹果上人工接种P.expansum,放置常温或冷藏(4℃~8℃)下培养。利用高效液相Crizotinib供应商色谱检测展青霉素含量,发现冷藏31 d的病斑直径与常温9 d的一致,但是前者展青霉素的含量是后者的16倍,同时在距离病斑0.5 cm处检测出展青霉素,含量达到病斑处10%,为7.99μg/g,超出最低国家标准限量值;通过检测常温下展青霉素合成相关基因PatK、PatJ相对表达量并跟展青霉素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展青霉素合成相关基因PatK、PatJ表达与展青霉素含量显著相关,在常温培养11 d病斑以外的部位发现展青霉素合成相关基因PatK、PatJ的表达,并与距离病斑的距离成反比。结果说明冷藏培养能够延迟P.expansum的生长速度,但不能阻止展青霉素的合成,只会延迟和增加展青霉素含量的累积。同时展青霉素会向苹果健康组织的迁移。(3)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对未处理、刺伤、接种P.expansum后常温贮藏7 d的苹果进行代谢组学研究,发现接种组病斑处共检测出75个显著差异物,12条代谢通路发生显著变化。其中接种组病斑处的类黄酮生物合成通路整体趋势上调,ABC转运蛋白途径混乱,这可能与P.expansum侵染后果实细胞膜转运受到损害和植物防御反应有关;距离病斑0.5、1、2、3 cm处的果肉组织的差异产物数量与病斑距离成反比,且上调的差异代谢物越多,其中距离病斑2 cm以内组织中黄酮类代谢物的生物合成通路整体趋势上调,说明P.expansum侵染苹果培养7 d后可能会使距离病斑2 cm以内果实组织中分泌黄酮类物质来防御P.expansum的侵染。(4)利用代谢组学技术检测并对比分析了不同温度培养下病变直径相同的染病苹果(分别在室温培养7 d和冷藏24 d)的代谢物,相比于常温7 d培养,冷藏24 d培养下共检测到83个显著差异代谢物,其中包括有机酸类代谢物、脂类代谢物、黄酮类代谢物等66个代谢物在冷藏培养中相对下调,展青霉素、葡萄糖酸、甜菜碱等17个代谢物相对上调。差异代谢物共参与31条代谢途径,其中类黄酮生物合成、丙酮酸代谢、磷酸戊糖途径、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黄酮和黄酮醇生物合成等7条代谢通路差异显著。冷藏培养下葡萄糖酸内酯、葡萄糖酸2种代谢物含量同展青霉素含量一样显著高于常温培养,猜测展青霉素含量的积累与葡萄糖酸等物质的代谢有关。
NSCLC患者外周血血小板相关参数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目的 探索NSCLC患者外周血血小板相关参数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以及血小板相关参数在NSCLC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四川省肿瘤医院2021年1月-10月收治的300例NSCLC患者设为肺癌组,另收集同期健康体检人群100例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外周血血小duck hepatitis A virus板相关参数表达水平,分析NSCLC患者外周血血小板相关参数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另通过ROC曲线分析外周血血小板相关参数在NSCLC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肺癌组中PLR、NLR、MPV、PCT高于对照组,LMR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PDW比VX-445体内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与肿瘤直径有关,MPV与肿瘤分期、远端转移有关,PLR与病理类型、肿瘤分期以及远端转移有关,LMR与性别有关(P<0.05);ROC曲线显示,MPV和LMR诊断NSCLC的曲线下面积高于血小板其他参数。结论 NSCLC患者外周血血小板相关参数表达异常,与其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在NSCLC的诊断中MLN8237小鼠具有重要价值。
NSCLC患者外周血血小板相关参数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目的 探索NSCLC患者外周血血小板相关参数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以及血小板相关参数在NSCLC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四川省肿瘤医院2021年1月-10月收治的300例NSCLC患者设为肺癌组,另收集同期健康体检人群100例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外周血血小duck hepatitis A virus板相关参数表达水平,分析NSCLC患者外周血血小板相关参数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另通过ROC曲线分析外周血血小板相关参数在NSCLC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肺癌组中PLR、NLR、MPV、PCT高于对照组,LMR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PDW比VX-445体内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与肿瘤直径有关,MPV与肿瘤分期、远端转移有关,PLR与病理类型、肿瘤分期以及远端转移有关,LMR与性别有关(P<0.05);ROC曲线显示,MPV和LMR诊断NSCLC的曲线下面积高于血小板其他参数。结论 NSCLC患者外周血血小板相关参数表达异常,与其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在NSCLC的诊断中MLN8237小鼠具有重要价值。
血小板相关参数对早期脓毒症休克短期预后价值的研究
目的 研究血小板相关参数[血小板容积指数(platelet volume indices, PVI)、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 PLT)]对早期脓毒症休克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效能。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2月~2022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救中心EICU收治的129例早期脓毒AMG510小鼠症休克患者,收集入院后24h内最差PVI及PLT。根据28GSK1120212体内实验剂量天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使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VI和PLT是否为早期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价PVI联合PLT对早期脓毒症休克患者28天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 129例早期脓毒症休克患者病死率为36.43%,死亡组PVI值及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均明显高于存活组,死亡组PLT明显低于存活组(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DW、MPV、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PLT是脓毒症休克患者28天预后的危险因素(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相对较高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高水平的PVI是影响患者转归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评价PVI结合PLT的AUC为0.828,高于APACHEⅡ评分(0.741)、SOFA评分(0.782),提高了敏感度。结论 PVI、PLT与早期脓毒症休克患者28天生存结局之间存在相关性,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高PVI联合低PLT对疾病预acute chronic infection后的判断有较好的预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