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XF2通过Akt/mTOR信号通路影响乳腺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极化

目的 探讨FOXF2表达对乳腺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极化以及乳腺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和可能机制。方法 收集30例临床乳腺癌患者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及配对癌旁组织巨噬细胞,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FOXF2 mRNA和蛋白表达。转染FOGNE-140使用方法XF2过表达慢病毒至小鼠腹腔巨噬细胞(PMs),ELISA检测巨噬细胞M1/M2极化指标iNOS、TPanobinostat采购NF-α、Arg-1和IL-10表达,Western blot检测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变化。将MCF-7细胞与TAMs或过表达FOXF2的TAMs共培养,CCK-8和Edu染色检测细胞增殖情况,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x和Bcl2表达。结果 临床乳腺癌患者的TAMs中FOXF2 mRNA和蛋白表达较配对癌旁组织巨噬细胞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FOXF2的TAMs的M1型极化标志物(iNOS、TNF-α)表达明显升高,M2型极化标志物(Arg-1、IL-10)表达明显降低(P<0.05);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P<0.05);MCF-7细胞的增殖能力降低,凋亡能力升高(P<0.0plant innate immunity5)。结论 FOXF2可能通过改变乳腺癌TAMs的极化状态影响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和凋亡过程,其机制可能与FOXF2介导Akt/mTOR信号通路调节巨噬细胞极化相关。

全麻手术患者术后谵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分析

目的:探究及分析全麻手术患者术后谵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以为全麻患者术后谵妄防控措施的制订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1—12月在福州市长乐区医院进行全麻手术的6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其术后谵妄发生率BMN 673小鼠,据此将患者分为术后谵妄组(Oncologic safetyn=119)和术后无谵妄组(n=531)。比较两组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术前血红蛋白水平、合并糖尿病和/或高血压情况、手术类型、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文化程度、睡眠障碍情况、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抽烟史、饮酒史及血清白蛋白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全麻手术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650例全麻手术患者中发生119例术后谵妄,发生率为18.31%。两组性别、文化程度、手术类型、抽烟史及饮酒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谵妄组中年龄≥70岁、手术时间≥2 h、术前血红蛋白<100 g/L、合并糖尿病和/或高血压、ASA分级Ⅲ级、有睡眠障碍、APACHEⅡ评分≥15分及血清白蛋白水平<30 g/L的患者占比高于术后无谵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手术www.selleck.cn/products/dinaciclib-sch727965时间、术前血红蛋白、合并糖尿病和/或高血压情况、ASA分级、睡眠障碍情况、APACHEⅡ评分及血清白蛋白水平是全麻手术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全麻手术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较高,且年龄、手术时间、术前血红蛋白、合并糖尿病和/或高血压情况、ASA分级、睡眠障碍、APACHEⅡ评分及血清白蛋白水平等因素可影响其发生,其为全麻手术患者术后谵妄发生防控措施的制订提供参考依据。

