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SCLC患者外周血血小板相关参数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目的 探索NSCLC患者外周血血小板相关参数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以及血小板相关参数在NSCLC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四川省肿瘤医院2021年1月-10月收治的300例NSCLC患者设为肺癌组,另收集同期健康体检人群100例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外周血血小duck hepatitis A virus板相关参数表达水平,分析NSCLC患者外周血血小板相关参数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另通过ROC曲线分析外周血血小板相关参数在NSCLC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肺癌组中PLR、NLR、MPV、PCT高于对照组,LMR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PDW比VX-445体内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与肿瘤直径有关,MPV与肿瘤分期、远端转移有关,PLR与病理类型、肿瘤分期以及远端转移有关,LMR与性别有关(P<0.05);ROC曲线显示,MPV和LMR诊断NSCLC的曲线下面积高于血小板其他参数。结论 NSCLC患者外周血血小板相关参数表达异常,与其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在NSCLC的诊断中MLN8237小鼠具有重要价值。

血小板相关参数对早期脓毒症休克短期预后价值的研究

目的 研究血小板相关参数[血小板容积指数(platelet volume indices, PVI)、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 PLT)]对早期脓毒症休克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效能。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2月~2022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救中心EICU收治的129例早期脓毒AMG510小鼠症休克患者,收集入院后24h内最差PVI及PLT。根据28GSK1120212体内实验剂量天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使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VI和PLT是否为早期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价PVI联合PLT对早期脓毒症休克患者28天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 129例早期脓毒症休克患者病死率为36.43%,死亡组PVI值及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均明显高于存活组,死亡组PLT明显低于存活组(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DW、MPV、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PLT是脓毒症休克患者28天预后的危险因素(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相对较高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高水平的PVI是影响患者转归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评价PVI结合PLT的AUC为0.828,高于APACHEⅡ评分(0.741)、SOFA评分(0.782),提高了敏感度。结论 PVI、PLT与早期脓毒症休克患者28天生存结局之间存在相关性,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高PVI联合低PLT对疾病预acute chronic infection后的判断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药物调控PPAR-γ/RXR-α信号通路对改善丰宫并殖吸虫感染所致大鼠肺损伤的作用

