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细胞连接蛋白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和转移作用的影响

目的 探讨B细胞连接蛋白(BLNK)通过抑制P53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和转移作用的影响。方法 采用CCK-8检测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细胞增殖能力,采用细胞划痕实验检测MCF-7细胞划痕愈合能力,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MCF-7细胞迁移能力,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P53、Cleaved-caspase 9、Apaf-1和Bax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BLNK组24、48、72、96 h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高于空白组(P均<0.05);BLNK沉默组24、48、72、96 h的细胞增殖能力显著低于空白组和BLNK组(P均<0.05);BLNK组24 h的细胞划痕愈合能力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BLNK沉默组24 h的细胞划痕愈合能力低于空白组和BLNK组(P均<0.05);BLNK组的细胞迁移能力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BLNK沉默组的细胞迁移能力显著低于空白组和BLNK组(P均<0.05);BLNK组的P53、Cleaved-caspase 9、Apaf-1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BLNK沉默组的P53、Cleaved-caspase 9、Apaf-1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空白组和BLNK组(P均<0.05寻找更多);BCompound C浓度LNK组Bax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BLNK沉默组Bax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空白组和BLNK组(P均<0.05)。结论 过表达BLNK可以抑制P53的表达水平而促进乳腺癌细胞增殖Proteomic Tools和转移。

妊娠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及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其不良妊娠结局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选择2016年9月至2021年9月万宁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妊娠期SLE患者362例,采用随机抽样法按照7∶3的比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配至独立训练集(n=254)与独立测试集(n=108)。将独立训练集中的254例妊娠期SLE患者分为训练集妊娠结局不良组(n=56)与训练集妊娠结局良好组(n=198),对其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妊娠期SLE患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在独立训练集与独立测试集中,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决策曲线对列线图进行交叉验证。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研究列线图评分与各临床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训练集妊娠结局不良组有肺动脉高压、凝血功能异常、肝功能不全、狼疮性肾炎、心功能不全、子痫前期、肾功能不全、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下降、补体下降、蛋白尿>0.5g/24h、抗dsDNA抗体(+)、抗SSB抗体(+)、抗SSA抗体(+)、抗Sm抗体(3-MA核磁+)、β2糖蛋白(+)、ANA(+)、妊娠期间治疗(使用羟氯喹、环孢素、免疫抑制剂)、雷诺现象的占比,以及SLEDAI评分均高于训练集妊娠结局良好组(χ~2=4.196~88.082、t=11.619,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狼疮性肾炎、子痫前期、血小板减少、补体下降、雷诺现象、SLEDAI评分均是影响妊娠期SLE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Waldχ~2=4.173~27.411,P<0.05)。在独立训练集中,列线图模型达到了较高的区分度,曲线下面积(AUC)为0.887(95%CI:0.835~0.939);在独立测试集中,列线图模型同样具有较高的区分度,AUC为0.846(95%CI:0.812~0.875),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准确度。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χ~2=7.178,P=0.518。列线图评分与SLEDAI评分、狼疮性肾炎、血小板减少、补体下降、子痫前期、雷诺现象均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479、0.312、0.263、0.214,0.201、0.190CP-456773核磁,P<0.05)。结论 狼疮性肾炎、子痫前期、血小板减少、补体下降、雷诺现象、SLEDmethylomic biomarkerAI评分均是影响妊娠期SLE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据此构建高精度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准确度,为妊娠期SLE患者预防该类风险提供了一项临床可用的预测工具。

干燥综合征患者抗SSA/SSB抗体及IgG与唇腺活检病理的关系

目的 探讨干燥综合征(SS)患者抗SSA抗domestic family clusters infections体、抗SSB抗体及IgG与唇腺活检病理(LSGB)的关系。方法 选取85例疑似S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取唇腺组织行病理检查,根据LSGB结果分为寻找更多阳性组(LSGB≥3级,n=53)和阴性组(LSGB <3级,n=32),比较两组患者唇腺组织学变化、血清抗SSA抗体、抗SSB抗体及IgG表达;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LSGB与抗SSA抗体、抗SSB抗体、IgG的关系;LSGB阳性组患者根据唇腺病理损伤程度分为轻度组(n=23)和重度组(n=30),比较两组患者抗SSA抗体、抗SSB抗体及IgG水平,采用Spearman法分析抗SSA抗体、抗SSB抗体、IgG与唇腺损伤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85例疑似SS患者LSGB阳性53例,且轻度共23例(43.40%)、重度共30例(56.60%);所有疑似SS患者抗SSA抗体、抗SSB抗体、IgG比较,阳性组>阴性组,差异selleck产品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抗SSA抗体、抗SSB抗体及IgG升高会对唇腺病理损伤产生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重度组SS患者抗SSA抗体、抗SSB抗体及IgGg/L比较,轻度组<重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抗SSA抗体、抗SSB抗体及IgG与唇腺损伤病理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567、0.559、0.516,P<0.05)。结论 SS患者的唇腺病理损伤程度与抗SSA抗体、抗SSB抗体及IgG水平相关。

