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究岩藻黄素对高脂饮食诱导的C57BL/6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修复作用及其机制Lab Automation。方法:将52只C57BL/6小鼠随机分成4组,正常组14只,其余为实验组,实验组给予8周的高脂饮食喂养之后,再分为模型组、岩藻黄素低剂量和高剂量组,给予岩藻黄素6周,每日一次。每周记录小鼠的体重,第14周结束时小鼠禁食12小时后全部处死。后续分别测定各组小鼠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活力、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C)、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C)、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 FFA)浓度、脂联素和瘦素含量;检测肝脏组织匀浆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Px)、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 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含量;镜下观察肝脏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并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肝脏中AMPK、Nrf2和TLR4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岩藻黄素组中的TC、TG、LDL-C、ALT、AST显著降低(P < 0.05),HDL-C显著升高(P < 0.05),且降低了瘦素水平,增加了脂联素分泌。岩藻黄素组中的GSH、SOD、CAT升高(P < 0.05),MDA降低(P < 0.05),且降低了炎症因子的水平。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油红O染色、糖原染色(Periodic Acid-Schiff stain,PAS)和透射电镜结果显示岩藻黄素组肝脏组织学结构好转,趋近于正常组。WB结果显示岩藻黄素治疗后AMPK信号通路中p-AMPK和PPARα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升,PD0325901配制SREBP-1c表达下降,上调p-ACC、CPT-1蛋白和抑制FAS蛋白的表达;抑制Keap-1/Nrf2信号通路中Keap-1的水平,提高Nrf2及其下游抗氧化蛋白HO-1、NQO1和GCLM的表达水平;下调TLR4信号通路中TLR4蛋白的表达,抑制MyD88、p-IκBα和p-NF-κB (p65)蛋白的表达。结论:岩藻黄素可通过调节脂质代谢、减少氧CP-690550化应激和调节炎症等途径修复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
Author: admin
槐耳清膏对MYCN高表达的HER2阳性乳腺癌细胞SKBR3增殖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背景:乳腺癌目前已成为全世界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根据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和增殖标记蛋白Ki-67的表达情况划分,乳腺癌有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阳性和三阴性乳腺癌(TNBC)四种类型。其中,HER2阳性乳腺癌恶性程度较高,侵袭性较强,早期容易转移。尽管,靶向药物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现状和预后,但是治疗后耐药性的出现使得乳腺癌复发及转移机率仍然很高,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因此,探索新的靶点和治疗策略依然非常重要。MYCN是一种与乳腺癌细胞干性、EMT、存活和休眠表型增加相关的转录因子,MYCN的异常表达与乳腺癌不良预后和较差的临床结果有关。已有研究报道,乳腺癌患者血液中的循环乳腺肿瘤细胞簇中存在MYCN转录本,并与肿瘤起始转移细胞的干细胞程序相关。在相当一部分原发性和复发性TNBC中,MYCN异质性表达,并且在新辅助化疗后更高比例的TNBC中没有表现出病理完全应答。然而,这些研究大都集中在TNBC中,在HER2阳性乳腺癌中,关于的MYCN研究甚少。槐耳是中国的传统中草药,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其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对消CCRG 81045使用方法化、呼吸、血液等系统的多种肿瘤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乳腺癌、肝癌、肺癌、胃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辅助治疗。