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比较不同浓度肝素钠封管液应用于植入手臂输液港肿瘤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9月在某三级甲等医院肿瘤科住院首次植入手臂输液港的肿瘤患者3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B两组,分别使用100 U·mL~(-1)肝素钠封管液和50 U·mL~(-1)肝素钠封管液各2 mL进行输液港封管。其中每组分a组和b组,a组在患者每次用药后和治疗周期结束时均使用10 mL预充式导管冲洗器和肝素钠封管液进行封管;b组在患者每次用药后仅使用10 mL预充式导管冲洗器封管,治疗周期结束时使用10 mL预充式导管冲洗器和肝素钠封管液封管。比较各组患者手臂输液港堵管和血栓发生率。结果 各组手臂输液港堵管及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此网站学意义(P>0.05)。结论 在患者每次用药后仅使用10 mL预充式导管冲洗器封管,治genetic modification疗周期结束时使用10 mL预充式导管更多冲洗器和50 U·mL~(-1)肝素钠封管液2 mL封管能够满足治疗需要,不会导致患者手臂输液港堵管及血栓发生率的升高。
Author: admin
皖浙花猪干腌火腿源血糖调节肽的分离纯化、鉴定及量子化学表征
为探究小肽抑制糖类消化的机理,制备了皖浙花猪干腌火腿肌肉的水提物和胃胰酶消化产物,分离纯化出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较高的组分,鉴定、筛选其中的肽序列,采用量子化学方法计算分子前线轨道分布和能量、静电荷分布、键长等结构和电荷参数,推测活性位点。发现:1) 酶解后火腿肌GDC-0973采购肉的粒径减小、降糖活性提高;2)水提物和胃胰酶消化产物经过葡聚糖凝胶分离后分别获得两个组分(S-I、S-Ⅱ)和三个组分(WY-Ⅰ、WY-Ⅱ和WY-Ⅲ);3)利用质谱技术从高活性组分WY-Ⅱ中鉴定出104条长度8~24的肽序列,筛选出Peptide Ranker程序评分大于0.7的5条序列;4)前述序列的最高占据轨道多分布在精氨酸的胍基及氨基端附近基团,而最低未占轨道多分布在羧基端及附近基团;5)能级差ΔE_(L-H)较低的序列GPMGPSGPR、LGFGGPSGPNAGR、APAPAPAPAPAPPK可能具有较高活性。根据库伦定律,其活性位点分别定位于精氨酸的-C_(106)H_(108)、亮氨酸的-C_(10)H_(12)和赖氨酸的-CCHONDROCYTE AND CARTILAGE BIOLOGY_(176)BMS-354825供应商H_(177),都位于C-H键。研究为探究肽的血糖调节机制,证明地方品种猪的营养价值提供了理论支撑。
基于淀粉底物的右旋糖酐酶法制备及应用研究
右旋糖酐是一种以葡萄糖为单元,通过α-1,6键相连而成的同多糖,因其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食品、医药和材料等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目前传统的右旋糖酐制备方法包括微生物发酵法和酶法,两者均直接或间接地由葡聚糖蔗糖酶转化蔗糖底物合成右旋糖酐,由于该酶仅利用到蔗糖中的葡萄糖单元,其最高理论转化率仅有47.3%。本研究提出一种利用淀粉制备右旋糖酐的多酶复配工艺,通过4,6-α-葡聚糖转移酶(4,6-α-GT)、普鲁兰酶(PUL)和异普鲁兰酶(IPU)协同作用,可利用淀粉类底物合成无分支修饰的高纯度右旋糖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制备右旋糖酐的多酶协同体系建立。以研究报道最多的Limosilactobacillus reuteri 121来源的Gtf B(命名为Lr Gtf B)为4,6-α-GT研究对象,通过单独使用Lr Gtf B、Lr Gtf B与PUL复配以及Lr Gtf B、PUL与PUL三酶复配作用在淀粉底物,阐明各种酶在工艺中的作用。其中,PUL通过水解淀粉分支处的α-1,6键,可将支链淀粉结构转化为直链型底物。在与PUL复配的基础上,Lr Gtf B以直链淀粉为底物,通过α-1,6转苷反应合成富含α-1,6键的线型异麦芽/麦芽多糖产物(IMMP),经过糖化酶消化后α-1,6键比例达90.6%。IPU则通过水解IMMP中紧挨着异麦芽多糖并向还原端延伸的α-1,4键,使IMMP转化为非还原端含有少量连续α-1,4键的右旋糖酐。最后经过糖化酶消化得到右旋糖酐,α-1,6键比例达100%。(2)多酶协同制备右旋糖酐的工艺优化及影响右旋糖酐分子量的因素探究。为制备不同分子量右旋糖酐并探究影响其分子量的因素,选择Lr Gtf B与实验室前期鉴定表达的Bacillus sporothermodurans和LimSB203580osilactobacillus fermentum NCC 3057来源的两个4,6-α-GT(分sports & exercise medicine别命名为Lf Gtf B和Bs Gtf C)分别参与复配工艺,所得右旋糖酐分子量为5.6 k Da、3.5 k Da和1.3 k Da。分别对其参与工艺的反应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DE2麦芽糊精底物最佳浓度均为200 g·L~(-1),PUL和IPU的最佳加量分别为40 U·g~(-1)和50 U·g~(-1)。