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异质性耐药的研究

目的·探究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的异质性耐药机制。方法·通过圆盘扩散法对临床分离鉴定的铜绿假单胞菌(n=227)的环丙沙星异质性耐药进行初筛,同时根据抑菌圈直径对这些菌株的耐药性进行划分。通过selleck LXH254无抗生素条件下连续传代后测定敏感性来判断异质性耐药菌株的稳定性。利用群体谱型分析法(population analysis profiling,PAP)对初筛结果进行验证。通过全基因测序分析异质性耐药的产生机制,最后测定比较不同突变类型的耐药亚群对不同抗生素敏感性的影响。结果·在圆盘扩散法中,227株临床菌株中有142株(62.6%)对环丙沙星表现为敏感,26株(11.5%)表现为中介,59株(26.0%)表现为耐药。该方法筛选得到18株潜在异质性耐药菌株,其中11株经PAP及稳定性检测后确定为稳定异质性耐药菌。随机挑选的18株初筛鉴定为非异质性耐药的菌株中,有3株经PAP鉴定为异质性耐药菌株。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发现11株耐药亚群中,有8株发生mexS突变,2株发生gyrA突变;除此之外,基因fleQ、PA263Medicine storage2和PAKAF_02255均分别在1株菌株中发生突变。mexS与gyrA这2类突变型均导致莫西沙星耐药,部分mexS突变株同时对氯霉素与亚胺培南耐药。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的异质性耐药率为4.8%(11/227)。圆盘扩散法作为铜绿假单胞菌异质性耐药筛选方法灵敏度较低,存在一定假阴性率。mexS突变是耐药LY2157299临床试验亚群中最常见的突变类型,该突变可能通过使外排泵MexEF-OprN过表达来介导对环丙沙星在内的多种抗生素耐药。

2017—2019年北京市海淀区感染性腹泻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2017—2019年北京市海淀区感染性腹泻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点、病原体分布和耐药性情况,为感染性腹泻的防控和临床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2017—2019年北京市海淀区哨点医院肠道门诊患者便样本,收集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采用分离培养法鉴定病原菌及检测其耐药谱,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相关病毒。结果 1 010份监测样本中,细菌阳性251份,阳性率为24.85%,主要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占54.18%(136份),沙门菌占17.53%(44份),副溶血性弧菌占16.33%(41份)。其中355份监测样本中,病毒阳性112份,阳性率为31.55%,主要selleck HPLC为诺如病毒,占65.18%(73份);轮状病毒占25.00%(28份)。细菌性腹泻主要发生在夏季,病毒性腹泻常流行于冬春季。发热、便红细胞、白细胞升高为细菌性腹泻患者的临床特征,而恶心、呕吐在病毒性腹泻患者中较多出现。药敏试验显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沙门菌均对氨苄西林耐药,对头孢他啶、亚胺培南、头孢西丁、庆大霉素较敏cancer-immunity cycle感,耐药率分别为86.76%、88.64%,其中多重耐药菌率分别为87.50%、77.27%。结论 2017—2019年北京市海淀区感染性腹泻有明显的Fulvestrant分子式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应有针对性地加强防控。不同病原菌的耐药性不同,应加强监测,为临床用药予以指导。

基于模拟膀胱动态模型的导尿管源性ESBLs大肠埃希菌生物膜形成和细菌耐药性分析

目的 基于selleck激酶抑制剂模拟膀胱细菌生物膜动态模型,观察导尿管相关性ESBLsselleck合成大肠埃希菌生物膜形成和细菌耐药性分析。方法 实验菌株共46例,标准菌株ATCC25922(E0)做质控。梅里埃VITEK2.0微生物分析仪鉴定,并做11种抗生素的药敏试验。静态孵育12孔板结晶紫染色法测定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构建膀胱细菌生物膜动态孵育系统,结晶紫染色结合光学显微镜,测定细菌生物膜的生长特点。比较多组间生物膜形成平均OD值、生物膜不同表型(阴性或阳性)的耐药率。结果 实验菌株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和替加环素敏感率100%(46/46),对其余抗生素呈现不同程度耐药。静态模型生物膜阳性率89.13%(41/46),生物膜阴性率10.87%(5/46)。动态模型生物膜阳性率95.65%(44/46),生物膜阴性率4.35%(2/46)。动态模型BF阳性株平均OD值显著高于静态模型(P<0.05)。生物膜不同表型对34种抗生素耐药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doptive T-cell immunotherapy0.05)。结论 ESBLs大肠埃希菌具备生物膜形成能力,生物膜不同表型的耐药性不存在差异;体外动态模拟膀胱细菌生物膜模型可以实现持续感染模拟尿动态培养,并显著促进细菌生物膜生成。

