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EG)指导血小板输注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30例恶www.selleck.cn/products/ABT-263性肿瘤患者纳入对照组,2022年3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30例恶性肿瘤患者纳入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方法指导血小板输注,观察组患者采用TEG指导血小板输注,评估和比较两组患者的输注效果、血小板输注相关情况、凝血功能指标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1 h血小板计数纠正后增多指数(CCI)、24 h CCI及输注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小板输注量、输注次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输注所需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Biotinylated dNTP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输注后,两组患者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均升高,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时间(TT)均缩短,且观察组患者FIB水平高于对照组,PT、APTT、TT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恶性肿瘤患者接受血小板输注时,应用TEG能够显著改善输注效果,并更有效地纠正凝血功能异常状态,有助于降低AG-221出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Author: admin
血清中MMP-9及Ep-CAM水平在食管黏膜病变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水平在食管黏膜病变中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9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食管黏膜病变患者108例,根据患者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分为炎症组(n=42)、不典型增生组(n=45)和癌症组(n=2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三组患者血清MMP-9及Ep-CAM水平;分析不同程度增生及癌症组织学类型MMP-9及Ep-CAM的表达SCH727965分子式水平,并建立MMP-9及Ep-CAM诊断食管黏膜病变的ROC曲线。结果 癌症组血清MMP-9及Ep-CAM表达水平均高于炎症组和不典型增生组(P<0.05);中度和重度增生病人MMP-9及Ep-CAM表达水平高于轻度增生病人(P<0.05);对比重度增生病人与中度增生病人的血清Ep-CAM、MMP-9水平,差异不明显(P>0.05);对比鳞癌病人与腺癌病人血清Ep-CAM、MMP-9水平,差异无统计Erdafitinib学意义(P>0.05);血清MMP-9联合EpCAM诊断癌症的灵敏度为85.68%,特异度为93.90%,曲线下面积为0.891(0.762~0.973);经Delong检验发现,血清MMP-9联合Ep-CAM对癌症的诊断效能高于不典型增生和炎症(P<0.01)。结论 血清MMP-9及Ep-CAMendothelial bioenergetics在食管癌和食管黏膜不典型增生患者中处于高表达状态,两者联合检测对食管癌的辅助诊断意义更大。
几种发酵食品生物胺含量检测与食用安全性分析
生物胺是一类人体所需、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含氮化合物,过量摄入可造成人体出现不良反应。本研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食用酱,泡菜、奶酪和腐乳等四类发酵食VX-765 IC50品进行生物胺含量检测与分析。结果表明食用酱Bioactivatable nanoparticle中主要存在的生物胺种类为苯乙胺、腐胺、组胺和酪胺,生物胺总含量范围在331.40~624.42mg/kg之间;某些腐乳产品中生物胺含量较高,总含量可达2 355.32 mg/kg和1 091.05 mg/kg。相比于食用酱和腐乳,泡菜和奶酪中检测出的生物胺含量较低,其中泡菜中生物胺含量最高的为酸豆角,总生物胺为126.65 mg/kg,最低的为泡藕节,总生物胺含量为22.32 mg/kg。另外,本研究还基于发酵食品食用特性、组胺和酪胺生物学毒Erastin理学性质,结合食用场景和危害风险评估分析食用酱和腐乳而引起的生物胺食用安全性,结果表明摄食这几种食品生物胺毒性危害风险较低,食用安全性高。本文为消费者深入了解我国传统发酵食品的食用安全性提供了重要依据。
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并存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因素及临床资料分析
目的:在因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endometrial atypical hyperplasia,AH)行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中,发现超过三分之一的患者最终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从AH发展为EC,在理论上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表现为病理上的差别,但这种差别目前尚无标准区分,导致AH与EC的鉴别存在困难,然而AH与EC的区分却是临床治疗方式选择的关键。对于选择手术治疗的患者,AH与EC的手术范围不同,临床常用的一种方式是使用术中冰冻病理对AH患者子宫切除标本进行评估,指导术中决策,但是现selleckchem Enasidenib阶段对术中冰冻的评估价值存在争议。对于早期EC,有学者提出梅奥标准,定义淋巴转移低风险患者可不行淋巴结切除术,既往研究提示AH合并EC多为早期子宫内膜样癌,然而关于AH合并EC的淋巴转移风险的研究很少。