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系统评价康妇消炎栓联合抗生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检索Embase, Cochrane Library, Medli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筛选出康妇消炎栓联合抗生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20年10月。由2名研究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44个随机对照试验,共5 143例患者。康妇消炎栓联合抗生素治疗慢性盆腔炎在提高总有效率(RR=4.84,95%CI为3.99~5.86,P<0.000 01),缩短Clinical toxicology腹痛持续时间(MD=-2.61,95%CCP-690550浓度I为-3.12~-2.10,P<0.000 01)、腹部坠胀时间(MD=-2.54,95%CI为-3.22~-1.85,P<0.000 01)及白带异常持续时间(MD=-2.82,95%CI为-3.26~-2.39,P<0.000 01)Fulvestrant价格等方面优于单独使用抗生素。康妇消炎栓联合抗生素治疗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RR=0.67,95%CI为0.49~0.92,P=0.01<0.05)。结论:基于现有临床证据,康妇消炎栓联合抗生素治疗慢性盆腔炎优于单纯的抗生素治疗。
Author: admin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蛇床子治疗湿疹的作用机制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蛇床子治疗湿疹的可能作用靶点及机制。方法 采用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类药性(DL)≥0.18为阈值,在TCMSP和SwissTargetPrediction平台筛选蛇床子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Panobinostat作用作用靶点;以“eczema”为关键词,借助GeneCards、DisGeNET数据库获取与湿疹相关的疾病靶点;Venny 2.1.0获取蛇床子组分靶点与湿疹的共有靶点;采用Cytoscape 3.9.0软件构建“蛇床子–化学成分–作用靶点”网络图,并根据网络图中度(degree)值,筛选出蛇床子治疗湿疹的核心活性成分;利用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 3.9.0软件构建交集靶点的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图并筛选核心靶点;基于Omicshare云平台对交集靶点的基因本体论(GO)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预测蛇床子治疗湿疹的潜在作用通路,最后通过分子对接技术验证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的结合能力。结果 筛选出蛇床子化学成分20个,化学成分靶点与湿疹疾病共同靶点33个。“蛇床子–化学成分–共有靶点-湿疹”网络图筛选核心化合物3个,分别为香叶木素、花椒油素N、6-香叶基-7-羟基香豆素。PPI网络拓扑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蛇床子可通过作用于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及蛋白激酶B1(AKT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磷脂酰肌醇3-激酶调节亚基1(PIK3R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磷脂酰肌醇-3-激酶催KD025配制化亚基α(PIK3CA)等核心靶点发挥治疗湿疹的作用。分子对接进一步验证主要成分和关键靶点的相互作用,其中香叶木素、花椒油素N、6-香叶基-7-羟基香豆素与核心靶点MMP9、AKT1的对接亲和度较高。genetics of AD结论 网络药理学联用分子对接技术揭示蛇床子可以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改善湿疹,为其进一步深入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新思路与理论依据。
龙柴方含药血清联合恩替卡韦对HepG2.2.15肝癌细胞中P-糖蛋白和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
目的 观察龙柴方对恩替卡韦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效果的影响,并探讨可能作用机制。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和龙柴方低、中、高剂量组,每组6只。龙柴方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分别给予龙柴方药液9.84、19.68、39.36 g/(kg·d)灌胃,空白组给予和龙柴方中剂量组等量生理盐水灌胃,连续给药7天后制备含药血清。将HepG2.2. 15肝癌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等量培养基)、空白血清组(100%空白血清∶培养基=1∶9)、恩替卡韦组(15μmol/ml恩替卡韦∶培养基=1∶9)及恩替卡韦+龙柴方低、中、高剂量血清组(15μmol/ml恩替卡韦∶100%龙柴方低、中、高剂量含药血清∶培养基=1∶1∶8),培养24 h。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荧光定量PCR法测定HBV DNA表达量;ELISA法测定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表达量;Western blot法检测P-糖蛋白(P-gp)、蛋白激酶B(AKT)、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同源性磷酸酶-张力蛋白(PTEN)蛋白表达。结果 各组He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MG132.htmlpG2.2. 15细胞存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血清组比较,恩替卡韦+龙柴方中、低剂量血清组HBV DNA水平、HBeAg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与空白组对照比较,恩替卡韦+龙柴方中剂量血清组HBsAg表达量降低(P<0.05)。与空白血清组和恩替卡韦组比较,恩替卡韦+龙柴方低剂量血清组PI3K蛋白表达降低,恩替卡韦+龙柴方中剂量血清组PI3K、AKT、P-gp蛋白表达均降低,PTEN蛋白表达升高(P<0.05或P<0.01)。与恩替卡韦组+龙柴方高剂量血清组比较,恩替卡韦组+龙柴方中剂量血清组HBV DNA水平降低,PTEN蛋白表达升高(P<0.0immediate allergy5或P<0.01)。结论 龙柴方对恩替卡韦抗HBV产生增效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PETNEPZ-6438采购蛋白,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从而下调P-gp表达有关,且以中剂量效果最佳。
