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参照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第五版,以下简称新版肿瘤分类),报告胶质瘤的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和分子诊断并进行分型分类。方法 纳入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经基因检测确诊的60例胶质瘤患者,均行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和基因检测,行组织病理学诊断和分子诊断,参照新版肿瘤分类进行分型分类。结果共60例胶质瘤根据新版肿瘤分类分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1例,1.67%);神经节细胞胶质瘤(1例,1.67%);星形细胞瘤,IDH突变更多型(15例,25%);少突胶质细胞瘤,IDH突变伴1p/19q共缺失型(11例,18.33%);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1例,1.67%);胶质母细胞瘤,IDH野生型(21例,35%);弥漫性中线胶质瘤,H3 K27变异型(3例,5%);胶质瘤,NEC(7例,11.67%)。7例胶质瘤,NEC患者的组织病理学诊断分别为弥漫性星形细胞瘤(2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1例)、少突胶质细胞瘤(2例)、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1例)和神经节细胞胶质瘤(1例);分子诊断,仅1例为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启动子甲Barasertib IC50基化、1例BRAF V600E突变。21例胶质母细胞瘤,IDH野生型患者的组织病理学诊断分别为胶质母细胞瘤(15例)、少突胶质细胞瘤(1例)、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2例)、弥漫性星形细胞瘤(2例)和间变性星型细胞瘤(1例);分子诊断,15例(71.43%)TERT启动子突变、7例(33.33%)EGFR扩增、5例Repeat fine-needle aspiration biopsy(23.81%)MGMT启动子甲基化、1例(4.76%)第7号染色体扩增。15例星形细胞瘤,IDH突变型,CNS WHO 2~4级患者的组织病理学诊断为胶质母细胞瘤(3例)、少突胶质细胞瘤(2例)、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1例)、弥漫性星形细胞瘤(8例)和间变性星形细胞瘤(1例);分子诊断,11例MGMT启动子甲基化,2例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基因2A/B(CDKN2A/B)纯合性缺失。结论 本文是新版肿瘤分类发布以来首次单中心胶质瘤病理诊断报告,提示新版肿瘤分类可更精准地对胶质瘤进行分类,但NEC比例仍较高,且即使分类准确的胶质瘤仍存在不同的基因变异,胶质瘤的分子特征有待进一步探索。
Author: admin
依托咪酯对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增殖、迁移、铁死亡和Nrf2/HO-1信号通路的影响
目的 探究依托咪酯对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增殖、迁移、铁死亡和Nrf2/HO-1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CCK-8法检测依托咪酯(0、0.5、1、2、4、8、16、32和64μmol·L~(-1))对SH-SY5Y细胞活力的影响并计算IC_(50)值;BrdU染色检测细胞增殖;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DCFH-DA探针检测ROS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增殖相关蛋selleckchem BAY 73-4506白(Ki67、Survivin)、迁移相关蛋白(MMP-2、Vimentin、Fibronectin)、铁死亡相关蛋白(xCT、GPX4、DMT1)和Nrf2/HO-1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Nrf2、Nrf2、HO-1)的蛋白表达水Percutaneous liver biopsy平。