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AH并存EC的临床危险因素,评估术中冰冻病理与术后石蜡病理在术前诊断AH行子宫切除患者中诊断EC的一致性,描述术后诊断为E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评估淋巴转移的风险。方法:本研究回顾性收集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期间经诊断性刮宫或宫腔镜子宫内膜取样病理诊断为AH,随后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行寻找更多全子宫切除术的177名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子宫切除术最终石蜡病理结果,将177名患者分为AH组110人和EC组67人,对两组患者的一般特征、化验及影像学检查等临床病理指标进行二分类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再对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影响AH患者中并存EC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术中行冰冻病理检查的患者,将术中冰冻及术后石蜡病理诊断分为阴性(良性与AH)和阳性(EC),以术后石蜡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计算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评价术中冰冻病理与术后石蜡病理在术前诊断AH行子宫切除患者中诊断EC的一致性(kappa值)。按照梅奥标准,将EC分为淋巴结转移低风险及高风险,评估AH全子宫切除术后诊断的EC淋巴转移的风险。结果:在子宫内膜活检病理为AH的177名患者中,67(37.85%)例子宫切除标本病理升级诊断为EC,在术前接受诊断性刮宫内膜取样的患者中24人(36.36%)子宫切除术后病理升级为EC,而术前接受宫腔镜检查内膜取样的患者中43人(38.74%)病理升级为EC,两组子宫切除术后EC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7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重度不典型增生对AH并存EC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OR=6.60,95%CI 1.53-28.46,P=0.01),糖尿病对AH并存EC的影响同样也有统计学意义(OR=5.47,95%CI 1.12-26.83,P=0.04)。术中冰冻病理在诊断AH并存EC的敏感度为44.78%,特异度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73.76%,对两者诊断结果行一致性分析,两者呈现出中度一致性(Kappa=0.50)。术后病理确诊的EC患者病理类型均为子宫内膜样癌,52人(77.61%)为G1期,64人(95.52%)为IA期,仅有3人(4.48%)肌层浸润≥1/2,最终石蜡病理中3名(4.48%)患者不符合梅奥标准的低风险,这3名患者术中冰冻病理均提示了不符合梅奥标准的低风险EC,在术中同时行淋巴结清扫术。结论:重度不典型增生、糖尿病是AH并存EC的独立危险因素,当AH患bioelectrochemical resource recovery者伴有以上危险因素时,应警惕潜在的EC风险,建议手术治疗,若选择药物治疗,应严密随访观察。AH患者中并存的EC大部分为淋巴结转移低风险的EC,预后较好,但也应考虑到存在淋巴结转移的高风险EC可能,术中冰冻病理有助于帮助临床医生发现淋巴结转移的高风险EC,可以减少过度治疗及相关的医疗和经济负担。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更好地鉴别AH与EC的诊断方法,提高治疗效果。
白藜芦醇通过vitamin D通路增强胆管癌患者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化疗敏感性
背景与目的:胆管癌(Cholangiocarcinoma,CCA)起源于胆管上皮,约占所有胃肠道肿瘤的3%,作为肝胆系统第二常见的恶性疾病,在全球近几十年内的发病率呈现持续增加态势~([1])。因其起病隐匿,侵袭性强,手术切除率低,患者总体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仅5%-15%~([1])。ABC-02研究已经证实,对于无法行手术切除的CCA患者,吉西他滨(Gemcitabin,GEM)联合顺铂(Cisplatin,DDP)优于GEM单药,并被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指南列为晚期CCA的标准化疗方案~([2]),一线治疗后,积极控制症状联合FOLFOX方案~([3])也能够为晚期胆道恶性肿瘤患者提供生存改善。虽然已有证据显示,胆管癌存在不同程度的基因突变,例如IDH1突变、BRAFV600E突变、NTRK融合和/或HER2(ERBB2)扩增~([4]),但基于以上靶点药物的多项临床试验研究均未显示出优于基础化疗方案的结果。2020年4月17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plant immunity Administration,FDA)加速批准培米替尼片上市~([5]),然而发生FGFR融合/重排的患者不足CCA患者的五分之一~([6]);且由于患者总生存率尚未达到随访终点,仍缺乏亚洲人群其是中国患者相关疗效数据。近期TOPAZ-1的突破性研究~([7]),使得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度伐利尤单抗,Durvalumab)的方案有望列入胆道恶性肿瘤诊疗指南的一线治疗方案,不可忽略的是,传统化疗仍然是CCA的重要治疗手段。白藜芦RP56976半抑制浓度醇(resveratrol,trans-3,4’,5,-trihydroxystilbene,Res)最早从白木香的根中分离得到~([8]),作为一种天然存在的多酚类化合物,基于前期对白藜芦醇的实验和临床试验以及白藜芦醇的分子特性,白藜芦醇可能应用于以下治疗策略:首先,由于白藜芦醇具有抑制癌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的能力,白藜芦醇可作为术前新辅助化疗药物以减小肿瘤体积;其次,白藜芦醇可以作为一种辅助化疗药物抑制癌症术后的早期侵袭和转移;第三,白藜芦醇可以作为放疗或化疗增敏剂与多种化疗药物联用可能提高其抗癌效果;第四,白藜芦醇可用于癌症高危人群的癌症预防;第五,白藜芦醇可以作为一种辐射保护剂来减少放疗引起的不良反应,包括口干症和黏膜炎~([9])。