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老是机体的生命阶段不可避免的过程,但延缓衰老进程是可能的。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很多人逐渐开始注重养生并对健康长寿的要求日益提高。天然抗氧化剂有助于机体清除体内多余的自由基,降低毒性物质和外界压力导致的氧化损伤程度,延缓机体衰老。目前,寻找和开发天然易得、高效无毒的抗氧化物质已成为生物医药和食品领域研究的热点和一大挑战。而秀丽隐杆线虫因其结构简单,生命周期短,易于造模等被广泛用于抗氧化物质的筛选和药效研究。现在已经利用秀丽隐杆线虫筛选出大量来源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具有抗氧化和抗衰老活性的物质成分和益生菌。本研究基于秀丽隐杆线虫这一模型,通过体外和体内抗氧化实验进行大量筛选,最终筛选出一株具有一定抗氧化活性的益生菌——海洋动性球菌ML1206和一种红毛棯中提取的挥发油成分E0-2141,并分别对这两种潜在的抗氧化剂在线虫体内的抗氧化和抗衰老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探究。本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明确了海洋动性球菌ML1206在N2线虫体内的抗氧化和抗衰老作用,并初步探究其具体的分子机制。本实验通过寿命实验和环境应激实验,发现ML1206能显著延长线虫的健康寿命和氧化应激下的寿命,并增强了线虫抵抗百草枯和H2O2诱导的急性氧化应激和热应激的能力。此外,ML1206可以显著提高线虫CAT和GSH-PX的活性,并减少线虫在氧化应激条件下体内ROS的积累,这与应激抗性提高的结果相互印selleck HPLC证。同时我们揭示并验证了 ML1206通过促进DAF-16转录因子向细胞核的转移,进而上调其下游抗氧化相关的sod-3、hsp-16.2和ctl-2基因的表达。此外,荧光定量可视化分析实验表明在有或无应激条件下,用ML1206喂养的突变体线虫体内SOD-3::GFP和HSP-16.2::GFP的表达显著高于用OP50喂养的对照组,与qPCR实验结果中sod-3、hsp-16.2的表达增加一致。ML1206显著延长了 daf-2突变体线虫的寿命,没有显著延长daf-16突变体线虫。综上,这些发现表明ML1206是依赖于DAF-16/FOXO提高线虫抗氧化能力并发挥寿命延长效应的。(2)明确了红毛棯挥发油成分E0-2141在N2线虫体内的抗氧化和抗衰老作用,并初步探究其具体的分子机制。本实验检测了红毛棯挥发油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筛选出体外具有一定抗氧化活性的成分E0-2141,并探究其对线虫的抗氧化和抗衰老的影响。结果显示,10 μg/mL和20 μg/mLGSK2118436 molecular weight的E0-2141显著延长了 N2线虫寿命,降低了线虫体内脂褐素积累水平。进一步探究E0-2141对线虫生理指标的影响,发现10 μg/mL和20 μg/mL的E0-2141对线虫运动能力、吞咽能力、体长和生殖能力没有显著影响,这表明低浓度的E0-2141对线虫的生殖能力、生长发育等无明显不良影响。通过分析E0-2141对线虫的食物的清除率影响发现,这种寿命延长不是通过限制线虫饮食的方式来实现的。同时我们发现10 μg/mL和20 μg/mL的E0-2mediator complex141显著提高线虫在氧化应激和热应激条件下的存活能力,显示了 E0-2141具有—定体内抗氧化能力。通过测定线虫体内的抗氧化酶、MDA含量和ROS水平发现20 μg/mL的E0-2141显著提高了线虫SOD,CAT和GSH活性,减少了 MDA含量,进而降低了 ROS水平从而提高线虫抗氧化应激能力。qPCR和DAF-16::GFP可视化实验结果显示,E0-2141对线虫的延寿效应和抗氧化作用是通过抑制akt-1的表达,激活daf-16,提高DAF-16在细胞核中的表达,并上调抗氧化相关基因sod-3,ctl-2和hsp-16.2的表达发挥的。本研究进行了daf-16突变体的寿命实验,得知E0-2141没有延长daf-16突变体的寿命,进一步证实E0-2141对线虫的抗氧化和抗衰老作用依赖于DAF-16。本文的研究成果为开发具有抗氧化活性的微生态制剂和天然的膳食补充剂并用于改善机体健康和干预氧化应激相关疾病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思路。
Author: admin
