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VEGF、TK-1和T淋巴细胞亚群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病发生和进展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可溶性胸苷激酶-1(TK-1)和T淋巴细胞亚群与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肝病的发生和进展的关系。方法:选择HBV相关性肝病病人188例,其中单纯乙型肝炎(乙肝)52例,肝纤维化40例,肝硬化56例,肝癌40例。另选择3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PCR法检测HBV-DNA负荷量,常规生化法检测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Entinostat供应商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ELISA法检测VEGF和TK-1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百分比和CD4~+/CD8~+。结果:单纯乙肝组、肝纤维化组、肝硬化组、肝癌组的HBV-DNA负荷量及ALT、AST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组、genetic rewiring肝硬化组、肝纤维化组、单纯乙肝组、对照组VEGF和TK-1、CD4~+/CD8~+水平逐渐降低;各组CD3~+、CD4~+和CD8~+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相关性肝病病人血清中VEGF与TK-1呈明显正相关关系(r=0.745,P<0.01),VEGF与CD4~+/CD8~+呈明显负相关关系(r=-0.217,P<0.01),TK-1与CD4~+/CD8~+呈明显负相关关系(r=-0.208,Pselleck化学<0.01)。结论:HBV相关性肝病病人血清中VEGF、TK-1和CD4~+/CD8~+水平与疾病的发生和进展相关,VEGF和TK-1表达升高、CD4~+/CD8~+下降可能参与了乙肝、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和进展。

NPWT联合灌洗系统治疗Wagner 3~5级糖尿病足合并感染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目的 对比分析应用创面负压治疗(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 NPWT)联RAD001合灌洗系统治疗Wagner 3~5级糖尿病足合并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biosourced materials分析2016年1月–2020年1月,我GSK J4使用方法科收治的100例Wagner分级为3~5级糖尿病足伴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分为联合治疗组(NPWT联合灌洗系统)和单一治疗组(仅使用NPWT)。观察患者创面感染细菌类型、创面细菌培养转阴的时间、血中炎症指标的情况(包括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收集住院期间首次手术术前等待时间、住院期间手术次数、住院时间、NPWT使用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以及出院后患者在院外抗生素使用时间、最终创面愈合比率、创面最终愈合时间以及创面远期并发症(包括伤口裂开、新溃疡产生、感染复发、再入院、再手术,截肢)。结果 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病程、损伤侧别、病损大小、合并疾病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样在创面细菌种属及比率方面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创面细菌培养转阴时间方面,联合治疗组优于单一治疗组(P<0.05)。在血中炎症指标中,除了联合组的C反应蛋白在术后一周时间点较单一组下降更明显外(P<0.05),余指标中两组无明显差异。尽管在住院期间手术次数、住院时间、NPWT使用时间、创面闭合时间方面,联合治疗组的指标均低于单一治疗组(P<0.05),但在远期创面并发症方面,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NPWT联合灌洗系统治疗Wagner3~5级糖尿病足合并感染,可以有效早期控制创面感染,减少创面细菌培养转阴的时间。同时刺激创面肉芽生长,早期有效覆盖创面。

川芎-赤芍药对干预心肌梗死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复合模型的circRNA/lncRNA表达谱研究

