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驱动基因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二线治疗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无驱动基因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患者二线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为无驱动基因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二线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无驱动基因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90例。按照治疗方selleckchem CP-456773案分为3组,A组30例,采用多西他赛单药化疗,B组30例,采用安罗替尼+多西他赛联合治疗,C组30例,采用信迪利单抗+多西他赛联合治疗。分析3种二线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评价其安全性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C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为7.3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 OS)为10.3个月,其中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 CR)0例,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 PR)11例(36.67%),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 SD)13例(43.33%),疾病控制率Food toxicology(disease control rate, DCR)为80.00%,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 ORR)为36.67%,B组的中位PFS为6.6个月,中位OS为8.5个月,DCR为50.00%,ORR为23.33%,B组及A组的中NSC 127716小鼠位PFS、中位OS、DCR、ORR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肝功能异常、皮肤及神经末梢反应、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心血管事件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信迪利单抗联合多西他赛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OS、PFS,不良反应可控,为无驱动基因突变的晚期NSCLC二线治疗提供了选择。

伴有NTRK基因融合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检测及病理特征分析

研究背景和目的神经营养酪氨酸受体激酶(neurotrophic tyrosine receptor kinase,NTRK)基因编码原肌球蛋白受体激酶,该家族基因与不同的伴侣基因重排后翻译的新融合蛋白可持续激活下游通路,已被证实是多种人类癌症的驱动因素。实体瘤中NTRK融合频次约为0.3%左右,且融合伴侣基因较多。检测NTRK融合的方法有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transcriptase PCR,RT-PCR)、下一代测序(nextbiocomposite ink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和 nCounter 系统(NanoString Technologies)等,针对IHC是否是一种可靠的NTRK融合检测方法,IHC 阳性判读标准等问题,研究结论并不一致。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thyroidcarcinoma,PTC)是甲状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已知PTC中NTRK融合频次为1%~25%,融合比例高于其他常见肿瘤。本研究旨在运用IHC和NGS方法检测PTC中NTRK融合,探讨IHC能否预测NTRK融合情况,并分析NTRK融合PTC临床病理特征和分子病理学特点。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深圳市人民医院病理科存档的848例PTC样本,均经过病理确诊。利用pan-TRK(EPR17341,Ventana)IHC检测PTC组织中TRK蛋白过表达水平,用NGS检测IHC 阳性样本中NTRK融合,进一步用IHC和PCR检测NTRK融合PTC的免疫表型和BRAF V600E突变。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总结NTRK融合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分析检验认为P<0.05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结果1.在848例PTC样本中,IHC发现120例(14.15%)pan-TRK阳性样本,81.7%(98/120)显示弱阳性。2.IHC 阳性样本均显示≥10%的肿瘤细胞着色,阳性定位在细胞质、核和膜,细胞质染色最常见(111/120,92.5%)。pan-TRK IHC着色亚细胞定位与NTRK融合相关(P=0.028)。3.NGS 显示 13 例 NTRK 融合,均表达 pan-TRK、TTF1、TG 和 PAX8,不表达 s100、Mammaglobin 和 GATA-3,均为 BRAFV600E 野生型。NTRK 融合频次为1.53%。4.共发现7种伴侣基因,分别是:ETV6、SQSTM1、TPR、EML4、CDH1、GJD2 和 TFG。5.IHC染色强度与NTRK融合相关(P<0.001),pan-TRK IHC预测NTRK融合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均为100%,特异度为21.9%,阳性预测值为10.83%。6.NTRK融合与肿瘤变异类型(P<0.001)、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P=0.015)、瘤体多灶性生长(P<0.001)和砂粒体(或钙化)(P<0.001)有点击此处统计学相关性,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均无统Belumosudil临床试验计学意义。研究结论1.NTRK融合在PTC中低频变异,包含多个融合伴侣。2.pan-TRK IHC可作为NTRK融合检测的高效筛查手段,但特异度不足,pan-TRK IHC 阳性病例需用NGS或FISH证实。3.NTRK融合PTC多数组织学表现为滤泡变异或滤泡和乳头混合变异模式,常见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多灶性生长和钙化。