但是,槐耳对HER2阳性乳腺癌的治疗作用以及其具体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我们欲探究槐耳清膏对MYCN异常表达的HER2阳性乳腺癌中的治疗作用及机制,以期为HER2阳性乳腺癌提供新的治疗方向。目的:明确槐耳清膏对不同的MYCN表达水平的HER2阳性乳腺癌细胞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Western Blot检测MYCN蛋白在HER2阳性乳腺癌病人组织标本和乳腺癌细胞系selleck、构建的MYCN过表达乳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检测浓度槐耳清膏浓度梯度下,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2、RT-PCR检测MYCN在HER2阳性乳腺癌病人组织标本和构建的MYCN过表达乳腺癌细胞系中的m RNA表达情况。3、合成MYCN基因表达载体并通过慢病毒转染法构建MYCN过表达的HER2阳性乳腺癌细胞系。4、生物学功能试验:通过细胞计数法检测MYCN对HER2阳性乳腺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通过克隆形成实验检测MYCN对HER2阳性乳腺癌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通过划痕实验检测MYCN对HER2阳性乳腺癌细胞迁移转移能力的影响。5、CCK8细胞活性试验:检测不同浓度槐耳清膏对不同MYCN表达水平的HER2阳性乳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并验证这种抑制作用是否依赖于铁死亡通路。研究结果:1、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中,MYCN差异性表达,有一部分患者表达水平高。2、MYCN高表达的SKBR3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更强。3、槐耳清膏抑制SKBR3细胞的增殖能力,MYCN高表达的SKBR3细胞对槐耳清膏更敏感。4、槐耳清膏可以诱导SKBR3细胞发生凋亡,且MYCN高表达的细胞的凋亡程度更高。5、槐耳清膏可以诱导SKBR3细胞发生铁死亡,且MYCNmedical overuse高表达的细胞,铁死亡依赖性更强。研究结论:槐耳清膏对MYCN高表达SKBR3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更敏感,更容易诱导其发生凋亡和铁死亡。
二氧化钛催化剂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光电催化降解
光电催化将有机污染物降解为CO_2和H_2O是解决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的一种极具前景的策略。然而,光电催化的反应活性受催化剂电子-空穴的快速复合及缓慢的表面反应动力学限制。同时,污染物的传质扩散也会严重影响光电催化的降解效率。基于此,本论文以具有优良光电活性的二氧化钛(TiO_2)催化剂为研究对象,发展了高效的TiO_2光电催化剂体系,开展了该催化剂体系光电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反应中的电荷分离、表面反应动力学以及传质扩散等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主要内容如下:(1)发展了具有三维锥形结构的TiO_2光电催化剂,研究了催化剂的形貌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氯苯酚(4-CP)降解的影响。具有独特锥形结构的催化剂可以显著提升4-CP的光电降解活性,实现4-CP99%的降解和55%的矿化。归一化后的表观反应速率高达5.05 点击此处h~(-1)g~(-1)m~2,是纳米棒催化剂的3倍和纳米颗粒聚集体催化剂的6倍。研究发现,锥形结构催化剂高效的反应活性归因于锥形结构优异的光电性能,该结构可大幅提升电荷分离效率和增加光生活性物种的数量。通过模拟计算表明锥形结构相较于棒状及颗粒结构可显著提升传质效率。该研究强调了在纳米尺度上调控光电催化剂的形貌对于获得高的光电活性的重要性。(2)基于对TiO_2纳米锥催化剂的理解与认识,采用光沉积的方法在TiO_biosoluble film2纳米锥催化剂上引入助催化剂氧化镍(NiO),探究了助催化剂修饰对于光电催化降解性能的影响。引入NiO助催化剂后,TiO_2在1.0 V_(RHE)的电位下对4-CP的光电催化降解性能由94%的降解和30%的矿化提升至99%的降解和49%的矿化,表面反应的表观活化能由未负载助催化剂时的17.24 k J/mol显著下降至2.5k J/mol。进一步的实验表明,NiO的引入不仅提升了TiO_2的电荷转移动力学,还促进了TiO_2表面反应中水的解离,调变了表面反应动力学,显著降低表面反应的能垒。该研究基于对降解反应机制的理解,强调了助催化剂修饰对于提升表面反应动力学的重要性。(3)基于对TiO_2纳米锥催化剂体系催化降解反应机理的理解,设计构筑了流动催化降解体系,研究了传质扩散对于降解体系性能的影响。流动降解体系实现了污染物的强制扩散,提升了体系的传质能力。在优化了相关流动参数后,TiO_2纳米锥催化剂在6 h实现了4-CP98%的降解和80%的矿化。与非流动体系相比,催化剂体系在保持了降解性能的情况下,其矿化性能从70%进一步提升至80%。此外,流动降解体系对其它典型的污染物分子(对乙酰氨基酚、双酚A、六氟双酚A)均能实现90%的降解和50PF-03084014%的矿化,表明了该体系的适用性。该研究强调了传质扩散在降解反应中的重要性,为设计构筑用于实际光电降解的反应体系提供了思路和策略。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脑梗死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研究