结果 与0μmol·L~(-1)依托咪酯组比较,2、4、8、16、32、64μmol·L~(-1)依托咪酯组细胞活力显著降低(均P<0.05),IC_(50)值为17.2μmol·L~(-1),故选择8、16、32μmol·L~(-1)浓度组进行后续实验。与对照组(0μmol·L~(-1)组)比较,16、32μmol·L~(-1)依托咪酯组BrdU阳性细胞数、划痕愈合率降低(均P<0.05),ROS含量显著升高(P<获悉更多0.05),Ki67、Survivin、MMP-2、Vimentin、Fibronectin、xCT、GPX4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均P<0.05),DMT1、p-Nrf2、HO-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结论依托咪酯可抑制SH-SY5Y细胞增殖、迁移和铁死亡,这可能是通过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实现的。
地黄多糖提取纯化、结构表征及生物活性研究
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作为传统大宗药材之一,其根部用作传统中药之一。多糖作为地黄中主要的有效成分,因其具有抗氧化、抗肿瘤、免疫调节等多重生物活性而广受关注。目前,对地黄多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一提取方法及生物活性方面,对于不同的选择性提取方法的地黄多糖研究未见报道。本论文对地黄多糖提取纯化、结构表征、体外生物活性(抗氧化、降血糖、抗过敏、免疫调节)进行系统的研究。旨在为开发地黄多糖体内生物活性及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基础,为开发地黄多糖相关的功能性食品提供科学依据。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基于不同提取方法地黄多糖的制备及化学成分分析本论文开展了六种选择性提取方法提取地黄多糖:室温冷水浸提法(RGP-1)、沸水浸提法提取室温冷提药渣(RGP-2)、室温50%乙醇超声提法(RGP-3)、室温25%乙醇超声提取50%乙醇超声提取的药渣(RGP-4)、室温超声水提取25%乙醇超声提取的药渣(RGP-5)、80℃热水浸提法(RGP-6)。分离纯化采用三氯乙酸法脱蛋白、醇沉、膜透析、双SB431542生产商氧水脱色、醇沉,得到六种不同提取方法的地黄粗多糖。六种不同提取方法的地黄粗多糖得率为RGP-3>RGP-6>RGP-1>RGP-2>RGP-4>RGP-5。通过对地黄多糖组分1-6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多糖含量依次为90.19±1.86%、80.22±1.90%、89.33±0.72%、80.97±0.72%、75.43±2.70%、89.89±0.93%;六个地黄多糖组分蛋白质含量均在0.1%内;六个地黄多糖组分中RGP-5糖醛酸含量有最大值14.45±0.45%。2.不同地黄多糖组分的结构分析RGP-1、RGP-3、RGP-6单糖组成为葡萄糖、半乳糖、葡萄糖醛酸,单糖摩尔比分别为32.56:67.19:0.24、37.74:65.15:0.89、32.71:66.56:0.73;RGP-2、RGP-4单糖组成为葡萄糖、半乳糖、半乳糖醛酸、鼠李糖,单糖摩尔比分别为34.39:64.16:11.29:0.314、32.23:63.28:1.08:0.34。RGP-5主要由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半乳糖醛酸、鼠李糖组成,其摩尔比为:31.77:58.99:3.96:4.70:0.34。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光谱表明六种不同选择性提取方法得到的地黄多糖是含有α-型和β-型的糖苷键的吡喃糖;扫描电镜结果表明六个组分地黄多糖为碎片层状结构。热重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黄多糖组分的热重稳定性有差异,其中RGP-3的热稳定性最高。刚果红实验表明地黄多糖无三螺旋结构。3.不同地黄多糖组分的生物活性分析(1)不同地黄多糖组分的抗氧化活性分析。在六种地黄组分中RGP-4和RGP-6为抗氧化活性的优势组分。对于不同的提取方法,羟基自由基结果表明,RGP-6>RGP-1>RGP-5>RGP-4>RGP-2>RGP-3,RGP-6最高清除率为96.76±0.29%;超氧自由基结果分析,超氧自由基活性顺序:RGP-4>RGP-2>RGP-6>RGP-1>RGP-5>RGP-3,RGP-4最高清除率为94.52±0.57%;DPPH自由基结果分析,RGP-5作为活性最高组分其清除率为46.46±0.39%;ABTS自由基结果分析,RGP-4作为活性最高组分其清除率为19.32±0.91%。