复配反应的最适p H均为5.0,最适反应温度分别为35℃、40℃和40℃,最适加酶量分别为300 U·g~(-1)、300 U·g~(-1)和800 U·g~(-1),糖化酶添加量为1000 U·g~(-1),消化时间为20 min,最终右旋糖酐产率分别可达79.2%、78.2%和72.2%。以不同淀粉和麦芽糊精为底物时,可得分子量3 k Da-20 k Da的右旋糖酐,其分子量随直链淀粉含量增加而增加,随麦芽糊精的液化程度增加而减小。此外,在工艺中添加麦芽糖和异麦芽糖会使得产物聚合度减小。(3)4,6-α-GT酶与右旋糖酐分子量的构效关系初步研究。通过LrGtf B和Lf Gtf B、Bs Gtf C和Lr Gtf B及不同来源的Gtf C的对比分析,设计并构建突变体进行右旋糖酐制备实验。结果表明,Lf Gtf B中+1亚位点上方的loop区域突变S346T、S348V及S346T/S348V能提高其产物聚合度,Lr Gtf B中与上述对应位置的突变T920V也可显著提高产物聚合度。Bs Gtf C中位于+1位点的突变体H416N可显著提高其产物聚合度,而Lr Gtf B中相应位点的突变N1019H可显著降低其产物聚合度。BsGtfC中的+3亚位点突变Y467WJQ1浓度可显著提高其产物聚合度。(4)右旋糖酐的应用效果评价。对BsGtf C参与制备的小分子右旋糖酐(SDex)益生效果评价,与商品右旋糖酐20、商品低聚异麦芽糖及空白对照相比,SDex可以显著促进双歧杆菌、乳杆菌等益生菌的增殖,并促进产更多乙酸。同时不会促进条件致病菌大肠杆菌的生长,具有选择性益生的功能。以Lr Gtf B参与制备的右旋糖酐为原料制备右旋糖酐铁。采用截留分子量3 k Da的超滤膜进行纯化,获得重均分子量为5895,分布系数1.51的右旋糖酐,使用该右旋糖酐制备右旋糖酐铁,铁含量可达35.6%,远高于药典要求的25%。
基于单细胞转录组数据探究不同海拔牦牛心肌细胞通讯和基因表达差异
心脏作为血液循环最重要的器官在动物环境适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心肌细胞是心脏主要的功能细胞,然而高海拔地区牦牛心肌细胞基因表达变化及细胞间通讯关系尚不清楚。为此,本研究以高海拔地区牦牛 (青海祁连,海拔4 000 m) 和低海拔地区牦牛 (青海循化,海拔2 600 m) 为研究对象,基于心脏组织10×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数据,对心肌细胞和心脏其他细胞进行细胞通讯及配体-靶基因调控预测,同时对高、低海拔牦牛心肌细胞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分析,以期探究心肌细胞在牦牛适应高原环境过程中的作用。结果显示,CB-839体外牦牛心肌细胞与内皮细胞、上皮细胞的关联最强,心肌细胞-树突状细胞及心肌细胞-巨噬细胞两个“细胞对”中CD74_COAP和CD74_APP配受体表达量相对较高;配受体活力在TNF信号通路中相对较强;在免疫相关通路发挥重要作用的配体PTPRC、PECAMChild psychopathology1、ITGB2、ANXA1、BDNF等对所有“细胞对”影响明显,且PI3K-Akt信号通路在配体-靶基因调控中潜力分值最高;高、低海拔牦牛心肌细胞中差异表达基因功能主要富集在代谢途径,其中氧化磷酸化、糖酵解代谢通路相关的基因表达明显增强。所有研究结果提示,牦牛可通过加强心肌细胞与其他细胞之间的联系及调节免疫作用相关过程维持自身稳态;同时高海拔牦牛可通过增强心肌细胞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进而获取更多能量以适应高海拔严酷Ipatasertib供应商环境。
当归苯酞riligustilide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反应及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当归苯酞二聚体riligustilide(DG2)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LPS诱导建立RAW264.7细胞AG-221炎症模型,采用噻唑蓝(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法考察DG2对RAW264.7细胞存活率的影响,Griess法考察DG2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释放炎症介质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考察DG2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分泌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法考察DG2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和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以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和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蛋白(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STAT)信号通路的影响,免疫荧光法考察DG2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STAT3核转位的影响。