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手术治疗前列腺增生并输尿管结石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探讨

目的 研究微创手术治疗前列腺增生(BPH)并输尿管结石(U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Colforsin分子量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BPH并UC患者10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创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症状改善时间、治疗前后排尿相关指标(IPSS评分、Qmax、PVR)、性功能(IIEF-5、CIPE评分)、生活质量(QOL评分),并统计观察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膀胱刺激、尿路梗阻及腰痛症状的改善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IPSS评分、PVRPF-07321332抑制剂均低于对照组,而Qmax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IIEF-5、CIPE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QOL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个月,研究组仅有1例患者出现尿道狭窄。结论 微创手Median survival time术治疗BPH并UC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症状,改善排尿情况,提升性功能,改善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高,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燕麦麸皮与红曲粉混合发酵产物的功能成分与理化特性研究

燕麦麸皮和红曲都是公认的具有降脂功能的食品原料。本研究利用燕麦麸皮与红曲粉混合进行发酵,分别selleckchem Lapatinib加入番茄、胡萝卜、青椒和山药,研究Mind-body medicine了不同添加物对发酵产物中CoQ10以及降脂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胡萝卜能够较均衡而有效的提高红曲燕麦麸皮产物的降脂功能成分。在此基础上,测定了燕麦麸皮红曲发酵前后的营养指标、分析了其水合特性、溶解度和吸水性等品质。以燕麦麸皮、红曲和胡萝卜混合发酵后产物中CoQ10、总莫纳可林K、总红曲色素、β-葡聚糖含量分别为5.41μg/g、4.04 mg/g、31.73、2.40%。发酵后产物中的淀粉含量显著下降(P<0.05),而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明显增加。红曲霉发酵可提升25℃冲泡时产物的溶解度指数,对吸水性指数和膨胀指数无影响。而在100℃冲泡时其水合特性均有明VX-661 molecular weight显下降。此外,色差测定的结果表明,红曲霉发酵可使混合物的L*值显著降低,但a*值和b*值显著升高(P<0.05)。

芪参益气滴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其血清组织蛋白酶S、血小板反应蛋白-1水平的影响

目的 研究芪参益气滴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PEG300hronic heart failure, CHF)患者的疗效及对其血清组织蛋白酶S(Cathepsin S,Cat S)、血小板反应蛋白-1(Thrombospondin, TSP-1)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6月期间在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CHF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芪参益气滴丸治疗,均治疗8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再入院率,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清Cat S水平、TSP-1水平、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E/A比值、心功能不全生命质量量表(Minnesota Living with Heart Failure Questionnaire, MLHFQ)、6 min步行测试(6-minute walk test, 6MWT)]改善情况、免疫能力(CD4~+、CD8~+、CD4~+/CD8~+比值)。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3.62%(44/47)明显高于对照组80.85%(38/47),差异有PD0325901使用方法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血清Cat S、TSP-1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心功能LVEF、E/A、6MWT较治疗前升高,MLHFQ评分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LVEF、E/A、6MWT高于对照组,MLHFQ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免疫功能CD4~+、CD4~+/CD8~+较治疗前升高,CD8~+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CD4~+、CD4~+/CD8~+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P<0.Steamed ginseng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心电图及肝肾功均无异常变化,且未见重大不良反应。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再入院率14.89%(7/47)低于对照组34.04%(1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芪参益气滴丸可以进一步提高CHF患者临床疗效,改善心功能,提高免疫能力,并降低再入院率。