夫妻疾病沟通问题和疾病接受度在乳腺癌术后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和疏离感中的链式中介作用
目的 探讨夫妻疾病沟通问题和疾病接受度在乳腺癌Ferrostatin-1术后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和疏离感中的链式中介作用。方法 便利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2月在郑州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乳腺外科、普外科治疗的248例乳腺癌术后患者为调查对象,使用自我感受负担Integrase抑制剂量表、夫妻癌症相关沟通问题量表、疾病接受度量表、一般疏离感量表对其进行调查。结果 乳腺癌术后患者Median paralyzing dose自我感受负担、夫妻疾病沟通问题、疾病接受度与疏离感之间存在相关性(均P<0.01)。自我感受负担不仅可以直接影响疏离感(95%CI:0.012~0.223),且还可以通过夫妻疾病沟通问题和疾病接受度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疏离感(95%CI:0.024~0.156)。结论 护理人员可通过改善患者的夫妻疾病沟通问题和提高其疾病接受度,降低其自我感受负担对疏离感的不良影响。
华蟾素抗消化道恶性肿瘤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是消化道疾病较为流行的国家,其中以消化道肿瘤为著,主要包括肝癌、胰腺癌、结直肠癌等。消化道肿瘤新Spectrophotometry发病例数与死亡例数均占全球癌症前10位,且肿瘤疾病发生率与死亡率呈逐年增长趋势,因此肿瘤的预防与治疗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中药在医学界的推广应用及分子生物学和药理学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药潜在活性成分被提取出来并经研究证实,其以多靶点、多通路的原理有效地抑制肿瘤细胞,发挥中药抗肿瘤作用。华蟾素是源于中华蟾蜍的皮经提取分离得到的有效组分,临床上被制成多种剂型,并具有抗肿瘤、调节免疫、强心升压、镇痛、GSK1120212细胞培养抗炎消肿等作用。现代临床多用于肝癌、肺癌、结直肠癌、胃癌等恶性肿瘤的治疗,改善中晚期患者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5年生存率。分子机制研究表明华蟾素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调控细胞周期抑制细胞增殖、抑制血管生成、调节免疫应答、逆转多药耐药和放化疗增敏、抑制肿瘤炎症及侵袭转移等多种途径发挥疗效。该综述着重于强调近年来在国内外相关研究中对华蟾素抗消化道肿瘤疾病的临床应用与机PLX3397化学结构制,为华蟾素抗肿瘤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推进华蟾素辅助或临床联合治疗手段,为药物的再次开发与研究应用提供参考条件。
右美托咪定联合地佐辛对乳腺癌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炎性因子应激反应及术后麻醉恢复的影响
目Respiratory co-detection infections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地佐辛对乳腺癌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炎性因子、应激反应及术后麻醉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拟行乳腺癌根治术的9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右美托咪定组、地佐辛组,各30例。3组均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乳腺癌根治术治疗,在麻醉诱导前右美托咪定组予以右美托咪定镇痛镇静,地佐辛组予以地佐辛镇痛镇静,联合组予以右美托咪定联合地佐辛镇痛镇静。比较3组T0(术前)、T1(手术切皮)、T2(手术开始后1 h)、T3(术毕)时点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心率),T0、T3、T4(术后12 h)、T5(术后24 h)时点血清炎性因子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应激反应指标(血管紧张素Ⅱ、皮质醇、醛固酮)、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4~+/CD8~+)水平以及麻醉恢复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1)血流动力学:联合组T1、T2、T3时点平均动脉压、心率与T0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显著低于右美托咪定组、地佐辛组(P<0.05或0.01);右美托咪定组、地佐辛组T1、T2、T3时点平均动脉压、心率均较T0时点显著升高(P<0.05或0.01)。(2)炎性因子:3组T3、T4、T5时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水平均较T0时点显著升高(P<0.05或0.01),联合组显著低PLX4032于右美托咪定组、地佐辛组(P<0.01)。(3)应激反应:T3、T4时点3组血清血管紧张素Ⅱ、皮质醇、醛固酮水平较T0时显著增高(P<0.05或0.01),T5时点右美托咪定组、地佐辛组血清血管紧张素Ⅱ水平较T0时显著增高(P<0.01),联合组较T0时点无显著变化(P>0.05);T3、T4、T5时点联合组血清血管紧张素Ⅱ、皮质醇、醛固酮水平显著低于右美托咪定组、地佐辛组(P<0.05或0.01)。(4)免疫功能:3组T3、T4、T5时点血清CD3~+、CD4~+、CD4~+/CD8~+水平较T0时点显著降低(P<0.01),联合组显著高于右美托咪定组、地佐辛组(P<0.05或0.01)。(5)术后麻醉恢复及不良反应:3组气管拔管时间、麻醉苏醒时间、呼吸恢复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LGK-974纯度联合地佐辛可有效维护乳腺癌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炎性应激反应与免疫抑制,且对术后麻醉恢复无明显影响,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