目的 探索通过药物调控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视黄醛X受体α (PPAR-γ/RXR-α)对改善丰宫并殖吸虫感染所致大鼠肺损伤的作用。方法 从云南省疫源地采集溪蟹分离丰宫并殖吸虫后尾蚴,于SD大鼠腹壁皮下注射后尾蚴(8条/鼠)CL13900,感染大鼠分为高脂饮食组、罗格列酮组、蓓萨罗丁组,每组10只,分别给予以高脂饮食(高脂饲料)、罗格列酮[3 mg/(kg·d)]、蓓萨罗丁[10 mg/(kg·d)]灌胃,连续给药7 d,以感染大鼠和健康大鼠为感染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首次给药后28 d处死大鼠,取肺组织和心尖血液,制备肺组织切片,HE染色检测肺组织的Fulvestrant作用损伤情况,并进行肺泡炎半定量评分;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β (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水平;提取肺组织总蛋白,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肺PPAR-γ/RXR-α信号通路[PPAR-γ、RXR-α、脂肪酸转运蛋白3 (FATP3)、载脂蛋白A1 (ApoA1)]、核因子κB (NF-κB)信号通路[p65、激活子蛋白1 (AP1)]和janus激酶(JAK)/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STAT)信号通路(JAK2、STAT3)关键靶分子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ANOVA分析。结果 除蓓萨罗丁组2只大鼠感染失败外,其余大鼠均被cancer biology感染成功,肺脏可见寄生虫囊包或在胸腔中可查见寄生虫。HE染色显示,感染对照组大鼠肺泡间隔中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肺泡壁增厚,出现肺泡腔塌陷或闭合;高脂饮食组可见明显炎症损伤,与感染对照组相比较轻,肺泡腔充气略改善;罗格列酮组和蓓萨罗丁组肺泡间隔的炎性细胞较感染对照组明显减少,肺泡壁增厚程度明显减轻,肺泡腔充气明显改善。健康对照组、感染对照组、高脂饮食组、罗格列酮组、蓓萨罗丁组大鼠的肺泡炎半定量评分分别为(0.300±0.053)、(2.200±0.189)、(1.90±0.32)、(1.300±0.301)和(1.500±0.112)分(F=12.033,P <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健康对照组、感染对照组、高脂饮食组、罗格列酮组、蓓萨罗丁组大鼠血清IL-1β水平分别为(103.23±3.37)、(111.59±20.49)、(110.13±12.95)、(89.91±14.84)和(96.34±19.03) pg/ml, TNF-α水平分别为(144.81±1.35)、(180.21±23.38)、(171.76±27.83)、(155.37±13.67)和(143.24±23.66) pg/ml,5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7.236、13.558,均P <0.05);其中,感染对照组IL-1β和TNF-α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罗格列酮组和蓓萨罗丁组低于感染对照组(均P <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健康对照组、感染对照组、高脂饮食组、罗格列酮组、蓓萨罗丁组大鼠肺组织中,PPAR-γ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51±0.09)、(0.67±0.06)、(0.75±0.08)、(0.34±0.02)和(0.56±0.04),RXR-α分别为(0.89±0.05)、(0.15±0.03)、(0.81±0.09)、(0.22±0.02)和(0.61±0.10), FATP3分别为(0.59±0.06)、(0.64±0.060)、(0.68±0.09)、(0.59±0.09)和(0.55±0.03), ApoA1分别为(0.58±0.04)、(0.83±0.11)、(0.92±0.19)、(0.71±0.04)和(0.63±0.08),5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5.70、67.12、8.94、11.58,均P <0.05);p65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25±0.19)、(1.01±0.21)、(0.27±0.15)、(0.32±0.01)和(0.22±0.11),AP1分别为(0.11±0.09)、(1.12±0.36)、(0.08±0.02)、(0.03±0.007)和(0.02±0.01),JAK2分别为(0.76±0.18)、(1.11±0.24)、(0.34±0.06)、(0.42±0.01)和(0.35±0.04),STAT3分别为(0.80±0.33)、(1.11±0.27)、(0.68±0.22)、(0.77±0.06)和(0.68±0.19),5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3.77、85.19、37.22、17.63,均P <0.05);其中,感染对照组PPAR-γ、FATP3、ApoA1、p65、AP1、JAK2和STAT3的相对表达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罗格列酮组和蓓萨罗丁组低于感染对照组,感染对照组RXR-α的相对表达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高脂饮食组、罗格列酮组和蓓萨罗丁高于感染对照组(均P <0.05)。结论 建立了丰宫并殖吸虫感染大鼠肺损伤模型,药物调控PPAR-γ/RXR-α信号通路可通过抑制NF-κB和JAK/STAT信号通路发挥抗炎作用,减轻肺损伤的严重程度。

非BorrmannⅣ型进展期胃癌术前新辅助化疗临床疗效评估及近期生存分析

目的:分析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应用术前新辅助化疗后的营养状态、近期临床效果、RO切除率、化疗药物副作用、术后并发症及近期生存状况等,对新辅助化疗的临床应用进一步探究和学习。方法:通过分析我院胃肠外科2020年6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75名进展期胃癌患者,将患者进行1:2配对分为两组:术前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切除为试验组,共25例;单纯手术治疗为对照组,共50例。比较两组术前营养状态、近期临床效果、RO切除率、化疗药物副作用、术后并发症及近期生存状况等方面的不同。结果:试验组25名患者术前平均每人接受3.7个周期的新辅助化疗,BMI、血清前白蛋白水平、血清白蛋白水平及血清总蛋白水平均显著提高,术前营养状态得到较大提升;试验组化疗后BMI、血清前白蛋白水平、血清白蛋白水平及血清总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无明显改善;试验组Ⅲ期化疗后BMI、血清前白蛋白水平、血清白蛋白水平及血清总蛋白水平较对照组Ⅲ期均显著提高。术前临床效果评估,结果为:部分缓解(PR)人数为7(28%)例,疾病稳定人数为16(PF-03084014分子量64%)例,疾病进展人数为2(8%)例。术前新辅助化疗有效率(CR+PR)为28%(7/25),疾病控制率(CR+PR+SD)92%(23/25)。但在R0切除率方面,研究数据并无明显统计学MK-1775差异。截至随访日期,试验组生存率为76%,对照组生存率为64%,试验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X2=10.463,p=0.001),且试验组平均生存天数高于对照组平均生存天数(509.44±156.45d vs 379.96±134.89d),试验组预估平均生存天数717.45±51.19天,预估中位生存天数751.Structure-based immunogen design27±13.55天,对照组预估平均生存天数为510.72±37.03天,预估中位生存天数为544.00±5.06天。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且新辅助化疗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具有很高的安全性。结论:1.新辅助化疗能够改善患者术前的营养状态,Ⅲ期效果显著。2.新辅助化疗有很高的安全性,绝大多数患者可以耐受。3.新辅助化疗不会增加胃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4.新辅助化疗近期临床效果明显,能够提高患者的近期生存时长。