MYB11调控二穗短柄草开花的功能和机制解析

开花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的重要过程。植物开花过程受到环境和内源因素等多重影响,因此植物进化出一系列分子机制调控开花时间。适宜的开花时间有利于植物繁殖后代,对于作物而言,开花过程与作物产量息息相关。小麦作为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解析其开花机制有利于人们更好的调控开花时间,规避自然灾害从而提高作物产量。mutualist-mediated effects然而小麦基因组庞大复杂,生长周期时间长,加大了研究难度。二穗短柄草与小麦同属温带禾本科植物,其基因组小,生长周期短,是研究小麦的模式植物。本研究以二穗短柄草为主要实验材料,MYB转录因子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光周期AZD6738途径调控温带禾本科植物开花的分子机制,取得的研究结果如下:1.MYB11具有节律表达模式且长日照下负调控开花通过q RT-PCR,发现MYB11在长日照下高水平表达,随着光照时间增加表达量逐渐积累,在ZT16(Zeitgeber time 16)出现表达峰值,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并且其表达水平依赖于光敏色素PHYC。在二穗短柄草myb11突变体中观察开花表型,发现其在长日照下出现极早花表型,短日照下则开花时间无明显差异;长日照条件下,开花途径关键基因CO1(CONSTANT1)、FT1(FLOWERING LOCUS T1)、FUL2(FRUITFULL2)和VRN1(VERNALIZATION1)在myb11突变体中表达量均显著高于野生型。此外,FT1启动子上存在多个MYB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烟草瞬时表达实验结果显示MYB11Etoposide通过P_C结构域结合并抑制FT1启动子活性,从而实现负调控开花。2.MYB11参与调控类黄酮合成通过与拟南芥R2R3-MYB构建系统进化树,发现MYB11属于SG7亚组,且在二穗短柄草中仅存在单一拷贝;转录组分析发现,与野生型相比,myb11突变体参与光合作用和代谢过程中的多个基因表达水平发生显著变化;利用q RTPCR检测发现,类黄酮合成相关基因PAL1(Phenylalanine anunonialyase 1)、TT4(TRANSPARENT TESTA 4)、CHI(Chaleone isomerase)表达水平较野生型显著下调,表明MYB11可能是参与类黄酮合成调控的重要因子。3.小麦MYB11在营养组织中高水平表达通过蛋白序列比对,在小麦数据库IWGSC中获得了10个二穗短柄草MYB11的同源基因,其中3个基因(Traes CS4A02G118400、Traes CS4B02G186000、Traes CS4D02G187100)序列与短柄草MYB11最为相近,为其直系同源基因。时空表达分析发现它们在小麦生长过程的苗期和分蘖期大量表达,猜测其可能对于小麦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时期的转变过程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综上,本研究在二穗短柄草中发现了一个受光周期调控表达R2R3-MYB转录因子MYB11,并初步阐明了其在光周期开花途径和类黄酮合成中的作用,同时在小麦中鉴定了MYB11的同源基因并进行了时空表达分析。这些研究结果不仅可为解析小麦光周期开花调控途径提供新思路,也可为小麦抽穗期农艺性状改良提供启示。

基于生物信息学挖掘铁死亡相关基因构建食管癌生存预后模型

目的:构建食管癌铁死亡生存预JNJ-42756493后模型,探究风险评分对肿瘤免疫微环境影响。方法:GEO数据库与FerrDb数据库筛选铁死亡相关差异基因,功能富集分析确定生物学功能;TCGA-ESCA数据作为验证集,结合表达谱数据和临床数据,由单因素COX回归、多因素COX回归构建食管癌铁死亡预后模型;计算预后模型1、3、5年的曲线下面积(AUC);评估风险评分对肿瘤免疫微环境影响;结合临床指标,建立铁死亡预后Nomogram列线图,预测总生存期。结果:铁死亡相关差异基因参与免疫调节信号通路,单因素COX回归SB431542核磁分析,多因素COX回归筛选3个独立预后因子;预后模型1、3、5年依赖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1、0.67、0.63;在免疫调节方面,高风险组患者表现出更明显免疫抑制状态;Nomogram列线图的C-index为0.744,而风险评分system immunology对模型贡献最大。结论:铁死亡信号途径参与食管癌免疫微环境调节,风险评分影响ESCA中细胞比例及免疫治疗效果,改变患者生存预后,可为食管癌免疫治疗个性化用药提供参考。