目的 在ICU患者中,分析脑梗死患者的治疗要点,进一步讨论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21年10月至2022年11月收治的100例ICU脑梗死患者作为研medicine review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行阿司匹林对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组行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结果 (1)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2)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有下降,且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3)治疗后,两组血小板聚集情况均有改善,且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低于对照组,最大血小板聚集时间长于对照组(P <0.05)。(4)治疗后,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购买Cobimetinib有改善,且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 <0.05)。(5)治疗后,两组ADL评分、Barthel指数均有提升,且观察组ADL评分、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 <0.05)。(6)观察组患者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7)治疗后,观察组PSQI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8)治疗后两组SF-36评分均有提升,且观察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对ICU脑梗死患者实行预见性治疗,有MK-2206溶解度助于稳定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指标。
晋大滞绿1号大豆品质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为了解滞绿大豆新品种晋大滞绿1号的产量性状表现及品质特征,以该品种及其对照品种亲本晋大74号为试验材料,通过多点生态适应性试验,对其单株荚数更多、单株粒数、单荚粒数、单株粒质量和百粒质量等主要产量指标的变异情况及产量进行对比分析,利用近红外光谱法对蛋白质、脂肪及氨基酸、脂肪酸各组分含量进行测定,并分析品质性状各组分含量与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与对照晋大74号相比,晋大滞绿1号百粒质量较低,单荚粒数显著增加,产量相关指标变异系数均小于晋大74号,增产幅度为3.73%~24.65%;蛋白质含量以及苯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色氨酸等必需氨基酸含量较高,棕榈酸、亚油酸、油酸含量显著增高,硬脂酸、亚麻酸含量显著降低。除胱氨酸和蛋氨酸外,晋selleck产品大滞绿1号大多数氨基酸组分均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油酸含量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亚油酸、亚麻酸含量与产量呈正相关,但相关系数较小。晋大滞绿1号主要产量指标在不同地区表现比较稳biomarker discovery定,产量表现较好,多数必需氨基酸组分及油酸、亚油酸含量较高,可以作为优异的滞绿大豆种质资源加以利用。
铁死亡相关基因TFRC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关系
目的:探讨转铁蛋白受体(TFRC)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医院胃肠外科收治接受胃癌切除术治疗的胃癌患者112例,并收集手术切除的新鲜胃癌组织及距肿瘤边缘>5 cm的癌旁组织。制备组织石蜡切片,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和原位杂交染色检测组织中TFRC蛋白及mRNA表达。制备胃癌组织单细胞悬液,采用MTT比色法分析TFRC表达与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关系。术后随访3年,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TFRC表达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TFRC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7.86%,高于癌旁组织中的21.43%,差异具有RepSox试剂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织中TFRC mRNA阳性表达率为60.71%,高于癌旁组织中的15.