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期乳腺癌患者中医证候分型特点及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IA期乳腺癌患者中医证候分型特点及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IA期乳腺癌患者100例,分析其中医证候分型特点,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其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IA期乳腺癌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型中痰毒蕴结占比最大。IA期乳腺癌患者Gut dysbiosis5年随访期间共有2例死亡,有21例发生复发/转移。其中,IA期乳腺癌患者中组织学分级为Ⅲ级者5年PFS为56.76%,低于组织学分级Ⅰ级(100.00%)、Ⅱ级(92.16%)者;有淋巴脉管癌栓者5年PFS为61.22%,低于无淋巴脉管癌栓者(96.08%);Ki-67高表达者5年PFS为7获悉更多2.06%,低于Ki-67低表达者(93.75%);临床分期为T_(1mic)~T_(1a)期者5年PFS为100.00%,高于临床分期为T_(1b)期(75.00%)、T_(1c)期(7Tofacitinib分子量2.00%)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组织学分级为Ⅲ级、Ki-67高表达、临床分期为T1b、T1c期为影响IA期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IA期乳腺癌患者以痰毒蕴结型占比最高,且组织学分级、Ki-67表达水平、临床分期均会影响患者预后,临床可据其予以有效的中西医干预措施以改善患者预后。

妥卡替尼的合成

以2-氨基-4-氯吡啶为起始原料,经过缩合、取代、环合、乌尔曼反应和水合肼还原硝基5步反应得到中间体4-([1,2,4]三唑并[1,5-a]吡啶-7-氧基)-3-甲基苯胺(Ⅷ)。2-氨基-5-硝基苯腈先与N,N-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缩醛(DMF-DMA)缩合,再与4-([1,2,4]三唑并[1,5-a]吡啶-7-氧基)-3-甲基苯胺环合得到N-[3-甲基-4-([1,2,4]三唑并[1,5-a]吡啶-7-氧基)苯基]-6-硝基-4-喹唑啉胺(ⅩⅦ),再经硝基还原得到N~4-[3-甲基-4-([1,2,4]三唑并[1,5-a]吡Compound C啶-7-氧基)苯基]-4,6-喹唑啉二胺(ⅩⅧ)。同时,采用二硫化碳和2-氨基-2-甲基-1-丙醇为原料,经两步反应制备4,5-二氢-4,4-二甲基-2-(甲硫基)唑三氟甲CL 318952临床试验磺酸盐,收率68.6%。最后,N~4-[3-甲基-4-([1,2,4]三唑并[1,5-a]吡啶-7-氧基)苯基]-4,6-喹唑啉二胺和4,5-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二氢-4,4-二甲基-2-(甲硫基)唑三氟甲磺酸盐以三乙胺为碱进行缩合反应得到妥卡替尼,收率62.8%,HPLC纯度99.08%。采用~1HNMR、~(13)CNMR和HRMS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