高表达分泌颗粒蛋白Ⅱ增加结直肠癌细胞对奥沙利铂的耐药性

目的 探究分泌颗粒蛋白Ⅱ(SCG2)在结直肠癌(CRC)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并分析其对奥沙利铂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通过对组织芯片(包括96个癌组织和84个癌旁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RC患者癌组织及配对癌旁组织中SCG2的表达量并分析SCG2表达量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进一步采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等方法检测化疗药物奥沙利铂(Oxa)处理结直肠癌细胞系后的SCG2的表达水平。利用CRISPR/Cas9技术建立SCG2敲除(SCG2-KO)的DLD1细胞株,采用CCK-8实验检测SCG2对药物敏感性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和qPCR实验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最后,用高浓度奥沙利铂持续处理DLD1细胞构建了对奥沙利铂耐药的DLD1细胞株,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耐药株的SCG2的表达水平。结果 相较于癌旁组织,癌组织中SCG2表达量更高(P<0.0001),且更高的肿瘤N分期和临床分期患者结直肠癌组织SCG2阳性表达率更高。奥沙利铂处理结直肠癌细胞系oncology staff可以显著增加其SCG2的表达LXH254量(P<0.05)。反过来,敲除SCG2降低了DLD1细胞对于奥沙利铂的药物敏感性(P<0.05)。机制研究发现SCG2敲除后凋亡相关分子表达量上调。并且,相较于亲本细胞株,SCG2在奥沙利铂耐药的DLD1细胞株(DLD1-OXAR)中显著高表达(P<0.05)。结论 SCG2是一个结直肠癌的危险性基因,且能够降低结直肠癌患者对奥沙利铂化疗药物的敏感selleck性。

高表达分泌颗粒蛋白Ⅱ增加结直肠癌细胞对奥沙利铂的耐药性

目的 探究分泌颗粒蛋白Ⅱ(SCG2)在结直肠癌(CRC)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并分析其对奥沙利铂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通过对组织芯片(包括96个癌组织和84个癌旁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RC患者癌组织及配对癌旁组织中SCG2的表达量并分析SCG2表达量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进一步采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等方法检测化疗药物奥沙利铂(Oxa)处理结直肠癌细胞系后的SCG2的表达水平。利用CRISPR/Cas9技术建立SCG2敲除(SCG2-KO)的DLD1细胞株,采用CCK-8实验检测SCG2对药物敏感性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和qPCR实验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最后,用高浓度奥沙利铂持续处理DLD1细胞构建了对奥沙利铂耐药的DLD1细胞株,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耐药株的SCG2的表达水平。结果 相较于癌旁组织,癌组织中SCG2表达量更高(P<0.0001),且更高的肿瘤N分期和临床分期患者结直肠癌组织SCG2阳性表达率更高。奥沙利铂处理结直肠癌细胞系oncology staff可以显著增加其SCG2的表达LXH254量(P<0.05)。反过来,敲除SCG2降低了DLD1细胞对于奥沙利铂的药物敏感性(P<0.05)。机制研究发现SCG2敲除后凋亡相关分子表达量上调。并且,相较于亲本细胞株,SCG2在奥沙利铂耐药的DLD1细胞株(DLD1-OXAR)中显著高表达(P<0.05)。结论 SCG2是一个结直肠癌的危险性基因,且能够降低结直肠癌患者对奥沙利铂化疗药物的敏感selleck性。