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织中TFRC蛋白与mRNA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5)。肿瘤最大直径≥5 cm、临床分期Ⅲ-Ⅳ期、低分化、浸润深度T_3+T_4期、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患者TFRC蛋白和mRNA阳性表达率更高,差E7080说明书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织中TFRC蛋白和mRNA阴性表达患者顺铂(DDP)、环磷酰胺(CTX)、氟尿嘧啶(5-FU)、氨甲蝶呤(MTX)敏感性高于阳性表达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敏感组患者胃癌组织中TFRC蛋白和mRNA阳性率低于化疗耐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Aortic pathology癌组织中TFRC表达是胃癌患者化疗敏感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胃癌组织中TFRC蛋白和mRNA阳性表达的患者无病生存期(DFS)率及总生存期(OS)率均低于阴性表达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FRC在胃癌组织中呈阳性表达,可能参与胃癌发生及发展,并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且TFRC细胞表达增高时,对化疗药物敏感性亦增加,可作为胃癌术后辅助化疗效果的预测指标,为治疗提供参考。
铁死亡相关基因TFRC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关系
目的:探讨转铁蛋白受体(TFRC)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医院胃肠外科收治接受胃癌切除术治疗的胃癌患者112例,并收集手术切除的新鲜胃癌组织及距肿瘤边缘>5 cm的癌旁组织。制备组织石蜡切片,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和原位杂交染色检测组织中TFRC蛋白及mRNA表达。制备胃癌组织单细胞悬液,采用MTT比色法分析TFRC表达与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关系。术后随访3年,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TFRC表达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TFRC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7.86%,高于癌旁组织中的21.43%,差异具有RepSox试剂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织中TFRC mRNA阳性表达率为60.71%,高于癌旁组织中的15.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织中TFRC蛋白与mRNA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5)。肿瘤最大直径≥5 cm、临床分期Ⅲ-Ⅳ期、低分化、浸润深度T_3+T_4期、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患者TFRC蛋白和mRNA阳性表达率更高,差E7080说明书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织中TFRC蛋白和mRNA阴性表达患者顺铂(DDP)、环磷酰胺(CTX)、氟尿嘧啶(5-FU)、氨甲蝶呤(MTX)敏感性高于阳性表达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敏感组患者胃癌组织中TFRC蛋白和mRNA阳性率低于化疗耐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Aortic pathology癌组织中TFRC表达是胃癌患者化疗敏感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胃癌组织中TFRC蛋白和mRNA阳性表达的患者无病生存期(DFS)率及总生存期(OS)率均低于阴性表达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FRC在胃癌组织中呈阳性表达,可能参与胃癌发生及发展,并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且TFRC细胞表达增高时,对化疗药物敏感性亦增加,可作为胃癌术后辅助化疗效果的预测指标,为治疗提供参考。
子宫内膜活检病理诊断对子宫异常出血的诊断效能研究