曲霉真菌降解偶氮染料和抗生素的机理和应用研究

偶氮染料和抗生素是两种典型的难降解新型污染物,其废水在环境中的大量排放和迁移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危害。相比于物理化学方法,微生物降解技术在有机物废水处理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尤其是真菌介导的生物降解,由于其能够分泌多种非特异性的氧化酶,在难降解有机物的降解处理方面,相比于细菌降解更具有优势。真菌在降解偶氮染料过程中,不会累积形成有毒的中间产物苯胺,对抗生素进行降解时,不易引起抗性基因的传播。目前,关于偶氮染料和抗生素的真菌降解主要是丝状真菌的好氧降解。虽然丝状真菌能够分泌厌氧代谢相关的酶,并可能存在高效的厌氧降解能力,但极少有相关的研究证实,关于其厌氧降解机制的研究更是没有。本文筛选得到可以厌氧降解偶氮染料与抗生素的烟曲霉Aspergillus tabacinus LZ-M,发现其可以完全矿化两种有机物,说明其具有高效的降解能力。因此,在此基础上,本文以Aspergillus tabacinus LZ-M为研究对象,以酸性红73(AR73)和甲硝唑(MNZ)为模式污染物,分BLZ945体外析了LZ-M对这两种有机物的厌氧降解效果;利用代谢组学分析了其降解通路;结合基因组学、比较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揭示了其降解机理;并通过固定化生物强化技术探索了LZ-M菌在城市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潜力。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降解能力分析试验发现:LZ-M在好氧条件生长,厌氧条件下分解葡萄糖产生CO_2,并有效降解不同染料和抗生素。其对400 mg/L AR73、400 mg/L的甲基橙、200 mg/L的中性红和30 mg/L孔雀石绿的降解率分别为90.28%、86%、87%和63.23%;对5 mg/L MNZ、10 mg/L呋喃唑酮和10 mg/L 3,5-二硝基水杨酸的降解率分别为75.02%、87.17%和68.13%。结果表明,LZ-M的厌氧降解能力明显优于其在好氧培养时的降解能力。(2)在(1)的基础上,对AR73的代谢产物利用LC-MS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发现:AR73先水解成2-羟基萘和N-苯基亚硝酰胺,随后矿化成CO_2。在降解过程中,电子转移引起了碳氧化和氮还原,揭示了AR73通过自氧化还原过程进行完全矿化,首次揭示了偶氮染料的新的降解机制。碳平衡和电子平衡分析表明,AR73中有31.8%的碳可以通过LZ-M菌的厌氧作用矿化并转化为CO_2。(3)对AR73降解的比较转录组学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中,参与芳香族降解、糖酵解、细胞色素C和醌氧化还原酶相关基因表现出高的转录水平和显著上调,进一步说明AR73降解产生的芳香类化合物通过儿茶酚通路和糖酵解过程矿化产生CO_2。而关键的脱色酶,即将AR73分解成2-羟基萘和N-苯基亚硝酰胺的水解酶基因并没有被发现。同时,在上调基因中未知基因占比59.23%,说明了大量功能未知蛋白的存在。进一步对这些未知基因进行克隆,发现了具有显著的AR73脱色能力的新水解脱色蛋白Ord95,以NADH为电子供体。通过产物鉴定,该酶可将AR73裂解为2-羟基萘和N-苯基亚硝酰胺,这与LZ-M的降解产物一致。说明Ord95为LZ-M进行AR73降解的关键脱色酶。通过SWISS-MODEL结构分析,该酶包含一个谷氧还蛋白结构域。通过点突变实验检确定38R、54R和55R是该结构域中的关键活性位点。(4)对MNZ的降解产物进行LC-MS分析表明:MNZ在降解中发生了-C-C-键断裂、-C-N-键断裂和羟基化,最后生成乙炔和尿素。对其菌胞内代谢物的代谢组学分析发现,氨基酸代谢通路中的代谢物显著上调,且其参与的转化反应与水解酶、转氨酶和氧化还原酶有关。(5)对MNZ降解的比较转录组学分析结果显示:在差异表达PD-0332991基因中,转氨酶、甲基转移酶、单加氧酶、-C-N-裂解酶和水解酶相关基因显著上调。这些酶可能是参与MNZ降解中断裂-C-C-、-C-N-和羟基化的关键酶。进行蛋白组学分析也发现这些酶在LZ-M中进行了高表达。说明LZ-M利用分泌的转氨酶、甲基转移酶、单加氧酶、-C-N-裂解酶和水解酶,通过-C-C-和-C-N-的断裂和羟基化对MNZ进行降解。(6)利用固定化生物强化技术,对LZ-M在MNZ废水厌氧处理中的进一步应用发现:将LZ-M菌通过海绵进行固定,然后添加到厌氧活性污泥系统中进行生物强化实验时,可以增加LZ-M菌在活性污泥系统中的存活率。同时,以海绵作为载体,LZ-M菌能与活性污泥在海绵孔隙中共存。经固定化生物强化后,系统能有效去除废水中的MNZ,对COD的去除率增加了7.12倍,产气量增加了6.14倍。此外,生物强化减轻了MNZ对活性污泥的毒性作用,促进了其代谢和生长,并保护了活性污泥的微生物群落免受MNZ的侵害。通过nim基因检测发现MNZ能够引起AD系统中抗性基因的增加,而Cross infection生物强化作用减少了该抗性基因的丰度。这些结果表明:在存在MNZ污染的情况下,利用固定化LZ-M的生物强化是保护厌氧活性污泥系统的有效方法。本研究从土壤中获得的曲霉真菌LZ-M可高效降解多种偶氮染料和抗生素类新型污染物,同时进行了关键降解酶与基因的挖掘。研究为偶氮染料和抗生素的真菌降解提供了新的微生物资源和研究思路;同时,对真菌在抗生素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和对抗性基因的治理提供了新的方法。