脱乙酰改性魔芋葡甘聚糖/黑米膳食纤维复合膜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魔芋葡甘聚糖(Konjac glucomannan,KGM)具有生物降解性能和优良的成膜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但是KGM薄膜易于吸水且机械强度较低,限制了其在食品保鲜上的应用。一般可通过将KGM与天然或合成聚合物混合,或通过对KGM改性,提高KGM薄膜的性能。本研究以KGM为基材,添加黑米膳食纤维(Black Rice Dietary Fiber,BRDF)制备KGM/BRDF复合膜,同时对KGM脱除乙酰基得到脱乙酰魔芋葡甘聚糖(Deacetylated Konjac glucomannan,Da-KGM),再与BRDF共混制备Da-KGM/BRDF复合膜,将改性前后的复合膜应用于蓝莓的保鲜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K点击此处GM/BRDF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表征。以KGM与BRDF为原料,用蛭石负载牛至精油,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优化得到KGM/BRDF复合膜的制备工艺,即每100 mL蒸馏水中添加KGM 0.37 g、BRDF 0.074 g、甘油0.60g、蛭石0.074 g,在此条件下KGM/BRDF复合膜的拉伸强度11.15±0.19 MPa、断裂伸长率36±1.3%、溶解度42±1.4%selleck、水蒸气透过系数0.59±0.07g·mm/m~2·h·k Pa、透明度2.7 mm。当牛至精油添加量为12μL/mL时,复合膜溶液能够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增殖;红外扫描光谱结果表明复合膜中分子间氢键相互作用增强;扫描电镜结果表明BRDF增加了复合膜的交联度,形成致密的网络结构,横截面的气孔消失。2.Da-KGM/BRDF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表征。对KGM进行脱乙酰基改性,得到Da-KGM,采用流延法与BRDF共混制备Da-KGM/BRDF复合膜。通过响应面优化复合膜制备工艺,即每100 mL蒸馏水中添加脱乙酰度0.2%Da-KGM 0.37 g、BRDF 0.074 g、甘油0.50 g、蛭石0.074 g,在此条件下复合膜的拉伸强度12.67±0.13 MPa,断裂伸长率30±1.7%、溶解度37±1.2%,水蒸气透过系数0.35±0.03g·mm/m~2·h·k Pa。红外扫描光谱结果表明KGM脱乙酰基成功,且复合膜中分子间相互作用增强;扫描电镜结果表明Da-KGM/BRDF复合膜横截面更光滑、更均匀,形成了更致密的网络结构。3.Da-KGM/BRDF复合膜及KGM/BRDF复合膜对蓝莓的保鲜。以PE膜为对照,将Da-KGM/BRDF复合膜、KGM/BRDF复合膜用于蓝莓保鲜,结果表明Da-KGM/BRDF复合膜处理组蓝莓腐烂率及失重率较低,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mediator effect及总酸含量损失较少,霉变、皱缩和软化蓝莓果较少,能保持良好的色泽和低腐烂率,保鲜效果优于KGM/BRDF复合膜。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裸鼠实验探讨芪术增力方治疗癌因性疲乏的作用机制
目的 观察芪术增力方对裸鼠癌因性疲乏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在TCMSP平台搜索芪术增力方活性成分,通过UniprotBMN 673供应商数据库转化为相关靶点;在GeneCards数据库、OMIM数据库、DrugBank数据库搜索癌因性疲乏相关靶点,通过Jvenn平台绘制药物、疾病靶点交集图,String平台制作蛋白质互作网络(protein-proteininteractionnetworks,PPI),Metascape平台制作基因本体(gene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encyclopediaofgenesandgenomes,KEGG)富集分析,选取癌症蛋白聚糖(proteoglycansincancer)信号通路进行研究。将25只裸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药组、化疗组(顺铂)及地塞米松组。构建癌因性疲乏模型,干预3周后,ELISA法检测裸鼠瘤体内磷脂酰肌酶聚糖受体(glypican,GPC)1、磷脂酰肌酶聚糖受体(glypican,GPC)5、多配体蛋白聚糖(syndecan,SDC)2、丝甘蛋白聚糖(serglycingene,SRMRTX1133供应商GN)表达;观察光镜下各组裸鼠瘤体组织的病理形态。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及化疗组的GPC1水平显著降低(P<0.01);中药组SDC2水平降medical mycology低(P<0.05);中药组、化疗组、地塞米松组瘤体内SRGN水平均降低(P<0.05)。结论 芪术增力方通过降低裸鼠瘤体内GPC1、SDC2、SRGN水平达到缓解疲乏的效果,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肿瘤生长、转移有关。