基于miR-25-3p/SIRT6/Nrf2/ARE信号通路探究迷迭香酸抑制血管重塑的作用及机制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主要疾病之一。血管重塑(Vascular remodeling,VR)是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后再狭窄等血管疾病的常见病理形式。血小板在血管重塑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血管内膜损伤后,循环血小板在损伤的内膜上粘附和聚集,导致血栓形成。活化的血小板还可以释放炎症因子和血小板衍生微粒(Platelet microparticles,PMPs),诱导VSMCs增殖和迁移,促进细胞外基质合成,加剧血管重塑过程。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过度增殖、迁移及表型转化造成的内膜增生是病理性血管重塑过程的中心环节。因此,阐明血管重塑的机制,寻求新的治疗药物是治疗血管重塑的关键。微小RNAs(microRNA,miRNA)是由19~25个核苷酸构成的单链非编码小RNA,它们通过与靶基因mRNA的3’-UTR结合,促进mRNA降解或阻断蛋白翻译,从而调控机体病理生理过程。最新研究发现,miRNAs在血管重塑中发挥重要作用,可成为血管重塑治疗干预的新靶点。迷迭香酸(Rosmarinic aeffective medium approximationcid,R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界的酚酸类化合物,具有强大的抗氧化、抗炎和免疫调节等药理作用,随着对RA研究不断深入,其对CVD的治疗作用已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旨在探讨RA对血管重塑过程中血小板功能和新生内膜增生的作用,并探究可能的分子机制和相关信号通路,以期为治疗血管重塑提供新的药物和作用靶点。本研究分为三部分:(1)RA抑制血小板功能和血管重塑的作用及机制研究通过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构建新生内膜增生模型,HE染色发现,Mod组内膜增生,中膜增厚,管壁局限性隆起,内膜和中膜面积显著增加,管腔面积减少,内膜/中膜面积比值增加,提示新生内膜增生模型构建成功;RA各干预组有效地抑制内膜增生,降低内膜、中膜面积,增加管腔面积,降低内膜/中膜面积比值。为探究RA对大鼠新生内膜增生模型中血小板功能的作用,通过血小板聚集仪、流式细胞术和Elisa法检测发现,RA各干预组和Clp组可以显著降低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内Ca~(2+)含量、血小板衍生微粒的分泌和血小板衍生微粒CD61~+CD62P~+蛋白表达,下调TXA2、ET-1、PDGF-BB、TNF-α、IL-1β因子和上调PGI2因子的表达。说明RA和Clp有效地抑制了血小板的功能,减轻血管损伤和血管内的炎症反应。为探究RA对大鼠新生内膜增生的作用,通过Masson染色发现RA各干预组和Clp组可以减轻胶原纤维沉积。通过Western blot实验发现,RA各干预组可以显著升高收缩标志物α-SMA、SM22α和SMMHC蛋白表达,降低合成标志物OPN蛋白表达;而Clp组仅升高α-SMA蛋白表达,降低OPN蛋白表达。本研究还发现,RA各干预组可升高细胞核Nrf2蛋白表达,降低而细胞质Nrf2和Keap1蛋白表达,升高通路相关蛋白HO-1、NQO1、GCLM和GST表达;而Clp组仅降低细胞质Nrf2蛋白表达,升高HO-1和GST蛋白表达。为探究RA对VSMCs细胞的作用,通过MTT实验发现20ng/mL PDGF-BB诱导VSMCs细胞增殖能力显著增强;RA在0~400μM对VSMCs细胞无毒性作用,并且RA各干预组(25μM、50μM和100μΜ)可显著抑制PDGF-BB诱导的VSMCs细胞增殖反应。EdU检测发现,RA各干预组EdU表达阳性率显著降低。流式细胞术检测RA各干预组明显增加VSMCs细胞G0/G1期细胞比例,降低S期细胞比例,抑制VSMCs细胞增殖反应。通过划痕和Transwell实验发现,RA各干预组抑制PDGF-BB诱导的VSMCs细胞迁移反应。通过Western blot实验发现,RA各干预组可抑制PDGF-BB诱导的VSMCs细胞收缩标志物α-SMA、SM22α和SMMHC蛋白表达降低及合成标志物OPN蛋白表达升高。为进一步研究RA的作用机制,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检测Nrf2/ARE信号通路蛋白表达,发现RA各干预组可显著升高VSMCs细胞核Nrf2蛋白表达,而降低细胞质Nrf2和Keap1蛋白表达,同时升高Nrf2信号通路相关蛋白HO-1、NQO1、GCLM和GST表达;说明RA可激活Nrf2/ARE信号通路减轻VSMCs氧化应激损伤。