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资本干预模型的团体护理干预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中的干预效果研究

目的 探讨以心理资本干预模型为指导的团体护理干预对提升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心理资本及心理社会适应水平的效果。方法 按患者入院顺序将98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交替纳入对照组(49例)和干预组(49例)。对照组实施外科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心理资本干预模型为指导的团体护理干预。分别在干预前后采用积极心理资本问卷和乳腺癌心理社会适应问卷检验干预效果。结果 对照组48例、干预组46例完成研究。干预前,两组患者基线PEG300纯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心理资本总分及其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干预前和对照组(P<0.05),干获悉更多预组患者心理社会适应总分、焦虑/抑郁、态度、自我控制与自我效能、归hepatic dysfunction属感维度得分均高于干预前和对照组(P<0.05)。结论 以心理资本干预模型为指导的团体护理干预能有效帮助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建立积极的心理状态,促进心理社会适应。

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血清UA、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血清尿酸(UA)、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2年5月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8例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n=31)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组(n=87)。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UA、Hcy、血脂水平,并分析UA、Hcy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BMN 673临床试验: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吸烟比例及UA、Hcy水平均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UA、Hcy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UA、Hcy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Medical diagnoses正相关(r=0.844、0.869,P<0.05)。结论: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清UA、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寻找更多存在关联,且UA和Hcy水平升高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

基于新型示踪技术检测乳腺癌内乳淋巴结转移并分析其危险因素

目的 探讨基于新型示踪技术检测乳腺癌内乳淋巴结(Alpelisib研究购买internal mammary lymph node,IMLN)转移并分析其危险因素,为明确肿瘤TNM分期及制定精准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期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且基于新型示踪技术行组织穿刺活检病理检查确诊为乳腺癌并行手术切除VX-445分子量的女性患者,均行IMLN清扫,分析IMLN转移与乳腺癌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指长径)、肿瘤位置、肿瘤分级、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状态、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状态、腋窝淋巴结(axillary lymph node,ALN)转移数目及病理分子分型的关系。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8例患者,采用新型示踪技术对ALN及IMLN的显影率分别为96.4%(27/28)和35.7%(10/28)。IMLN活检组织病理结果证实6例患者发生IMLN转移(此6例均为显影患者),IMLN转移率为21.4%。乳腺癌患者的IMLN转移与肿瘤位置及ALN转移数目有关(P<0.05),即肿瘤位于内侧象限及ALN转移数目≥4枚时IMLN转移率高于外侧象限(57.1%比10.0%,P=0.028)及ALN转移数目<4枚(50.0%比11.1%,P=0.038)的患者,未发现它与乳腺癌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分级、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状态、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状态及病理分子分型有关(P>0.05)。ALN转移数目评估IMLN转移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697。结论 从本研究总结marine microbiology的病例结果看,新型示踪技术对IMLN显影率较高,当乳腺癌位于内侧象限及ALN转移数目≥4枚时,建议积极行IMLN活检以明确其病理诊断性质,以精准评估肿瘤分期及制定合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回访分析高血压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

目的:回访分析高血压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相关危险因素,比较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再入院较首次诊断高血压入院时寻找更多各危险因素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436例病历资料完整且仅符合高血压诊断并再次入院的患者,收集高血压患者两次入院的病历资料。根据回访开始时间是否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分为病例组217例(49.8%)以及对照组219例(50.2%),平均回访时间20个月。首先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基线临床特征,筛选高血压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次对不良心血管事件行亚组分析,探究各项临床指标对不同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差异;最后对比其两次入院各危险因素指标变化情况,辅证筛选出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selleckchem RP56976年龄、舒张压、高血压病程、血肌酐、尿素氮、血尿酸、脑钠肽前体、左房stent bioabsorbable内径、室间隔厚度、合并糖尿病、超声提示存在异常是高血压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可疑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舒张压、尿素氮、乳酸脱氢酶、左房内径、肺动脉内径是高血压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再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舒张压、尿素氮、乳酸脱氢酶、左房内径、肺动脉内径。

