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冠豆角籽粒中凝集素的提取纯化及其凝血活性评价

东北油豆角作为黑龙江特色小菜园产品,不仅风味好,而且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深受消费者的喜爱。此外,油豆角中还含点击此处有一些抗营养物质,如α-淀粉酶抑制剂、凝集素等,这些物质同时也具有重要的医用价值。本课题组前期已从金冠豆角中提取了α-淀粉酶抑制剂,本研究的目的是提取其中的凝集素,并对其性质进行研究。本研究对成熟期的金冠豆角籽粒进行取样,首先用1.5%Na Cl溶液盐溶来制备总蛋白粗提液,用80%的硫酸铵沉淀蛋白,再利用分子排阻层析与离子交换层析联用的方法进行提取纯化。分子排阻层析选用葡聚糖凝胶G75为填料,洗脱液为PBS,设置流速为0.5 m L/min;离子交换层析选用DEAE-A50为填料,用PB缓冲溶液、50 mmol/L和100 mmol/L浓度的Na Cl为洗脱液,流速为0.3 m L/min。接下对凝集素性质进行评价,选用2%的兔血红CHIR-99021细胞对凝集素的总活力进行测定;通过SDS-PAGE和Native-PAGE两种方法对凝集素分子量测定;使用三种单糖和三种双糖对糖特异性进行研究;对凝集素的热和p H稳定性进行研究;最后对凝集素功能性进行研究,包括凝集素对2%的牛血、羊血、鸡血、兔血红细胞的活力测定以及凝集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单增李斯特菌抑菌活性的测定。实验结果如下:硫酸铵沉淀后,测得蛋白质含量为90.33±5.56 mg/g,糖含量为2.58±0.42 mg/g,凝集活力为6.38×10~2 HU。通过分子排阻层析(葡聚糖凝胶G75)和阴离子交换层析(DEAE-A50),测得蛋白质含量为25.71±0.91 mg/g,凝集活力为4.19×10~6 HU。金冠豆角籽粒凝集素是由4个分子量为44 k Da亚基组的四聚体,其分子量在170 k Da左右。单糖结合实验中,该凝集素与D-果糖结合能力最强。在糖浓度最低为6.25 mmol/L时,凝集孔数为6;双糖结合实验中,乳糖与凝集素结合最好,凝集孔数为9。同时证明了D-果糖和乳糖与凝集素结合相比D-果糖较结合效果较好。在稳定性实验中,该凝集素在30-50℃内保持较高的凝集活性;在p H 3.0~7.0范围内凝集活性较高;在功能性实验中,该凝集素对牛血几乎没有凝血活性,对羊Bioglass nanoparticles血、鸡血、兔血的凝集孔数分别为8、10和9。该凝集素对单增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没有明显的抑菌效果。