(2)RA通过调节miR-25-3p/SIRT6/Nrf2/ARE信号通路抑制PDGF-BB诱导的VSMCs细胞增殖、迁移和表型转化从GEO数据库下载GSE152078数据集,筛选得到在血小板衍生微粒中表达水平高且保守性好的10个miRNAs。通过RT-qPCR验证发现,miR-25-3p在内膜损伤模型的血小板衍生微粒及PDGF-BB诱导的VSMCs细胞中表达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ms-275.html显著升高,而RA组显著抑制了miR-25-3p的表达。通过数据库预测发现miR-25-3p与SIRT6mRNA的3′-UTR存在结合位点,验证发现PDGF-BB诱导的VSMCs中SIRT6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降低,而RA可升高SIRT6 mRNA和蛋白的表达。查阅文献可知SIRT6已被证实是Nrf2/ARE信号通路正向调节因子,第1章中已经证实RA可激活Nrf2/ARE信号通路减轻氧化应激损伤,所以推测RA可能通过调节miR-25-3p/SIRT6/Nrf2/ARE信号通路发挥对新生内膜增生和VSMCs细胞的作用。为探究miR-25-3p的生物学功能,通过EdU、划痕、Transwell及Western blot实验发现,miR-25-3p mimics可促进PDGF-BB诱导的VSMCs细胞增殖、迁移和表型转化,而miR-25-3p inhibitor发挥相反的作用。为了进一步研究miR-25-3p是否介导了RA对VSMCs细胞的保护作用,在VSMCs给予RA的同时转染miR-25-3p mimics,发现miR-25-3p mimics可部分阻断RA抑制PDGF-BB诱导的VSMCs细胞增殖、迁移和表型转化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探究miR-25-3p调控VSMCs细胞的机制,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miR-25-3p与SIRT6存在1个结合位点。VSMCs细胞转染miR-25-3p mimics后,可下调SIRT6 mRNA和蛋白表达,而miR-25-3p inhibitor发挥相反的作用。证明miR-25-3p能够靶向并调控SIRT6的表达。为了进一步证实miR-25-3p可通过靶向SIRT6调节VSMCs细胞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通过挽救实验发现,si-SIRT6部分阻断了miR-25-3p inhibitor抑制PDGF-BB诱导的VSMCs细胞增殖、迁移、表型转化和激活Nrf2/ARE信号通路的作用。(3)miR-25-3p介导RA抑制血管重塑的作用本章实验采用C57BL/6J小鼠颈总动脉结扎构建新生内膜增生模型。C57BL/6J小鼠颈总动脉结扎手术28天后,HE染色发现Mod组管腔狭窄,血管内膜显著增生,内膜和中膜面积显著增加,内膜/中膜面积比值显著增加,提示小鼠颈总动脉结扎模拟新生内膜增生模型构建成功。HE和Masson染色结果显示RA干预组能有效地抑制新生内膜增生和胶原纤维沉积;而miR-25-3p agomir可以部分阻断RA抑制新生内膜增生的作用。通过RT-qPCR、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染色实验发现,RA可下调miR-25-3p表达,升高SIRT6表达,升高收缩标志物α-SMA、SM22α、SMMHC蛋白表达,降低合成标志物OPN蛋白表达,而miR-25-3p agomir可以部分阻断RA的上述作用。通过Western blot实验发现,RA可升高细胞核Nrf2蛋白和通路相关蛋白HO-1、NQO1、GCLM和GST表达,降低细胞质Nrf2和Keap1蛋白表达,而miR-25-3p agomir可以部分阻断RA激活Nrf2/ARE信号通路的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从动物、细胞和分子水平探究RA对血管重塑的作用及其机制,所得结论如下:1.RA通过抑制颈动脉损伤后血小板聚集和血小板衍生微粒分泌,降低血小板内Ca~(2+)含量,下调TXA2、ET-1、PDGF-BB、TNF-α、IL-1β因子和上调PGPUN30119分子量I2因子的表达,从而抑制血小板的功能及血管重塑。2.体内外研究证实,RA抑制颈动脉损伤后新生内膜增生及PDGF-BB诱导的VSMCs细胞增殖、迁移和表型转化,激活Nrf2/ARE信号通路减轻氧化应激损伤,抑制血管重塑。3.体外研究证实,RA可能通过调节miR-25-3p/SIRT6/Nrf2/ARE信号通路抑制PDGF-BB诱导的VSMCs细胞增殖、迁移和表型转化。4.体内研究证实,miR-25-3p可以介导RA抑制血管重塑的作用,说明miR-25-3p可能是RA抑制血管重塑的重要分子靶点。