SNHG12在乙肝病毒X蛋白诱导肝癌发生中的作用研究

目的 探究长链非编码RNA SNHG12在乙肝病毒X蛋白(HBx)诱导肝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把课题组构建的肝前体细胞14-19、EGFP-14-19、HBx-EGFP-14-19通过小鼠肝门静脉注射到体内;采用qRT-PCR、Western blot方法检测30 d, 90 d, 180 d, 360 d小鼠肝脏组织及细胞模型中HBx、SNHG12以及下游调节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使用si-SNHG12干扰其表达,并通过CCK-8、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流式细胞术观察其对体外表型影响;检测SNHG12及下游的mRNA和蛋白表达;HE染色观察小鼠肝组织切片。结果 qRT-PCR结果表明SNHG12、Notch1、Hes1在HBx-EGFP-14-19细胞及各时间段的小鼠肝组织中均上调(F=48.808,P<0.000 Biomass segregation1;F=13.322,P<0.000 1);WestPI3K/Akt/mTOR抑制剂ern blot结果显示在HBx过表达细PLX5622 IC50胞及动物模型中,受HBx诱导SNHG12表达升高后Notch1信号通路被激活,促凋亡因子Bax下调,抗凋亡因子Bcl-2上调,细胞周期因子CDK2和Cyclin E上调;抑制SNHG12表达后,qRT-PCR、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SNHG12(t=22.746,P<0.000 1)及其上述基因表达均扭转,CCK-8实验显示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细胞凋亡增多,划痕及transwell实验表明细胞迁移及侵袭减弱。结论 HBx通过上调SNHG12诱导Notch1表达,导致细胞增殖、周期和凋亡异常,从而促进肝癌的发生。

NK细胞膜伪装的基因递送载体介导的低温光热治疗乳腺癌的研究

光热治疗(Photothermal-therapy,PTT)是一种新型肿瘤治疗方式,面临着低温治疗时热休克蛋白耐热保护和高温治疗时非特异性热损伤等诸多难题。相关研究数据表明,通过抑制热休克蛋白的表达,可以显著提高肿瘤细PF-02341066分子式胞的热敏感性,进而降低治疗时所需温度。基于此,本研究设计了一种新型仿生基因递送系统,即将NK细胞膜包覆在DSPE-PEG-NH_(2)-HSP90-siRNA、DSPE-PEG-MAL和光热剂IR-792形成的壳核结构外层,形成NK@RNPs。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纳米粒度仪、紫外-可见光谱仪(UV-Vis)和荧光光谱仪等对新型仿生基因递送载体的基本形貌和特征进行了表征。在模拟体内环境中体外评估NK@RNPs释放HSP90-siRNA的能力,结果表明,经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和二硫苏糖醇(Dithiothreitol,DTT)处理后,siRNA基本上全部释放;以小鼠乳腺癌(4T1)细胞为体外研究对象,相较于RNPs,NK@RNPs表现出更为优越的肿瘤细胞靶向性。激光共聚焦和流式细胞结果显示,低功率808 nm激光处理下,NK@RNPs即可显著杀伤肿瘤细胞;同时,激光共聚焦和RT-qPCR结果显示,NK@RNPprotective autoimmunitys可以从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上显著抑制HSP90表达;此外,体外评估NK@RNPs生物安全性结果表明,NK@RNPs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和相容性。综上所述,新型仿生基因LXH254递送载体NK@RNPs既可靶向肿瘤细胞,又可抑制肿瘤细胞内热休克蛋白表达,发挥较好的低温光热治疗乳腺癌的效果。

中医康复理疗联合八段锦锻炼在乳腺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观察中医康复理疗联合八段锦锻炼干预在乳腺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乳腺癌术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联合中医康复理疗与八段锦干预。比较两组依从性、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卡氏功能状态(KPS)评分、心境状态量表(POMS)评分、乳腺癌患者生存质量Percutaneous liver biopsy量表(FACT-B)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总依从率为90.91%,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干预后,两组Constant-murley肩关节、FACT-B、KPS、POMS评分均较干预前改善,且ABT-263分子量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5.45%,高于对照组的81.82%(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82%,低于对照组的22.73%(P<0.05)。[结论]中医康复理疗与八段锦锻炼联合干预可提高乳腺癌术后患者治疗依从性,改善肢体功能与健康状况,改善生存质量,还可调节患者心境状态,提高护理满意度,且不此网站良反应少。