基于ELC超材料生物传感器的脑胶质瘤治疗敏感性太赫兹波无标记检测技术研究

研究背景:胶质瘤是最常见的恶性原发性脑肿瘤,其中半数以上为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目前胶质瘤的术后辅助治疗方式越来越多,比如放疗、化疗、电场治疗、靶向治疗、纳米催化治疗等,但胶质瘤患者预后依然不佳,这主要是由于胶质瘤的高异质性,其高异质性导致胶质瘤患者对各种辅助治疗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性;因此,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对胶质瘤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目前研究人员一般利用患者来源的原代肿瘤细胞、类器官或肿瘤异种移植(Patient-derived tumor xenograft,PDX)模型进行药敏检测;或者首先通过测序技术预测患者特异性的治疗方式,再利用前述的生物材料进行药敏检测,制定疗效最佳的胶质瘤个体化治疗方案。然而,这种检测方案需要结合传统的生物学实验来评估治疗效果,经典的标记检测方法耗时较长且检测流程繁琐,而无标记的光谱和电化学检测技术灵敏度较低,容易出现假阳性。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来快速、精准地评估辅助治疗效果,指导脑胶质瘤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太赫兹(terahertz,THz)波是一种频率波段在0.1-10THz的电磁波,许多生物大分子(蛋白质、DNA等)的旋转振动能级均处于该波段,且其能量低、穿透性强、方向性好。近年来,结合超材料(metamaterials,MTMs)提高检测灵敏度的THz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并广泛应用于生物分子指标和细胞学特征检测等生物医学领域,为快速、精准地评估辅助治疗效果带来了可能。目的:辅助治FG-4592配制疗处理胶质瘤细胞,会导致胶质瘤细胞发生两种改变,即细胞数量减少和活性状态降低。因此,我们希望设计一种新型MTMs生物传感器基于THz技术来实时监测辅助治疗处理下胶质瘤的细胞数量和活性状态变化,实现快速精准地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等辅助治疗效果评估,为脑胶质瘤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指导。方法:1.生物传感器的组成及性能检测(1)经过标准制作流程(旋涂、紫外线光刻、显影和蒸镀)利用金及石英设计并制作了“插指样”电L-C MTMs(ELC-MTMs)生物传感器芯片;利用Ansys高频结构模拟器(High frequency structure simulator,HFSS)有限元方法对所设计的MTMs生物传感器芯片进行周期边界模拟和优化。(2)利用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溶液及固化剂,借助标准模具合成适配MTMs芯片的PDMS腔,并将二者组装成ELC-MTMs生物传感器。3种常见的GBM细胞系(U251,LN229,A172)和3例患者来源的原代胶质瘤细胞系被培养在生物传感器芯片表面,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状态。(3)太赫兹ELC-MTMs生物传感器检测流程及影响因素分析:1)待检物放置在生物传感器芯片表面;2)利用太赫兹ELC-MTMs生物传感器表征太赫兹频域光谱(Terahertz frequency domain spectrum,THz-FDS);3)改变待检物的理化性质后再次表征 THz-FDS。2.胶质瘤细胞数量和活性状态对频率偏移Δf的影响辅助治疗处理胶质瘤细胞,会导致胶质瘤细胞发生两种改变,即细胞数量减少和活性状态降低,同时,这也是传统生物学实验评估辅助治疗杀伤效果的两个关键指标。这里,我们以胶质瘤细胞凋亡情况反映活性状态。(1)不同数量的GBM细胞(U251,LN229,A172)培养在MTMs芯片表面,在不进行任何处理的情况下,利用太赫兹ELC-MTMs生物传感器表征THz-FDS。(2)三种化疗药物[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洛莫司汀(Lomustine,LOM),依托泊苷(Etoposide,ETO)]购买VE-822和放射治疗(Ionizingradiation,IR)以不同药物浓度/不同剂量处理胶质瘤细胞后,CellDrop BF细胞计数仪计数获得每组特定数量(3×104)但状态不同的GBM细胞,并将其培养在MTMs芯片表面。太赫兹ELC-MTMs生物传感器表征各组THz-FDS,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凋亡特征。(3)相同数量的GBM细胞培养在MTMs芯片表面,前述三种化疗药物和IR以不同药物浓度/不同剂量处理胶质瘤细胞后,表征各组THz-FDS,同时获得频率偏移Δf与细胞数量和活性状态的精准关系。前述3种化疗药物及放射治疗处理3种GBM细胞系,基于频率偏移Δf评估杀伤效果,同时利用流式细胞术及5-乙基-20-脱氧尿苷(5-ethyl-20-deoxyuridine,EdU)细胞增殖实验检测胶质瘤细胞凋亡和增殖进行验证。3.太赫兹ELC-MTMs生物传感器筛选个体胶质瘤最佳治疗方案(1)2022年脑胶质瘤诊疗指南推荐的4种化疗药物[TMZ,LOM,ETO,顺铂(Cisplatin,Cis)]及4种靶向治疗药物[IDH1突变体酶的抑制剂(Ivosidenib,AG120),B-RAF选择性抑制剂维莫非尼(Vemurafenib,PLX4032),FGFR-TACC抑制剂厄达替尼(Erdafitinib),mTOR信号通路抑制剂(Voxtalisib)]处理3例患者来源的原代胶质瘤细胞(LG-22-19,LG-22-20,LG-22-32),利用太赫兹ELC-MTMs生物传感器筛选个体胶质瘤最佳治疗方式。(2)利用流式细胞术及EdU细胞增殖检测验证筛选准确性。(3)核对胶质瘤患者的术中自动整合基因检测系统(automatic integrated gene detection system,AIGS)和术后下一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结果分析太赫兹ELC-MTMs生物传感器的筛选结果。结果:1.生物传感器的组成及性能检测(1)自主研发的全新的太赫兹ELC-MTMs生物传感器比传统MTMs生物传感器提高了 6.2倍的有效面积比,在380 GHz下每折射率(refractive index unit,RIU)可获得74 GHz的高灵敏度。(2)胶质瘤细胞在生物传感器芯片表面生长状态良好,且添加了 PDMS型细胞培养腔的MTMs芯片表面的细胞生长更加均匀。(3)太赫兹ELC-MTMs生物传感器可以在5分钟时间内获得待检物的THz-FDS,待检物物理性质(厚度、底表面积等)及化学性质(折射率等)的变化会导致THz-FDS发生频率偏移Δf。2.胶质瘤细胞数量和活性状态对频率偏移Δf的影响(1)在没有任何处理的情况下,太赫兹ELC-MTMs生物传感器检测到频率偏移Δf与细胞数量nc呈正相关,细胞数量越少Δf越小。(2)对不同放疗剂量和不同化疗药物浓度处理下特定数量的胶质瘤细胞进行THz-FDS以及流式细胞凋亡检测,结果提示频率偏移Δf与凋亡率ηa呈负相关,细胞活性状态越差Δf越小。(3)基于前述频率偏移Δf与细胞数量nc和凋亡率ηa的关系,对不同细胞数量、不同活性状态的胶质瘤细胞进行THz-FDS检测,结果提示Δf是胶质瘤细胞数量和活性状态的综合指标,不同治疗措施处理胶质瘤细胞,Δf最小的具有最佳治疗效果。以U251细胞系为例,ETO处理后频率偏移Δf最小(Δf=15.37),杀伤效果最好。IR处理后LN229频率偏移最小(Δf=26.87),对IR最敏感。流式细胞术和EdU细胞增殖检测结果与ELC-MTMs生物传感器检测结果一致。3.太赫兹ELC-MTMs生物传感器筛选个体胶质瘤最佳治疗方案(1)脑胶质瘤诊疗指南推荐的4种化疗药物及4种靶向治疗药物处理3例原代胶质瘤细胞检测结果提示替莫唑胺对LG-22-19的治疗效果最佳(Δf=6.82);BRAF选择性抑制剂Vemurafenib对LG-22-20的治疗效果最好(Δf=10.7);LG-22-32在IDH1突变体酶抑制剂AG120处理下效果最好(Δf=12.1),其次是顺铂(Δf=12.52)。(2)流式细胞术和EdU细胞增殖检测筛选的最佳治疗方式和太赫兹ELC-MTMs生物传感器检测结果一致。(Cell Isolation3)核对胶质瘤患者测序结果发现,LG-22-20存在BRAF突变,是导致BRAF抑制剂Vemurafenib起效的主要原因;基于AIGS的术中快速分子检测及术后NGS均提示LG-22-32患者存在IDH1 R132H突变,是IDH1突变体酶抑制剂AG120起效的主要原因。结论:(1)提出了一种无标记、快速、非破坏性的活细胞检测新方法,自主研发的太赫兹ELC-MTMs生物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辅助治疗处理下胶质瘤的细胞数量和活性状态,具有评估辅助治疗敏感性,指导脑胶质瘤个体化治疗的潜力。(2)相较于传统的生物学检测方法,自主研发的太赫兹ELC-MTMs生物传感器检测时间短,每次仅需5分钟,仅仅为流式细胞术的1/24,EdU细胞增殖实验的1/60,Δf综合性指标易解读,临床应用便捷高效。(3)传统生物学实验和患者来源的原代胶质瘤细胞检测结果证实:自主研发的太赫兹ELC-MTMs生物传感器筛选个体胶质瘤最佳治疗方案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芍药种子油体发育特点及PlOLE4基因功能的初步研究