基于纤维二糖差向异构酶分子改造及大肠杆菌细胞工厂构建促进乳果糖高效合成
乳果糖是一种具有强效益生元特性的非消化性二糖,广泛应用于健康食品和临床医药领域。基于生物催化剂合成乳果糖被认为是更绿色、安全且高效的路径。目前,来源于Caldicellulosiruptor saccharolyticus的纤维二糖差向异构酶(Cs CE)被认为是最具应用前景的乳果糖制备酶,但是存在结构异构活性较低、底物亲和力差以及副产物依匹乳糖的积累等制约因素。分子改造是改善酶催化性能的有效策略,本研究致力于探索影响结构异构活性的关键作用区域,通过半理性设计对酶的柔性环及底物结合位点进行改造,增强Cs CE对底物乳糖的结构异构活性及底物亲和力,从而提高乳果糖的转化率;基于酶学研究基础,构建大肠杆菌多酶级联催化细胞工厂,探究其在乳清粉增值研究中的应用,推动生物法制备乳果糖的工业化应用进程。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针对Cs CE结构异构活性差、影响酶催化方向的关键作用域不清晰的问题,对具有不同催化方向的N-acyl-D-glucosamine 2-epimerase(AGE)家族酶进行序列及晶体结构对比,发掘影响结构异构及差向异构催化方向的关键区域,并通过分子改造进行验证。根据AGE家族酶的晶体结构比对发现,它们拥有相同的(α/α)_6基本桶状结构,但是位于A、B两处的柔性环的长度和形状存在较大差异,结合AGE家族酶的底物特异性及催化机制等信息进一步提出了“柔性环所处的位置(A或B)及形状影响其催化方向”的猜想。为验证GW-572016 molecular weight该猜想,以Cs CE和来源于Marinomonas mediterranead的甘露糖结构异构酶(Mm MI)为改造模板,选取A/B柔性环形状差异较大的位置进MCC950配制行替换,成功构建了Cs-AS、Cs-AS+BL、Cs-BL、Cs-AP、Mm-BS、Mm-BS+AL和Mm-AL共7个突变体,并探究了突变体的催化方向。结果表明,具有双催化方向的Cs CE的A柔性环显著影响其结构异构活性,而对差向异构活性影响较小;具有单催化方向的Mm MI的B柔性环的存在与否直接影响其结构异构催化活性。由此可以得出结论,AGE家族酶的柔性环所处位置、长度及形状与酶的催化方向密切相关。基于上述发现,探究了A柔性环改造对Cs CE催化活性的影响。通过柔性环交换的方法将Cs CE柔性环中靠近底物非还原端的部分(“下端”)替换成来源于Bacillus thermoamylovorans(Bt CE)、Rhodothermus marinus(Rm CE)、Ruminococcus albus(Ra CE)和Spirochaeta thermophila(St CE)的CE柔性环的相应区段,分别构建了四个基于Cs CE的柔性环突变体:Bt C、Rm C、Ra C和St C。相较于野生型Cs CE,重组酶Rm C的结构异构活性增加了2.2倍,且催化效率增加了1.34倍。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Rm C柔性环更加远离活性中心,具有更大的底物入口,有利于底物进入和稳定酶-底物构象。以上结果证实活性中心入口处的A柔性环的形状和组成是影响酶催化活性的关键因素,可以通过影响底物结合和质子转移来调控酶的催化活性。Cs CE对于底物乳糖的亲和力较差(K_m,417.5 m M)导致酶催化效率低。鉴于柔性环改造可以促进酶与底物非还原端之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推测底物非还原端的结合作用可能直接影响酶的底物亲和力,采用半理性设计策略对Cs CE底物结合位点进行了重塑。由酶-配体复合物的晶体结构得知Cs CE/W308和Cs CE/W372分别位于底物的还原端和非还原端的吡喃环侧MEM modified Eagle’s medium,其中Cs CE/W308在整个AGE家族酶序列中保守,而Cs CE/W372仅在CE酶序列中保守。通过对Cs CE/W372位点的饱和突变证实了该残基负责识别二糖非还原端并形成π-π相互作用,有助于底物的稳定性和正确构象。进而将底物结合区域划分为三个亚区:区域A,与底物还原端相互作用的底物结合亚区(包括残基I306和W307);区域B,与底物的非还原端相互作用的底物结合亚区(残基Q371);区域C,活性中心入口亚区(残基W355)。通过对底物结合位点的饱和突变获得了结构异构活性增强3.3倍、催化效率提高1.53倍且底物亲和力显著改善的突变体Cs CE/Q371E(K_m值由417.5 m M降低至269.65 m M),同时乳果糖的转化率由60%提升至72%。分子动力学模拟发现,Cs CE/Q371E活性中心具有丰富的氢键网络使底物构象更加稳定;催化残基His188和底物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增强有助于提高结构异构化方活性;此外,Q371E的突变改变了催化残基His377和C2/O1原子之间距离,促使催化向结构异构化方向进行。以上研究表明底物结合位点的重塑可显著改善酶与底物的亲和力,最终提高乳果糖产量。