全身化疗联合调强放射治疗对复发性晚期三阴性乳腺癌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全身化疗联合调强放射治疗对复发性晚期三阴性乳腺癌(TNBLY294002体内C)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122例在我院诊治的www.selleck.cn/products/sbe-b-cd复发性晚期TNB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62例)与对照组(60例)。对照组给予全身化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调强放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毒副反应、免疫功能以及预后。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67.7%vs.33.3%,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脱发等毒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D3~+、CD4~+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并显著高于对照组(delayed antiviral immune response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CD3~+、CD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生存期及无进展生存期均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身化疗联合调强放射治疗可提高复发性晚期TNBC患者的疗效,改善其免疫功能,延长其总生存期及无进展生存期,且不增加毒副反应。
乳腺X线密度预测新辅助化学药物治疗效果的可行性分析:基于新改良病理评估标准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乳腺X线密度(mammographic density,MD)与新辅助化学药物治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T)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确诊为乳腺癌且符合本研究纳入和排除标准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依据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第5版将MD分为a、b、c及d类4类。基于Miller-Payne和残余肿瘤负荷病理评估系统将残留癌细胞状态及淋巴结状态共同纳入形成新改良病理评估标准,用以评估乳腺癌NACT后的病理改变情况。采用原始模medial rotating knee型(GSKJ4小鼠仅包括MD分类作为自变量)、最小调整模型(增加了年龄、体质量指数、绝经状态作为自变量)和完全调整模型(进一步包括了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Ki-67、初诊时腋窝淋巴结状态和NACT方案)分析MD与NACT效果之间的关系,3个模型中均以MD分类a类为对照。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87例符合研究条件的乳腺癌患者,其中MD分类a、b、c及d类患者分别为38、76、114及59例,NACT效果评估结果为L1、L2、L3、L4级的患者分别为14、74、117、82例。无论是针对整体患者还是其中的绝经前患者,完全调整模型结果表明,MD各分类的回归系数均为负数,而且随着MD分类增高,比值比Etoposide使用方法<1且呈递减趋势。结论 从本研究结果看,MD分类增高可能对NACT效果产生负向影响,即乳腺癌患者的MD分类越高,其NACT效果越差,此在绝经前患者中更为明显,提示MD有可能作为NACT效果评估的一个预测因子,有望用以指导临床医生对NACT方案的选择及个体化管理,从而改善乳腺癌患者预后。
胃黏膜保护剂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消化性溃疡伴出血的临床效果
目的 分析消化性溃疡伴出血患者中胃黏膜保护剂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complimentary medicine择近5年(2017年1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消化性溃疡伴出血患者48例,回顾分析临床资料,将采用胃黏膜保护剂联合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的24例作为观察组,采用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的2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各项临床指标改善情况更优,治疗总有效率、Hp根除率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不良反应率、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改善情况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selleck产品0.05);随访中发现,观察组满意度更高,生活质量评分较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胃黏膜保护剂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消化性溃疡伴出血中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进一步控制消化性溃疡出血症状,同时能有效改善机体炎性因子水平,更好的促进患者康复,且治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PD-0332991.html疗有效性和安全性更高,易被患者接受,有利于生活质量的提升。
复合活性物促进毛发生长作用的研究
以黄芪多糖为主要原料制备成复合活性物,通过体外细胞和动物实验测定复合活性物的抗炎及促进毛发生长活性,并初步分析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本实验方法制备的黄芪多糖含量为86.21%,动物实Torin 1分子量验结果显示复合活性物显著增加小鼠脱发区皮肤的毛囊数目和真皮层厚度(p<0.05),延长毛发生长期的时间,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TGF-βselleckchem Imidazole ketone erastin1、IL-1β的表达延缓毛囊进入休止期,同时上调皮肤组织中VEGF的表达,促进毛发生长功效。此外,通过体外细胞实验结果发现复合活性物、黄芪多糖在设定浓度下为实际无细胞毒性,同时对脂多糖(LPS)诱导的NO、IL-1β具有显著呈浓度依赖性抑制作用,提示复合活性物及黄transrectal prostate biopsy芪多糖具有良好的抗炎活性。进一步发现,复合活性物对抑制LPS诱导RAW264.7细胞产生的IL-1β分泌效果,显著缩短脱毛小鼠皮肤长出毛发的时间、增加真皮厚度以及抑制TGF-β1表达,均优于单一黄芪多糖,说明复合活性物组分可能存在协同增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