探索川芎-赤芍药对(ChuanNLRP3-mediated pyroptosisXiong-ChiShao herb pair, CX-CS)对心肌梗死合并动脉粥样硬化(myocardial infarction-atherosclerosis, MI-AS)小鼠复合模型的干预作用,并探讨其对缺血心肌、主动脉组织环状RNA(circular RNA, circRNA)/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表达谱的影响。将60只雄性ApoE~(-/-)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CX-CS高(7.8 g·kg~(-1))、中(3.9 g·kg~(-1))、低(1.95 g·kg~(-1))剂量组,阳性药组(美托洛尔26 mg·kg~(-1),辛伐他汀5.2 mg·kg~(-1)),每组12只。假手术组采用雄性C57BL/6J小鼠。模型组及药物干预组给予高脂喂养10周后进行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术,术后继续给予高脂饲料2周,建立MI-AS模型。假手术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手术时只穿线不接扎。药物干预组于高脂喂养第9周起给予CX-CS、阳性药灌胃4周,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给药结束后取CX-CS中剂量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心脏和主动脉组织行全转录组测序。结果发现,CX-CS高、中剂量组小鼠心功能显著改善、心肌纤维化面积缩小,CX-CS中剂量组斑块面积显著减小。CX-CS处理可逆转主动脉AS模型的circRNA_07227、circRNA_11464以及心脏MI模型的circRDibutyryl-cAMP molecular weightNA_11505等circRNA的表达。主动脉CX-CS(ACC)组与主动脉模型(AM)组间的差异circRNA主要富集在脂质合成、代谢及转运、炎症、血管新生等过程。心脏CX-CS(HCC)组与模型(HM)组间差异circRNA主要富集在血管新生、血压调节等过程。CX-CS处理可逆转主动脉AS模型的ENSMUST00000162209以及心脏MI模型的TCONS_00002123等lncRNA表达变化。ACC组与AM组间的差异lncRNA主要富集在脂质代谢、血管新生、自噬、凋亡、铁死亡等过程。HCC组与HM组间差异lncRNA主要富集在血管新生、自噬、铁死亡等过程。综上,CX-CS可调控多种circRNA及lncRNA的表达,其干预冠心病的机制可能与调控缺血心肌血管新Bafilomycin A1溶解度生、炎症以及AS主动脉的脂质代谢及转运、炎症、血管新生等过程有关。

MiR-20a靶向调控MICA对乳腺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及IFN-γ和TNF-α的影响

目的 探究miR-20a靶向调控肿瘤细胞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链相关分子A(MICA)对乳腺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及干扰素-γ(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 将乳腺癌细胞MCF-7通过转染分为对照组、miR-20a mimics组、miR-20a inhibitor组。RT-qPCR检测miR-20a的表达,分别对各组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及凋亡情况进行检测,测定IFN-γ和TNF-α水平。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来验证miR-20a与MICA的靶向关系。Western blot检测MICA蛋白的表达。结果 MiR-20a mimics组细胞的miR-20a水平、增殖和侵袭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细胞凋亡率、MICA蛋白、IFN-γ和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miR-20a inhibitor组细胞的miR-2更多0a水平、增殖和侵袭能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LGK-974半抑制浓度<0.05),细胞凋亡率、MICA蛋白、IFN-γ和TNF-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结果显示,miR-20a和MIConcology staffA之间存在靶向结合。结论 MiR-20a可能通过靶向MICA蛋白促进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并抑制IFN-γ和TNF-α的表达。

B细胞连接蛋白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和转移作用的影响

目的 探讨B细胞连接蛋白(BLNK)通过抑制P53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和转移作用的影响。方法 采用CCK-8检测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细胞增殖能力,采用细胞划痕实验检测MCF-7细胞划痕愈合能力,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MCF-7细胞迁移能力,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P53、Cleaved-caspase 9、Apaf-1和Bax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BLNK组24、48、72、96 h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高于空白组(P均<0.05);BLNK沉默组24、48、72、96 h的细胞增殖能力显著低于空白组和BLNK组(P均<0.05);BLNK组24 h的细胞划痕愈合能力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BLNK沉默组24 h的细胞划痕愈合能力低于空白组和BLNK组(P均<0.05);BLNK组的细胞迁移能力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BLNK沉默组的细胞迁移能力显著低于空白组和BLNK组(P均<0.05);BLNK组的P53、Cleaved-caspase 9、Apaf-1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BLNK沉默组的P53、Cleaved-caspase 9、Apaf-1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空白组和BLNK组(P均<0.05寻找更多);BCompound C浓度LNK组Bax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BLNK沉默组Bax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空白组和BLNK组(P均<0.05)。结论 过表达BLNK可以抑制P53的表达水平而促进乳腺癌细胞增殖Proteomic Tools和转移。

