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C3联合PIVKA-Ⅱ在AFP阴性肝癌的诊断预后价值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Y-27632PC-3)和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联合检测对AFP阴性肝癌的诊断和预后价值,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从福建省肿瘤医院408例肝癌首诊患者中筛选出101例AFP阴性肝癌患者作为实验组,并对其中13例接受肝癌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疗效immuno-modulatory agents监测,同时选择同期入院的114例良性肝病患者以及60例体检的正常人群作为对照组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肝癌实验组临床诊疗数据进行生存随访。检测研究对象血清中GPC3及PIVKA-Ⅱ的表达水平,建立ROC曲线并计算两者诊断指标以及在不同肿瘤分期的诊断敏感性;单因素分析GPC3和PIVKA-Ⅱ与AFP阴性肝癌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分析手术患者治疗前后GPC3及PIVKA-Ⅱ的表达水平变化;比较治疗前GPC3和PIVKA-Ⅱ与肝癌患者预后相关性。结果:AFP阴性肝癌患者血清中GPC3及PIVKA-Ⅱ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良性肝病患者和正常对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AFP阴性肝癌患者中,GPC3和PIVKA-Ⅱ单项及组合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2,0.928和0.862;GPC3和PIVKA-Ⅱ单项及联合检测的敏感性分别为77.2%、86.1%和83.2%,特异性分别为82.2%、93.1%和83.3%。GPC3及PIVKA-Ⅱ随着肿瘤分期的增高而增高,在Ⅰ期肝癌中的敏感性高达86.5%和83.8%。GPC3水平与AFP阴性肝癌患者年龄相关,PIVKA-Ⅱ水平与AFP阴性肝癌患者门脉癌栓情况相关;肝癌患者术后GPC3及PIVKA-Ⅱ血清水平较术前明显减少。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与治疗寻找更多前GPC3及PIVKA-Ⅱ的表达水平无关,与临床分期显著相关。结论:GPC3及PIVKA-Ⅱ检测对于AFP阴性肝癌尤其是Ⅰ期肝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用于AFP阴性肝癌术后疗效监测。

一边黄洗剂塌渍疗法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臁疮病(湿热瘀阻证)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一边黄洗剂塌渍疗法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臁疮病(湿热瘀阻证)的疗效。方法 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中药一边黄洗剂塌渍疗法联合创面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对照组采用汇涵术泰湿敷联合创面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症状评分情况、两组第1、14日的白细胞计数(WBC)、肌酐(Cr)、血糖(GLU)、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及两组第1、14、21日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Taurine酶-3(MMP-3)、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水平。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73.33%(P <0.05)。两组治疗1 d创面肿胀、创面肉芽组织、创面渗出量评分、WBC、Cr、GLU、CRP、MMP-3、购买Z-IETD-FMK和TIMP-1水平比较,差别均不大(均P> 0.05)。两组治疗14、21 d的创面肿胀程度、创面肉芽组织、创面渗出量评分均低于治疗第1日(均P <0.05);且治疗组同期创面肿胀程度、创面肉芽组织、创面渗出量评分均分别低于对照组(均P <0.05)。两组治疗14 d WBC、Cr、GLU、CRP水平均低于治疗第1日(均P <0.05),且治疗组同期WBC、Cr、GLU、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 <0.05)。两组治疗14、21 d的MMP-3、TIMP-1水平均分别Biomolecules低于治疗第1日(均P <0.05),且治疗组同期MMP-3、TIMP-1水平均分别低于对照组(均P <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一边黄洗剂塌渍疗法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臁疮可有效减轻创面肿胀和创面渗出液等症状,促进创面愈合,副作用小,安全有效。