鉴于已有研究发现白藜芦醇在对抗癌症耐药性方面具有增益作用,可以增加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由于白藜芦醇的抗氧化及舒张血管等特性,能进一步缓解基础化疗带来的副作用,减轻化疗对正常细胞的杀伤作用,因此具有很大的研究前景及应用价值。综上所述,吉西他滨联合顺铂的标准化疗方案在胆管癌化学药物治疗方面依然并且在可见的未来仍将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如何提高胆管癌患者对GP治疗的敏感性,寻找更佳的联合治疗方案具有积极意义和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鉴于白藜芦醇对抗肿瘤的特性,白藜芦醇联合GP的三联方案能否优于传统的化疗方案,值得进一步探索。研究方法:白藜芦醇增强胆管癌细胞对吉西他滨联合顺铂的化疗敏感性1)选取胆管癌细胞系并通过cck8实验对白藜芦醇,吉西他滨及顺铂的起效浓度进行摸索以开展后续体外实验;2)通过克隆形成、侵袭及迁移实验、流式凋亡分析等表型实验探究白藜芦醇对胆管癌细胞的增殖,凋亡能力的影响;3)通过Western blot等手段检测自噬凋亡等相关标志物的表达,ROS探针检测细胞的活性氧状态;4)建立裸鼠皮下荷瘤模型,处死后第一时间对瘤重,体积,大小等进行记录。白藜芦醇减轻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化疗的毒副作用研究1)选取C57小黑鼠,2周后待瘤体长到合适大小进行分组用药(分为NC/吉西他滨+顺铂/吉西他滨+顺铂+白藜芦醇三组),1周后处死,处死后第一时间抽取老鼠鼠骨髓并进行骨髓涂片制作及染色镜检等操作;并将小鼠的脾脏进行剥离,摆放好标尺拍照。2)征集健康志愿者,抽取其外周血,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后分组用药置于37℃二氧化碳孵箱培养36h,并采用ELISA法检测白介素1β,3,TNF-α的浓度。白藜芦醇协同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化疗疗效作用机制研究1)将分组用药培养的胆管癌细胞系进行RNA-Seq研究以进行有效靶点CYP24A1,VDR,Rx Rα的寻找;2)通过RT-PCR,Western blot验证CYP24A1,VDR,Rx Rα在不同分组用药细胞中的表达情selleck况;3)添加VDR抑制剂骨化二醇,通过RT-q PCR,Western blot验证CYP24A1,VDR,Rx Rα在不同分组用药细胞中的表达情况;4)将前述裸鼠皮下荷瘤模型鼠瘤进行免疫组化染色以验证CYP24A1,VDR,Rx Rα的表达情况;5)收集不同用药分组细胞的上清,采用试剂盒法对上清进行外泌体抽提并做好标记;6)对VDR阳性的外泌体进行分选并富集,后添加进细胞培养基中并对细胞系进行培养,通过EDU及流式凋亡分析等实验进行增殖及凋亡能力检测;7)通过生信网站(GEPIA2等)预测VDR对CCA患者预后的影响;8)通过对人ICC芯片就VDR,Rx Rα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与患者临床信息相匹配,探究VDR表达与预后的关系。研究结果:1)CCK8实验表明胆管癌细胞系RBE及HCCC-9810的最适起效浓度为白藜芦醇1μM,吉西他滨联合顺铂为10μM;2)克隆形成、EDU、流式凋亡分析均表明,相较于吉西他滨+顺铂组,白藜芦醇的加入增强了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进而导致增殖能力减弱及凋亡(早凋+晚凋)比例增加;3)Western blot等实验表明,白藜芦醇能够通过进一步增强凋亡及自噬相关标记物的表达来促进肿瘤细胞的死亡;4)裸鼠成瘤实验表明,相较于NC组小鼠,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组的小鼠的皮下荷瘤较小,白藜芦醇联合治疗组小鼠的皮下荷瘤最小,且在瘤重方面也展现出同样的趋势;5)小鼠骨髓涂片显示,相较于NC组小鼠吉西他滨联合顺铂用药组小鼠的骨髓抑制作用明显,白藜芦醇联合治疗组小鼠的骨髓抑制效应较吉西他滨联合顺铂用药组小鼠得到缓减;6)健康志愿者PBMC用药培养后的细胞上清细胞因子检测显示,白介素1β,3,TNF-α等细胞因子的浓度在NC/吉西他滨+顺铂/吉西他滨+顺铂+白藜芦醇三组中呈现递进式增加;7)RNA-Seq结果显示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处理后CYP24A1的表达量显著下降,白藜芦醇的加入能够使得这一趋势更加明显,此种趋势在湿实验中得到证实,且VDR,Rx Rα的表达趋势在各组间与CYP24A1相反;8)VDR抑制剂骨化二醇的加入能够逆转结果7)的趋势,VDR抑制剂的加入使得白藜芦醇增强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的敏感性降低。9)裸鼠皮下荷瘤模型鼠瘤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YP24A1,VDR,Rx Rα的表达与前述湿实验结果展现出同等趋势;10)外泌体研究显示,VDR~+外泌体治疗能够明显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同时能够促进癌细胞的凋亡,因此VDR~+外泌体能够增强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的药物敏感性;11)生信网站(GEPIA2等)预测结果显示,VDR的表达与CCA患者的预后呈现正相关,且根据CCA组织芯片VDR结果所建立的预后关系展示出了与生信预测相一致的结果。实验结论:我们的研究发现,白藜芦醇的加入能够增强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胆管癌细胞的药物敏感性,同时,白藜芦醇能够减轻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的骨髓毒性。白藜芦醇通过抑制CYP24A1的表达增强VDR活性以提高CCA对药物的敏感性,且VDR~+外泌体能够展现出同样的抗癌增敏效果,VDR是与CCA化疗敏感性相关的关键效应分子,增强VDR的表达能够抑制CCA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