目的:探究子宫内膜活检病理诊断对子宫异常出血的诊断效能。方法:对本院2020-01~2022-05收治的124例子宫异常出血患者进行子宫内膜活检病理诊断,计算分析病理分型情况,以及不同子宫内膜厚度、不同年龄段与病理检查的关系。结果:(1)病理及病因分型情况:在124例患者子宫内膜活检中,功能性出血61例,占比49.20%;器质性出血63例,占比50.80%。(2)子宫内膜厚度与病理诊断关系:子宫内膜癌8例,主要在>10mm [5例(62.50%)];不典型增生患者3例,主要在5~10mm [2例(66.67%)];无非典型性子宫内膜增生患者5例,均发生在5~10mm。随着子宫内膜厚度的不断增加,恶性病变的患病率明显呈现上升趋势。(3)年龄与病理检查关系:内膜癌8例,其中围绝经期4例(50.00%)、绝经期4例(50.00%);不典型增生3例(其中intravaginal microbiota,围绝经期3例,占100.00%)、无非典型性子宫内膜增生5例(其中,围绝经期4例,占比80.00%)、非器质性病变61例(其中,围绝经期38例,占61.67%),可见均主要在围绝经期;息肉及息肉样增生45例,主要在围绝经期[22例(48.89%)]。围绝经期、绝经期妇女恶性病变的患病率明显高于育龄期。结论:在子宫内膜异常出血的情况之下,C59说明书实施子宫内膜活检病理诊断,可以实现对病理的准确分析,并且病理检查结果与子宫内膜厚度、年龄等因素相关。围绝经期及绝经期且内膜厚度>10mm的患者,子宫内膜癌变的风险明显提高,应注意子宫健康,做好筛查等工作,有效PD0325901分子式防治子宫内膜癌的发生。
miR-7704、miR-219a-5p在非小细胞肺癌三代EGFR-TKI继发性耐药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背景:肺癌死亡率高,约占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的23.8%。奥希替尼作为第三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EGFR-TKI)的代表,对EGFR敏感突变和T7Tissue biomagnification90M突变均具有不可逆的高度选择性,目前已成为此类患者标准一线治疗及一、二代EGFR-TKI耐药后的首要选择。然而,研究表明,在一线治疗19个月及二线治疗11个月后,奥希替尼出现了继发性耐药。因此,探究奥希替尼继发性耐药机制亟待解决。既往研究显示micro RNA(miRNA)与一代EGFR-TKIs的获得性耐药有关。上调或下调miR-27a、miR-134、miR-34a的表达可显著影响耐药细胞对一代EGFR-TKIs的敏感性。但miRNA是否参与第三代EGFR-TKIs的继发性耐药?目前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首先通过构建奥希替尼继发性耐药细胞株(A549/Osi和H1975/Osi),基于转录组测序探索miRNA在奥希替尼继发性耐药前后的变化,筛选出潜在标志物miR-7704、miR-219a-5p;随后基于体外细胞实验和体内动物实验探索miR-7704、miR-219a-5p参与奥希替尼继发性耐药的分子机制;最后通过监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NSCLC)患者外周血miR-7704、miR-219a-5p水平的变化,评价其对发生EGFR-TKi继发性耐药的预测价值。方法:1.采用药物浓度递增的方法诱导细胞系A549(EGFR野生型)和细胞系H1975(含有EGFR L858R/T790M突变)建立三代EGFR-TKI奥希替尼耐药株A549/Osi和H1975/Osi。通过细胞毒性实验检测耐药株的耐药指数,鉴定耐药株构建成功;通过显微镜观察耐药株与亲本株的细胞形态差异;通过细胞毒性试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实验分析耐药株与亲本株在增殖、迁移与侵袭能力方面的差异。2.提取耐药株和亲本株的miRNA,检测miRNA质量,构建miRAN文库,进行miRNA测序,采用Deseq2软件分析耐药细胞株与亲本细胞株miRNA的差异表达。统计分析差异表达基因的数量及分布情况,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找出存在显著差异的miRNA。3.利用miRDB、miRWalk和Target Scan Human8.0三个数据库对差异显著且与肿瘤耐药后临床预后变化一致的miRNA的靶基因进行预测,取三者交集作为候选靶基因集合;利用GEPIA2数据库分析候选靶基因在肺腺癌组织的表达水平以及与患者总体生存的相关性,选择最佳靶基因进行后续验证。通过慢病毒转染耐药细胞株的方法干扰miR-7704和过表达miR-219a-5p,通过细胞毒性试验检测奥希替尼的半抑制浓度(IC50),分析细胞耐药性的变化;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干扰miR-7704和过表达miR-219a-5p后靶基因的变化;通过裸鼠皮下荷瘤实验,观察干扰miR-7704和过表达miR-219a-5p后耐药细胞株对奥希替尼药物敏感性的变化。4.设计单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符合入组标准的NSCLC患者信息及生物学样本,采用门诊随访和电话随访的形式记录患者疾病状态及生存时间;检测患者外周血miR-7704、miR-219a-5p基线水平和发生耐药后的表达水平。分析外周血miR-7704、miR-219a-5p水平与奥希替尼疗效及患者生存相关性。结果:1.奥希替尼继发性耐药细胞株的构建。利用奥希替尼浓度梯度递增诱导构建A549耐药细胞株A549/Osi和H1975耐药细胞株H1975/Osi,细胞毒性实验显示两组耐药指数分别为23.22和109.21,证明耐药细胞株构建成功;与亲本细胞相比,耐药细胞呈梭形,细胞形状不规则,呈触角状,上皮样细胞形态丧失,细胞质中呈圆形空泡,细胞间隙增多;cck-8结果显示A549/Osi和H1975/Osi耐药细胞均比亲本细胞的增殖能力减弱(P<0.05);划痕实验结果显示两组耐药细胞株在24h和48h的细胞迁移能力增强(P<0.05)Panobinostat NMR;Transwell实验显示两组耐药株的侵袭能力增强(P<0.05);2.