结果:DG2浓度在64 μmol/L下对RAW264.7细胞存活率无影响,DG2能显著降低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释放NO的水平(P<0.001)(IC_(50) = 26.13 ± 5.75 selleckμmol/LEmphysematous hepatitis),与阳性对照槲皮素的作用相当(IC_(50) = 26.06 ± 2.28 μmol/L);还能够显著抑制炎症因子IL-6和TNF-α的生成(P<0.01,P<0.001)。DG2能够显著抑制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iNOS和COX-2蛋白的表达(P<0.01,P<0.001),显著抑制p-STAT3、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和p-p38的蛋白表达(P<0.05,P<0.01),同时抑制STAT3的核转位。结论:DG2可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下调STAT、NF-κB和MAPK信号通路有关。
基于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赣南脐橙与赣南红橙化学成分及脐橙果汁工厂设计
脐橙(Citrus sinensis Osbeck)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农业水果作物之一。这种橙子中富含许多天然植物化学物质成分,例如萜烯、氨基酸、类黄酮及酚酸等。赣南红橙(Citrus sinensis Osbeck)和赣南脐橙是从华盛顿脐橙为母本,芽突变产生的两个品系。其中,红橙原产于委内瑞拉,在90年代由“948”工程引进中国,近年来在赣南地区广泛种植。红橙的果肉颜色为粉红或深红色,且晶莹透亮,并带有特殊的酸甜香味。果实为近球状,脐PF-07321332核磁部自然闭合,品质优,且商品性较高。本研究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QQQ-MS),联合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MS),通过比较脐橙果肉的化学组成之间Biomass reaction kinetics的种类与含量不同,对二者化学成分开展了深入研究,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研究赣南红橙和赣南脐橙之间的挥发性、非挥发性化合物,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第1章:包括近期国内外关于各种脐橙及其他甜橙柑橘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及成分对人体的有利作用的文献综述。脐橙富含有机酸、黄酮类、酚酸类等天然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营养和保健的功效。应用化学计量学方法有助于分析了赣南地区的橙类品种差异性,能够明确各自优点,研究保持优异特性的合成生物途径,对于进一步选择和改良品种,提高种质资源,促进农产品发展并提高农户销售收入有着重要意义。第2章: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QQQ-MS)对赣南脐橙和赣南红橙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二者中的挥发性成分差异。实验中共鉴别出了79个挥发性成分,主要有萜烯类、醛类、酯类、羧酸、酮类等,在实验中结合了化学计量学,引入了OPLS-DA判别方法,在果肉样品中分别筛选出了22个显著性差异成分。第3章: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MS)技术对赣南脐橙和赣南红橙的非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依据主成分分析结果发现两种脐橙区分度良好,并结合OPLS-DA判别模型中VIP>1.0、P值(Tukey检验)<0.001和Fold Change值>2或<0.5的数据结果,在果肉样本中共筛选出28种差异化合物。寻找红橙中抗癌、抗菌、抗病毒、抗肝并发症和抗心肌梗死的药理价值化合物,对于抑制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和促进胰岛素分泌的具有生物学潜力。第4章:本章节对赣南脐橙和赣南红橙的总酚含量、总黄酮含量和抗氧化活性指标进selleckchem BYL719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由于橙类品种基因差异,总酚含量、总黄酮含量、抗氧化活性有较大差异。将上述结果与差异非挥发性成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差异化合物中黄酮类与抗氧化活性有显著正相关。第5章:本章节以4个主产区赣南脐橙协会认证果园的商品成熟脐橙为原料,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QQQ-MS)分析,每个果园选取20~30个正宗原橙样品进行分析。安远组特有的挥发性组分有6个;南康组特有的挥发性组分有7个:瑞金组特有的挥发性组分有5个,信丰组特有的挥发性组分有6个。第6章:本章节为年产3000吨脐橙浓缩果汁工厂设计,浓缩橙汁果汁是采用物理方法从橙果实榨取的汁液中除去一定比例的水分,可用于果汁生产、奶茶行业、烹饪,加水复原后具有所榨取汁液应有特征的制品。本章内容包含橙汁工厂设计背景、国内外现状、可行性论证、产品方案、生产计划、生产工艺、设备选型、水电气估算、劳动力估算、辅助部门、车间图纸规划,在生产中使用HACCP控制体系,保证工厂工艺质量安全,利用丰富地理优势增强产品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本设计为脐橙果汁工厂建设提供生产指导和理论依据。