在六种地黄组分中RGP-4和RGP-6为抗氧化活性的优势组分。地黄多糖对活性氧自由基具有较好的清除作用。(2)不同地黄多糖组分的免疫调节活性分析。研究不同地黄多糖组分对RAW264.7细胞的增殖作用,结果表明RAW264.7细胞增殖的安全浓度范围分别是RGP-1、RGP-3、RGP-5为1-400μg/m L、RGP-2、RGP-4、RGP-6为1-200μg/m L。不同RGP在安全浓度范围内能显著促进RAW264.7吞噬中性红能力和分泌NO能力。其中不同地黄多糖组分间RGP-1的吞噬能力最强,RGPexidartinib化学结构P-5通过释放NO量增强免疫能力最好。(3)不同地黄多糖组分的抗过敏活性。研究不同地黄多糖组分抑制透明质酸酶能力,活性大小顺序为RGP-4>RGP-3>RGP-2>RGP-5>RGP-6>RGPbioaerosol dispersion-1,RGP-4最高清除率为88.90±0.18%。六个地黄多糖组分对透明质酸酶抑制率均大于70%,地黄多糖具有较好的抗过敏活性。(4)不同地黄多糖组分的降血糖活性。测定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两个血糖指标。其中α-淀粉酶抑制率最好为RGP-3最高清除率为30.01±0.88%;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最好为RGP-6最高清除率为16.33±0.24%。地黄多糖的降血糖活性较差。
老年中晚期肝癌患者D-TACE治疗中血清标志物变化及疾病控制率(DCR)、局部有效率(ORR)研究
目的 CP-690550分析老年中晚期原发性肝癌(HCC)患者载药微球-肝动脉确认细节化疗栓塞(D-TACE)治疗中血清标志物变化及疾病控制率(DCR)、局部有效率(ORR)。方法 选non-medullary thyroid cancer定本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住院的26例老年中晚期HCC患者,以随机法将其分组(每组各13例),对比组给予碘化油经动脉化疗栓塞术(C-TACE)治疗,观察组给予D-TACE治疗,比较两组DCR、ORR、肝功能指标、血清肿瘤标志物、并发症总发生率、两年内生存率。结果 观察组DCR、ORR均高于对比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均高于对比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糖类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均低于对比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与对比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两年内生存率高于对比组(P<0.05)。结论 D-TACE与C-TACE在治疗老年中晚期HCC方面安全性相当,但D-TACE可有效提高DCR、ORR,改善肝功能,抑制血清肿瘤标志物释放,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
妊娠期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指南的质量评价
目的:对国内外妊娠期深静脉血栓形成(VTE)预防相关指南的质量进行评价,为临床妊娠期妇女VTE的管理提供循证证据。方法:检索专业学会网站、临床实践指南、医脉通网站等,检索时限为2011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1日。采用评价系统Ⅱ(AGREEⅡ)对纳入指南进行评价。结果:共纳入6篇指南,1篇共识;AGREEⅡ评价6个领域,清晰性(75.00%)得分最高,范围和目的(67.46%)得分次之,参与人员(47.89%)和应用性(33.33%)最低;指南总体推荐级别为2篇A级(推荐),分别为2018年美国血液病学会(ASH)和2020年昆士兰卫生组织(QLD)指南;2篇B级(修改后推荐),分别为2012年美国脑科医师学会(ACCP)和2015年英国皇家妇产科医师学会(RCOG)指南;3篇C级(不推荐),分别为2014年加拿大妇产科医生协会(SOGC)、2018年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ACOG)和2021年中国的指南。结论:现有的妊娠期妇女VTE预防指南总体质NSC 127716研究购买量参差不齐,参与人员与应用性方面需进一步提升,临床医生可以根据QLimmune-mediated adverse eventD指南VTE风险评分表进行评估,药物首选SCH772984核磁低分子肝素。
两性离子化纳米载药胶束的制备及其抗肿瘤性能研究