由于单酶催化体系存在副产物依匹乳糖、酶纯化成本高、需要高温反应(75℃)等缺陷,通过构建双酶级联催化细胞工厂解除限制,并将其进一步应用于乳清粉生物催化制备乳果糖的研究中。首先,在CE催化体系中引入具有将依匹乳糖转化成乳果糖的结构异构酶(MI),构建CE-MI双酶级联体系,级联体系促进了副产物依匹乳糖的转化,将乳果糖产量由3.55 g/L提高至4.0 g/L;针对CE与MI分别进行分子改良,成功获得乳果糖产量提高43%的Mm MI突变体(F242N);将优化升级后的催化模块Cs CE/Q371E与Mm MI/F242N构建于p ET28b质粒载体上,并通过RBS策略调节两酶表达量,最终获得了乳果糖最高产量的共表达菌株:E.coli p ET28b-_(T7)-_(RBSW)-Cs CE/Q371E-_(T7)-_(RBS29)-Mm MI/F242N。将该细胞工厂应用于乳清粉的增值利用研究中,乳果糖转化率达到91.3%,且副产物依匹乳糖产量下降至3.5%,显著优于单酶发酵体系(乳果糖,63%;依匹乳糖,12%)。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构建的大肠杆菌双酶级联细胞工厂能够促进副产物依匹乳糖转化成目标产物乳果糖,且无需酶的分离纯化,在制备高产量及高纯度乳果糖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56~60周岁男性多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常规及凝血功能评价
目的 探讨56~60周岁男性多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定期捐献单采血小板对其血常规及凝血功能的影响,以便更好的指导高龄献血工作的进行。方法 选取本中心2021年11月—2022年8月健康男性献血者共61例,其中单采血小板献血者51例、未捐献过单采血小板的健康全血献血者10例。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均为多次单采者(近一年内捐献单采血小板>10次),多次单采者中56周岁~60周岁献血者有12例为A组,18~55周岁献血者有39例为B组;未捐献过单采血小板的健康全血献血者年龄均为56~60周岁,共10例为C组。在单采血小板采集前留取样本,检测其血常规、血栓弹力图(TEG)、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g)。应用SPSS26.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One-wayANOVA分析比较其差异性。结果 A、B、C三组比较,Hb、Hct、PLT、MPV、PCT存在一定的差异性(P<0.05),而其他血常规指标则无明显差异性(P>0.05);A组与B组比较,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相关血常规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A组与C组比较,Hb、Hct显著降低,而PLT、PCT则是出现升高,两指标对比差PEG300体内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血常规指标则无明显差异(P>0.0media supplementation5)。三组TEG(血栓弹力图)的R值、K值、Angle值、MA值均在正常参考范围内,且A、B、C三组之间以及A组与B组、C组比较TEG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中A组与B组TT、PT、APTT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而Fg均出现轻微升高,C组则是TT值出现一定程度升高而其他三个指标正常;A、B、C三selleck HPLC组间比较,TT、PT存在明显差异(P <0.05),而APTT、Fg则无明显差异;A组与B组比较,凝血相关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A组TT、PT均低于C组,且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 <0.05),而APTT、Fg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56~60周岁男性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定期捐献单采血小板对其血常规及凝血功能并无明显影响,但同时也应在采集过程中加强对单采者健康的监测。