纳米酶

纳米酶(Nanozymes)是由我国科学家首次提出的新概念,它是一类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纳米材料,能够基于特定的纳米结构催化天然酶的底物并作为酶的代替品。自2007年首次报道以来,全球已有来自于55个国家的420多个研究机构证实了纳米酶的普遍规律。纳米酶的发现第一次揭示纳米材料蕴含一种独特的纳米效应——类酶催化效应。纳米酶作为一种新材料,既有纳米材料本身的理化性质,又有类似酶的催化功能,兼具天然酶与人工酶的优势于一身。其中,纳米结构不仅赋予纳米酶高效催化功能,而且使纳米酶比天然酶稳定,易于规模化生产。另外,纳米酶独特的多酶活性将为设计廉价、稳定、各种各样全新的催化级联反应提供功能分子。纳米酶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典范,2022年被IUPAC评为十大化学新兴技术。在全球从事化学、酶学、材料学、生物学、医学、理论计算等多领域科学家的共更多同推进下,如今纳米酶已经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我国科学家在这一新兴领域一直发挥着引领作用,解析了纳米酶的构-效关系,将其催化活性提高了约1万倍,实现了超越天然酶的理性设计,创造了全球首个纳米酶产品,出版了纳米酶学英文专著,发布纳米酶术语及中国/国际标准化。更可喜的是,纳米酶新领域Staurosporine体内实验剂量汇集了一大批RNA biology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秀青年科学家,推动纳米酶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纳米酶的种类已经超过1200多种,其催化机制研究也更加深入,应用研究也从当初的检测逐步拓展到纳米酶催化医学、传感检测、绿色合成、新能源、环境治理等多个领域。本文向读者介绍纳米酶自发现以来的主要进展,包括最近发现的天然纳米酶,期待纳米酶从新概念、新材料衍生出新技术、新产品、新商品,服务人类健康,并带动新学科发展。

基于Keap1/Nrf2信号通路针灸拮抗DDP肾损伤小鼠的作用机制

目的:以顺铂(DDP)诱导肾损伤模型小鼠,通过观察针灸对肾脏组织中Kelch 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 1(Keap1)/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信号通路的影响,阐释针灸改善DDP所致肾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选用清洁级雄性昆明种小鼠40只,随机分为4更多组,每组10只。在干预开始前1 d,对空白组外的3组小鼠按体重腹腔注射顺铂10 mg/kg,空白组注射同等剂量的0.9% Nacl 溶液,24 h后模型即成。针刺组与艾灸组均选取“大椎”“肝俞”“肾俞”“足三里”,分别进行针刺与艾灸,1次/ d,连续5 d,其余2组陪同固定不予干预。禁食1 d后取材,运用ELISA 法检测血清中尿素氮(BUNLY2157299使用方法)、肌酐(Scr)、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ysC)、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含量及肾脏组织中pneumonia (infectious disease)Keap1和Nrf2的含量;Western Blot法及Real-time PCR法检测各组小鼠肾脏组织中Keap1和Nrf2蛋白表达及基因转录情况。结果:与空白组比,模型组肾脏组织中Keap1 含量、蛋白表达及mRNA相对表达均增多(P<0.05),Nrf2 含量及蛋白表达减少(P<0.05),Nrf2 mRNA相对表达增多;与模型组比,针刺和艾灸组小鼠肾脏组织中Keap1 含量、蛋白表达以及mRNA相对表达均减少(P<0.05);Nrf2含量、蛋白表达以及mRNA相对表达均增多(P<0.05)。结论:针灸可以改善DDP肾损伤模型小鼠的肾功能,提升其抗氧化应激能力,从而改善DDP化疗所致的肾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Keap1/Nrf2信号通路有关。