UPLC-MS/MS检测生物样本中西地那非及其代谢产物

本文旨在建立血液和尿液中西地那非及3种主要代谢产物(N-去甲基西地那非、去乙烷西地那非和哌嗪-N-去烷基西地那非)的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tick-borne infectionsC-MS/MS)分析方法,并通过动物实验收集其血液和尿液作为待测样本对该方法加以验证。取血液或尿液200μL,以西地那非-d8为内selleck化学标,加800μL乙Roxadustat小鼠腈沉淀蛋白。选用Waters BEH C18(2.1 mm×100 mm×1.7μm)色谱柱,流动相以0.01%甲酸水(2 mmol/L甲酸铵)为A相,乙腈为B相,梯度洗脱分离。质谱仪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模式进行分析。该方法在血液和尿液中西地那非及3种主要代谢产物的检出限均可达到2ng/mL;血添加样品中西地那非及其3种主要代谢物在5~1000ng/mL之间线性关系均良好(r≥0.997);尿添加样品中西地那非、N-去甲基西地那非和去乙烷西地那非在5~5000 ng/mL之间线性关系良好(r≥0.997),哌嗪-N-去烷基西地那非在5~1000 ng/mL之间线性关系良好(r=0.999);血液和尿液中西地那非、N-去甲基西地那非、去乙烷西地那非和哌嗪-N-去烷基西地那非的提取回收率分别在102.27%~109.70%、 77.16%~106.40%、 84.22%~107.67、 92.02%~102.59%范围内;日内精密度分别在6.35%~11.07%、1.73%~9.81%、1.53%~11.19%、5.52%~12.51%范围内,日间精密度分别在8.19%~14.24%、1.79%~10.37%、 1.71%~12.32%、 6.41%~12.40%范围内;准确度分别在91.05%~103.27%、 88.00%~110.20%、87.48%~111.31%、95.66%~112.73%范围内。用建立的分析方法对动物实验收集的血液和尿液样本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西地那非及其3种主要代谢物在血液和尿液样本中均可检出。该方法前处理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适用于血液和尿液中西地那非及其3种主要代谢产物的检验。

中国人群miR-449a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miR-449a rs112310158基因多态性与胃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Protein Characterization共纳入448例胃癌患者和452例健康对照者。miR449a rs112310158基因型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直接测序方法。miR-449a表达水平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此单核苷酸多态PEG300抑制剂性位点功能由RT-PCR和免疫组化试验验证。结果相对于对照组,胃癌病例组在吸烟者(OR=1.345,95%CI=1.028~1.761)、饮酒者(OR=1.910,95%CI=1.465~2.490)、有肿瘤家族史者(OR=4.178,95%CI=1.554~11.231)、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高者(OR=1.428,95%CI=1.098 1.85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相较AA基因型,GG基因型显著增加胃癌的发病风险(OR=2.542,95%CI:1.304~4.954,P=0.005)。相较于A等位基因,携带G等位基因的个体罹患胃癌的风险升高(OR=1.279,95%CI:1.012~1.617,P=0.043)。CHIR-99021使用方法GG型患者比AA型患者miR-449a表达水平下降。与AA基因型相比,miR-449a靶基因PRKCE在GG基因型胃癌患者中有更高的表达。结论该研究发现miR-449a rs112310158是胃癌的遗传易感因素之一。

不同剂量雌激素联合孕酮连续序贯治疗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糖脂代谢水平的影响

目的 分析不同剂量雌激素联合孕酮连续序贯治疗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糖脂代谢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天津港口医院收治的90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雌激素治疗剂量将研究对象分为低剂量组和标准组,每组各45例,低剂量组患者连续口服0.3 mg/d结合雌激素片+每个疗程第14天起100 mg/d黄体酮胶囊,标准组患者连续口服0.625 mg/d结合雌激素片+每个疗程第14天起100 mg/d黄体酮胶囊,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_2)、空腹血糖(FP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胰岛素(FINS)、www.selleck.cn/products/elexacaftor乳腺腺体厚度、乳腺结节最大直径及乳腺导管扩张水平,另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低剂量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4.44%)与标准组(91.1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32,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SH、LH水平[低剂量组(62.31±9.67)IU/L、(41.56±5.48)IU/L,标准组(59.58±8.79)IU/L、(39.76±6.14)IU/L]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低剂量组(96.54±14.36)IU/L、(50.14±7.63)IU/L,标准组(95.28±14.28)IU/L、(49.76±7.67)IU/L],E_2水平[低剂量组(157.46±22.87)pmol/L,标准组(176.53±23.41)pmol/L]显著高于治疗前[低剂量组(74.15±10.46)pmol/L,标准组(73.56±11.28)pmol/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t=13.263、14.282及6.127,标准组t=6.828、22.222及26.581,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PG、FINS及LDL-C水平[低剂量组(4.79±0.36)mmol/L、(5.04±0.35)μIU/ml、(2.10±0.20)mmol/L,标准组(4.75±0.37)mmol/L、(5.10±0.37)μIU/ml、(2.08±0.21)mmol/L]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低剂量组(5.46±0.44)mmol/L、(5.67±0.43)μIU/ml、(2.42±0.31)mmol/L,标准组(5.49±0.45)mmol/L、(5.71±0.42)μIU/ml、(2.45±0.29)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t=7.906、8.52Cell culture media1及7.622,标准组t=7.311、5.819及6.932,均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乳腺腺体厚度、乳腺结节最大直径及乳腺导管扩张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剂量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20.00%)显著低于标准组(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86,P<0.05)。结论 低剂量雌激素+孕酮连续序贯治疗可有效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糖脂代谢水平,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且不影响临床疗效,临床AY-22989应用价值较高。