妊娠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及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其不良妊娠结局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选择2016年9月至2021年9月万宁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妊娠期SLE患者362例,采用随机抽样法按照7∶3的比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配至独立训练集(n=254)与独立测试集(n=108)。将独立训练集中的254例妊娠期SLE患者分为训练集妊娠结局不良组(n=56)与训练集妊娠结局良好组(n=198),对其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妊娠期SLE患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在独立训练集与独立测试集中,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决策曲线对列线图进行交叉验证。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研究列线图评分与各临床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训练集妊娠结局不良组有肺动脉高压、凝血功能异常、肝功能不全、狼疮性肾炎、心功能不全、子痫前期、肾功能不全、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下降、补体下降、蛋白尿>0.5g/24h、抗dsDNA抗体(+)、抗SSB抗体(+)、抗SSA抗体(+)、抗Sm抗体(3-MA核磁+)、β2糖蛋白(+)、ANA(+)、妊娠期间治疗(使用羟氯喹、环孢素、免疫抑制剂)、雷诺现象的占比,以及SLEDAI评分均高于训练集妊娠结局良好组(χ~2=4.196~88.082、t=11.619,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狼疮性肾炎、子痫前期、血小板减少、补体下降、雷诺现象、SLEDAI评分均是影响妊娠期SLE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Waldχ~2=4.173~27.411,P<0.05)。在独立训练集中,列线图模型达到了较高的区分度,曲线下面积(AUC)为0.887(95%CI:0.835~0.939);在独立测试集中,列线图模型同样具有较高的区分度,AUC为0.846(95%CI:0.812~0.875),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准确度。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χ~2=7.178,P=0.518。列线图评分与SLEDAI评分、狼疮性肾炎、血小板减少、补体下降、子痫前期、雷诺现象均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479、0.312、0.263、0.214,0.201、0.190CP-456773核磁,P<0.05)。结论 狼疮性肾炎、子痫前期、血小板减少、补体下降、雷诺现象、SLEDmethylomic biomarkerAI评分均是影响妊娠期SLE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据此构建高精度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准确度,为妊娠期SLE患者预防该类风险提供了一项临床可用的预测工具。

干燥综合征患者抗SSA/SSB抗体及IgG与唇腺活检病理的关系

目的 探讨干燥综合征(SS)患者抗SSA抗domestic family clusters infections体、抗SSB抗体及IgG与唇腺活检病理(LSGB)的关系。方法 选取85例疑似S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取唇腺组织行病理检查,根据LSGB结果分为寻找更多阳性组(LSGB≥3级,n=53)和阴性组(LSGB <3级,n=32),比较两组患者唇腺组织学变化、血清抗SSA抗体、抗SSB抗体及IgG表达;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LSGB与抗SSA抗体、抗SSB抗体、IgG的关系;LSGB阳性组患者根据唇腺病理损伤程度分为轻度组(n=23)和重度组(n=30),比较两组患者抗SSA抗体、抗SSB抗体及IgG水平,采用Spearman法分析抗SSA抗体、抗SSB抗体、IgG与唇腺损伤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85例疑似SS患者LSGB阳性53例,且轻度共23例(43.40%)、重度共30例(56.60%);所有疑似SS患者抗SSA抗体、抗SSB抗体、IgG比较,阳性组>阴性组,差异selleck产品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抗SSA抗体、抗SSB抗体及IgG升高会对唇腺病理损伤产生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重度组SS患者抗SSA抗体、抗SSB抗体及IgGg/L比较,轻度组<重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抗SSA抗体、抗SSB抗体及IgG与唇腺损伤病理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567、0.559、0.516,P<0.05)。结论 SS患者的唇腺病理损伤程度与抗SSA抗体、抗SSB抗体及IgG水平相关。