基于miRNA筛查奥希替尼继发性耐药的潜在标志物。对两组细胞株miRNA测序分析发现在A549耐药细胞系中,93个miRNA表达上调,94个miRNA表达下调。在H1975耐药细胞系中,124个miRNA表达上调,53个miRNA表达下调。通过GO和KEGG富集分析筛选出两者P值均小于0.05的7个有意义的miRNA,miR-708-5p、miR-708-3p、miR-10395-3p、miR-7704和miR-34a-5p在耐药株显著上调GDC-0973体内,miR-19b-1-5p和miR-219a-5p在耐药株显著下调。3.miR-7704和miR-219a-5p在非小细胞肺癌第三代EGFR-TKI继发性耐药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查阅文献发现七个表达明显差异的miRNA中仅有miR-7704高表达及miR-219a-5p低表达与肿瘤进展有关,这与诱导奥希替尼细胞耐药后肿瘤侵袭力增强一致,因此选择miR-7704与miR-219a-5p进行下一步研究,利用miRDB、miRWalk、Target Scan Human8.0数据库预测miR-7704与miR-219a-5p靶基因分别为GNG7和CXXC5。细胞毒性试验显示干扰miR-7704或过表达miR-219a-5p后耐药株对奥希替尼的耐药指数分别是39.42和30.5,较对照组耐药株耐药指数109.21明显降低:提示下调miR-7704或上调miR-219a-5p均显著减弱奥希替尼耐药性;RT-QPCR和WB结果显示干扰miR-7704后GNG7表达升高;过表达miR-219a-5p后CXXC5表达下降。提示GNG7和CXXC5可能分别是miR-7704和miR-219a-5p的靶基因。进一步的裸鼠皮下荷瘤实验表明,干扰miR-7704组与对照组的肿瘤大小分别为145.95±83.80和283.40±69.99;过表达miR-219a-5p与对照组的肿瘤大小分别为148.89±73.04和397.86±177.81,证明下调miR-7704或上调miR-219a-5p均显著提高奥希替尼药物敏感性;4.外周血miR7704与miR-219a-5p水平对EGFR突变型NSCLC患者的预后价值本研究共入组19例患者,其中1例失访。截止到本研究结束,8例患者发生奥希替尼耐药,10例患者仍持续予奥希替尼治疗中。18例患者外周血清miR-7704、miR-219a-5p的基线水平分别是201.47±77.18和331.03±170.94。miR-7704高水平组与低水平组的耐药发生率分别是66.7%和22.2%(P=0.0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S分别是16.92±1.09(月)、23.93±2.20(月)(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iR-219a-5p高水平组与低水平组的的耐药发生率分别是11.1%和77.8%(P=0.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S分别是18.11±1.31(月)、23.77±2.95(月)(P=0.1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发生继发性耐药的8例患者中,外周血清miR-7704的基线和耐药后水平分别是245.70±80.86和583.88±175.37(p=0.00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外周血清miR-219a-5p的基线和耐药后水平分别是368.11±146.13和102.16±38.28(p=0.00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发现miR-7704、miR-219a-5p在奥希替尼耐药中发挥关键作用,干预其表达后可降低耐药细胞的耐药性。
多台仪器检测血小板计数的测量不确定度评估
目的 参考医学实验室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指南ISO/TS 20914,使用室内质量控制(质控)品、校准品与室间质量评价数据评估实验室5台血常规仪器检测血小板计数的测量不确定度。方法 使用18个月的室内质控数据评估实验室内重现性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通过室间质量评价数据评定由偏倚校正引入的测量不确定度,将以上二者与用户校准品参考值的测量不确定度结合,计算合成相对测量不确定度。结果 3个水平质控品的组合不确定度分别为4.67%、2.88%、2.40%,最终用户校准品参考值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为2.17%,3次室间质量评价数据评定RAD001核磁的偏倚校正引入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为4.89%,3个水平室内质控品的扩展相对标准不确定度(k=2)及水平分别为14%(56×10~9/LImmunosandwich assay)、12%(220×10~9/L)和12%(414×10~9/L)。结论 ISO/TSselleckchem 20914提供了采用现有数据评估测量不确定度的实用方法,评估时需要考虑试剂、校准品和室内质控品批次的变化与多套检测系统间的细微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