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研究

目的 研究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运用于老年急性脑梗死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研究者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服用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对照组使用阿司匹林,比较两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8(Pexidartinib抑制剂IL-18)、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小板聚集率、血浆比黏度、全血比黏度。结果 研究组PLX4032细胞培养总有效率高出对照avian immune response组(P<0.05)。服药后,研究组IL-6、TNF-α、IL-18、hs-CRP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服药后,研究组血小板聚集率、血浆比黏度、全血比黏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的效果更为理想,不仅能够减轻患者机体的炎性反应,同时可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铜死亡相关基因预测肺腺癌预后和免疫应答的研究

研究背景与目的:肺癌是目前全世界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其中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LUAD)是肺癌最常见的组织病理学亚型。细胞死亡与肿瘤的发生和进展有关,探索细胞死亡相关基因在肿瘤中发挥的作用可为寻找肿瘤治疗的作用靶点提供理论依据和新思路。铜死亡(Cuproptosis)被认为是一种新型的铜离子依赖性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在调节肿瘤进展和免疫微环境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铜死亡相关基因(Cuproptosis-related genes,CRGs)是否与LUAD的发生发展和预后相关,以及对LUAD免疫微环境的影响仍是未知。因此,探索CRGs在LUAD发生发展及预后中的作用以及与免疫细胞浸润的相关性,可为LUAD患者的预后评估和免疫治疗寻找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下载LUAD患者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的RNA-seq和临床信息。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Medical implications下载LUAD患者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的RNA芯片数据。合并TCGA和GSE32863数据,比较CRGs在LUAD肿瘤组织与癌旁组织中的差异表达。使用STRING 数据库构建 CRGs 蛋白互作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PPI),导入Cytoscape软件筛选hub基因。在TCGA-LUAD队列中进行Kaplan-Meier(K-M)和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根据TCGA-LUAD队列中CRGs的表达,将LUAD样本聚类为铜死亡基因相关亚组A和B。进一步对两分子亚组之间的差异基因进行生物学功能和通路富集,并比较两组之间免疫细胞浸润丰度的差异。2.在TCGA-LUAD队列中进行K-M和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出与总生存期最相关的脂酰转移酶1(Lipoyltransferase 1,LIPT1)。利用TCGA和GSE32863数据进一步分析LIPT1在LUAD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的表达差异,并使用LUAD肿瘤和癌旁组织和细胞系分别进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实验验证。将TCGA-LUAD队列,分为LIPT1高表达和低表达两组。同时应用基因集变异分析(Gene set variation analysis,GSVA)、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selleck and genomes,KEGG)等方法,对LIPT1基因高表达和低表达组间的差异基因进行生物学功能和通路富集分析。进一步根据LIPT1基因在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分别将TCGA和临床队列的LUAD患者分为高表达和低表达组,研究LIPT1与LUAD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以及预后价值。最后,评价LIPT1基因表达与LUAD免疫特征的关系和对免疫治疗疗效预测价值。结果:1.综合文献研究进展定义CRGs,共包含基因18个(NFE2L2,NLRP3,ATP7B,ATP7A,SLC31A1,FDX1,LIAS,LIPT1,DLD,DLAT,PDHA1,PDHB,MTF1,GLS,CDKN2A,DBT,GCSH,DLST)。根据 CRGs 在 TCGA 和 GSE32863 数据库的联合分析显示,有1 1个CRGs在LUAD肿瘤样本和癌旁样本间差异表达。通过筛选,共得到9个铜死亡相关hub基Taurine体内实验剂量因。K-M和单因素COX结果显示,在LUAD肿瘤中低表达的 NLRP3 和 LIPT1 与良好预后相关(P=0.027,HR=0.617;P=0.029,HR=0.735)。2.根据CRGs在TCGA-LUAD中的表达,TCGA-LUAD队列最终被分为铜死亡基因相关亚组A和B。生物学功能和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CRGs参与了肿瘤发生发展和免疫相关通路,并且免疫细胞的浸润丰度在亚组B中相较亚组A显著增多。3.K-M和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IPT1对LUAD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最显著。通过公共数据库、LUAD组织标本和细胞系实验,均验证了 LIPT1在LUAD肿瘤组织较癌旁组织显著低表达。生物学功能和通路富集结果显示,LIPT1的表达差异与多种肿瘤发生发展相关。分析LIPT1的表达与LUAD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结果显示,在LUAD临床样本中,LIPT1的表达与LUAD的肿瘤最大径相关,高表达组肿瘤直径较小。在TCGA-LUAD样本中,LIPT1的表达和T分期和临床分期相关,高表达组的LUAD患者T分期和临床分期早。TCGA-LUAD队列的生存分析显示,LIPT1高表达可作为LUAD的良好预后的分子指标(P<0.05)。同时,TCGA-LUAD队列肿瘤免疫特征分析显示,LIPT1的高表达组中CD8+T淋巴细胞浸润增加,免疫检查点相关基因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 T-lymphocyte-associated protein 4,CTLA-4)表达升高,进一步在临床样本中使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实验验证了 CD8+T细胞在LIPT1高表达组中浸润增多。通过回顾性分析33例LUAD免疫治疗队列,结果显示出现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的患者LIPT1表达量最高,也提示是免疫治疗应答好的分子标志。同时,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在LIPT1高表达和低表达分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LIPT1表达越高,LUAD患者越能在免疫治疗中获益。结论:CRGs参与了 LUAD肿瘤的发生发展和免疫调节的过程。铜死亡相关基因LIPT1与LUA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LUAD中表达显著降低。LIPT1高表达与肿瘤直径小、分期早和良好预后相关,同时LIPT1高表达与肿瘤免疫治疗敏感相关,因此LIPT1可作为预测LUAD患者预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并为患者免疫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芬太尼联合异丙酚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中BPC、凝血指标以及ERI、EDI指数的影响

目的 研究芬太尼联合异丙酚在非小细胞肺癌(NCLalgal biotechnologyC)手术中对血小板(BPC)、凝血指标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数(ERI、EDI)的影响。方法 收纳本院2017年3月—2022年6月148例NCLC患者,分为2个组,一组为对照组,以异丙酚诱导麻醉,另一组为实验组,以芬太尼和异丙酚诱导麻醉,比较2组手术前后BPC、凝血指标以及ERI和EDI。结果 手术前,2组PLT,MPV和PDW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手术进行30 min及手术后,2组PLT均增加,MPV、PDW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SB431542比,实验组手术进行30 min以及术后PLT均降低,MPV、PDW增加(P<0.05);手术前后,2组的APTT、PT、TT、FI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进行30 min及手术selleck产品后,2组FIB增加,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手术前,2组的红细胞ERI、E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进行30 min以及术后,2组的EDI均上升,ERI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EDI明显较低,ERI则与之相反(P<0.05)。结论 芬太尼联合异丙酚在NCLC手术中,对患者BPC,凝血指标以及ERI、EDI有更好的改观,更适合临床推广。