骨化三醇对脊柱结核患者病灶破骨细胞及骨密度的影响研究

目的本研究拟探讨骨化三醇对脊柱结核患者病灶破骨细胞及骨密度的影响。方法根据纳入标准、排除标准,选取202selleckchem JQ10年9月至2022年12月就诊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门诊,明确诊断为脊柱结核的患者共41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1例,实验组20例。对照组术前口服异烟肼(Isoniazid,H)300mg/d、利福平(Rifampicin,R)450mg/d、吡嗪酰胺(Prazinamid,Z)750mg/d、乙胺丁醇(Ethambutol,E)750mg/d,即HRZE化疗方案治疗4周;实验组术前按照HRZE四联抗结核药联合骨化三醇(Calcitriol,1,25(OH)_2D_3)0.25μg 2次/d的化疗方案治疗4周。口服药物4周后进行手术治疗,手术由同一组外科医生完成。所行手术方式为结核病灶彻底清除、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前后联合入路完成,后路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椎管减压、植骨融合)。术中infectious organisms收集两组患者的病灶内空洞周围约0.5cm的活骨组织。获取的骨组织标本经福尔马林组织液固定、EDTA脱钙液脱钙、乙醇梯度脱水、二甲苯透明、石蜡包埋等步骤后,制成厚度为4μm的组织切片。通过TRAP染色法观察并记录病灶骨组织中的破骨细胞总数及成熟破骨细胞数目。通过CT扫描仪测量术前、术后1月、术后3月患椎CT值的变化来判断患椎BMD的改变,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实验组患椎病灶内的破骨细胞总数为7.95±1.85个,低于对照组8.24±2.12个,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椎病灶内的成熟破骨细胞数目为2.15±0.59个,低于对照组2.86±1.10个,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患椎术前CT值为285.65±69.48 HU,高于对照组232.43±76.46 HU,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患椎术后1月、术后3月的CT值分别为316.85±79.86 HU和345.15±78.83 HU,均高于对照组271.81±81.55 HU和317.95±79.07 HU,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结核患者口服适量的骨化三醇,可以在一定程度Lapatinib临床试验上抑制病灶内的破骨细胞分化和成熟并可提高患椎的骨密度,有助于患者病变的治疗,这为骨化三醇用于临床上辅助治疗脊柱结核提供了理论依据。

肿瘤坏死因子α对骨组织细胞的调节

背景:肿瘤坏死因子α是一种作用广泛的炎性细胞因子,在机体的免疫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目前的研究认为,肿瘤坏死因子α对多种骨组织细胞具有显著的生物学效应。目的:总结肿瘤坏死因子α在成骨及破骨细胞中的表达及作用途径,以进一步阐明肿瘤坏死因子α对骨组织细胞的调控作用。方法:检索截至2023年3月的PubMed及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selleck,中文检索词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成骨细胞,破骨细胞,骨细胞,骨祖细胞”;英文检索词包括“TNF-α,osteoblast,osteoclast,osteocyte,osteoprogenitor cell”,并根据研究需要确立相应的标准,对最终所得文献进行筛选,最终纳入77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1)肿瘤坏死因子α参与调控了骨祖细胞的募集、增殖与分化,但在特定环境下导致骨祖细胞剥离及死亡。同时通过分泌酶类直接或间接参与骨质吸收。(2)肿瘤坏死因子α能够通过激活破骨系细胞中相关信号通路,提高环境中炎性因子水平,或在特定环境下直接诱导破骨细胞生成。(3)肿瘤坏死因子α可通过激活核转录因子κB信号通路,抑制RUNX2和Osterix等转录Primers and Probes因子的表达从而抑制成骨分化并诱导成骨细胞的凋亡和坏死性凋亡。(4)肿瘤坏死因子α通过激活骨细胞中核转录因子κB信号通路,诱导RANKL、SOST及DKK1等细胞因子抑制成骨促进破骨,同MK-1775 IC50时增强骨细胞的凋亡,以及凋亡骨组织周围的骨吸收。(5)综合而言,肿瘤坏死因子α在骨组织中的效应以抑制成骨、促进破骨为主,肿瘤坏死因子α在骨组织细胞中实现生物效应通常依赖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及核转录因子κB信号通路的激活。(6)未来的研究中肿瘤坏死因子α与骨组织周围其他组织细胞类型的交互以及在骨免疫调控中的作用仍值得关注。

