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生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和肺免疫预后指数对332例非手术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讨衍生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dNLR)和肺免疫预后指数(LIPI)对非手术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32例非手术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数据,分析患者治疗后5年内生存情况的影响因素。比较不同dNLR水平及不同LIPI水平患者治疗后5年内的生存情况。[结果]患者治疗前dNLR为2.49±1.31,治疗前LIPI评分:良好135例,中media reporting等162例,差35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肿瘤分化程度、临床分期、dNLRselleck产品、化疗情况、www.selleck.cn/products/Lapatinib-Ditosylate放疗情况、LIPI均为预后影响因素(P<0.05)。低dNLR水平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41.580个月,高dNLR水平组为33.33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035,P<0.05)。LIPI水平良好组、中等组、差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51.340个月、29.590个月和8.58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3.576,P<0.05)。[结论]治疗前的dNLR以及LIPI可影响非手术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对患者的预后预测有一定价值。

肺癌合并血液高凝状态及中医活血化瘀法对其干预的研究进展

肺癌作为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临床上常合并血液高凝状态。高凝状态指的是多种病理因素作用下引起的机体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凝血、纤溶/抗凝系统功能紊乱,引起血液凝固性增高,易于形成血栓的病理状态。它不仅可促进血栓形成,同时影响肺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及预后。多项指标可反映其高凝状态,如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血浆D-二聚体(D-dimer,D-D)、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ghy,TEG)等。对于肺癌合并高凝状态,西医常应用抗凝治疗。中医从血瘀证出发,认为血瘀是恶性肿瘤发生与进展的重要病因与病机过程,而血瘀的临床表现与恶性肿瘤并发血液高凝状态的特征基本一致。大量研究表Tezacaftor IC50此网站,根据辨证论治采取以活血化瘀法为中心的治则,能够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因此临床治疗上,针对肺癌合并高凝状态,应结合现代的血液学检测,及时进行干预。不仅可以给予传统的抗凝治疗,同时可以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合理地应用中医活血化瘀法,以达到缓解症状、改善预后的效oncology and research nurse果。同时,期待更多中医方面以循证医学为指导、多中心、大数据的研究成果,为临床中医药治疗肺癌合并高凝状态提供更充分的理论依据。

中药靛玉红衍生物E804对肺癌A549细胞增殖、凋亡和分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靛玉红衍生物E804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 A549细胞增殖、凋亡和分化的影响,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A549细胞,分为对照组(0μmol·L-1E804)和不同浓度(2.5、5.0和10.0μmol·L-1) E804组。采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率,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迁移能力,软琼脂克隆实验观察各组细胞分化及克隆形成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和Janus激酶1 (JAK1)/信号转导与转录激因活子3 (STAT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MTT法,与对照组比较,2.5、 5.0和10.0μmol·L-1E804组细胞增殖率明显降低(P<0.05或P<0.01),并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细胞划痕和软琼脂克隆法,与对照组比较,2.5、5.0和10.0μmol·L-1E804组细胞迁移距离和克隆形成数减少(P<0.05或P<0.01)。流式细胞术检测,与对照组比较,2.5、5.0和10.0μmol·L-1E804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或P<0.01)。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与对照组比较,2.5、 5.0和10.0μmol·L-1E804组细胞中B细胞淋巴瘤2 (Bcl-2)、磷酸biofuel cell化JAK1 (p-JAK1)和磷酸化STAT3(p-STAT3)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或P<0.01),Bcl-2相关X蛋白(Bax)、裂解的含半胱点击此处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 (cleaved caspase-3)和裂解的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9 (cleaved Puromycin生产商caspase-9)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或P<0.01)。结论:E804可抑制A549细胞体外增殖、迁移和分化,并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下调JAK1/STAT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有关。

血清趋化因子与PMOP患者炎症和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及其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趋化因子C-X3-C-基元配体1(CX3CL1)、CC趋化因子配体11(CCL11)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患者骨密度(BMD)、炎症指标和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并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于襄阳市中心医院就诊的90例PMOP患者为研究组,同时选取同期体检的90例绝经后无骨质疏松症的健康女性为对照组。收集并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炎症指标、骨代谢指标、BMD、血清CX3CL1、血清CCL11水平;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影响CX3CL1及CCL11水平的独立Knee infection预测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血清CX3CL1及CCL11与各个指标之间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X3CL1及CCL11对PMOP的诊断价值。结果 相对于对照组,研究组血清CX3CL1selleck化学、CCL11、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Ⅰ型胶原C-末端肽交联(S-CTX)、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OC)、Ⅰ型原胶原C-端前肽(PⅠCP)、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PⅠNP)明显升高(P<0.05),各部位BMD明显降低(P<0.05)。研究组中,IL-6、TRACP、S-CTX、腰椎BMD及股骨颈BMD是血清CX3CL1水平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TNF-α、TRACP、S-CTX、腰椎BMD及股骨颈BMD是血清CCL11水平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研究组中,血清CX3CL1与IL-6、TRACP、S-CTX、腰椎BMD及股骨颈BMD具有相关性(P<0.05);血清CCL11与TNF-α、TRACP、S-CTX、腰椎BMD、股骨颈BMD具有相关性(P<0.05),CX3CL1和CCL11之间呈正相关性(P<0.05)。血清CX3CL1及CCL11对PMOP均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1、0.750,联合诊断的AUC为0.824。结论 血清CX3CL1、CCL11与机体炎症反应及PMOP的发生密切相关,二者可能参与到骨吸收的代谢过程中,联合检测CX3CL1、CCL11对PMOP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诊MK-2206断价值。