化瘀通便汤调节STC大鼠结肠Cajal间质细胞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的实验研究

目的 该实验通过观察复方地芬诺酯诱导的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模型大鼠结肠组织中Cajal间质细胞(ICCs)自噬情况,探讨化瘀通便汤治疗STC机制及其量效关系。方法 选择成年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12只大鼠给予纯净水灌胃,剩余5组用复方地芬诺酯灌胃制备慢传输型便秘大鼠模型,造模2周后随机抽取1组实验组,和Navitoclax价格空白组一起收集粪便,采用检测粪便含水率和炭末推进率的方法进行肠道功能障碍的测定。确定造模成功后除模型对照组外,3组分别给予低、中、高剂量化瘀通便汤治疗,1组给予西药治疗,模型组予等量纯水灌胃,对6组大鼠各项指标进行观察,包括大鼠一般情况(精神状况、进食量、饮水量、首次排黑便时间),利用透射medicine information services电镜观察ICCs形态变化,并使用免疫组化法、免疫荧光、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ICCs及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Atg5、LC3B、p62的表达。结果 (1)与空白组相比,造模组大鼠一般情况较差,首次排黑便时间延长(P<0.01)。(2)相较于空白组,模型组Cajal间质细胞出现严重损伤,各干预组Cajal间质细胞的损伤均有所改善和修复,化瘀通便汤高剂量组Cajal间质细胞改善和修复最明显。(3)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ICCs细胞结构明显改变,Beclin1、LC3B、Atg5蛋白表达上升,p62表达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低、中、高剂量化瘀通便汤组自噬相关蛋白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高剂量化瘀通便汤与低、中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1)运用复方地芬诺酯成功复制STC大鼠模型,且STC大鼠模型稳定性好,安全性高,可用于后期实验研究。(2)化瘀通便汤能明显改善STC症状,修复Cajal间质细胞结构,主要机制可能与下调Beclin1、LC3B、Atg5表达而调节ICCs过度自噬,上调p62表达促进ICCs修复有关,从而能刺激肠道蠕动,增S63845 MW加肠道水分。(3)化瘀通便汤治疗STC与用药剂量有一定联系,高剂量通便汤治疗STC效果最佳。