基于Wnt/β-catenin通路和OPG/RANKL/RANK轴研究二甲双胍联合骨碎补总黄酮抗骨质疏松作用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恶化为特征的代谢性骨病。骨质疏松症多发于老年人群,尤其是绝经后妇女。绝经后妇女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骨转换增加,骨形成和骨吸收失衡,最终导致骨质流失加快。目前临床上可用于骨质疏松预防和治疗的药物种类繁多,Bioglass nanoparticles但这些药物治疗存在众多缺点。因此,迫切需要具有良好安全性的替代疗法来增加骨量和预防骨折。骨碎补总黄酮(Total flavonoids of Rhizoma Drynariae,TFRD)是临床上治疗骨质疏松的中成药,但在临床上TFRD多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治疗骨质疏松的效果更佳。二甲双胍(Metformin,Met)作为治疗2型糖尿病药物,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且Met在治疗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方面发挥出巨大潜力。因此,我们选择Met和TFRD联用,观察Met联合TFRD的抗骨质疏松作用及其机制。首先,我们基于转录组学和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分析Met和TFRD调控骨细胞的潜在机制。转录组学和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结果表明,Met和TFRD均可以影响骨细胞中钙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 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PKB/AKT)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和破骨细胞分化信号通路等。基于前期实验研究和文献检索,我们推测在骨细胞调控成骨方面,Met和TFRD可能作用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发挥刺激成骨作用;在骨细胞调控破骨方面,Met和TFRD可能作用于破骨细胞分化通路抑制破骨作用。随后,我们将采用一系列体内外实验验证Met和TFRD的抗骨质疏松作用及其机制。体外实验我们以骨组织中主要类型的细胞为研究对象,即成骨细胞祖细胞(BMSCs)、成骨RP56976说明书前体细胞(MC3T3-E1)、骨细胞(IDG-SW3)和破骨细胞(RAW264.7)。通过MTT法确定Met和TFRD刺激骨细胞,抑制破骨细胞的最适浓度分别为0.1 m M和1 mg/L。随后通过划痕实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矿化结节染色、免疫荧光实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骨吸收陷窝实验和蛋白质印迹实验,观察Met联合TFRD对不同分化阶段的成骨和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体外实验结果表明,Met联合TFRD可以显著促进成骨细胞祖细胞的迁移,刺激成骨前体细胞的分化和成熟。此外,Met联合TFRD可显著抑制骨细胞中成骨抑制剂硬化蛋白(Sclerostin,SOST)和Dickkopf相关蛋白1(Dickkopf-1,DKK1)的表达,Met联合TFRD也显著下调了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for nuclear factor-kappa B ligand,RANKL)/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比例。在破骨细胞方面,Met联合TFRD显著抑制了破骨细胞的分化和骨吸收功能。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Met联合TFRD能够促进成骨细胞分化,抑制破骨细胞功能,且Met联合TFRD作用效果要强于单独的TFRD作用。为了进一步评价Met联合TFRD体内抗骨质疏松作用及其机制,我们通过去卵巢(Ovariectomy,OVX)手术,成功复制了骨质疏松大鼠模型。通过灌胃给予骨质疏松大鼠1 mg·kg~(-1)·day~(-1)阳性药雷洛昔芬(Raloxifene,RLX)、100 mg·kg~(-1)·day~(-1) Met、72 mg·kg~(-1)·day~(-1) TFRD以及100 mg·kg~(-1)·day~(-1) Met+72 mg·kg~(-1)·day~(-1) TFRD。