胆结石患者手术前后血清Ins、C-P、CA19-9水平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胆结石患者手术前后血清胰岛素(Ins)、C-肽(C-P)、癌抗原19-9(CA19-9)水平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115例胆结石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观察组患者术前、术后第5天及对照组体检时的血清Ins、C-P、CA19-9水平,观察组根据手术疗效再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佳组;分别比较观察组术前与对照组、观察组手术前后、预后不佳组与预后良好组的血清Ins、C-P、CA19-9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描述血清Ins、C-P、CA19-9水平Aging Biology对胆结石患者手术预后的预测价值,采用logistics回Protein Tyrosine Kinase抑制剂归方法分析观察组患者术后血清Ins、C-P、CA19-9水平与手术预后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血清Ins、C-P、CA19-9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第5天血清Ins、C-P、CA19-9水平低于术前(P<0.05),预后不佳组FUT-175抑制剂患者术后第5天血清Ins、C-P、CA19-9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ROC曲线显示,观察组术后第5天血清Ins、C-P、CA19-9三项指标联合检测对手术不良预后具有较高预测价值,其敏感度为0.875、特异度为0.787,ROC曲线下面积为0.905;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血清Ins、C-P、CA19-9水平与胆结石手术患者预后有关(P<0.05)。结论 Ins、C-P、CA19-9与胆结石的发生及转归有关,血清三项指标联合检测对手术后患者的预后具有较高预测价值。

北京市丰台区冠心病患者CYP2C19基因多态性分析

目的 研究北京市丰台区冠心病患者CYP2C19基因多态性分布情况。方法 选取2021年1—12月该院心内科住院需服用药物氯吡格雷治疗的冠心病患者731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00例,女331例,患者年龄为30~96岁。对患者的基因组DNA进行CYP2C19基因检测,统计基因型、等selleck NMR位基因及代谢型分布频率,分析不同性别和年龄对CYP2C19代谢型分布的影响。结果 731例检测标本中,CYP2C19基因型*1/*1、*1/*2、*2/*2、*1/*3、*2/*3、*C59价格1/*17、*2/*17、*3/*17、*3/*3、*17/*17的分布频率分别为43.78%、35.16%、9.71%、5.34%、2.87%、2.processing of Chinese herb medicine05%、0.68%、0.27%、0.14%、0;等位基因*1、*2、*3、*17的分布频率分别为64.98%、29.14%、4.38%、1.50%;快代谢型、中间代谢型、慢代谢型、超快代谢型的分布频率分别为43.78%、41.45%、12.72%、2.05%。年龄和性别对冠心病患者的CYP2C19代谢型分布影响不大(P>0.05)。结论 北京市丰台区冠心病患者存在CYP2C19基因多态性,突变型所占频率较高的是等位基因*2和*3,建议临床先对冠心病患者开展CYP2C19基因检测,从而更好地实施个体化用药。

LC-MS/MS法测定人全血中他克莫司和西罗莫司浓度及临床应用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全血中他克莫司(FK506)和西罗莫司(SRL)浓度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检测使用四联免疫抑制方案的肾移植患者体内两种药物的浓度。方法 50 μL全血样品用甲醇-乙腈(90∶10)沉淀蛋白,上清液用纯水(1∶1)稀释后进样分析。色谱柱为Kinetex C18(3 mm×100 mm,2.6 μm),流动相为0.1%甲酸-水(含10 mmol·L~(-1)乙酸铵)和0.1%甲酸-甲醇,梯度洗脱,流速0.55 mL·min~(-1),进样量5 μL,分析时间5 min。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扫描,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对分别为:m/z 821.2→768.6(FK506)、m/z 936.4→409.3(SRL)。结果 FK506和SRL在Elexacaftor浓度1~40 ng·mL~(-Exogenous microbiota1)与峰面积线性Crizotinib临床试验关系良好(r均>0.99),准确度在92.60%~114.41%,精密度RSD均≤15%,提取回收率为71.48%~94.88%,基质效应为72.36%~102.80%,稳定性均符合方法学要求。应用本方法测定37例接受四联免疫抑制方案的肾移植患者的血药浓度,FK506血药谷浓度(5.57±3.07)ng·mL~(-1),SRL血药谷浓度(4.41±2.36)ng·mL~(-1)。结论 本方法同时测定人全血中FK506和SRL浓度,操作简单快捷,准确度和灵敏度高,稳定性良好,可用于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血药浓度监测。