FOXQ1介导TGF-β1信号通路调控胰腺癌PANC-1细胞体外血管生成

目的:探讨沉默叉头框蛋白Q1(forkhead box Q1,FOXQ1)基因对胰腺癌PANC-1细胞体外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其在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信号通路中的作用。方法:用FOXQ1-sh RNA重组慢病毒和阴性对照慢病毒(NC-sh RNA)感染PANC-1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感染率,实时荧光定量PCR(q 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沉默效果。实验设FOXQ1-sh RNA组、NC-sh RNA组与空白对照组,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Empagliflozinn endothelial cell,HUVEC)进行体外血管生成实验,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血管生成能力。用q PCR、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VEGF-A、MMP-2 m 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用TGF-β1(终质量浓度5 ng/ml)诱导FOXQ1-sh RNA组和NC-sh RNA组细胞,检测诱导前后细胞Medical procedure体外血管生成能力变化与FOXQ1、VEGF-A、MMP-2表达差异。结果:sh RNA慢病毒感染率为90%左右,FOXQ1-sh RNA组PANC-1细胞的体外血管生成数目显著少于NC-sh RNA组[(9.33±2.08)vs(28.67±2.52)条,P<0.05],其VEGF-A、MMP-2表达下调(均P<0.05)。TGF-β1增强各组细胞体外血管生成能力,促进FOXQ1、VEGF-A、MMP-2 m 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SB203580试剂P<0.05)。结论:FOXQ1介导了胰腺癌PANC-1细胞体外血管生成,其机制可能与VEGF-A和MMP-2的下调有关,且可能受TGF-β1通路的调控。

基于人群数据来源的辽宁省胰腺癌患者长期生存分析

目的 通过分析辽宁省胰腺癌患者10年生存率情况,为制定和评估防治策略和措施,提高胰腺癌患者预后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随机选取2000-2002年沈阳、鞍山和本溪3市肿瘤发病数据库中胰腺癌患者,进行被动结合主动随访,应用寿命表法和EdererⅡ法计算观察生存率(observed survival rate, OSR)、中位生存时间(mevitamin biosynthesisdian survival time,T_(50))、相对生存率(relative survival rate, RSR)。通过Kaplan-Meier分析、log-rank检验、Z检验、Brown氏比分检验比较不同特征患者T_(50)、OSR、RSR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估计各因素的风险比。结果 共514例胰腺癌患者纳入分析,T_(50)为(4.6±0.3)月,10年OSR为(3.7%±0.8%),RSR为(5.0%±1.1%)。男性和女性10年RSR分别为4.2%和6.0%,<65岁组、65~74岁组、≥75岁组分别为5.5%、5.9%、2.3%,诊断分期Ⅰ~Ⅱ期、Ⅲ期、Ⅳ期分别为18.5%、5.0%、1.4%,手术组和非手术组分别为5.4%和5.2%。男性和女性间RSR曲线无统计学差异(χ~2=3.163,P>0.05);≥75岁组RSR显著低于<65岁组(χ~2=8.660,P<0.05),≥75岁组与65~74岁组间(χ~2=3.208,P>0.05)、<65岁组和65~74岁组间(χ~2=2.302,P>0.05)无统计学差异;诊断分期Ⅰ~Ⅱ期组、Ⅲ期组、Ⅳ期组间RSR均具有统计学差异(χ~2分别为6.515、30.455、7.007,P<0CL 318952分子量.05),分期越高,RSR越低;非手术组10年RSR显著低于手术组(χ~2=34.032,P<0.05)。但手术治疗导致生存率的获益第二年之后不再显著。结论 年龄越大、诊断分期越高、非手术治疗方式患者Naporafenib分子量的RSR越低。手术治疗导致生存率的获益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再显著。