小分子化疗药物水溶性差、生物利用性低和毒副作用大等缺点给癌症病人的治疗过程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因此,能够有效缓解这些问题的纳米药物载体亟待研究。近年来,两性离子材料表现出优秀的生物相容性和抗蛋白质非特异性吸附性能,构建基于两性离子材料为亲水层的纳米药物载体将有利于缓解小分子化疗药物的缺点。本文基于两性离子材料改性的树状大分子和两性离子多肽(EK7)制备了两种纳米载药系统,并研究了其制备条件、形貌粒径、抗蛋白质非特异性吸附性能、药物释放和体内外抑瘤性能等。本文研究内容如下:(1)为解决小分子化疗药物靶向性低,易产生耐药性3-MA半抑制浓度等缺点。本文第2章对第二代聚丙烯亚胺树状大分子(G2 PPI)进行两性离子化改性,同时修饰疏水MC3性药物紫杉醇(PTX)和靶向肽c(RGDf C)合成了具有靶向基团的双亲性前药分子(PPIMPRC)。通过透析法制备PPIMPRC负载阿霉素(DOX)的纳米载药胶束(PPIMPRC-DOX)。PPIMPRC-DOX总载药量为32.45%,具有较高的载药量。此外,PPIMPRC-DOX的水动力学粒径为93.1 nm,同时PPIMPRC-DOX具备电荷翻转的能力。PPIMPRC-DOX在纤维蛋白原溶液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PPIMPRC-DOX相对于游离DOX具有更强的细胞毒性,以及在低p H的环境下具有更高的细胞摄取效率。(2)针对纳米药物载体合成步骤复杂的缺陷,本文第3章通过简单的点击反应将两性离子多肽(EK7)和丙烯酸十二烷基酯连接合成出具有p H响应的两亲性分子(EK-D),EK-D再通过物理包埋DOX制备出载药胶束(EK-D-DOX)。结果表明,EK-D-DOX在p H 7.4具有良好的水溶液稳定性和抗蛋白质非特异性吸附性能,然而EK-D-DOX在p H=5.5的条件下中会发生聚集,这有利于其在酸性条件下更容易被肿瘤细胞摄取。此外,EK-D-DOX在微酸环境下比在p H 7.4时,可以更多地释放DOX,在p H为5.5时DOX的积累释放量高达75.20%。更重要的是,EKMetal bioremediation-D-DOX相对于游离DOX具备更好的体内抑瘤效果,肿瘤抑制率为95.7%。EK-D-DOX比游离DOX不仅对正常组织具有更低的生物毒性,而且在小鼠体内具有更长的血液循环时间。
组织工程真皮联合烧伤疤瘢痕表皮移植在瘢痕整形中的应用
目的 研究组织工程真皮联合烧伤疤瘢痕表皮移植在瘢痕整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2017年7月-2021年7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科收治的65例烧伤瘢痕病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2例)与对照组(33例)。观察组应用脱细胞异体真皮联合瘢痕表皮移植治疗,对照组采用自体中厚皮片移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创面愈合率、创面收缩率、植皮成活率、二次手术率)、创面愈合时间、患者和观察者瘢痕评估量表(POSAS)评分bioceramic characterization、并发症、瘢痕增生程度。结果 两组创面愈合率、创面收缩率、植皮成活率、二次手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植皮区创面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供皮区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POSAS评分均有下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轻度增生率高于对照组,重度增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组织工程真皮联合烧伤瘢痕表皮移植在瘢痕整形中具有确切的效果,其植皮效果、瘢痕修复作用与自体中厚皮移植效果相Empagliflozin采购当,同时可避免供皮区瘢痕增生,缩短其愈合时间,且不增Angiogenesis抑制剂加并发症风险。
基于Andersen行为模型的晚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病人预立医疗照护计划接受度影响因素