五株真菌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植物内生真菌是指在植物部分或整个生命周期中,存在于植物健康组织内部的真菌,一般不会造成宿主植物明显的感染伤害。植物内生真菌与寄主植物之间长期协同进化,能够产生许多与寄主植物相同或相似的结构新颖且具有药用价值的次级代谢产物。动物来源的真菌作为天然产物研究中的一类新型真菌资源相比于其他类型真菌研究较少,但因其特殊的生存环境,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并且能够产生特异性生物活性的新颖代谢产物,而具有非常广阔的研究前景。因此,对植物内生真菌和动物来源真菌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是天然产物新药研究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扩大真菌筛选研究范围,发现更多特殊生境真菌产生的新颖天然产物,本文在三类植物样本及三类动物样本中共培养及纯化得到30株真菌。根据菌种鉴定结果结合化学成分分析和活性初筛,从中选取了 4株具有较大研究潜力的真菌以及1株前期有一定研究基础的地衣内生真菌作为后续研究的目标菌株。对五株不同来源的真菌Xylaria sp.、Phialocephala fortinii、Penicillium citrinum、Aliiruegeria sabulilitoris和Talaromyces sp.使用大米培养基放大发酵,乙酸乙酯提取得到粗浸膏。采用各种分离手段: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中低压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对大米发酵粗提物进行分离,共得到85个化合物,其中新化合物23个。在化合物结构鉴定过程中充分运用核磁共振波谱、质谱、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圆二色谱、X射线单晶衍射等方法确定了所得化合物的平面结构和立体构型。并测试了部分化合物的抗肿瘤、抗炎、抗真菌等生物活性。从柘木内生真菌Xylaria sp.(No.ZW-1)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35个化合物,包括5个2,5-二苯基环戊酮烯类化合物(1a、1b、1c、2a和2b)、7个α-吡喃酮类化合物(3-9)、1个γ-吡喃酮类化合物(10)、15个环二肽类化合物(11-25)、3个异香豆素类化合物(26-28)、3个其他类型生物碱类化合物(29-31)以及1个倍半萜类化合物(32)。其中化合物1a-1c、2a、2b、3-11为新化合物,共14个。对2,5-二苯基环戊酮烯类化合物1-2进行了生物合成途径推测。运用HPLC-MS分析手段确定了新化合物6-8为真菌产生的天然产物。此外,对新化合物1a-11进行了细胞毒活性和抗炎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6对PC3肿瘤细胞株显示中等强度的抑制活性(IC50值为14.75μM),化合物1c和8对NO生成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活性(IC50值分别为49.76和69.68 μM)。对前期有一定研究基础的地衣内生真菌Phialocephala fortinii(No.4537d)进行了二次放大发酵,在新苝醌类化合物分布集中的极性组分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包括7个苝醌类化合物(33-39)和1个螺二萘类化合物(40)。其中化合物33-37为新化合物,共5个。寻找更多细胞毒活性研究显示化合物33、34、38和40选择性的对EC109肿瘤细胞株显示一定的细胞毒活性,其IC50值范围为24.5~33.3μM。从苔藓内生真菌Penicillium citrinum(No.7-3)次级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包括2个异香豆素类化合物(41-42)、4个苯酚类化合物(43-46)、4个橘霉素单体类化合物(47-50)、1个橘霉素二聚体类化合物(51)、2个甾体类化合物(52-53)和1个二氢α-吡喃酮类化合物(54)。其中41为新化合物,并且该化合物在本身对白色念珠菌野生型菌株SC5314和耐药菌株YEM13不具有明显抗真菌活性的前提下可以有效增强YEM13对氟康唑(FLC)的敏感性,在41为16μg/mL时可以将FLC的MIC80值降低为8μg/mL。从蚯蚓来源真菌Aliiruegeria sabulilitoris(No.SQ6-1)Immunohistochemistry次级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包括2个结构类型新颖的聚酮类化合物(55-56)、7个苯醚类化合物(57-63)、4个其他类型聚酮类化合物(64-67)、2个萘类化合物(68-69)和3个简单芳香类化合物(70-72)。其中55-57为新化合物,并对化合物55和56进行了生物合成途径推测。从东亚钳蝎来源真菌Talaromyces sp.(No.XZ-2)次级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10个已知化合物,包括1个苯醚类化合物(73)、1个蒽醌类化合物(74)、1个异香豆素类化合物(75)、1个环己烯酮类化合物(76)和6个其他类型芳香类化合物(77-82)。其中化合物79为首次分离到的天然产物。对所得化合物生物活性研究显示77-79能够同时增强白色念珠菌耐药菌株YEM13和YEM15对FLC的敏感性(FICI 值<0.5)。本文通过对五株不同来源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进行研究,selleck化学分离得到大量天然产物,其中部分为新结构化合物,且不乏部分生物活性显著的化合物。以上研究成果丰富了植物内生真菌及动物来源真菌代谢产物的研究,说明二者是新颖活性天然产物的重要来源,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及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