安石榴苷对脂多糖诱导的鸡腺胃上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

鸡腺胃炎是鸡群一种临床常见的病症,主要表现为患病鸡生长阻滞,腺胃肿大、出血胃溃疡.安石榴苷(punicalagin,Pun)是石榴皮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强抗氧化作用.为探究Pun对鸡腺胃上皮细胞损伤的保护及抗氧化作用机制,本研究通过体外培养鸡腺胃上皮细胞,用4mg/L LPS处理细胞24h,分别添加4,8,16 μmol/L Pun处理鸡腺胃上皮细Tamoxifen临床试验胞后24h,检测细胞的损伤状态、氧化应激水平、胃黏膜保护因子、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以及Nrf2信号通路的激活情况.结果显示,Pun升高了鸡腺胃上皮细胞活力,使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减少,活性氧(ROS)水平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水平上升,胃黏膜保护因子前列腺素E2(PGE2)、一氧化氮(NO)、三叶因子2(TFF2)、紧密连接蛋白(ZO-1)、咬合蛋白(occludin)、闭合蛋白(claudin-3),以及Nrf2信号通路相关蛋白Nrf2、醌氧化还原酶1(NQO1)和胞质接头蛋白(keap1)的表Ferrostatin-1化学结构达水Plant stress biology平显著上升;但是,Nrf2抑制剂-ML385会减弱Pun的保护作用.综上,Pun可修复LPS诱导的鸡腺胃粘膜损伤,并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实现对鸡腺胃上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患者术后伴发抑郁症状现状及其与人格特征、社会支持的关系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确认细节桥(OPCAB)患者术后伴发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本院接受OPCAB治疗的15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人口学资料,采用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简式版、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分别评价患者伴发抑郁症状现状、人格特征和社会支持。利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OPCAB患者Hydrophobic fumed silica术后伴发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 患者HAMD-24评分1~30分,可能有抑郁症33例(22.00%),轻度或中度抑郁症24例(16.00%),抑郁症状伴发率为38.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伴发抑郁MDV3100使用方法症状组的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离异/丧偶/未婚患者占比和神经质评分显著高于正常组,和善性、严谨自律性、外向性、开放性和社会支持评分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YHA心功能分级、文化水平、神经质是OPCAB患者术后伴发抑郁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外向性、社会支持是OPCAB患者术后伴发抑郁症状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OPCAB患者术后存在较高的抑郁症状伴发风险,NYHA心功能分级、文化水平、外向性、神经质、社会支持是影响抑郁症状形成的重要因素。

抗苗勒氏管激素对绝经前早期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卵巢功能的预测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标志物抗苗勒氏管激素(anti-Mullerian hormone,AMH)等对出现化疗诱导闭经的绝经前早期乳腺癌患者是否卵巢功能衰竭(ovarian failure,OVF)的预测价值,以优化辅助治疗策略及保护生育功能。方法:前瞻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8年12月60例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含环磷酰胺化疗方案的绝经前早期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监测化疗前后血清中的AMH、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 FSH)和雌二醇(estradiol,E2)水平变化。根据化疗结束后中位随访时间24个月时,E2、FSHbranched chain amino acid biosynthesis是否维持在绝经后参考范围内,分为OVF组和卵巢功能恢复(ovarian recovery,OVR)组,分析对化疗后OVF的预测价值。结果:化疗前AMH预测化疗后24个月卵巢功能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37(95%CI为0.719~0.920),年龄联合化疗前血清AMH等预测的AUC为0.924(95%CI为0.826~0.977)。化疗前的AMHselleck NMR≤1.05 ng/mL,1个疗程化疗后AMH≤0.56 ng/mL,化疗结束后3~6个月FSH>25.01 U/L及诊断Enasidenib溶解度年龄>37岁的阴性预测值均为100%。结论:血清AMH联合E2和FSH检测对鉴别绝经前早期乳腺癌患者化疗后是否OVF有重要价值,可将AMH纳入化疗前常规检测。

乳腺癌患者术后因可疑内膜病变行宫腔镜诊治291例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术后因可疑子宫内膜病变行宫腔镜诊治的病理类型构成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20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妇科收治的因异常子宫出血或超声提示子宫内膜增厚等原因行宫腔镜诊治,且同时合并乳腺癌手术病史的291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不同分组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子宫内膜病变中以子宫内膜息肉最常见(63.23%),恶性病变(EIN/ECa)占比9.62%。(2)异常子宫出血对于预测内膜病变的良恶性比子宫内膜厚度更具有临床意义(P=0.017);恶性病变的宫腔深度较良性病变更深(P=0.014)。(3)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治疗组(包括他莫昔芬和托瑞米芬)内膜恶性病变率(7.51%)显著低于未用药组(19.23%)[OR(95%CI)=0.34(0.14,0.80),P=0.014];就单药而言,托瑞米芬具有保护效应[OR(95%CI)=0.28(0.10,0.70),P=0.011]。芳香化酶抑制剂组的恶变率(9.52%)也低于未用药组,但无统计学差异[ORTalazoparib MW(95%CI)=0.44(0.0cancer and oncology8,2.21),P=0.489]。(4)23.73%(42/177)保留子宫的患者在宫腔镜手术后接受口服或宫腔释放孕激素预防子宫内膜病变复发,与无用药组相比复发率显著降低(11.90%vs. 26.67%)[OR(95%CI)=0.37(0.14,1.02),P=0.048]。结论乳腺癌患者术后因医学指征行宫腔镜检查,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子宫内膜息肉,恶性病变率约10%;异常子宫出血、宫腔深度对于预测良恶性具有较明确的临床意义;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似乎不是导致子宫内膜癌的显著危险因素,托瑞米芬反Dolutegravir而显示有保护性效应,值得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良性病变者采用孕激素制剂预防复发是有效的。