紫花苜蓿适应NaCl胁迫的机理及VIGS体系探究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世界上广泛种植的优质豆科牧草,蛋白质含量高适口性好,可作为动物饲料,又可提高土壤肥力,利用价值较高,但过高的土壤盐度影响紫花苜蓿的生长发育。为了探讨紫花苜蓿的耐盐机理,本研究测定NaCl胁迫后紫花苜蓿根系和叶片生理生化指标,选取紫花苜蓿根系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和代谢产物检测,分析了 NaCl胁迫对紫花苜蓿根系生理、转录和代谢的影响。通过转录组和代谢组联合分析,解析了紫花苜蓿响应NaCl胁迫的关键代谢途径,发掘关键差异基因和差异代谢产物并研究其相关性,选取候选基因尝试利用VIGS体系进行功能验证BIBW2992化学结构,从而深入揭示紫花苜蓿适应盐胁迫的分子机制,为紫花苜蓿耐盐机理的研究提供新见解。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NaCl胁迫24h内紫花苜蓿根系和叶片内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均显著高于胁迫处理前,根系抗氧化酶活性的增加较叶片显著。当NaCl胁迫1h时,紫花苜蓿根系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等指标未发生显著变化,NaCl胁迫6h或24h时则显著上升;在NaCl胁迫1h时转录和代谢物未发生显著变化,而NaCl胁迫到6h和24h时发生显著变化。表明胁迫1h时,由于时间较短紫花苜蓿尚未对NaCl胁迫作出应答,而胁迫6h和24h涉及的变化与紫花苜蓿耐盐性相关,且根系在24h内对NaCl胁迫的响应强于叶片,叶片中渗透调节物质可能先于抗氧化酶参与防御反应。2、紫花苜蓿根系转录和代谢产物的KEGG此网站共富集分析发现,NaCl胁迫6h和24h时共富集到异黄酮生物合成、类黄酮生物合成、ABC转运蛋白、花生四烯酸代谢、黄酮和黄酮醇生物合成、二萜生物合成和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降解等7条代谢途径。此外Receiving medical therapy,差异基因(DEGs)还富集到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玉米素生物合成等途径,差异代谢产物(DAMs)还富集到α-亚麻酸代谢和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表明类黄酮合成和植物激素合成与转导途径参与6h和24h时紫花苜蓿对NaCl胁迫的适应过程。3、在NaCl胁迫1h或6h时,大部分类黄酮合成基因和茉莉酸(JA)合成与转导基因均显著上调,赤霉素(GA)产物积累量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GA转导途径中主要基因在6h时显著下调,脱落酸(ABA)含量在NaCl胁迫下无显著变化,6h和24 h时转录因子ABF2表达量显著上调。此外,6种类黄酮化合物(二氢槲皮素、二氢杨梅素、花葵素、木犀草素、甘草素和甘氨酸)、3种GA产物(GA1、GA4和GA9)和2种JA产物((+)-7-异甲基茉莉酮酸酯和茉莉酸甲酯)在NaCl胁迫24h时显著升高。表明NaCl胁迫初期类黄酮合成相关酶基因上调,导致类黄酮积累量在NaCl胁迫24h内逐渐增加,从而缓解NaCl胁迫对紫花苜蓿的伤害。在植物激素合成与转导途径中,紫花苜蓿则通过调节GA含量、提高JA产物含量、增强ABA转录因子的表达来提升NaCl胁迫的防御能力。4、DEGs和DAMs关联分析发现,二氢槲皮素与β-环羟基化酶(LUT5)、ABA响应元件结合因子2(ABF2)、蛋白质磷酸酶PP2C(PP2C)和ABA受体PYL2(PYL)基因显著相关;木犀草素与PP2C和光敏色素相互作用因子4(PIF4)基因显著相关;(+)-7-异甲基茉莉酮酸酯与黄酮醇合成酶(FLS)基因显著相关,这表明类黄酮与三种植物激素存在相互作用,共同参与紫花苜蓿盐胁迫适应过程。5、挑选关联网络中MsABF2和MsFLS基因,选用TRV沉默体系,使用抽真空法和萌发种子浸泡法侵染紫花苜蓿,结果发现沉默2周后两种方法侵染的紫花苜蓿幼苗叶片均未发生白化,并且叶片中MsPDS基因和根系中MsABF2与MsFLS基因表达量均未显著降低,表明沉默未成功,这可能与病毒沉默载体、沉默片段选择、沉默侵染方法和侵染后的培养温度有关。
大鼠脊髓损伤后瘢痕切除影响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研究
脊髓损伤是由直接或间接因素导致的脊髓组织结构破坏和神经功能障碍。脊髓损伤导致大量神经元轴突断裂,被破坏丢失的神经元无法再生,损伤区由神经胶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进行修补后形成胶质瘢痕。损伤早期,胶质瘢痕包裹在损伤组织周围与外界隔离,保护正常组织,限制了损伤的扩散;构成瘢痕的胶质细胞释放大量神经营养因子,如神经生长因子等,来保护神经元及促进轴突再生。然而,随着胶质瘢痕的成熟,其空间结构逐渐致密,成为阻碍轴突延长的物理屏障;同时,瘢痕组织中的胶质细胞、成纤维细胞及免疫细胞会释放大量的抑制性因子抑制神经元再生及轴突伸长,随着时间的延长,这些抑制性因子在瘢痕组织基质中不断沉积,形成化学屏障。胶质瘢痕的形成最终阻断了损伤组织中上、下行神经纤维的信号传递,是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困难的重要因素。