改良包扎法在臀部及会阴部Ⅱ度烧伤创面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改良包扎法在臀部及会阴部Ⅱ度烧伤创面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收治的39例烧伤患者(均包含臀部及会阴部Ⅱ度烧伤)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包扎方法将其分为改良包扎组(20例)和传统包扎组(19例)。改良包扎组患者臀部及会阴部创面immunobiological supervision均匀涂抹湿润烧伤膏后依次覆盖银离子抗菌敷料、无菌干纱布及自制可拆卸分体式开裆裤样敷料固定件包扎固定;传统包扎组患者臀部及会阴部创面均匀涂抹湿润烧伤膏后覆盖银离子抗菌敷料包扎固定,对比观察两组患者臀部及会阴部创面感染情况、换药次数、愈合时间以及愈后皮肤瘢痕评分Talazoparib及治疗费用。结果 改良包扎组患者臀部及会阴部创面感染例数及换药次数均明显少于传统包扎组(t=7.653、8.416,P=0.006、P<0.001),愈合时间明显短于传统包扎组(t=3.795,P<0.001),温哥华selleck激酶抑制剂瘢痕量表(VSS)评分明显低于传统包扎组(t=4.269,P <0.001),治疗费用与传统包扎组无明显差异(Z=-0.927,P=0.365)。结论 臀部及会阴部Ⅱ度烧伤创面采用自制可拆卸分体式开裆裤样敷料固定件进行包扎固定,可有效减少创面感染风险及换药次数,促进创面愈合,减轻愈后皮肤瘢痕增生,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子痫前期的疗效及对sFlt-1和sEng含量的影响
目的 观察阿Genetic dissection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子痫前期的疗效及对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sFlt-1)和可溶性内皮因子(sEng)含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1年10月于福建省福鼎市医院进行治疗的子痫前期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计算机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联合组和常规组,各48例。常规组LGX818化学结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联合组患者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与低分LY2157299研究购买子肝素治疗,2组患者均治疗10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相关指标(sFlt-1、sEng)水平、超声血流参数[子宫动脉平均搏动指数(PI)、血流阻力指数(RI)、收缩末期最大血流速度/舒张末期最大血流速度(S/D)]及不良反应。结果 联合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高于常规组的75.00%(χ~2=8.362,P=0.004);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0周后,2组患者血清sFlt-1、sEng水平与PI、RI、S/D均降低,且联合组低于常规组(P<0.05或P<0.01);联合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08%(1/48),低于常规组的14.58%(7/48)(χ~2=4.909,P=0.027)。结论 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子痫前期患者的效果较好,可有效降低血管内皮损伤,改善血流动力学,且不良反应较少,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复发危险因素的调查及其预测模型的构建
目的 调查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复发情况,并建立其预测模型。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2年4月苏州市吴江区儿童医院(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吴江院区)及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接诊的hepatorenal dysfunctionITP患儿288例进行研究。收集可能影响儿童ITP复发相关因素,将模型组患儿根据有无复发分为2组,比较2组各指标,并以LASSO回归筛选出潜在影响因素后以Log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儿童ITP患者复发的独立性影响因素,采用R语言构建列线图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 模型组201例患者中共有37例(18.47%)出现复发,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患者年龄、血型、治疗前病程、前驱感染、出血情况、初始治疗方案、抗核抗体、初诊血小板计数、初诊平均血小板体积、初诊血小板分布宽度、初诊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升至有效时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ASSO回归基础上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型、治疗前病程、前驱感染、初始治疗方案、初诊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升至有效时间为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转为典型哮喘的独立性影响因素。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以R语言建立儿童ITP复发预测列线图模型。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组列线图模型预测儿童ITP复发的AUC为0.867[95%CI(0.796,0.938)]灵敏度为84.2%,特异度为73.1%;验证组曲线下面积(AUC)DS-3201化学结构为0.838[95%CI(0.765,0.911)]灵敏度为82.3%,特异度为78.4%。