铜和磺胺甲唑复合污染下人工湿地对禽畜养殖尾水的处理效果

为研究人工湿地同步去除养殖尾水中重金属和抗生素的效果,文章以铜(Cu)和磺胺甲唑(Sulfamethoxazole, SMZ)为例,设计了5组小试垂直流人工湿地模拟处理不同重金属-抗生素复合水平的养殖尾水(A:空白; B:Cu 2 mg/L; C:Cu 2 mg/L, SMZ 5 mg/L; D:Cu 20 mg/L, SMZ 0.2 mg/L; E:Cu 20 mg/L, SMZ5 mg/L),探究复合污染下人工湿地处理效果的差异。结果显示,复合污染下人工湿地对模拟禽畜养殖尾水中的N、P、化学需氧量(ChemicaMRTX1133体外l Oxygen Demands, COD)、Cu和SMZ仍具有较高的去除率和较为稳定的去除效果,各组平均去除率均达到99%,复合污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氨态氮(Ammonia Nitrogen, NH3-N)和总氮(TotThai medicinal plantsal Nitrogen, TN)的去除上。添加不同浓度Cu和SMZ后,selleck抑制剂各组NH3-N平均去除率依次为81.75%、87.59%、79.50%、74.45%和65.41%, TN平均去除率依次为81.59%、87.63%、80.82%、74.15%和67.56%, C、D和E组植物地下部分干重分别较A组下降了22.22%、30.58%和30.64%,复合污染对植物产生毒害作用,使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产生变化,一些在氮去除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微生物比如Propionicicella和Bacillus丰度降低,从而影响NH3-N和TN的去除。

寄生原虫DNA解旋酶家族研究进展

寄生原虫是一类单细胞真核生物,是人和动物疾病的重要病原之一,给人类健康和畜牧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危害。DNA解旋酶是一类参与几乎所有生物DNA代谢的重要解旋酶,目前原虫DNA解旋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恶性疟原虫,且被报道的DNA解旋酶多为人类或酵母的同源物,其保守基序与人类、酵母等都存在差异,是研究抗原虫药物的重要潜在靶标。笔者主要综述了经典解旋酶的保守结构域及其功能特点,介绍了各个解旋酶的极性与偏好底物等生化特性,汇总了已selleck产品报道原虫DNA解旋酶的种类。目前报道的DNA解旋酶大多集中在恶性点击此处疟原虫,其中疟原虫含18种,利士曼原虫含3种,布氏锥虫和兔脑原虫均含2种,弓形虫含1种。同时介绍了目前原虫中较为引人关注DNA解旋酶:RecQ家族、DEAD-box家族、UvrD解旋酶家族和RuvB家族的功能研究进展,其中DEAD-box家族中有3种疟原虫特异性解旋酶PfPSH1/H2/H3并未在宿主人类中发现相似物,另一种解旋酶UvrD则与人类、小鼠、秀丽隐杆线虫等无同源性,而与细菌、真菌等同源性较高。笔者对原虫DNA解旋酶的基本特性和功能进行综述,阐述了目前原虫DNA解旋酶的研究进展及Kidney safety biomarkers其作为药物靶标的可能性,以期为抗原虫药物靶标筛选及原虫病的防控提供新的研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