胶质瘢痕的形成对于脊髓损伤后的神经元及轴突再生在不同时间段内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然而其具体的作用时间、作用机制及调控因素仍需进一步探索。本研究通过探索胶质瘢痕形成过程中的组织学和病理生理学变化规律,寻找如何有效地掌控胶质瘢痕使其发挥有利作用的方法,并应用于脊髓损伤的治疗。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研究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的胶质瘢痕形成特点及对损伤后功能修复的影响,找到能够发挥胶质瘢痕有利作用的时间点并深入解析其促进作用发生机制;第二阶段分析瘢痕切除后促进损伤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并发现微管稳定剂紫杉醇是治疗脊髓损伤的潜在药物,通过体外和体内研究证实紫杉醇可以促进脊髓损伤区βⅢ-tubulin的表达,从而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首先建立了符合研究需要的大鼠T8-T9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通过行为学BBB评分、皮层诱发电生理、组织学和病理生理学方法,在损伤后的各个阶段筛选出与运动功能恢复相关的关键时间点。研究结果发现,脊髓损伤后的第5天,损伤区可见透明胶质瘢痕形成;损伤7天以后,大量Nestin和GFAP共染阳性细胞出现,Nestin染色阳性细胞向瘢痕组织中央迁移,并在损伤后的10-15天内细胞数量达最大值。损伤后15-30天,损伤区的病理生理活动已趋于平稳,组织解剖可见结构紧密、韧性较强的透明成熟胶质瘢痕形成。行为学BBB评分在损伤后的45-60天陆续达到7分后进入平台期,损伤后的第45和60天是行为学变化较为关键的时间节点。综合分析,脊髓损伤后的第5、7、10、15、30、45、60天是瘢痕组织形成过程中影响功能恢复的重要时间节点。接下来,将大鼠T8-T9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按照损伤后第5、7、10、15、30、45、60天这7个时间节点随机分组,各组在对应的时间点切除瘢痕组织后持续饲养至损伤后第120天;选择未切除瘢痕的T8-T9脊髓全横断损伤大鼠作为对照组。期间采集各组大鼠的行为学BBB评分、皮层诱发电生理和组织学染色数据。结果发现,切除瘢痕组织后的大鼠运动功能逐渐出现恢复,且再次形成的瘢痕组织中可见有神经元出现,βⅢ-tubulin的表达量增高。尤其在损伤后第7、10、15天切除瘢痕组织后大鼠的运动功能恢复最为显著,免疫荧光染色可见长轴突神经元贯穿于新生瘢痕组织中,在损伤断端间形成新的连接,βⅢ-tubulin表达量显著增高。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损伤后第7、10、15天这三个时间点所对应的瘢痕切除前后的组织进行差异基因分析后发现,该运动功能的恢复涉及到PI3K-Akt等多个信号通路的共同调控而发生的,主要通过调控免疫、促进神经发育、稳定内环境、减少细胞凋亡等方式为神经元及轴突再生提供了有利条件;而瘢痕切除后引起的βⅢ-tubulin表达量增高,是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的关键,与基因Tubb3上调和Tubb6下调相关。Tubb3基因可编码βⅢ-tubulin,是神经元骨架和纺锤体的主要成分蛋白,在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的分化过程中不断聚合和解聚,影响神经元的分化以及轴突生长。Tubb6基因编码的βⅥ-tubulin在微管蛋白亚型中性质较为独特,Tubb6基因的过度表达会破坏细胞内的微管结构,导致细胞内微管稳定性降低,相反,Tubb6基因下调可以促进微管稳定。这提示我selleck PD-0332991们微管的稳定性在维持内环境稳态和促进神经元及轴突再生中具有重要作用。第二阶段:根据第一阶段的研究结果发现,微管的稳定性加强是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元及轴突再生以及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微管稳定剂紫杉醇是首个被发现作用于真核细胞微管系统促进微管聚合和稳定已聚合微管的药物。低浓度紫杉醇可以调低微管动力性来稳定微管,高浓度则促进微管发生聚合。文献报道,紫杉醇既可以通过与β微管蛋白结合,上调Tubb3基因的表达,又可以通过降低胞内Tubb6基因的表达来稳定微管。因此推测紫杉醇可能对脊髓损伤治疗有效,并通过体外和体内两条途径进行了验证。体外实验采用出生24小时以内的SD大鼠乳鼠大脑来源的神经干细胞,经过一段时间的体外培养和增殖后,在其分化阶段应用不同浓度的紫杉醇进行干预。