人参皂苷Rb1改善局灶性CIRI小鼠模型神经损伤的调控机制研究

目的 探究人参皂苷Rb1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此网站)的调控机制。方法 60只C57/BL小鼠随机分为6组(n=10Double Pathology):假手术组、CIRI模型组、人参皂苷Rb1低、中、高剂量组和尼莫地平(阳性对照)组。手术方法构建局灶性CIRI小鼠模型。行神经功能评分、行为学测试,尼氏染色检测海马体中尼氏体数量。q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检测人参皂苷Rb1对海马体中Wnt信号通路分子表达的影响,通过分子对接和共沉淀实验研究人参皂苷Rb1的调控机制。结果 与CIRI模型组相比,添加人参皂苷Rb1后能够降低小鼠神经功能评分(P<0.05),降低通过平衡木时间(P<0.05),提高小鼠进入正确臂时间(P<0.05),增加小鼠摇摆时间和攀爬时间(P<0.05),证明了人参皂苷Rb1能够有效恢复小鼠神经系统功能,提高模型小鼠行为学能力。人参皂苷Rb1治疗后海马体中轴抑制蛋白2(Axin2)和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降低,Wnt3a、Wnt1和β-连锁蛋白(β-catenin)表达量增加。结论 人参皂苷Dorsomorphin说明书Rb1能够改善CIRI小鼠模型的神经功能并提高海马体中尼氏体数量,与激活Wnt信号通路有关,可能在卒中治疗期间对局灶性CIRI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淫羊藿苷元的肠道跨膜转运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淫羊藿苷元(icaritin,ICT)在肠道内的转运机制,并阐明ICT生物利用度低的主要原因。方法 采用体外细胞模型人结肠癌Caco-2细胞及小肠癌LS-180细胞和人药物转运蛋白细胞系[P-糖蛋白(P-glycolprotein,P-gp,又名MDR1)、乳腺癌耐药蛋白(breast cancer resistance protein,BCRP)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2,MRP2)过表达的狗肾细胞系MDCK-MDR1、MDCK-BCRP、MDCK-MRP2及空白转染的狗肾细胞系MDCK-mock;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2B1(organic anion transporting polypeptides 2B1,OATP2B1)过表达的人胚胎肾细胞HEK293-OATP2B1及空白转染的人胚胎肾细胞HEK293-mock],应用实时定量荧光PCR、LC-MS/MS联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等技术,共同研究淫羊藿苷元在肠道的跨膜转运机制。结果 Caco-2细胞研究中,ICT在低浓度给药时摄入方向表观渗透系数(Papp)较小,渗透性较弱,存在明显外排,且外排可被BCRP抑制剂明显抑制,不能被P-Nirmatrelvir说明书糖蛋白(P-glycolprotein,P-gp)抑制剂NSC 125973明显抑制,随着给药浓度的增加,外排逐渐减弱,摄入方向Papp逐渐增加,渗透性逐渐增强。通过人药物转运蛋白细胞系研究,ICT可显著抑制BCRP和OATP2B1的转运,对BCRP和OATP2B1转运蛋白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6.33、31.8μmol/L;同时,ICT是BCRP和OATP2B1的底物。通过LS-180细胞诱导研究表明,ICT不能诱导肠道外排蛋白P-gp、BCRP的表达上调。结论 ICT在肠内通过被动扩散Community-associated infection和主动转运2种机制吸收,其中被动扩散能力弱,主动转运包括外排转运蛋白BCRP的外排和摄入转运蛋白OATP2B1摄入共同介导,且对肠道外排转运蛋白无诱导表达功能。BCRP的外排对ICT吸收影响有限,这可能与ICT的给药浓度及BCRP的饱和浓度有关。

共同照护门诊对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

目的 探讨Crizotinib说明书共同照护门诊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自我管理行为的改善以及改善程度的影响。方法 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朝阳医院内分泌科共同照护门诊规律就诊1年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每次随访的一般资料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在初诊及随访1年时,通过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6(SDSCA-6)评分来评估患者糖尿病自我管理能力,并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干预前后患者自我管理总体和分量表行为改善程度。结果 在接medical protection受共同照护门诊为期1年的照护和治疗后,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基线显著降低(7.49%±1.48%比6.70%±0.93%,P <0.001),糖化血红蛋白和LDL-C达标率均明显提高(分别为40.32%比65.32%,P <0.001; 42.74%比55.65%,P=0.042)。干预后,SDSCA-6总分及其中关于运动和自我监测血糖的评分较基线升高(P值均<0.001),而胰岛素的使用可显著提高患者整体自我管理水平(β=1.150,P=0.015)。结论 共同照护门诊不仅能改善患者血糖、血脂的控制,也能改善糖尿病患者PF-07321332生产商的自我管理行为。