灌胃10周后麻醉处死,收集大鼠血清,长骨及心肝肾脑等器官。实验中检测了大鼠血清生化指标,并通过Micro CT、三点弯曲试验、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和蛋白质印迹实验观察Met联合TFRD抗骨质疏松作用及其机制。体内实验结果表明,在Met没有降低骨质疏松大鼠血糖的前提下,Met联合TFRD对骨质疏松大鼠无显著肝肾毒性,但显著降低骨质疏松大鼠血清中I型胶原交联C端肽(Type-I collagen carboxy-terminal peptide,CTX-1)和TRAP等骨吸收标志物水平,并显著提高骨形成标志物I型胶原N端前肽(Propeptide of type I procollagen,PINP)水平。另外,Met联合TFRD可改善骨质疏松大鼠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和骨微观结构,增强其力学性能。在分子水平上,一方面,Met联合TFRD降低了骨质疏松大鼠骨组织中SOST和DKK1蛋白表达,刺激Wnt10b和β-catenin蛋白表达,抑制糖原合成激酶3β(GlycPevonedistat体外ogen synthase kinase 3 beta,GSK3β)磷酸化,并上调ALP和Runx2蛋白表达。另一方面,Met联合TFRD降低了骨质疏松大鼠骨组织中RANKL/OPG比例,抑制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kappa B,RANK)及其下游活化T细胞的核因子c1(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 cells c1,NFATc1)和TRAP蛋白表达。以上结果表明,Met联合TFRD处理能够提高骨质疏松大鼠骨质量和骨强度,且优于单独TFRD给药,并验证Met联合TFRD可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刺激骨形成,而降低RANKL/OPG比例抑制骨吸收。综上所述,本研究阐明了Met联合TFRD抗骨质疏松作用及其机制。在细胞水平上,Met联合TFRD处理在刺激成骨细胞祖细胞和成骨前体细胞分化、抑制破骨细胞生成和骨吸收功能方面的作用效果要强于单独TFRD作用。体内实验表明Met联合TFRD在提高骨质疏松大鼠骨质量、生物力学性能方面也强于单独TFRD作用。我们证明了骨细胞来源的成骨抑制因子SOST和DKK1、破骨转录因子RANKL和OPG在调控成骨和破骨信号通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体内和体外实验结果证实了Met联合TFRD抗骨质疏松具有良好的作用效果。
HIF-1α、SGK1在子宫内膜增生及子宫内膜癌孕激素抵抗中的表达和意义
背景:孕激素通常作为患有早期子宫内膜癌和/或非典型子宫内膜增生(也被称为癌前病变)并希望保留生育能力的年轻女性或部分不适合手术的老年妇女的首选治疗方案,而孕激素抵抗(即对孕激素治疗不敏感)是这部分人群保守治疗不佳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预测和评价对孕激素治疗敏感的患者人群成为目前临床治疗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从分子机制探讨预测子宫内膜增生和子宫内膜癌孕激素抵抗的生物标记物及相关通路是该领域目前研究的热点,前期有研究已经证明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2-related factor,Nrf2)过表达会诱导子宫内膜癌前/癌孕激素抵抗,并且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及不良预后有关,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作为Nrf2的下游靶基因,参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多项研究发现HIF-1α与包括子宫内膜癌在内多个肿瘤的不良预后及化疗耐药有关,但其是否在子宫内膜增生和子宫内膜癌孕激素抵抗中起作用还不得而知。血清和糖皮质激素调节激酶1(Serum and glucocorticoid regulated kinase 1,SGK1)作为一种AGC激酶,由磷酸肌醇所依懒的蛋白激酶1(Phosphoinositide 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1,PDK1)激活,有报道称HIF-1α可通过上调SGK1的表达来medical protection抑制细胞凋亡,其在调节肿瘤生长、转移、癌症干细胞、细胞周期和化疗药物耐药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们通过高通量基因测序发现SGK1是孕激素治疗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显著的差异基因,有研究显示SGK1的激活可通过诱导Nrf2表达与活性来发挥抗氧化作用,进而促进肿瘤进展。鉴于前期的实验基础,我们预计通过免疫组化等研究进一步探讨SGK1是否与子宫内膜增生和子宫内膜癌孕激素抵抗有关。