结果显示,低剂量紫杉醇(<7 nmol/L)可以诱导体外培养的脑源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并且可以促进神经干细胞来源的神经元轴突伸长;适宜浓度区间(3.5-5 nmol/L)的紫杉醇可以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同时提高神经干细胞来源的神经元成熟度,且分化所得均为长轴突的多极神经元;而较高浓度(>10nmol/L)的紫杉醇对神经细胞则表现出显著的细胞毒作用。因此,体外实验表明当紫杉醇位于适宜浓度区间3.5-5 nmol/L时可以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并有效促进其轴突伸长。体内实验采用大鼠T8-T9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我们在损伤后立即将纤维蛋白凝胶包裹紫杉醇白蛋白纳米微球移植入损伤缺损区。该生物材料可以使恒定剂量的紫杉醇在损伤区缓慢的持续释放达30天,同时生物材料也在30天后被机体彻底吸收。结果显示,剂量为0.05-0.5μg/只的低剂量紫杉醇可以使急性脊髓损伤大鼠损伤区组织中βⅢ-tubulin的表达量增高,促进损伤区神经元再生及轴突伸长,并改善脊髓损伤大鼠的运动功能。综上所述,本课题分析了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点的瘢痕组织对神经元再生及功能修复的影响。提出脊髓损伤后第5、7、10、15、30、45、60天是功能恢复的重要时间点,而且损伤后第2周的变化过程对功能恢复的影响最大。在脊髓损伤后的第2周将瘢痕组织切除后,损伤组织中Tubb3基因上调和Tubb6基因下调促进微管稳定并引起βⅢ-tubulin的表达量增高,促进了神经元及轴突再生,是脊髓损伤治疗的关键时间窗。同时我们还发现,微管稳定剂紫杉醇可以与β微管蛋白结合,上调Tubb3基因促进βⅢ-tubulin表达,下调Tubb6基因使细胞内微管稳定;经体外实验发现,3.5lower urinary tract infection-5 nmol/L浓度的紫杉醇诱导体外培养的脑源神经干细胞向多极神经元分化,并促进轴突伸长;体内实验证实剂量为0.05-0.5μg/S63845供应商只的低剂量紫杉醇,可以促进脊髓损伤大鼠损伤区组织中神经元再生及其轴突伸长,显著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的运动功能恢复。从而证实紫杉醇具有治疗脊髓损伤的功效,并完成了体外和体内应用的药物剂量和效应关系的验证,揭示新的药理作用,为紫杉醇用于脊髓损伤治疗这一新功效的开发提供参考,加速“老药新用”进程。
肺炎发热患儿中药雾化治疗期间应用兴趣诱导护理模式的效果
目的:探讨中药雾化联合兴趣诱导护理在肺炎发热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5月—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70例肺Entinostat研究购买炎发热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两组患儿入院后均行常规治疗与中药雾化,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兴趣诱导护理,比较两组退热复发率、情绪状态、雾化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及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退热复发率低于对照组,雾化治疗依从性、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积极评分、Liraglutide价格生活环境评分、躯体情感评分高于对照组,消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雾化联合兴Hepatocyte incubation趣诱导护理在肺炎发热患儿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利于改善其情绪状态,促使其积极参与到雾化治疗中,提升治疗效果,降低退热复发率,提升患儿生活质量,且家属满意度较高。
脑胶质瘤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第五版)分析:附60例报告