目的:基于Andersen行为模型分析晚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病人对预立医疗照护计划(ACP)接受度的影响因素,为提升其ACP接受度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4月我院收治的晚期DLBCL病人531例为调查对象,按照倾向性因素、促成性因素、需求性因素、FG-4592健康行为4部分分析晚期DLBCH-223191配制CL病人对ACP接受度的影响因素。结果:531例晚期DLBCL病人ACP接受度得分为(62.24±12.34)分;倾向性因素中学历、与家人同居、与朋友或同事同居、有无宗教信仰,促成性因素中有无伴有其他慢性病、癌症分期、D型人格、生命质量、社会支持、家庭韧性、自然接受及死亡逃避,需求性因素中综合需求、未满足需求,健康行为中口服化疗药物依从性和自我管理均为晚期DLBCL病人ACP接受度的影响因素(P<0.05)。通过比较Andersen行为模型各维度,倾向性因素对晚期DLBCL病人ACP接受度影响最大,其次为健康行为,需求性Medicinal herb因素影响最小。结论:晚期DLBCL病人对ACP接受度受到人口学特征、疾病情况、心理特质和健康行为等因素的影响,医护人员应为其提供全面且个性化ACP服务方案,提高其对ACP的认知度和ACP的执行成功率。
肠道菌群影响CIRI小鼠神经元铁死亡参与认知功能损伤的机制研究
目的:明确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紊乱在脑缺血再灌注小鼠中的认知损伤作用,初步探讨菌群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在神经元铁死亡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首先,48只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通过简单随机法分为空白组(CON)、抗生素处理组(ABX)、脑缺血再灌注组(CIR)及抗生素+脑缺血再灌注组(ACIR),各组n=12。混合抗生素随饮水给予4周后采集小鼠粪便用于进行肠道微生物分析及代谢产物TMAO检测,随后采用双侧颈动脉夹闭进行手术造模。通过Longa评分在术后一天评估神经功能缺损并通过水迷宫、新物体识别试验于术后三天检测小鼠认知行为学功能。然后,另取48只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等分为空白组(CON)、脑缺血再灌注组(CIR)、TMAO腹腔注射+脑缺血再灌注组(TMAO)及塞来昔布腹腔注射+TMAO+脑缺血再灌注组(CELE)。TMAO术前1周给药,塞来昔布于术前3天给药,每天一次,分别持续1周。于术后第三天检测认知行为学,检测完毕立即处死小鼠,眼动脉取血,收集脑组织,分离海马标本。通过ELISA检测海马组织炎症因子IL-1β、IL-6及TNF-α;使用微量法检测海马组织MDA及GSH;应用WB检测PTGS2及GPX4蛋白表达量。结果:Longa评分显示脑缺血再灌注(CIR)将造成小鼠神经功能缺损(与CON组比,P<0.05),而抗生素的使用将会加剧这种损伤(与CON组比,P<0.01与CIR组比,P<0.05)。行为学结果进一步证实了CIR造成小鼠认知功能损伤,抗生素使用进一步加重认知功能损伤,与CON组比较,CIR组与ACIR组小鼠在水迷宫和新物体识别实验中显示出潜伏期增加、穿越平台次数和目标区域限停留时间降低、物体识别指数下降(P<0.01,P<0.01)。与CIR组比较与ACIR组小鼠显示出更长的潜伏期、更少的穿越平台次数和目标区域限停留时间、物体识别指数进一步降低(P<0.05)。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提示,抗生素的使用重塑了小鼠肠道的微生物组成、结构以及物种丰富度,显著降低了小鼠肠道微生物的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P<0.05),ABX组中显著增多的菌主要有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拟杆菌科(Bacteroidaceae)、坦纳菌科(Tannerellaceae),而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丰度显著下降(P<0.01)。ELISA结果显示,与CON组比较,ABX组、ACIR组小鼠术后血浆TMAO水平升高(P<0.01),与ABX组相比,ACIR组血浆TMAO进一步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一步的研究显示,与CIR组小鼠比较,TMAO组小鼠在CIR后在水迷宫及新物体识别实验中潜伏期增加、穿越平台次数和目标区域限停留时间降低、物体识别指数下降(P<0.05),这种认知损害在使用PTGS2抑制剂塞来昔布干预的CELE组中被逆转(P<0.05)。ELISA检测海马组织炎症因子显示,与CON组比较,CIR组、TMAO及CELE小鼠TNF-α、IL-1β、IL-6显著上升(P<0.01)。与CIR组比较,TMAO组TNF-α、IL-1β、IL-6进selleckchem Docetaxel一步升高(P<0.05)。