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是芍药科芍药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而闻名。近年来,随着牡丹籽油被确定为新型资源食品后,作为同科属植物的芍药,其油用价值也开始得到关注。但目前油用芍药的研究尚处于起始阶段,基本集中在油用芍药的品种筛选、籽油提取和理化性质测定以及脂肪酸合成途径中相关基因挖掘等方面,而对于芍药油脂存储的分子机制研究较少。油体作为存储油脂的细胞器,积极参与脂类代谢、脂类存储等生物学功能。种子中油脂含量与种子细胞中油体相关。因此,从油体入手,解析芍药种子油脂储存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课题组前期筛选的两个含油量差异较大的‘杭芍’品系HS20(低含油量)和HS37(高含油量)的种子为材料,通过不同发育时期的种子微观切片观察、种子油体的稳定性观察以及种子中脂肪酸成分及含量的测定探究种子油体与含油量的关系;通过转录组学三代与二代测序技术,分析筛选在维持油体大小与稳定性中起十分重要作用的油体膜蛋白(OLE)基因家族,最后选择差异表达基因中表达量最高的PlOLE4进行了基因克隆与功能验证,以明确芍药PlOLE4基因在油脂存储中的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杭芍’HS20和HS37两个品系花后30、45、60、75和90d的种子为材料,进行了种子油体发育特点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种子发育时期的变化,种子中脂类物质呈现先Nirogacestat研究购买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同时油体随着发育进程不断增多和扩大,高含油量的HS37中的油体体积和数量均要比其在低含油量的HS20中略有增加。NaCl浓度较高时、pH值为酸性是对芍药油体的破坏性较大,但高含油量的HS37的稳定性要优于低含油量的HS20,而温度对油体结构的影响较小。GC-MS分析发现‘杭芍’种子中存在5种主要的脂肪酸:棕榈酸、硬脂酸、α-亚麻酸、亚油酸和油酸,含量最高的是α-亚麻酸,最低的是硬脂酸;且高含油量的HS37的总脂肪酸含量及5种主要脂肪酸含量均要高于低含油量的HS20中的含量。(2)采用二代结合三代的转录组测序技术,三代测序共获得了获得了 484931条ROI序列和441185条FLNC转录本,整体组装良好。以此作为参考基因库对18个独立样本的二代转录组测序测序结果进行分析,共获得了 115.56 Gb的数据,每个clean reads的数据占原始数据的94.51%以上,通过KEGG富集通路分析发现,在L30D-VS-H30D、L60D-VS-H60D、L90D-VS-H90D3 个比较组中,参与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的差异表达基因分别为32、20和4个;参与脂肪酸降解的差异表达基因分别为tissue blot-immunoassay104、37、5个;参与脂肪酸延长的差异表达基因分别为25、22、1个;参与α-亚麻酸代谢的差异表达基因分别为78、33、5个;参与亚油酸代谢的差异表达基因分别为11、11、0个,参与甘油酯代谢的差异表达基因分别为77、24、3个,参与甘油磷脂代谢的差异表达基因分别为105、38、2个。同时我们鉴定到了 10个OLE基因家族成员,氨基酸数在116-220之间,分子质量在9.21-40.42 kDa之间,等电点在5.4-10.45之间,脂肪族指数、蛋白疏水性、不稳定系数以及螺旋结构等也各不相同。OLE基因家族成员均具有保守域(PF01277)每个OLE基因包含motif 6-9个,而PlOLE4包含了 10个motif。(3)基于转录组测序的结果,筛选出表达量最高且在种子发育时R428供应商期表达最活跃的PlOLE4基因作为研究对象,对PlOLE4进行克隆,得到了核苷酸序列全长819 bp,开放阅读框为435 bp,共145个氨基酸,在高含油量的‘杭芍’HS37种子中的表达水平高于在其在低含油量‘杭芍’HS20中的表达;借助烟草原生质体进行了亚细胞定位观察,推测它定位于油体上。将PlOLE4在烟草中过表达后,转基因烟草种子中的总脂肪酸含量及主要脂肪酸含量均明显高于其野生型烟草种子中的含量;将PlOLE4在拟南芥突变体At2g25890中进行功能回补实验,发现回补后的拟南芥种子中的总脂肪酸含量及主要脂肪酸含量均要高于其突变体种子中的含量,且与其在野生型拟南芥种子中的含量相当,说明了 PlOLE4基因具有油脂存储的功能。