银丹心脑通联合石杉碱甲片治疗老年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银丹心脑通联合石杉碱甲片治疗老年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95例老年血管性痴呆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47例)与治疗组(48例)。对照组给予石杉碱甲片治疗,治疗组给予银丹心脑通联合石blood biochemical杉碱甲片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评价并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和痴呆简易筛查量表(BSSD)评分。检selleck产品测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全血黏度(WBV)、红细胞压积(HCT)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同时观察2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7. 92%和85. 1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 053,P=0. 025)。2组治疗后MMSE评分、BSSD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升高,且治疗组升高更明显(P<0. 05)。2组治疗后WBV、HCT及FIB均明显低于RSL3治疗前,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 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 33%和12. 7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495,P> 0. 05)。结论银丹心脑通联合石杉碱甲片治疗老年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显著,有助于改善老年病人的认知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

动脉炎病毒PRRSV和EAV的Nsp4蛋白对mTANK蛋白的降解

为研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和马动脉炎病毒(EAV)等动脉炎病毒的Nsp4蛋白在病毒免疫逃逸中的作用,通过Infectious model免疫沉淀和质谱技术筛选到与Nsp4互作的宿主蛋白mTANK.将pCAGGS-PRRSV-Nsp4-Flag、pCAGGS-EAV-Nsp4-Flag质粒分别与pCAGGS-mTANK-HA质粒共转染HEK293T细胞,发现Nsp4可特异性降解mTANK.为了进一步揭示其中的机制,利用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凋亡途径抑制剂Z-VAD-FMK、溶酶体抑制剂NH_4Cl和自噬抑制剂3-MA分别处理共转染的细胞,发现这些抑制剂处理并不影响Nsp4对mTANK的降解作用,随后构建了PRRSV Nsp4(E39、E64、E118)和EAV Nsp4(E39、E65、E120)的酶活性突变体质粒.将突变体质粒分别与pCAGGS-mTANK-HA质粒共转染后发现,Nsp4蛋更多白酶活GDC-0068体外性缺失后无法降解mTANK.进一步研究发现,mTANK降解产生的片段分别位于30和25~30 ku附近.综上,PRRSV和EAV的Nsp4蛋白可通过其3C样蛋白酶活性特异性切割宿主蛋白mTANK.

基于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居家照护对失智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我国老龄化步伐逐渐加快,失智老人已经成为社会、家庭的重要负担。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失智老人的管理提供便更多利的条件,本研究通过建立失智老人信息化管理Colforsin IC50平台,旨在减少居家失智老人的安全隐患,提高其生活质量。方法选取浙江医院2018年7—12月收治的符合病例入选标准的40例失智老人为观察组,通过成立专业团队,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对患者实施远程健康管理。选取该院2018年1—6月的符合病例入选标准的35例失智老人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主要通过电话随访或上门服务。干预6个月后,采用老年痴呆患者生活质量antibiotic pharmacist量表(QOL-AD)调查2组患者的生命质量,并比较2组患者出现的安全隐患。结果 2组患者干预前的QOL-AD总分及均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干预6个月后QOL-AD总分及均分分别为(28.56±4.21)分、(2.16±0.42)分,均高于对照组的(25.29±4.82)分、(1.92±0.4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36、2.335,P=0.002、0.022)。观察组干预6个月内发生跌倒、坠床、走失、烫伤等安全隐患的总发生率为40.0%,低于对照组的6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22,P=0.013)。结论信息化管理利用现代化科技平台,改善了失智老人的就医体验,能够提高居家照顾失智老人的生活质量,减少安全隐患的发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