与TMAO组相比CELE组中TNF-α、IL-1β、IL-6表达降低(P<0.01),与CIR组比较,CELE组小鼠海马TNF-α表达无显著差(P>0.05),IL-1β、IL-6水平显著降低(P<0.05)。上述结果说明,CIR造成海马炎症因子上调,TMAO加重炎症,但是可以被PTGS2抑制剂塞来昔布部分逆转。对铁死亡关键指标的检测显示,与CON组比较,CIR组、TMAO组小鼠海马组织GSH水平降低、MDA水平升高(P<0.01),CELE组小鼠海马GSH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MDA含量升高(P<0.01)。与CIR组比较,TMAO组小鼠海马GSH水平降低、MDA水平升高(P<0.01Erdafitinib细胞培养)。最后WB结果显示,与CON组HIV-related medical mistrust and PrEP比较,CIR组、TMAO组及CELE组小鼠海马PTGS2蛋白质表达上调,GPX4蛋白质表达下调(P<0.05)。与CIR组比较,TMAO组PTGS2表达上调,GPX4表达下调(P<0.05),CELE组PTGS2及GPX4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与TMAO组比较,CELE组PTGS2表达下调,GPX4表达上调(P<0.05)。上述结果说明,CIR可导致小鼠海马神经元铁死亡,TMAO加重海马铁死亡并可被PTGS2抑制剂塞来昔布部分逆转。结论:抗生素诱导肠道菌群失调,肠源性代谢产物TMAO通过PTGS2炎症通路促进神经元铁死亡加重CIRI后认知功能损伤,予以PTGS2抑制剂塞来昔布可减轻TMAO造成的认知功能损伤。
苦参碱通过抑制Notch1信号通路改善肝细胞癌索拉非尼耐药的研究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病理类型,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索拉非尼是第一个获批用于晚期HCC一线治疗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以延长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但只能延长3-5个月,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耐药性的产生。近年来,尽管索拉非尼与免疫治疗等联合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索拉非尼的耐药性,但不良副反应的叠加导致部分患者无法从中获益。因此,探索索拉非尼耐药预测标志物,筛选最佳获益人群,探索索拉非尼耐药潜在机制,开发联合用药新策略,对于改善晚期HCC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机体的炎症状态与肿瘤治疗反应密切相关。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ystemic inflammation response index,SIRI)是反应机体炎症状态的有效指标,对于预测肿瘤耐药性和生存预后越来越重要,但其在接受索拉非尼治疗的肝癌患者中的预测价值尚不清楚。Notch1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密切相关。在卵巢癌、乳腺癌的研究中还发现Notch1过表达会诱导上皮间充质BYL719体外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s,EMT),从而导致肿瘤细胞对细胞毒性药物产生耐药性。但Notch1信号通路是否参与了HCC索拉非尼耐药的形成尚不清楚。苦参碱(Matrine)是从苦参的根皮中提取分离得到的一种生物碱,能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逆转多药耐药。前期研究也发现苦参碱可以通过抑制Notch1信号通路预防HCC的发生,并减轻肝损害。那么苦参碱与索拉非尼联用能否发挥增效减毒的作用,以及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在本研究中,首先评估了SIRI对HCC患者索拉非尼耐药及生存预后的预测能力,以探索新的预测标志物。第二,比较索拉非尼耐药HCC细胞与亲代HCC细胞中Notch1信号通路激活情况,并通过阻断Notch1信号通路,观察NoMolecular Diagnosticstch1信号通路是否参与了索拉非尼耐药的发生。第三,评估苦参碱联合索拉非尼能否逆转索拉非尼耐药,并进行机制探索。最后,建立裸鼠肝癌异种移植瘤模型,进行体内验证。第一部分全身炎症反应指数预测肝细胞癌索拉非尼耐药及生存预后目的:探讨SIRI对接受索拉非尼治疗的HCC患者索拉非尼耐药和生存预后的预测价值,筛选预测索拉非尼耐药和生存预后的有效生物标志物。