临床变量和肝组织学变化对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发展的预后价值

目的 分析临床变量和肝组织学变化对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发展的预后价值。方法 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河池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65例,其中肝纤CX-5461 NMR维化组35例,肝硬化组30例。比较两组临床变量和肝组织学变化、激素治疗预后分析,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肝纤维化组病程为(70.3±4.2)d,高于肝硬化组diABZI STING agonist小鼠的(54.6±5.8)d(P<0.05)。肝纤维化组血清总胆红素、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白蛋白、球蛋白、IgG水平分别为(313.2±102.3)μmol/L、(353.5±65.4)U/L、(322.6±157.8)U/L、(27.2±4.5)g/L、(35.6±8.5)g/L、(28.6±8.3),低于肝硬化组的(412.5±101.6)μmol/L、(463.5±48.6)U/L、(420.5±156.3)U/L、(35.8±5.6)g/L、(43.6±8.6)g/L、(38.8±10.5)(P<0.05)。肝纤维化组白细胞计数为(2.6±1.5)×10~9/L,高于肝硬化组(1.7±0.8)×10~9/L(P<0.05);肝纤维化组国际标准化比值为1.7±0.2,优于肝硬化组1.9±Biological life support0.3(P<0.05);肝纤维化组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为(22.1±2.6)分,优于肝硬化组(26.9±1.8)分(P<0.05);肝纤维化组汇管区淋巴细胞浸润占比为5.7%,少于肝硬化组的33.3%(P<0.05)。生存组病程、总胆红素水平、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以及白细胞计数分别为(60.3±4.2)d、(243.2±92.3)μmol/L、(12.1±2.6)分、(2.1±1.8)×10~9/L,明显低于死亡组(94.6±5.8)d、(412.5±121.6)μmol/L、(25.9±1.8)分、(4.6±1.5)×10~9/L(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总胆红素、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白细胞计数是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OR=4.646、4.968、5.078、4.933,P<0.05)。结论 自身免疫性肝炎起病急,症状不典型且病情发展快速,病死率较高,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患者的预后与病程、总胆红素、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白细胞计数有关。