目的:检测HIF-1α及SGK1在孕激素治疗前/后在子宫内膜增生和子宫内膜癌样本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从分子层面进一步探讨子宫内膜癌的孕激素抵抗机制,为早期预测和评价对孕激素治疗敏感的子宫内膜增生和子宫内膜癌最佳患者人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10月于我院妇科门诊经孕激素治疗后,在门诊或病房行子宫内膜诊刮术或手术治疗且留存子宫内膜组织标本的患者共44例,其中包括单纯性子宫内膜增生(Simple endometrial hyperplasia,SEH)6例、非典BLZ945采购型子宫内膜增生(Atypical endometrial hyperplasia,AEH)22例以及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16例。根据孕激素治疗后子宫内膜腺体形态变化将所纳入的44例子宫内膜组织标本分为完全反应组(Complete responder,CR)28例、部分反应组(Partial responder,PR)4例、无反应组(Non-responder,NR)12例。2.高通量基因测序检测筛选孕激素治疗前和孕激素治疗后CR和NR两组部分子宫内膜组织标本之间的显著差异基因。3.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孕激素治疗前和孕激素治疗后Nrf2、HIF-1α和SGK1在CR、PR、NR中的阳性表达情况,并对比不同反应组中Nrf2、HIF-1α和SGK1在孕激素治疗前和孕激素治疗后表达情况的差异性,分析三者在对孕激素治疗不同反应组中表达的相关性。4.体外培养RL95-2子宫内膜癌细胞系,应用不同剂量孕激素对癌细胞进行逐级干预,采用CCK-8法检测RL95-2子宫内膜癌细胞系在24h、48h、72h的癌细胞增殖情况。5.采用q RT-PCR和Western Bolt检测RL95-2子宫内膜癌细胞系经不同剂量孕激素(A1 0μmol/L、B1 0.1μmol/L、C1 1μmol/L、D1 10μmol/L、E1 20μmol/L、F1 40μmol/L)处理后HIF-1α、SGK1 m RNA及其编码蛋白的表达水平。6.统计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信息,包括年龄、BMI、病理类型、浸润深度、肿瘤直径及分化程度,分析EC组织中HIF-1α、SGK1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指标之间的关系。7.统计学数据用SPSS23.0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使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分析差异性,Wilcoxon检验孕激素治疗前/后Nrf2、HIF-1α、SGK1在CR、PR、NR中阳性表达的差异;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相关性,采用Graphpad Prism 8.0软件分析q 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和c~2检验分析HIF-1α、SGK1阳性表达与EC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N寻找更多rf2、HIF-1α、SGK1在子宫内膜增生和子宫内膜癌孕激素治疗前/后的CR、PR、NR组的阳性表达率呈增高趋势。两两对比中,Nrf2、HIF-1α、SGK1在CR vs NR中的阳性表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R vs PR和PR vs NR组中阳性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Nrf2、HIF-1α、SGK1在孕激素治疗前CR vs孕激素治疗后CR、孕激素治疗前PR vs孕激素治疗后PR、孕激素治疗前NR vs孕激素治疗后NR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孕激素治疗前/后不同反应组中Nrf2与HIF-1α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Nrf2与SGK1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HIF-1α与SGK1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4.CCK-8法分析结果显示,孕激素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具有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高剂量孕激素能明显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5.q RT-PCR和Western Bolt检测结果显示,随着孕激素剂量不断增加,HIF-1α、SGK1m RNA及其编码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A1vs B1、A1vs C1、A1vs D1、A1vs E1、A1vs F1的差异均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6.HIF-1α表达与EC患者的浸润深度、肿瘤直径及分化程度有关(P<0.05),SGK1表达与EC患者的病理类型、浸润深度、肿瘤直径及分化程度有关(P<0.05)。结论:1.HIF-1α、SGK1高表达可能与子宫内膜增生和子宫内膜癌孕激素抵抗有关。2.孕激素治疗前/后不同反应组中Nrf2、HIF1α、SGK1三个分子的表达彼此互相呈正相关,提示Nrf2、HIF-1α、SGK1在诱导子宫内膜增生及子宫内膜癌孕激素抵抗中可能存在协同作用。3.HIF-1α、SGK1可能为评估EC不良预后的潜在有效分子标志物。