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接受索拉非尼单药和/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HCC患者352例。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IRI)通过血常规指标计算获得。通过ROC曲线确定最佳截断值。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确定独立预测因素。结果:1.基线高SIRI组患者的OS、PFS、ORR、DCR显著低于低SIRI组。治疗后SIRI升高组患者的OS、PFS明显减低。2.SIRI是PFS和OS的独立预测因素。3.高SIRI与肿瘤负荷高、肝脏储备能力差、一般体力状态差和疾病分期晚密切相关。4.SIRI与CD3+、CD4+和CD8+T细胞计数呈显著负相关。小结:SIRI是预测索拉非尼耐药和生存预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基线高SIRI和治疗后SIRI增高的患者更易发生索拉非尼耐药,预后不良。SIRI与淋巴细胞亚群密切相关,可用于无创评估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炎症反应,并预测索拉非尼治疗疗效。对于SIRI增高,易发生索拉非尼耐药的患者,需要提早采取其他干预措施以改善其预后。第二部分Notch1信号通路异常激活诱导EMT导致肝细胞癌索拉非尼耐药目的:探讨Notch1信号通路、EMT在HCC索拉非尼耐药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内在联系。方法:用索拉非尼处理亲代HepG2/Huh7细胞株,索拉非尼耐药的HepG2-SR/Huh7-SR细胞株以及Notch1信号通路被抑制的HepG2-SR/Huh7-SR细胞株。克隆形成实验、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转移及侵袭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RT-PCR、Western blotting及免疫荧光检测Notch1信号通路相关指标Notch1、Jagged1、Hes1及EMT相关指标E-cadherin、N-cadherin、VimeMicrobiology抑制剂ntin的m 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与HepG2/Huh7细胞株相比,索拉非尼对HepG2-SR/Huh7-SR细胞株增殖、侵袭、转移的抑制能力和促凋亡能力明显减弱。2.EMT相关指标检测显示,HepG2-SR/Huh7-SR细胞株中N-cadherin和Vimentin的水平较HepG2/Huh7细胞株明显升高,而E-cadherin的水平显著降低,耐药HCC细胞株表现出增强的EMT表型。3.Notch1信号通路相关指标检测显示,与HepG2/Huh7细胞株相比,HepG2-SR/Huh7-SR细胞株中Notch1、Jagged1和Hes1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Notch1信号通路在索拉非尼耐药HCC细胞中被激活。4.应用Notch1通路抑制剂阻断Notch1信号通路后,索拉非尼对HepG2-SR/Huh7-SR细胞株增殖、侵袭、转移的抑制能力及促凋亡作用显著增强。而且阻断Notch1信号通路成功逆转了耐药细胞的EMT表型,HepG2-SR/Huh7-SR细胞株中N-cadherin和Vimentin的水平下降,而E-cadherin的水平升高。小结:Notch1信号通路异常激活诱导EMT是肝细胞癌发生索拉非尼耐药的一个关键因素。抑制Notch1信号通路可以逆转EMT,增强索拉非尼耐药HCC细胞对索拉非尼治疗的敏感性。Notch1信号通路介导的索拉非尼耐药机制,有可能为HCC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第三部分苦参碱通过抑制Notch1信号通路逆转EMT改善肝细胞癌索拉非尼耐药目的:探讨苦参碱能否增加索拉非尼耐药HCC细胞对索拉非尼治疗的敏感性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用索拉非尼/苦参碱单药、苦参碱联合索拉非尼、苦参碱联合索拉非尼联合Notch1通路激活剂分别处理HepG2-SR/Huh7-SR细胞株。克隆形成实验、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不同治疗组细胞的增殖及侵袭转移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治疗组细胞周期和凋亡。