弹性硅酮贴膜抑制手术切口瘢痕形成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及机制初探

研究背景:瘢痕是手术等创伤愈合过程的自然产物,但过度修复会导致病理性瘢痕形成,不仅影响美观,引起疼痛、瘙痒等症状,而且还可能导致关节活动障碍,给患者带来心理和生理上的巨大痛苦。如何抑制手术切口病理性瘢痕形成一直是整形外科迫切需要解决的临床难点问题。皮肤机械张力是导致手术切口病理性瘢痕形成的重要因素。手术切口瘢痕表现为:随着时间推移,瘢痕逐渐高出于正常皮肤(增生),并逐渐变宽。尽管采用整形外科减张缝合技术可以减少手术切口内部张力,一定程度减少瘢痕生长;然而,由于缝线抵抗张力能力逐步下降,在手术切口愈合后的数月内,切口周围的皮肤机械张力仍是导致术后切口瘢痕生长的重要因素。如何在术后从手术切口外部进一步减少皮肤张力是抑制手术切口病理性瘢痕形成的关键。目前临床上预防和治疗手术切口病理性瘢痕的手段较多,其中,硅酮贴膜防治手术切口瘢痕增生的效果确切、使用方便,已成为临床防治手术切口病理性瘢痕形成的首选方式之一。然而,由于硅酮贴膜不具备减少皮肤张力的作用,故而对抑制瘢痕增宽的作用甚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近来新研制出了一种弹性硅酮贴膜。弹性硅酮贴膜是从传统硅酮贴膜发展而来的新一代硅酮贴膜,具有良好的拉伸弹性,理论上可以降低皮肤切口张力,从而具有防治手术切口瘢痕增生和瘢痕变宽的双重作用。但是有关弹性硅酮贴膜是否具有抑制手术瘢痕形成的作用,目前尚不明确。亟待通过临床试验验证这一作用。虽PF-02341066配制然皮肤机械张力作为导致手术切口病理性瘢痕形成的重要因素已明确,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研究表明,创面愈合过程中,肌成纤维细胞持续存在,是病理性瘢痕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肌成纤维细胞大多由成纤维细胞转化而来,其高表达α平滑肌激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具有类似平滑肌细胞的收缩特性,同时合成和分泌大量胶原蛋白。在创面正常修复过程中,肌成纤维细胞阶段性出现,后通过细胞凋亡消失。若肌成纤维细胞长期存在或凋亡失调,可导致胶原过度分泌,形成病理性瘢痕。已有研究报道,机械张力能促进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化,促使创面新生肉芽组织中胶原过度沉积,与病理性瘢痕形成的关系最为密切。但是,机械张力通过何种机制促进成纤维细胞转化Erastin为肌成纤维细胞,尚不清楚。瞬时受体电位阳离子通道6(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anonical channel-6,TRPC6)是一种主要调控Ca~(2+)内流的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在人体组织细胞中广泛分布。近年研究发现,TRPC6和创面愈合相关。在创面愈合过程中,TRPC6可以调控真皮成纤维细胞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同时,目前认为TRPC6是一种张力激活的离子通道(stretch-activated ion channels,SACs),SACs是细胞膜上感受张力的机械敏感性通道,它的开放可以引起阳离子跨膜流动,将机械信号转化为细胞内化学信号。由此,我们提出“机械张力通过调控TRPC6激活细胞内相关信号通路介导成纤维细胞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分泌过量胶原蛋白,进而导致病理性瘢痕形成”的假设。本研究将首先比较普通硅酮贴膜和弹性硅酮贴膜的力学性能,明确弹性硅酮贴膜对手术切口的减张作用;然后通过前瞻性自身随机对照研究,比较弹性硅酮贴膜与普通硅酮贴膜抑制手术切口瘢痕形成的效果;最后初步探讨皮肤机械张力影响手术切口瘢痕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内容和方法:1.普通硅酮贴膜和弹性硅酮贴膜力学性能的比较利用Electro Force 3100测量仪测量弹性硅酮贴膜和普通硅酮贴膜的弹性参数,绘制应力-应变曲线,比较弹性硅酮贴膜和普通硅酮贴膜的拉伸性和回弹性;测量拉伸后的弹性硅酮贴膜和普通硅酮贴膜贴附于皮肤后的长度,明确二者对皮肤的减张作用差异。2.普通硅酮贴膜和弹性硅酮贴膜抑制手术切口瘢痕形成的对比研究采用前瞻性自身随机对照研究纳入本单位2021年8月至2021年10月行传统开放性甲状腺切除术患者74例,将手术切口分为左右两等分,随机化分入弹性硅酮贴膜组和普通硅酮贴膜组。两组均于拆线后3-7天开始使用硅酮贴膜,5-7天更换一次。术后6个月,比较两组瘢痕宽度、VSS评分、疼痛/瘙痒VAS评分及患者满意度(PSD)评分,评估弹性硅酮贴膜抑制瘢痕增宽和改善瘢痕外观的作用。3.