超声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及准确性分析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及准确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腋窝淋巴结转移筛查及术后病理诊断,根据手术病理诊断结果评估超声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分析淋巴结转移组、淋巴结未转移ABT-263生产商组的皮质形态、血流信号、血流分级特征分布,比较两组超声声像图特征检出情况。结果:手术病理检查结果证实,48.75%(39/80)的患者腋窝淋巴结发生转移。超声检查结果显示,53.75%(43/80)的患者腋窝淋巴结发生转移。超声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特异度、灵敏度以及准确率分别为80.49%(33/41)、89.74%(35/39)、85.00%(68/80),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相比,两种诊断方式的一致性较高(Kappa=0.701)。淋巴结转移组的淋巴vocal biomarkers结皮质形态特征以向心增厚型居多,淋巴结血流信号特征以周边型居多,淋巴结血流分级以3级居多,两组皮质形态、血流信号、血流分级特征分布差异显著(P <0.01)。淋巴结转移组的淋巴结内钙化灶、淋巴结长短径之比> 1.5、淋巴结边界不清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组(P <0.01)。结论:超声检查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可明Erdafitinib研究购买确皮质形态、血流信号、血流分级特征,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与灵敏度,通过超声声像图特征可更好地帮助临床医师为患者制订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导航辅助神经内镜硬通道微创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探讨导航辅助神经内镜硬通道微创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HICH)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导航辅助神经内镜硬通道微创治疗的42例患者(观察组)和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的3PD-03329918例患者(对照组)的资料,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恢复相关指标、治疗效果、神经缺损功能恢复情况、预后、血清生化指标和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残留血肿量少于Lipid Biosynthesis对照组(P<0.05);术后7 d,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较术前有改善,两组患者血清血管生成素-1(Ang-1)、内皮素(ET)、血管升压素(AVP)水平较术前均下降(P<0.0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小骨窗开颅此网站血肿清除术相比,导航辅助神经内镜硬通道微创能促进HICH患者康复出院,提高血肿清除效果,减少残留血肿量,改善神经缺损功能和预后,术后并发症低,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CLDN7及其免疫相关细胞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预后模型建立

目的:应用生信分析CLDN7及其相关免疫基因在乳腺癌(BRCA)中的表达,并构建CLDN7相关selleck激酶抑制剂免疫基因来预测BRCA预后状态的列线图。方法:从TCGA数据库中获得BRCA数据集,运用CIBERSORT算法对转录组样本测序数据进行分析。运用Timer2.0在线分析BRCA转录组中CLDN7与免疫基因相关性。CCLE下载51种BRCA细胞株的RNA-seq数据,进行CLDN7相关免疫基因KEGG和GO富集分析。将CLDN7相关免疫基因进行风险评估,差异表达基因纳入风险预后模型,构建列线图。最后,IF和IHC验证CLDN7在BRCA细胞株和组织中的真实表达。结果:CIBERSORT分析显示,与癌旁样本相比,BRCA中B细胞、T细胞、M0巨噬细胞、M1巨噬细胞、树突状静息细胞的比例显著增加。Time2.0分析结果显示,CLDN7 m RNA表达与B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呈负stomatal immunity相关,与M0巨噬细胞呈正相关。GSEA分析CLDN7主要参与了B细胞信号通路通路和细胞缝隙连接通路。CLDN7信号通路分析鉴定出15相关的免疫刺激基因,37个相关的免疫抑制基因,主要参与NF-kappa B信号通路和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将52个相关基因采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与OS之间的相关性,得到19个与预后相关基因。将预后相关基因纳入模型构建C-index=0.76BRCA的预后列线图,来预测个体的3年和5年生存概率。最后,IF验证CLDN7在BRCA细胞存在较高表达,IHC验证CLDN7在BRCA组织中蛋白水平较高。结论:研究结果为CLDN7在BRCA肿瘤免疫中的作用提供了证据,提示CLDN7可能是BRCA的潜在免GSKJ4试剂疫治疗靶点,其相关免疫标记是BRCA中一个很有前途的预后生物标志物。