双酚A暴露和缺硒通过调控miR-155/TRAF3/NF-κB途径诱导鸡气管炎症损伤机制的研究
双酚A(Bisphenol A,BPA)是一种有机合成化合物,作为工业原料用于制备含聚碳酸酯和环氧树脂的产品。随着塑料制品的大量使用,BPA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并对生物体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BPA可经食物链进入人体和动物体内,会造成多组织损伤,出现炎症、细胞凋亡及坏死等多种损伤。硒作为一种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在机体多种生理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缺硒可造成多种组织发生炎症反应,而NF-κB信号通路是重要的炎症反应调控通路之一,在多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参与调控。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缺硒可能导致机体多种器官和组织损伤,气管也作为缺硒的靶器官之一。Mi RNA是一类内源性的具有调控功能的非编码RNA,通过调节多种基因的表达从而参与并调控许多生物学过程,并且mi RNA与炎症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然而BPA暴露和缺硒损伤鸡气管组织的具体分子机制,及mi RNA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尚不清晰。因此,本研究深入探究BPA暴露和缺硒造成肉鸡气管损伤的机制以及mi RNA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以期明确BPA的毒性及肉鸡缺硒性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本研究首先复制了体内外BPA暴露或/和缺硒鸡模型,体内试验分为四组,对照组(Control组)、BPA暴露组(BPA组)、缺硒组(-Se组)、缺硒+BPA暴露组(-Se+BPA组)。采用H&E染色、PAS染色、超微结构观察分析肉鸡气管组织病理学和形态学的改变,通过差异表达筛选出肉鸡气管组织中变化显著的mi RNA,即mi R-155。体外试验分组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体内试验相同分组,第二部分的具体分组为对照组(Control组)、缺硒+BPA暴露组(-Se+BPA组)、缺硒+BPA暴露组+mi R-155 inhibitor组(-Se+BPA+I组)、缺硒+BPA暴露组+NAC组(-Se+BPA+NAC组selleckchem)。通过生物信息学网站、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q RT-PCR等方法预测并验证mi R-155的特异性靶基因。在肉鸡气管组织,经mi RNA-155 inhibitor转染或加入NAC的气管上皮细胞中,利用q RT-PCR、Western Blot、ELISA和免疫荧光染色等技术检测了抗氧化基因的变化、ROS水平、炎症信号通路及细胞因子、免疫功能相关的β-防御素、热休克蛋白和免疫球蛋白表达的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BPA暴露和缺硒引起鸡气管黏膜上皮出现纤毛缺失、脱落和黏液分泌,气道上皮杯状细胞增加,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Se+BPA组病理改变最严重,上皮细胞排列紊乱,纤毛严重缺失脱落,气道上皮杯状细胞显著增加,并出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和黏液分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显示,-Se组和BPA组气管上皮细胞部分出现细胞核染色质浓缩,部分线粒体空泡化,而-Se+BPA组出现细胞核染色质浓缩,线粒体大量空泡化,表明BPA暴露和缺硒能引起鸡气管组织炎性损伤。(2)BPA暴露和缺硒会引起鸡气管组织抗氧化酶CAT、SOD和GPX酶活性、及GSH含量不同程度寻找更多地下降,而MDA含量上升,-Se+BPA组气管中抗氧化酶活性进一步受到抑制,MDA含量显著升高。表明BPA暴露和缺硒联合发生可进一步加重诱导鸡气管氧化应激。