皮肤机械张力诱导成纤维细胞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的机制讨论(1)体内研究部分:建立小鼠背部外科手术张力切口模型,将切口分为“高张力组”和“低张力组”,“高张力组”在小鼠背部围绕T1水平制作一底边为1cm长的正adherence to medical treatments六边形皮肤全层缺损,“低张力组”在相同部位做一长度为2cm的皮肤全层水平切口,两组伤口都即刻拉拢缝合;比较各组小鼠术后第9天和第14天切口瘢痕组织宽度,并取切口瘢痕组织标本,一分为二,一半进行石蜡包埋切片,采用HE染色和Masson染色技术,对比观察两组切口瘢痕组织面积、胶原蛋白表达与分布;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比较两组切口瘢痕组织TRPC6的表达与分布;另一半切口瘢痕组织行总蛋白提取,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比较两组切口瘢痕组织TRPC6和α-SMA的表达变化,明确TRPC6表达与手术切口张力、肌成纤维细胞转化的可能关系。(2)体外研究部分:采用Flexcell(?)FX-5000TM系统模拟体外张力模型,将第2代小鼠真皮成纤维细胞培养在Bioflex(?)六孔板上,分为“机械牵拉组”和“未牵拉对照组”。“机械牵拉组”予以0.1Hz、10%形变的循环机械力牵拉细胞4h和8h,“未牵拉对照组”不予牵拉。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真皮成纤维细胞TRPC6的表达,明确机械力牵拉对TRPC6表达的诱导作用;采用RT-q 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两组真皮成纤维细胞TRPC6、α-SMA和Col-1的表达变化,初步探讨TRPC6在皮肤机械张力诱导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化中的可能作用。结果:1.普通硅酮贴膜和弹性硅酮贴膜力学性能的比较:弹性硅酮贴膜可以减少手术切口周围2.43-3.95N的张力,普通硅酮贴膜可以减少手术切口周围0-0.288N的张力。2.普通硅酮贴膜和弹性硅酮贴膜抑制手术切口瘢痕形成的对比研究:(1)本研究共纳入74例行传统开放甲状腺切除术后患者,其中,61例患者完成了术后6个月随访;(2)术后6个月时,弹性硅酮贴膜组的瘢痕宽度(0.47±0.25mm)显著小于普通硅酮贴膜组的瘢痕宽度(1.02±0.6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术后6个月时,弹性硅酮贴膜组VSS评分(3.93±0.93)明显小于普通硅酮贴膜组VSS评分(4.49±0.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弹性硅酮贴膜组的色素沉着评分(1.07±0.51)和血管分布评分(0.89±0.52)明显低于普通硅酮贴膜组的色素沉着评分(1.25±0.51)和血管分布评分(1.21±0.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术后6个月时,弹性硅酮贴膜组的疼痛VAS评分是0.82±0.50,普通硅酮贴膜组的疼痛VAS评分是0.77±0.42,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5)术后6个月时,弹性硅酮贴膜组的瘙痒VAS评分是0.36±0.48,普通硅酮贴膜组的瘙痒VAS评分是0.31±0.47,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6)术后6个月时,弹性硅酮贴膜组的PSD评分(4.25±0.49)高于普通硅酮贴膜组的PSD评分(3.79±0.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TRPC6在皮肤机械张力诱导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化中的作用:(1)体内实验结果:大体观察发现,“高张力组”的手术切口瘢痕组织宽度大于“低张力组”;HE染色结果显示,“高张力组”的手术切口瘢痕组织面积大于“低张力组”;Masson染色结果显示,“高张力组”的手术切口瘢痕组织较“低张力组”有更多的胶原沉积,提示小鼠外科手术张力切口模型成功建立。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与正常皮肤组织比较,小鼠外科手术切口瘢痕组织TRPC6含量增高,且“高张力组”远高于“低张力组”。Western Blot检测发现,与“低张力组”相比,“高张力组”切口瘢痕组织中TRPC6和α-SMA蛋白表达同步升高。(2)体外实验结果: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发现,“机械牵拉组”真皮成纤维细胞的TRPC6蛋白表达远高于“未牵拉对照组”,且随着牵拉时间延长,其表达量逐渐升高。RT-q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发现,与“未牵拉对照组”相比,“机械牵拉组”真皮成纤维细胞的TRPC6、α-SMA和Col-1的m RNA和蛋白水平同步升高。结论:1.弹性硅酮贴膜对手术切口周围皮肤的减张作用优于普通硅酮贴膜。2.与普通硅酮贴膜相比,弹性硅酮贴膜可以有效地抑制瘢痕增宽,并进一步改善瘢痕外观。3.体内和体外实验结果均表明,机械张力可能通过TRPC6诱导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化,从而促进瘢痕形成。4.本研究为临床采用弹性硅酮贴膜抑制手术切口瘢痕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