心电图缺血性J波联合血清尿酸水平对冠心病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心电图缺血性J波联合血清尿酸(Uric acid, UA)水平对冠心病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淮北市人民医院2021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102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冠心病心力衰竭组),另根据倾向性评分匹配102例健康志愿者(健康组)。观察两组心电图缺血性J波和血清UA水平;比较合并心律失常患者(n=78)和未合并心律失常患者(n=24)的心电图缺血性J波和血清UA水平;分析血清UA、心电图缺血性J波二者单独诊断及血清UA诊断+心电图缺血性J波诊断(联合诊断)对冠心病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结果 冠心病心力衰竭组血清UA水平高于健康组(P<0.05),合并心律失常占比76.4selleck激酶抑制剂7%。与未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比较,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年龄和心功能分级高、心力衰竭病程长(P<0.05),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eGFR)和使用袢利尿剂占比低(P<0.05),心电图缺血性J波占比和血清UA水平高(P<0.05)。血清UA诊断合并心律失常的最佳截断点为410.35μmol/L,灵敏度、特异度、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physiopathology [Subheading]79.49%、87.50%、0.807,心电图缺血性J波诊断合并心律失常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6.92%、91.67%,联合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AUC分别为97.44%、83.33%、0.876。结论 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心电图缺血性J波占比和血清UA水selleck平高,且联合诊断心律失常的效能高。

基于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的人力成本分析——以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为例

目的 探讨深圳市某三甲公立中医院基于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的人力成本。方法 基于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以临床路径的标准化诊疗、护理流程为作业项目,以每一项作业项目消耗的时长为人力成本的分摊依据,随机追踪50例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病例的人力资源消耗,从医疗点击此处、护理、中医、西医、职称等不同角度核算分析基于临床路径诊疗的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病种的人力成本。结果 在标准临床路径情况下,眩晕病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整个流程过程中所需耗费的作业时间为4 560 min,总人力成本为6 059.84元;其中,医师和护理人员的作业时间分别为2 060 min与2 500 min,作业时间占比为45%、55%;医师治malaria vaccine immunity疗成本和护理成本分别为3 589.24、2 470.60元,人力成本权重系数分别为0.592、0.408;护理人员的作业时间长但人力成本权重系数更低。医师与护理单位时间人力成本分别为1.74元/min、0.99元/min;西医治疗与西医护理单位时间人力成本分别为2.0Docetaxel体内实验剂量6元/min、1.13元/min,中医治疗与中医护理单位时间人力成本分别为0.98元/min、0.59元/min,中医相关的诊疗或者护理项目的单位人力成本均低于西医相关的诊疗或护理项目。结论 在病种分值付费改革背景下,基于临床路径结合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进行中医优势病种人力成本测算,能够明晰不同诊疗/护理项目的难易程度、风险程度以及工作量大小,有利于优化医疗人力资源配置,为单病种收费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的成本核算依据。

重叠综合征与单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共病比较

目的 探讨重叠综合征(OVS)与单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共病患病率的差异及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脉搏血氧饱和度(SpO_2)<90%占总睡眠时间的百分比(T90)与共病患病率之间的潜在联系。方法 根据是否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将847例COPD患者分为单纯COPD组(208例)和OVS组(639例);根据T90将847例COPD患者分为T90>20%组(191例)和T90≤20%组(656例);再根据AHI将OVS组患者分为5次/h≤AHI<15Bio-compatible polymer次/h组(低AHI组,322例)、15次/h≤AHI<30次/h组(中AHI组,199例)及AHI≥30次/h组(高AHI组,118例)。比较各组患者的共病情况。结果 OVS组合并高血压病、心血管疾病、共病数量≥1种、共病数量≥2种患者比例及共病总数量均高于单纯COPD组(P<0.05),两组患者最常见的共病均为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病、心律失常、冠心病)及糖尿病。不同AHI组别患者BMI、ODI、T90随AHI增大而增加,夜间最低SpO_2随AHI增大而降低;高TezacaftorAHI组患者颈围高于其余两组,夜间平均SpO_2低于其余两组;高AHI组FEV_1/FVC及ESS>10分患者比例均高于低AHI组(P<0.05)。不同AHI组别共病数量≥2种患者比例随AHI增大而升高;中AHI组共病总数量高于低AHI组;高AHI组合并高血压病、肺动脉高压患者比例及共病总数量均高于低AHI组(P<0.05)。T90>20%组合并高血压病、肺动脉高压、共病数量≥2种患者比例及共病总数量均显著高于T90≤20%组(P<0.001)。结论 与单纯COPD患者比较,OVS患者的共病患病率更高。AHI≥15次/h的OVS患者及T90>2Barasertib分子量0%的COPD患者共病患病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