房角镜辅助的内路360°小梁切开术治疗青光眼研究进展

房角镜辅助的内路360°小梁切开术(gonioscopy-assisted tranAdavosertib分子式sluminal trabeculotomy,GATT)是Ceralasertib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开展的新型微创青光眼手术,是一种改良的小梁切开术。GATT将微导管(iTrack)环穿Schlemm’s管后,利用微导管张力全周切开小梁网及Schlemm’s管内壁,重建生理性房水流出通道,避免小梁网阻力,实现房水从前房直接进入集液管,通过增加房水流出机制降低眼压。GATT适应证广泛,主要应用于开角型青光眼,包括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继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同时可运用于闭角型青光眼。GATT微创且不依赖滤过泡,能明显减少降眼压药物的使用,中远期疗效稳定,安全性高,较少发生威胁视力的并发症,可作为开角型青光眼的首选手术方式。该文对GATT在青光眼中的应用、手术步骤、作用机制、有效性、并发症及影响疗效的因素等进行综述,为biomarker conversion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胶质瘤激酶基因共表达网络的构建及其鉴定的免疫相关激酶基因HCK对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调控

目的:胶质瘤是成人最常见的原发恶性脑肿瘤,其中WHO IV级胶质瘤恶性程度最高,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5年生存率约为5%,其中IDH基因野生型的亚型预后明显低于IDH突变型。造血细胞激酶(hematopoietic cell kinase,HCK)是SRC家族激酶的成员之一,主要在髓系细胞和B淋巴细胞谱系中表达。在多种肿瘤中HCK参与多种信号转导通路来调节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功能,有助于形成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本文旨在基于胶质瘤原代细胞共培养体系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阐述HCK对肿瘤微环境中巨噬细胞的极化及迁移浸润的调控及机制。研究方法:(1)分析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的GBM队列及来自中国神经胶质瘤基因组图谱(CGGA)队列中患者激酶基因的转录组数据。加权selleck MRTX1133Berzosertib说明书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用来鉴定IDH野生型GBM中高度协同变化的基因集,获得与IDH野生型GBM密切相关的模块。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用来挖掘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免疫微环境评分相关性分析筛选获得核心(Hub)基因HCK。Kaplan-Meier分析GBM患者HCK的表达和预后的关系。基因本体论(GO)、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用于功能分析。EPIC、Estimate分析、Xcell分析、Timer分析用于评价HCK与免疫微环境相关性;(2)分析GEO数据库中GSE84465数据集(GBM)与GSE131928数据集(GBM)的单细胞测序数据,揭示HCK在不同细胞亚群中的表达;(3)构建共培养体系:人源单核细胞系THP-1用佛波酯PMA诱导为M0后与原代神经球GSC21细胞共培养,共培养后的M0极化为TAM,WB检测共培养组TAM和非共培养组M0巨噬细胞中HCK的表达,q PCR和WB鉴定巨噬细胞极化为M1或M2的表型;(4)构建HCK敲减的稳定细胞系:sh-HCK和NC的慢病毒转染THP-1,q PCR及WB检测转染效率;NC和sh-HCK的THP-1用佛波酯PMA诱导为M0后与原代神经球GSC21细胞共培养,q PCR和WB鉴定TAM的M1或M2表型;(5)Transwell实验检测HCK敲减对THP-1来源巨噬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6)Co-IP实验检测TAM中HCK与STAT3的结合。结果:(1)通过WGCNA共计获得15个网络模块,MEmidnightblue模块与IDHmediation model野生型GBM高度相关,利用STRING数据库发现HCK是IDH野生型GBM的核心(hub)基因。高表达HCK的患者GBM预后不良,HCK与免疫评分、基质评分呈高度正相关,与肿瘤纯度呈高度负相关。通过GSEA分析发现HCK调节白细胞迁移,激活免疫反应等通路相关,同时HCK的下游通路包括JAK-STAT3。高表达HCK的巨噬细胞x CELL分数高于低表达HCK的巨噬细胞。高表达HCK的巨噬细胞EPIC分数高于低表达HCK的巨噬细胞。(2)在GSE84465与GSE131928单细胞数据集中发现HCK高表达在GBM肿瘤微环境巨噬细胞浸润增多高度相关。(3)THP-1诱导成M0后与GSC21共培养,与未共培养的M0做对比发现,共培养后的M0为TAM并向M2型巨噬细胞极化并且HCK表达增加;(4)THP-1诱导成M0后与GSC21共培养体系中,相较于NC组,sh-HCK组M0向M1型巨噬细胞极化。(5)与NC组相比,sh-HCK组的THP-1来源巨噬细胞迁移能力显著降低。(6)Co-IP实验检测到HCK与STAT3的直接结合。结论:在胶质瘤微环境中,巨噬细胞中表达的HCK通过STAT3通路诱导巨噬细胞M2极化且促进巨噬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