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联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急性非心源性轻型卒中的效果

目的 探讨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Diterpene Ginkgolides Meglumine Injection, DGMI)联合双重抗血小板(双抗)治疗急性非心源性轻型卒FUT-175作用中的疗效。方法 将355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双抗组和联合用药组,双抗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联合用药组采用DGProgrammed ventricular stimulationMI联合双抗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和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比较2组30 d、90 d、6个月卒中复发情况与出血情况,并对卒中复发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治疗前2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4 d后,2确认细节组的NIHSS评分和mRS评分均下降,且联合用药组低于双抗组(P<0.05)。联合用药组90 d和6个月卒中复发率低于双抗组(P值分别为0.023、0.003)。联合用药未增加出血风险,且2组出血风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GMI是降低急性非心源性轻型卒中90 d(OR=0.233,95%CI为0.059~0.910,P=0.036)和6个月(OR=0.459,95%CI为0.253~0.834,P=0.011)卒中复发的独立保护性因素。结论 DGMI联合双抗治疗急性非心源性轻型卒中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降低卒中复发风险,且不会增加出血风险及不良事件发生率。

AA抑制率和ADP抑制率对脑出血后再出血及预后的预测价值分析

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 graphy,TEG)测试中AA抑制率和ADP抑制率在预测脑出血(ICH)后再出血和不良功能预后方面的有效性。方法 选取苏州市立医院2019年4月至20GNE-14022年6月之间114例出现症状6 h内接受CT检查的原发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评估两组患者入院后TEG指标中花生四烯酸(AA)抑制率、二磷酸腺苷(ADP)抑制率等与脑出血后再出血及病残率、病死率等结局的关系,以及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未再出血组AA抑制率和ADP抑制率均明显低于再出血组(P<0.05);再出血组中死亡患者AA抑制更多率和ADP抑制率均明显高于康复组及病残组(P<0.05);AA抑制率和ADP抑制率与GCS评分immunoturbidimetry assay呈负相关(r=-0.702,P=0.008)。结论在脑出血后再出血及预后的评估中,AA抑制率和ADP抑制率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临床研究

目的 分析同轴微切口(1.8 mm)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2021年4月日照市岚山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的病历资料,依据治疗措施的不同把所有患者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小切口(3.0 mm)超声乳化单纯小梁切除术,观察组行同轴微切口(1.8 mm)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观察至术后3个月。对比两组眼压、中央前房深度、视力改善情况、生活质量、并发症。结果 术前,两组眼压、中央前房深度、最佳矫正视力(BCVA)与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内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中央前房深度、BCVA与GQOLI-74内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的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小梁切除术治疗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作Immune subtype用明显SBE-β-CD供应商,能够显著控制眼FG-4592试剂压,调节视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并发症较少,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贵州麻江地区不同品种蓝莓酒发酵过程中真菌菌群动态及抗氧化性的研究