极性大孔树脂纯化绿原酸工艺及机理研究

杜仲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经济植物。杜仲叶中含有丰富的绿原酸,绿原酸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抗病毒、抗肿瘤、抗菌等,被广泛运用于治疗血液、消化及生殖系统等方面的疾病。国内外对杜仲叶的研发生产领域都在逐渐扩大,对其有效成分的提取及含量测CL 318952细胞培养定更是研究的热点。对于杜仲叶中绿原酸提取和纯化工艺的研究,对生产生活及绿原酸的开发和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乙醇回流法结合大孔吸附树脂法从杜仲叶提取物中分离并纯化了绿原酸,通过静态及动态吸附/解吸附实验,探索了其吸附机理,优化了纯化工艺。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杜仲叶中绿原酸提取工艺的优化。通过正交试验,首先探讨了提取方式、乙醇浓度、料液比3个影响因素对绿原酸提取效率的影响,然后探讨了乙醇浓度、回流时间、料液比3个影响因素对绿原酸提取效率的影响。通过静态吸附/解吸附实验,筛选了最佳大孔树脂,研究了其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行为E-616452分子量。结果表明:从杜仲叶中提取绿原酸的最佳工艺为:采用乙醇提取法,乙醇浓度为30%,料液比1:20,回流时间180 min;在筛选的6种大孔树脂中,XDA-8树脂的吸附性能最好,绿原酸在XDA-8树脂上的静态吸附行为符合伪二阶动力学模型,并可以很好的用Langmuir等温线模型拟合和解释。(2)大孔树脂吸附绿原酸的机理研究。通过Materials Studio软件优化了绿原酸分子尺寸,计算并模拟了绿原酸在XDA-8树脂上可能存在的吸附形式,并探讨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XDA-8树脂对绿原酸的吸附主要受化学机制控制,吸附过程是由于绿原酸分子上O原子和树脂骨架聚苯乙烯分子π电子间发生了电荷转移,从而产生了电子云重叠,且绿原酸分子上越多羟基氧靠近树脂骨架时吸附作用越强。(3)绿原酸富集纯化工艺的优化。通过动态吸附/解吸附实验,优化了绿原酸的纯化工艺。结果表明:优化后纯化绿原酸的工艺条件为:上样浓度5.71 mg/mL,上样体积3 BV,样品流速2 BV/h,洗脱液为4 BV 45%乙醇和2 BV 60%乙醇(v/v),洗脱液流速2 BV/h。经XDA-8树脂柱循环处理一次,绿Biomass yield原酸的含量增加了 5.25倍,回收率为85.4%。