胰腺癌患者胰腺切除术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状态与其预后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目的探讨胰腺癌患者胰腺切除术后16组淋IACS-10759研究购买巴结状态与其预后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检索Pub Med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Embase数据库、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CBM)数据库,均从建库开始截至2016年7月,查找胰腺癌患者行胰腺切除术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para-aortic lymph noldes,PALN)病理检查结果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率相关文献,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项研究,其中回顾性研究12项,前瞻性研究2项,涉及胰腺癌患者3 279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PALN阳性患者1年生存率(OR=0.55,95%CI:0.41~0.73,P=0.001)和2年生存率(OR=0.46,95%CI:0.33~0.63,P=0.001)均明显低于PALN阴性患者,同时提示PALN阳性可能会增加切缘阳性的风险(OR=2.45,95%CI:1.79~3.36,P=0.001)。在其他组淋巴结转移方面,PALN病理检查阳性会增加12组(OR=3.34,95%CI:2.13~5.2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3,P=0.001)、14组(OR=2.76,95%CI:1.90~4.01,P=0.001)、17组(OR=2.41,95%CI:1.63~3.57,P=0.001)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在T分期方面,胰腺癌PALN阳性患者T1/T2期所占比例低于PALN阴性患者(OR=0.31,95%CBAY 73-4506体内实验剂量I:0.10~0.98,P=0.046)。结论胰腺癌患者行胰腺切除术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阳性患者近期生存率低,手术切缘阳性的风险较高,远处转移的可能较大。PALN状态与胰腺癌患者预后及临床病理特征相关。

基于生物网络的关系推断原理、方法与应用

在生物医学大数据时代,如何全面有效地发现致病基因、药物靶标等关键要素,从整体上理解宏观表型的微观本质,是目前信息科学与中西医学交叉研究面临的重大共upper genital infections性挑战之一.生物系统是典型的复杂系统,克服上述挑战的关键是:如何通过深入理解复杂生物系统的“关系”本质,解决复杂系统多层次信息融合难题以及生物医学大数据中广泛存在的维度高、噪声大、样本少等难点.“生物网络”是构成复杂生物系统的基础,反映人体内部基因和基因产物等各种生物分子的相互关系、生物分子与疾病和药物等不同层次的关系,生物网络已被广泛用于生物医学大数据的分析.李梢课题组从20余年前开始中西医药与生物网络的关联研究,率先提出“网络靶标”假说,并进行方法构建与应用IDN-6556体外.本文对基于生物网络的关系推断理论与方法进行总结与思考.首先,从原理上,发现疾病宏观表型与微观分子在复杂生物网络中存在“层次模块化关系”,即宏观层次的涌现在微观上具有局域模块性,宏观获悉更多表型越相似,微观致病基因或药物靶标在网络上的模块性关联越强.其次,从方法上,给出基于生物网络从生物医学大数据、少量目标样本中推断关键生物要素的“关系推断”一般性方法框架:以层次模块化关系为基础,从全局角度进行关系网络构建、关系表示与建模、未知关系推断,实现关系的实体化、数学化、整体化.进而,从应用上,基于生物网络的关系推断方法在致病基因与药物靶标预测、疾病标志物识别、中医药机制解析等方面表现出很好的性能.综上,关系推断方法能够为从系统角度和分子水平揭示中西医药科学原理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也为网络药理学等新兴学科提供重要的原理和方法学支撑.

基于能谱CT参数与临床病理因素建立高海拔地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

目的 探讨高海拔地区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的能谱CT参数、临床病理因素、影响因素及其预测模型的应用效能。方法 选取青海省人民医院2020年1月—2021年7月收治的84例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Nucleic Acid Purification Search Tool中50例患者进行能谱CT检测并收集临床资料。依据淋巴结转移病理检查结果将50例患者分为转移组、未转移组,采用单因素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能谱CT参数差异,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NSCLC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应用预测模型分析其他34例NSCLC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以临床检测结果为金标准,评估预测模型的应用价值。结果 (1) 50例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30.00Adezmapimod化学结构%。转移组患者的术前癌胚抗原(CEA)、中央型隆突位置比率、淋巴结直径高于未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转移组患者的淋巴结能谱曲线斜率(λHu)、标准化碘密度值(NIC)、淋巴结与原发病灶的λHu比值均低于未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GSKJ4使用方法 NSCLC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为淋巴结与原发病灶的λHu比值、术前CEA≥5 ng/mL、淋巴结直径≥3 cm。(4) NSCL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模型诊断34例NSCLC患者的准确度、特异度、敏感度均在80.00%以上。结论 NSCLC患者淋巴结转移中可应用能谱CT参数以及临床病理因素中的相关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进行准确预测,该模型可作为预测淋巴结转移的首选工具。