(3)BPA暴露和缺硒能激活NF-κB信号通路,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2、IL-6、COX-2、i NOS、TNF-α和IFN-γ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抗炎细胞因子IL-10表达的下降,热休克蛋白(HSP60、HSP70、HSP90)的表达上升,β-防御素(Av BD6、Av BD7、Av BD8、Av BD9、Av BD10)与免疫球蛋白(Ig A、Ig Y、Ig M)的水平下降,-Se+BPA组的表达水平变化更显著,表明BPA暴露和缺硒诱导鸡气管发生炎症和免疫损伤,BPA暴露和缺硒联合发生时,肉鸡气管炎症和免疫损伤更加严重。(4)筛选得到mi R-155为BPA暴露和缺硒Medial discoid meniscus的特异性mi RNA之一。在肉鸡气管组织中,mi R-155的m 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通过Targetscan、mi RDB等网站预测得到其潜在靶基因TRAF3,在体外培养气管上皮细胞的基础上,成功构建了mi R-155的干扰模型,使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q RT-PCR和Western Blot验证了mi R-155与TRAF3之间存在靶向关系。(5)在体外建立BPA暴露和缺硒模型,-Se+BPA组中ROS水平显著升高,过表达mi R-155显著增加了ROS的产生,加入NAC显著阻断ROS生成,沉默TRAF3可减少mi R-155过表达诱导的ROS生成。上述结果表明,过表达mi R-155和沉默TRAF3可逆转ROS的产生,mi R-155/TRAF3轴刺激ROS积累引发氧化应激。此外,转染mi R-155 inhibitor或经NAC处理后,NF-κB信号通路的表达显著下调,细胞因子IL-1β、IL-2、IL-6、COX-2、i NOS、TNF-α和IFN-γ水平显著降低,而IL-10水平明显上升,热休克蛋白(HSP60、HSP70、HSP90)的表达水平也下调,这说明mi R-155通过靶向TRAF3刺激ROS积累而诱导气管上皮细胞炎性反应和免疫损伤。综上所述,BPA暴露和缺硒导致肉鸡气管组织中mi R-155的表达显著升高,通过靶向抑制TRAF3,升高ROS的水平,激活NF-κB信号通路介导气管炎症的发生,最终导致肉鸡气管组织炎症和免疫损伤。本研究结果既丰富了BPA和缺硒对家禽气管损伤的研究内容,为防治BPA暴露和缺硒禽类炎症损伤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基于深度学习的喉内镜早期诊断研究
目的:喉癌(Laryngeal Carcinoma,LC)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呼吸系统肿瘤中位列第二。近几年来,尽管喉癌在治疗方式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患者的生存率并无显著提高。由于生存率与疾病检测的准确率密切相关,因此,癌前病变的早期检测是喉癌预后的重要决定性因素。目前临床上多使用电子喉镜检查对其进行早期诊断,然而,不同阶段的癌前病变在电子喉镜下的形态表现可能相似,在诊断上主要依靠耳鼻咽喉科内窥镜医生的临床经验。因此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客观、稳定的方法,构建一个基于深度学习下的Lary Mind模型,用于喉内镜图像的病灶识别和疾病分类,为常见喉部疾病的诊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我们选取Kvasir数据库中的胃肠镜图像共8000张用于构建预训练数据集,回顾性的收集2010年2月至2022年5月在我院耳鼻喉科门诊喉镜室行电子喉镜检查患者的电子喉镜普通清晰白光图像共2271张,其中鳞状细胞癌图像611张、声带白斑图像158张FUT-175半抑制浓度、声带息肉图像854张、声带小结图像202张、声带肉芽肿Histone Demethylase抑制剂图像99张、声带炎图像300张,鳞状immune stress细胞癌和声带白斑并发图像40张、声带白斑和声带息肉并发图像7张,以及3573张健康人群图像,共计5844张喉部内窥镜图像用于模型训练,通过消融实验分析不同的深度学习方法在内窥镜图像研究任务中的性能差异,确定最佳模型与参数。另收集113张喉镜图像作为测试数据以比较本模型和耳鼻喉科医生的表现,选用SPSS 20.0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对模型辅助前后医生诊断准确性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所有图像经过病理组织学验证,通过实验得出,本文提出的电子喉镜图像识别模型在多种喉部疾病分类任务中的AUC值达到了0.76,能够准确对多种喉部疾病进行分类。在使用113张喉镜图片进行诊断的测试中得出,本模型及低年资组、高年资组、专家组医生对6类常见喉部疾病的平均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9.07%、72.74%、78.11%、82.30%,且电子喉镜图像识别模型阅片耗时明显更短(0.07s vs 6.37s)。以及在模型辅助前后,低年资组、高年资组及专家组医生的诊断准确率均有所提升,分别为(72.74%vs 81.55%;78.11%vs 85.07%;82.30%vs 88.00%)。结论:本文提出的Lary Mind模型在电子喉镜图像中对于常见喉部疾病的分类能力强,其准确率明显高于低年资组、高年资组及专家组医生,在临床辅助诊断方面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