基于PI3K/Akt通路探讨橄榄苦苷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橄榄苦苷(Oleuropein) 是油橄榄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强大的抗氧化和清除氧自由基作用。早在2004年意大利那不勒斯第二大学医学院Manna[selleck化学51] 报道橄榄苦苷对由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离体心脏氧化性心肌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该研究针对作为橄榄油中可食用抗氧化剂的橄榄苦苷,探讨其对离体大鼠心肌的潜在保护作用。心脏在经过30min的全心缺血后行再灌注,间隔不同的时间采集冠脉灌流液并测定肌酸激酶以及还原型和氧化型谷胱甘肽的水平。另外,通过测定心肌中硫代巴比妥酸代谢产物的水平评估脂质过氧化的范围。该研究首次证实橄榄苦苷对急性心肌梗死有直接的心肌保护作用,并提示这一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抗氧化特性有关。②研究目的与意义通过体内外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揭示橄榄苦苷通过靶向PI3K/Akt信号通路发挥心肌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评价橄榄苦苷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保护作用,并从抗氧自由基和抑制心肌细胞凋亡两个方向对其机制进行探讨,这将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候选药物。③主要论点与论据主要论点:橄榄苦苷具有强大的抗氧化和清除氧自由基作用,对由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离体心脏氧化性心肌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主要论据:(1)橄榄苦苷预处理能够通过激活PI3K/Akt通路明显降低心肌细胞凋亡;(2)橄榄苦苷对缺血/再灌注损伤乳鼠心肌细胞存活率具有促进作用;(3)橄榄苦苷可以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乳鼠心肌细胞内ROS水平。④创见与创新橄榄苦苷(Oleuropein) 是油橄榄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强大的抗氧化和清除氧自由基作用。早在200avian immune response4年意大利那不勒斯第二大学医学院Manna[51] 报道橄榄苦苷对由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离体心脏氧化性心肌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该研究针对作为橄榄油中可食用抗氧化剂的橄榄苦苷,探讨其对离体大鼠心肌的潜在保护作用。心脏在经过30min的全心缺血后行再灌注,间隔不同的时间采集冠脉灌流液并测定肌酸激酶以及还原型和氧化型谷胱甘肽的水平。另外,通过测定心肌中硫代巴比妥酸代谢产物的水平评估脂质过氧化的范围。该研究首次证实橄榄苦苷对急性心肌梗死有直接的心肌保护作用,并提示这一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抗氧化特性有关。另外,该研究进一步证实橄榄油对冠状动脉疾病的预防作用主要selleckchem GSK1120212与橄榄苦苷及其代谢产物有关这一假设,结合既往已证实的橄榄多酚的抗血栓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该研究认为橄榄苦苷有望参与冠状动脉疾病,甚至包括心脏移植在内的心脏外科手术患者的药物治疗。但此后一直未有学者进行在体实验研究,也没有对其作用机制进行进一步研究。因此,本研究拟通过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和原代培养乳鼠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评价橄榄苦苷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保护作用,并从抗氧自由基和抑制心肌细胞凋亡两个方向对其机制进行探讨。因此,本能课题在研究内容及思路上均具有创新新性。⑤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本研究针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是缺血性心脏病临床治疗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药理性预适应是一种可有效保护心肌的预适应措施。橄榄苦苷具有抗氧化活性。力求结合干甘肃省中医药产业特色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主要致力于结合中药材料或成分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揭示其作用,通过动物和细胞模型,研究了橄榄苦苷对原代乳鼠心肌细胞MIRI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从分子蛋白或基因水平初步阐述了橄榄苦苷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在心肌保护中发挥作用。揭示橄榄苦苷通过靶向PI3K/Akt信号通路发挥心肌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为橄榄苦苷用于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为将来新药研发和实现成果转化奠定基础。该研究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推广应用的前景。⑥历年获奖情况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