本实验以黔东南麻江地区乌卡坪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栽种的奥尼尔、蓝雨、灿烂三个品种的蓝莓为实验材料,研究了该地区蓝莓酒自然发酵过程中的真菌群落的动态变化及演替规律;并筛选出真菌菌群中的优势酿酒酵母菌株,分离、纯化、培养后运用于发酵酿造,与国外的两种酿酒酵母共同发酵蓝莓酒,并监测各款蓝莓酒发酵过程中的理化指标和营养成分变化以及主发酵结束后的蓝莓酒品质分析、感官评价、抗氧化能力、抑菌性评估并与蓝莓原汁进行对比。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蓝莓酒自然发酵前、中、后期真菌群落的构成及动态变化三个品种蓝莓酒采用自然发酵的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蓝莓酒发酵过程中三个阶段的真菌菌群多样性组成及演替规律。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品种蓝莓酒的发酵过程对比中,奥尼尔品种的菌群多样性最高,其次是蓝雨品种,而灿烂品种的菌群多样性最低。在同一种发酵蓝莓酒的不同阶段中,均为发酵前期的真菌群落多样性最高。由Beta多样性分析可知,灿烂品种的菌群比例组成比奥尼尔和蓝雨品种的构成稳定许多。通过OTU分析结果和物种注释,在三个蓝莓酒样品中检测出了5个门,主要有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一些未被定义的门类,以及16个纲,31个目,52个科,68个属。丰富度在1.00%以上的优势菌种有以下几种:酿酒酵母科(Saccharomycetaceae)、裂殖酵母科(Schizothyriaceae)、球腔菌科(Mycosphaerellaceae)、欧洲菌类(Eurotiomycetes)、百合科(Dothideaceae)、核盘菌科(Sclerotiniaceae)、银耳科(Tremellaceae)、多蒂奥拉科(Dothioraceae)、外囊菌科(Taphrinaceae)、圆孔壳科(Amphisphaeriaceae)、座囊菌科(Dothideaceae)花脸菌(Sordariomycetes)等。酵母属(Saccharomyces)是蓝莓酒发酵中后期丰富度最高的种属。最后利用传统培养基方法从蓝莓发酵液中分离、鉴定、纯化、培养出一株L.F.13.cerevisia菌株保藏于实验室并再次应用于发酵实验中。2、贵州麻江地区蓝莓酒发酵过程中理化成分的变化规律对9罐蓝莓原浆接种不同酵母进行蓝莓酒发酵,并按《GBT32783-2016蓝莓酒》检测发酵过程中蓝莓酒的酒精度%VOL、可溶性固形物TSS、比重、PH、总酸、挥发酸、二氧化硫等关键指标直至发酵结束,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并在发酵结束过滤、澄清后邀请经过培训的十名专业人员进行感官评价,对9种蓝莓酒的色泽、澄清度、滋味、香气典型性五个评分项目进行分别打分,最终蓝雨L.F.13(YFT)以84.43的综合得分胜出一筹。(1)不同品种蓝莓果实的差异影响着蓝莓酒的启动发酵时间和发酵周期的长短。在接种酵母后,奥尼尔品种于第1天开始发酵启动,发酵周期共7天结束发酵;灿烂品种同样于第1天启动发酵,发酵期共8天;蓝雨品种于第3天才启动发酵,10天左右发酵结束。(2)发酵后的蓝莓酒中含有丰富的有机酸,其中含量最高的有机酸是酒石酸,达到1.1-1.9 g/L,其次是乳酸,含量在0.8-1.8 g/L。综合来看,在经过酿酒酵母发酵后的蓝莓酒其有机酸含量明显高于发酵前的蓝莓原汁。(3)蓝雨系列的初始糖度值和色度值更高。奥尼尔系列的初始PH值最低。Lalvin71B酵母发酵的蓝莓酒,其总酸含量略低于其他两个酵母品种,该品种酵母对含酸值高的果酒有一定的降酸效果。奥尼尔、蓝雨、灿烂的总酸含量分别为7.6 g/L,7.2 g/L,7.1 g/L,含酸量适宜。L.F.13酵母发酵蓝莓酒颜色较Imidazole ketone erastin化学结构其他两个品种酵母发酵的蓝莓酒颜色稍深,口感纯正,酒体均衡。(4)蓝莓酒的理化成分与酿酒酵母菌、球孢子菌、短梗霉属、盘状孢子菌、假丝酵母属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酿酒酵母菌和比重、酒精度之间存在显著正phenolic bioactives相关(P<0.05),球孢子菌、佩塔斯特菌、短梗霉菌和PH值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外囊菌和色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3、贵州麻江地区蓝莓酒与蓝莓原汁抗氧化能力和抑菌性能的对比(1)贵州麻江地区三个系列蓝莓酒中,蓝雨系列的总酚、总黄酮、总花色苷含量最高,分别为1396.52 mg、264.43 mg/L、270.85 mg/L,三个系列蓝莓酒的总酚含量、总类黄酮含量以及总花色苷的含量在发酵后都有所提升,含量依次为蓝雨>灿烂>奥尼尔。而3个系列蓝莓酒中的维生素C含量高低依次为灿烂>奥尼尔>蓝雨,并且发酵前的维生素C含量高于发酵后的。(2)三个系列的蓝莓原汁在经过酿酒酵母发酵后DPPH自由基清除率、·OH自由基清除率和·O2-自由基清除率都显著提升。DPPH自由基清除方面,灿烂L.F.13(CFT)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是所有样品中最高,清除率达到94.33%。其次是蓝雨,奥尼尔最低。三个系列蓝莓酒的·OH自由基清除率整体在35.66%-59.02%,依次为蓝雨>灿烂>奥尼尔,其中·OH自由基清除率最高的是YSP,最低的是ALW。(3)三个系列蓝莓酒在SOD活性、ORAC值方面有不同趋势,SOD活性的高低依次为蓝雨>奥尼尔>灿烂,其中SOD酶活性最高的是奥尼尔系列的AFT蓝莓酒,达到357.12 U/mL,最低的是灿烂系列的CLW蓝莓酒。ORAC值的大小依次为奥尼尔>灿烂>蓝雨。其中蓝雨系列蓝莓酒的ORAC值明显高于其他两个系列,最高为蓝雨YFT,其 ORMDV3100分子量AC 值达到 37.19 mmol/L。

基于聚焦解决模式的护理对门诊慢性伤口患者伤口愈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究聚焦解决模式护理对门诊慢性伤口患者伤口愈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外科门诊换药室诊治的慢性伤口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双号法随机分为聚焦解决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PS-341使用方法,每组各40例,对ATM/ATR抑制剂聚焦解决护理组应用聚焦解决护理模式干预,对常规护理组应用常规护理模式干预。观察并比较干预后两组患者伤口愈合时间、瘢痕增生情况、纽卡斯尔护理满意度量表(NSNS)评分;干预前后患者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评分、贝克抑郁自评问卷(BDI)评分、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74)评分。结果 干预后,聚焦解决护理组伤口愈合时间较常规护理组更短,瘢痕增生发生率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NRS评分、S-AI、T-AI评分、BDI评分及GQOL-74评分结果相近(PBiosensing strategies>0.05),干预5周后聚焦解决护理组NRS评分、S-AI、T-AI评分、BDI评分均低于常规护理组,GQOL-74评分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聚焦解决护理组NSNS评分较常规护理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聚焦解决护理模式用于慢性伤口护理可加快患者伤口愈合,提升患者护理体验,减轻患者疼痛、焦虑及抑郁情绪,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建议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