采用Bootstrap法重复抽样1 000次,并以验证组进行验证,校准曲线结果显示:模型组与验证组预测曲线与标准曲线基本拟合,提示模型预测准确度较高。模型组决策曲线分析结果Epigenetics抑制剂显示:当该列线图模型预测儿童ITP复发的概率阈值为0.15~0.75时,患者的净受益率大于0。结论 儿童ITP复发主要受患者年龄、血型、治疗前病程等因素的影响,根据上述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用于育儿儿童ITP复发具有较高的准确度与区分度。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对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预测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与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HT)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选择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濮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ACI患者89例,统计静脉溶栓后48h内HT发生情况并分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入院时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入院时及静脉溶栓2h后血小板参数[血小板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Logistic回归分析ACI患者静脉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血小板参数变化对ACI患者接受静脉溶栓后48h内出现HT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 89例AC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48h内发生HT 22例(24.72%),发生组凝血功能指标(PT、TT、APTT、FIB)高于未发生组(P<0.05);入院时及溶栓2h后,未发生组患者PLT值均明显高于发生组患者,MPV、PDW值均明显低于发生组,且参数变化幅度均高于发生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LT、Mselleck HPLCPV、PDW差值大是HT发生的保护因素(OR<1,P<0.05);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PLT差值、MPV差值、PDW差值预测HT发生的AUC为(0.728、0.725、0.796)Telaglenastat说明书,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且联合预测价值较高(AUC=0.901)。结X-liked 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论 ACI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与静脉溶栓后HT发生有关,且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对临床预测ACI患者静脉溶栓后预后具有参考价值。
燮理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TLR4/NF-κB/HIF-1α通路的影响
目的:探讨燮理汤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6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柳氮磺吡啶组(0.6 g·kg~(-1))和燮理汤低、中、高剂量组(1.67、3.34、6.68 g·kg~(-1)),以DSS溶液自由饮用周期循环的方式复制慢性Roxadustat抑制剂UC小鼠模型。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小鼠采用浓度为1.5%的DSS循环饮用3个周期(1~7 d,22~28 d,43~49 d),其余时间予以蒸馏水(8~21 d,29~42 d,50~63 d),待第1次循环结束后,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42 d。实验过程中每日记录小鼠一般状况、体质量及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的改变。治疗结束后,采集血清和结肠组织标本,测量结肠长度,计算肠重指数和结肠黏膜损伤(CMDI)评分;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学;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中Toll样受体4(TLR4)、核转录因子-κB(NF-κB)、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质量、结肠长度和IL-10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DAI评分、肠重指数、CMDI评分、IL-6、TNF-α含noninvasive programmed stimulation量及TLR4、NF-κB、HIF-1α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BMN 673研究购买.01);结肠黏膜结构破坏,出现炎性细胞浸润。与模型组比较,燮理汤各剂量组小鼠体质量、结肠长度和IL-10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P<0.01),DAI评分、肠重指数和CMDI评分、IL-6、TNF-α含量及TLR4、NF-κB、HIF-1α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P<0.01);结肠黏膜病理损伤明显减轻。结论:燮理汤能明显改善DSS诱导的UC小鼠的炎症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TLR4/NF-κB/HIF-1α信号通路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