目的 参照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第五版,以下简称新版肿瘤分类),报告胶质瘤的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和分子诊断并进行分型分类。方法 纳入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经基因检测确诊的60例胶质瘤患者,均行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和基因检测,行组织病理学诊断和分子诊断,参照新版肿瘤分类进行分型分类。结果共60例胶质瘤根据新版肿瘤分类分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1例,1.67%);神经节细胞胶质瘤(1例,1.67%);星形细胞瘤,IDH突变更多型(15例,25%);少突胶质细胞瘤,IDH突变伴1p/19q共缺失型(11例,18.33%);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1例,1.67%);胶质母细胞瘤,IDH野生型(21例,35%);弥漫性中线胶质瘤,H3 K27变异型(3例,5%);胶质瘤,NEC(7例,11.67%)。7例胶质瘤,NEC患者的组织病理学诊断分别为弥漫性星形细胞瘤(2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1例)、少突胶质细胞瘤(2例)、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1例)和神经节细胞胶质瘤(1例);分子诊断,仅1例为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启动子甲Barasertib IC50基化、1例BRAF V600E突变。21例胶质母细胞瘤,IDH野生型患者的组织病理学诊断分别为胶质母细胞瘤(15例)、少突胶质细胞瘤(1例)、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2例)、弥漫性星形细胞瘤(2例)和间变性星型细胞瘤(1例);分子诊断,15例(71.43%)TERT启动子突变、7例(33.33%)EGFR扩增、5例Repeat fine-needle aspiration biopsy(23.81%)MGMT启动子甲基化、1例(4.76%)第7号染色体扩增。15例星形细胞瘤,IDH突变型,CNS WHO 2~4级患者的组织病理学诊断为胶质母细胞瘤(3例)、少突胶质细胞瘤(2例)、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1例)、弥漫性星形细胞瘤(8例)和间变性星形细胞瘤(1例);分子诊断,11例MGMT启动子甲基化,2例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基因2A/B(CDKN2A/B)纯合性缺失。结论 本文是新版肿瘤分类发布以来首次单中心胶质瘤病理诊断报告,提示新版肿瘤分类可更精准地对胶质瘤进行分类,但NEC比例仍较高,且即使分类准确的胶质瘤仍存在不同的基因变异,胶质瘤的分子特征有待进一步探索。
依托咪酯对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增殖、迁移、铁死亡和Nrf2/HO-1信号通路的影响
目的 探究依托咪酯对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增殖、迁移、铁死亡和Nrf2/HO-1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CCK-8法检测依托咪酯(0、0.5、1、2、4、8、16、32和64μmol·L~(-1))对SH-SY5Y细胞活力的影响并计算IC_(50)值;BrdU染色检测细胞增殖;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DCFH-DA探针检测ROS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增殖相关蛋selleckchem BAY 73-4506白(Ki67、Survivin)、迁移相关蛋白(MMP-2、Vimentin、Fibronectin)、铁死亡相关蛋白(xCT、GPX4、DMT1)和Nrf2/HO-1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Nrf2、Nrf2、HO-1)的蛋白表达水Percutaneous liver biopsy平。结果 与0μmol·L~(-1)依托咪酯组比较,2、4、8、16、32、64μmol·L~(-1)依托咪酯组细胞活力显著降低(均P<0.05),IC_(50)值为17.2μmol·L~(-1),故选择8、16、32μmol·L~(-1)浓度组进行后续实验。与对照组(0μmol·L~(-1)组)比较,16、32μmol·L~(-1)依托咪酯组BrdU阳性细胞数、划痕愈合率降低(均P<0.05),ROS含量显著升高(P<获悉更多0.05),Ki67、Survivin、MMP-2、Vimentin、Fibronectin、xCT、GPX4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均P<0.05),DMT1、p-Nrf2、HO-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结论依托咪酯可抑制SH-SY5Y细胞增殖、迁移和铁死亡,这可能是通过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