达芬奇机器人胰腺癌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达芬奇机器人胰腺癌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检验其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我院接受达芬奇机器人胰腺癌手术的患者相关资料,包括一般资料、手术相关及围手术期液体管理等。利用Logistic回归构建术中低体温预测模型,采用H-L检验判断模型的拟合优度,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其预测效能。结果共纳入资料完整患者246例,其中117例(47.6%)发生IPH。结Talazoparib供应商果显示低体温组患者BMI(P=0.047)、术前血浆白蛋白(P=0.038)及室温(P<0.01)较低,且该组实施椎旁神经阻滞的患者比例较高(P=0.004),整体手术时间(P=0.038)及气腹时间(P=0.004)也长于另一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前白蛋白、手术室室温、神经阻滞类型、气腹时间有意义,H-L检验P<0.01circadian biology,ROC曲线下面积为0.871,约登指数为0.556,灵敏度为0Baricitinib分子式.889,特异度为0.667。结论本研究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效果良好,作为围术期预防手术患者低体温的预测工具,可为临床筛选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高危患者并采取护理干预措施提供参考,值得推广应用。

基于能谱CT参数与临床病理因素建立高海拔地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

目的 探讨高海拔地区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的能谱CT参数、临床病理因素、影响因素及其预测模型的应用效能。方法 选取青海省人民医院2020年1月—2021年7月收治的84例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中50例患者进行能谱CT检测并收集临床资料。依据淋巴结转移病理检查结果将50例患者分为转移组、未转移组,采用单因素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能谱CT参数差异,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NSCLC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应用预测模型分析其他34例NSCLC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以临床检测结果为金标准,评估预测模型的应用价值。结果 (1) 50例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30.00购买BMN 673%。转移组患者的术前癌胚抗原(CEA)、中央型隆突位置比率、淋巴结直径高于未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转移组患者的淋巴结能谱曲线斜率(λHu)、标准化碘密度值(NIC)、淋巴结与原发病灶的λHu比值均低于未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NSC 119875 NSCLC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为淋巴结与原发病灶的λHu比值、术前CEA≥5 ng/mL、淋巴结直径≥3 cm。(4) NSCL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模型诊断34例NSCLC患者的准确度、特异度、敏感度均在80.00%以上。结论 NSCLC患者淋巴结转移中可应用能谱CT参数以及临床病理因素中的相关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进行准确预测,该模型可作为预测淋巴结转移的首选工具。

基于人工智能随访预测肺结节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

背景 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世界首位,5年生存率不到20%,对于早期肺癌的筛查有多种方式,其中人工智能(AI)极大提高了早期肺癌的检出率,但目前仍存在对不典型肺结节如何有效管理以尽早发现早期肺癌的问题,探究肺结节增长的影响因素对指导临床管理具有重要意义Roxadustat小鼠。目的 探讨AI随访肺结节增长的影响因素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root nodule symbiosis取2019年4月就诊于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175例肺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AI分类分为实性结节组82例和磨玻璃结节(GGN)组93例。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并利用AI计算收集肺结节相关影像学信息,定期随访以观察不同肺结节的增长情况,应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探讨肺结节增长的影响因素。结果 实性结节组的实性占比、平均CT值高于GGN组(P<0.00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结节平均直径〔HR=2.185,95%CI(1.079,4.425),P=0.030〕、结节体积〔HR=1.001,95%CI(1.000,1.001),P=0.022〕、恶性概率〔HR=2.232,95%CI(1.036,4.806),P=0.040〕及表面征象〔HR=2.125,95%CI(1.006,4.489),P=0.048〕是实性结节增长的影响因素;平均直径〔HR=2.458,95%CI(1.053,5.739),P=0.038〕、体积〔HR=1.001,95%CI(1.000,1.002),P=0.010〕、实性占比〔HR=1.022,95%CI(1.002,1.041),P=0.030〕、恶性概率〔HR=2.386,95%CI(1.174,4.850),P=0.016〕及表面征象〔HR=3.026,95%CI(1.492,6.136),P=0.002〕、平均CT值〔HR=1.002,95%CI(1.000,1.003),P=0.045〕是GGN增长的影响因素。结论 肺结节增长受原始结节大小、平均CT值、有无表面征象及恶性概率等多种因素影Lorlatinib核磁响,建议临床医师结合AI计算的肺结节增长影响因素确定有效随访时间,以尽早发现肺结节增长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