RT-PCR、Western blotting及免疫荧光进一步检测索拉非尼单药组和联合治疗组Notch1信号通路相关指标Notch1、Jagged1、Hes1及EMT相关指标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的m 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与索拉非尼单药组相比,联合治疗组对HepG2-SR/Huh7-SR细胞增殖、侵袭、转移的抑制作用更强,促凋亡的作用也更明显。苦参碱与索拉非尼发挥协同抗肿瘤作用。2.EMT相关指标检测显示,与索拉非尼单药组相比,联合治疗组HepG2-SR/Huh7-SR细胞的N-cadherin和Vimentin水平明显降低,E-cadherin的水平显著增高,苦参碱联合索拉非尼逆转了索拉非尼耐药HCC细胞的EMT表型。3.Notch1信号通路相关指标检测显示,与索拉非尼单药组相比,联合治疗组HepG2-SR/Huh7-SR细胞的Notch1、Jagged1和Hes1的表达水平明显减低。苦参碱抑制了索拉非尼耐药HCC细胞内的Notch1信号通路。4.应用Notch1通路激活剂激活Notch1信号通路后,减弱了联合治疗对HepG2-SR/Huh7-SR细胞增殖、侵袭、转移的抑制作用及促凋亡作用,减弱了联合治疗对耐药HCC细胞EMT表型的逆转能力,协同抗肿瘤作用被削弱。小结:苦参碱与索拉非尼联合应用,能够有效增强耐药HCC细胞对索拉非尼治疗的敏感性,其机制与抑制Notch1信号通路,逆转耐药细胞EMT表型相关。第四部分苦参碱在肝细胞癌动物模型中通过抑制Notch1信号通路逆转EMT改善索拉非尼耐药目的:在体内探讨Notch1信号通路对EMT和索拉非尼耐药的影响,苦参碱对Notch1信号通路的作用,以及苦参碱与索拉非尼联合作用是否会获得与细胞水平相类似的协同抗肿瘤效应。方法:建立亲代株(HepG2)和耐药株(HepG2-SR)的裸鼠肝癌异种移植瘤模型。监测不同细胞株组(HepG2,HepG2-SR)、不同药物处理组(索拉非尼单药组,索拉非尼联合苦参碱组)的肿瘤体积及肿瘤重量,评估体内肿瘤增殖情况及不同治疗组抗肝细胞癌疗效。动态监测不同治疗组荷瘤小鼠的体重及肝功能变化评估其对药物的耐受性。HE染色分析组织病理学差异。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中EMT相关指标E-cadherin、N-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ting及RT-PCR法检测Notch1信号通路相关指标Notch1、Jagged1、Hes1的蛋白及m RNA的表达水平。结果:1.在相同浓度的索拉非尼作用下,HepG2-SR组荷瘤小鼠肿瘤体积及重量明显高于HepG2组。HE染色显示HepG2-SR组的肿瘤组织坏死面积明显少于HepG2组。HepG2-SR组的间充质表型标志物(N-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上皮表型标志物(E-cadherin)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HepG2-SR组Notch1信号通路标记物Notch1、Jagged1、Hes1的表达水平也明显升高。2.在HepG2-SR组荷瘤小鼠中,联合治疗组的肿瘤体积及重量明显低于索拉非尼单药组,HE染色显示联合治疗组的肿瘤组织坏死面积更大。与索拉非尼单药组相比,联合治疗组的间充质表型标志物(N-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水平降低,上皮表型标志物(E-cadherin)表达水平显著增高。而且,联合治疗组中Notch1、Jagged1、Hes1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索拉非尼单药组明显减低。3.在治疗期间没有观察到小鼠体重的显著降低,而且联合治疗对索拉非尼引起的肝损伤具有缓解作用。荷瘤小鼠对联合治疗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小结:本部分研究在体内进一步证实,Notch1信号通路异常激活诱导EMT是导致索拉非尼耐药产生的关键因素。苦参碱可以通过抑制Notch1信号通路逆转耐药细胞EMT表型改善索拉非尼耐药,且安全性良好,能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结论:SIRI是预测HCC患者索拉非尼耐药及生存预后的有效生物标志物,为接受以索拉非尼为基础治疗的HCC患者提供了令人满意的风险评估。Notch1信号通路异常激活诱导EMT是肝细胞癌发生索拉非尼耐药的一个关键因素。苦参碱与索拉非尼联合应用,能够通过抑制Notch1信号通路,逆转耐药细胞EMT表型,改善索拉非尼耐药性,缓解索拉非尼引起的肝损伤,安全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