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异质性耐药的研究

目的·探究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的异质性耐药机制。方法·通过圆盘扩散法对临床分离鉴定的铜绿假单胞菌(n=227)的环丙沙星异质性耐药进行初筛,同时根据抑菌圈直径对这些菌株的耐药性进行划分。通过selleck LXH254无抗生素条件下连续传代后测定敏感性来判断异质性耐药菌株的稳定性。利用群体谱型分析法(population analysis profiling,PAP)对初筛结果进行验证。通过全基因测序分析异质性耐药的产生机制,最后测定比较不同突变类型的耐药亚群对不同抗生素敏感性的影响。结果·在圆盘扩散法中,227株临床菌株中有142株(62.6%)对环丙沙星表现为敏感,26株(11.5%)表现为中介,59株(26.0%)表现为耐药。该方法筛选得到18株潜在异质性耐药菌株,其中11株经PAP及稳定性检测后确定为稳定异质性耐药菌。随机挑选的18株初筛鉴定为非异质性耐药的菌株中,有3株经PAP鉴定为异质性耐药菌株。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发现11株耐药亚群中,有8株发生mexS突变,2株发生gyrA突变;除此之外,基因fleQ、PA263Medicine storage2和PAKAF_02255均分别在1株菌株中发生突变。mexS与gyrA这2类突变型均导致莫西沙星耐药,部分mexS突变株同时对氯霉素与亚胺培南耐药。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的异质性耐药率为4.8%(11/227)。圆盘扩散法作为铜绿假单胞菌异质性耐药筛选方法灵敏度较低,存在一定假阴性率。mexS突变是耐药LY2157299临床试验亚群中最常见的突变类型,该突变可能通过使外排泵MexEF-OprN过表达来介导对环丙沙星在内的多种抗生素耐药。

2017—2019年北京市海淀区感染性腹泻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2017—2019年北京市海淀区感染性腹泻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点、病原体分布和耐药性情况,为感染性腹泻的防控和临床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2017—2019年北京市海淀区哨点医院肠道门诊患者便样本,收集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采用分离培养法鉴定病原菌及检测其耐药谱,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相关病毒。结果 1 010份监测样本中,细菌阳性251份,阳性率为24.85%,主要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占54.18%(136份),沙门菌占17.53%(44份),副溶血性弧菌占16.33%(41份)。其中355份监测样本中,病毒阳性112份,阳性率为31.55%,主要selleck HPLC为诺如病毒,占65.18%(73份);轮状病毒占25.00%(28份)。细菌性腹泻主要发生在夏季,病毒性腹泻常流行于冬春季。发热、便红细胞、白细胞升高为细菌性腹泻患者的临床特征,而恶心、呕吐在病毒性腹泻患者中较多出现。药敏试验显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沙门菌均对氨苄西林耐药,对头孢他啶、亚胺培南、头孢西丁、庆大霉素较敏cancer-immunity cycle感,耐药率分别为86.76%、88.64%,其中多重耐药菌率分别为87.50%、77.27%。结论 2017—2019年北京市海淀区感染性腹泻有明显的Fulvestrant分子式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应有针对性地加强防控。不同病原菌的耐药性不同,应加强监测,为临床用药予以指导。

基于模拟膀胱动态模型的导尿管源性ESBLs大肠埃希菌生物膜形成和细菌耐药性分析

目的 基于selleck激酶抑制剂模拟膀胱细菌生物膜动态模型,观察导尿管相关性ESBLsselleck合成大肠埃希菌生物膜形成和细菌耐药性分析。方法 实验菌株共46例,标准菌株ATCC25922(E0)做质控。梅里埃VITEK2.0微生物分析仪鉴定,并做11种抗生素的药敏试验。静态孵育12孔板结晶紫染色法测定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构建膀胱细菌生物膜动态孵育系统,结晶紫染色结合光学显微镜,测定细菌生物膜的生长特点。比较多组间生物膜形成平均OD值、生物膜不同表型(阴性或阳性)的耐药率。结果 实验菌株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和替加环素敏感率100%(46/46),对其余抗生素呈现不同程度耐药。静态模型生物膜阳性率89.13%(41/46),生物膜阴性率10.87%(5/46)。动态模型生物膜阳性率95.65%(44/46),生物膜阴性率4.35%(2/46)。动态模型BF阳性株平均OD值显著高于静态模型(P<0.05)。生物膜不同表型对34种抗生素耐药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doptive T-cell immunotherapy0.05)。结论 ESBLs大肠埃希菌具备生物膜形成能力,生物膜不同表型的耐药性不存在差异;体外动态模拟膀胱细菌生物膜模型可以实现持续感染模拟尿动态培养,并显著促进细菌生物膜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