蒙药生肌长皮膏局部治疗乳腺癌根治术后创面慢性感染临床疗效

目的:评价蒙药生肌长皮膏局部治疗乳腺癌根治术后创面慢性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1年4月接诊的74例乳腺癌MRTX1133分子量根治术后创面慢性感染患者,按照治疗方式差异分为两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试验组采用蒙药生肌长皮膏局部治疗,比较治疗情况。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表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白介素6(IL-6)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EGF高于治疗前,TNF-α、IL-6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对比试验组VEGF高于对照组,TNF-α、IL-6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乳腺癌根治术后创面慢性感染接受蒙药生肌长皮膏局部治疗效antitumor immunity果显著,且安Lorlatinib NMR全可靠,皮肤恢复良好,炎症反应明显降低。

胱硫醚-γ-裂解酶产生的H_2S在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与RhoA-ROCK_2信号通路的关系

目的 探selleck NMR讨胱硫醚-γ-裂解酶产生的H_2S在脑缺血/再灌注(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R)损伤中的作用及与RhoA-ROCK_2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 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制备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激光散斑法检测脑血流量,HE染色法观察Rescue medication脑海马组织病理学变化,检测LDH、NSE、RhoA和ROCK_2活性及H_2S含量和ROCK_2蛋白表达。结果 H_2S合酶CSE底物L-Cys(300 mg·kg~(-1))可明显促进脑I/R小鼠脑血流量的恢复,改善海马组织的病理损伤,抑制血清中LDH活性和脑组织中NSE、RhoA及ROCK_2活性www.selleck.cn/products/torin-1的升高,并抑制血清H_2S含量的降低和脑组织中ROCK_2蛋白表达的增多。但L-Cys上述作用可被CSE合酶抑制剂PPG(50 mg·kg~(-1))明显地减弱;H_2S供体NaHS(4.8 mg·kg~(-1))也有与L-Cys相同的上述作用。结论 CSE产生的H_2S对小鼠脑I/R损伤有保护作用,其作用可能与抑制RhoA-ROCK信号通路及增加脑血流量有关。

一种同时培养原代皮质及海马神经元的实验方法

背景:近年来原代神经元细胞模型在颅脑疾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此类细胞模型特性更加贴近于疾病细胞,可用于模拟研究各类神经系统疾病。目VX-445采购的:建立一种便捷实用的可同时提取皮质及海马原代神经元的培养方法。方法:取新生24 h内的SD大鼠,麻醉后断脊法处死,采用体积分数为75%乙醇消毒,用镊子分离出颅骨及脑膜,解剖出完整大脑,剥离脑血管膜,游离出大脑皮质及海马组织,采用木瓜蛋白酶及适量DNA酶顺序消化方案,吹打、离心、过滤,然后接种于左旋多聚赖氨酸包被的6孔板和爬片内,以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为种植液,6 h后换用含有B27的Neurobasal无血清专用培养基,持续培养7 d后,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状态。分别采用β-Tubulin免疫荧光法、Neun抗体免疫组化法鉴定皮质神经元与海马神经元,以及采用MAP2免疫荧光法鉴Alisertib IC50定其纯度。结果与结论:(1)接种24 h后细胞体积变清晰,呈不规则圆形、周围环绕光晕,少数细胞已有细小突起,均已贴壁生长;持续培养3 d后,胞体逐步增大,部分呈聚团性生长,突触延长,细胞间出现交联;持续培养7 d后,胞体成熟饱满,细胞质显著增多,光晕增强,形成更为密集的神经元网络;(2)经Neun抗体免疫组化法、β-Tubulin免疫荧光法鉴定为神经元,神经元标志物MAP2免疫荧光法鉴定皮质神经元和海马神经元纯度分别为(94.00±0.34)%和(91.00±0.26)%,可用于后期实验;(3)结果表明,采用同一批24 h内新生SD大鼠分离大脑皮质和trichohepatoenteric syndrome海马组织,经木瓜蛋白酶与DNA酶顺序消化后,可提取到优质的海马神经元及皮质神经元。该方案得到的神经元纯度高,操作简化,可作为研究各类神经系统疾病细胞模型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