五株真菌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植物内生真菌是指在植物部分或整个生命周期中,存在于植物健康组织内部的真菌,一般不会造成宿主植物明显的感染伤害。植物内生真菌与寄主植物之间长期协同进化,能够产生许多与寄主植物相同或相似的结构新颖且具有药用价值的次级代谢产物。动物来源的真菌作为天然产物研究中的一类新型真菌资源相比于其他类型真菌研究较少,但因其特殊的生存环境,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并且能够产生特异性生物活性的新颖代谢产物,而具有非常广阔的研究前景。因此,对植物内生真菌和动物来源真菌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是天然产物新药研究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扩大真菌筛选研究范围,发现更多特殊生境真菌产生的新颖天然产物,本文在三类植物样本及三类动物样本中共培养及纯化得到30株真菌。根据菌种鉴定结果结合化学成分分析和活性初筛,从中选取了 4株具有较大研究潜力的真菌以及1株前期有一定研究基础的地衣内生真菌作为后续研究的目标菌株。对五株不同来源的真菌Xylaria sp.、Phialocephala fortinii、Penicillium citrinum、Aliiruegeria sabulilitoris和Talaromyces sp.使用大米培养基放大发酵,乙酸乙酯提取得到粗浸膏。采用各种分离手段: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中低压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对大米发酵粗提物进行分离,共得到85个化合物,其中新化合物23个。在化合物结构鉴定过程中充分运用核磁共振波谱、质谱、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圆二色谱、X射线单晶衍射等方法确定了所得化合物的平面结构和立体构型。并测试了部分化合物的抗肿瘤、抗炎、抗真菌等生物活性。从柘木内生真菌Xylaria sp.(No.ZW-1)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35个化合物,包括5个2,5-二苯基环戊酮烯类化合物(1a、1b、1c、2a和2b)、7个α-吡喃酮类化合物(3-9)、1个γ-吡喃酮类化合物(10)、15个环二肽类化合物(11-25)、3个异香豆素类化合物(26-28)、3个其他类型生物碱类化合物(29-31)以及1个倍半萜类化合物(32)。其中化合物1a-1c、2a、2b、3-11为新化合物,共14个。对2,5-二苯基环戊酮烯类化合物1-2进行了生物合成途径推测。运用HPLC-MS分析手段确定了新化合物6-8为真菌产生的天然产物。此外,对新化合物1a-11进行了细胞毒活性和抗炎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6对PC3肿瘤细胞株显示中等强度的抑制活性(IC50值为14.75μM),化合物1c和8对NO生成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活性(IC50值分别为49.76和69.68 μM)。对前期有一定研究基础的地衣内生真菌Phialocephala fortinii(No.4537d)进行了二次放大发酵,在新苝醌类化合物分布集中的极性组分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包括7个苝醌类化合物(33-39)和1个螺二萘类化合物(40)。其中化合物33-37为新化合物,共5个。Femoral intima-media thickness细胞毒活性研究显示化合物33、34、38和40选择性的对EC109肿瘤细胞株显示一定的细胞毒活性,其IC50值范围为24.5~33.3μM。从苔藓内生真菌Penicillium citrinum(No.7-3)次级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包括2个异香豆素类化合物(41-42)、4个苯酚类化合物(43-46)、4个橘霉素单体类化合物(47-50)、1个橘霉素二聚体类化合物(51)、2个甾体类化合物(52-53)和1个二氢α-吡喃酮类化合物(54)。其中41为新化合物,并且该化合物在本身对白色念珠菌野生型菌株SC5314和耐药菌株YEM13不具有明显抗真菌活性的前提下可以有效增强YEM13对氟康唑(FLC)的敏感性,在41为16μg/mL时可以将FLC的MIC80值降低为8μg/mL。从蚯蚓来源真菌Aliiruegeria sabulilitoris(No.SQ6-1)更多次级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包括2个结构类型新颖的聚酮类化合物(55-56)、7个苯醚类化合物(57-63)、4个其他类型聚酮类化合物(64-67)、2个萘类化合物(68-69)和3个简单芳香类化合物(70-72)。其中55-57为新化合物,并对化合物55和56进行了生物合成途径推测。从东亚钳蝎来源真菌Talaromyces sp.(No.XZ-2)次级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10个已知化合物,包括1个苯醚类化合物(73)、1个蒽醌类化合物(74)、1个异香豆素类化合物(75)、1个环己烯酮类化合物(76)和6个其他类型芳香类化合物(77-82)。其中化合物79为首次分离到的天然产物。对所得化合物生物活性研究显示77-79能够同时增强白色念珠菌耐药菌株YEM13和YEM15对FLC的敏感性(FICI 值<0.5)。本文通过对五株不同来源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进行研究,PEG300核磁分离得到大量天然产物,其中部分为新结构化合物,且不乏部分生物活性显著的化合物。以上研究成果丰富了植物内生真菌及动物来源真菌代谢产物的研究,说明二者是新颖活性天然产物的重要来源,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及挖掘。

硬膜外推注地塞米松对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不良结局的影响

目的 分析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的不良结局,探讨硬膜外推注地塞米松对产妇发热和产后疼痛的影响。方法 收集上海市松江区妇幼保健院妇产科2021年4月~2021年12月入产房待产的222例孕妇,根据是否行硬膜外镇痛分为硬膜外组(151例)和非硬膜外RP56976溶解度组(71例),硬膜外组根据是否硬膜外腔推注地塞米松激素分为实验组100例(硬膜外分娩镇痛+硬膜外腔静推3 mL地塞米松),对照组51例(硬膜外分娩镇痛+硬膜外腔静推3 mL NaCl)。记录产妇不良结局的发生情况,记录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结束后腹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结果 硬膜外组与非硬膜外组比较,产妇产后发热情况明显升高、总产程明显增加、产妇使用抗生素的比率较高,且以静脉途径为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产后头痛、宫缩乏力、围产期并发症、抗生素口服情况等不良结局与是否使用硬膜外CP-690550体内实验剂量麻醉镇痛无相关性(P>0.05);实验组产妇的发热情况、第一产程与第二产程结束后产妇腹痛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硬膜外分娩镇痛可引起发热、产程时间延长pathological biomarkers、静脉使用抗生素增多的风险,通过对硬膜外推注激素可明显减少产妇发热情况并能减轻产妇产后疼痛。

NSCLC患者使用ICIs时发生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及与疗效的关系

目的 探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时发生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评估irAEs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纳入162例接受ICIs治疗的NSCLC患者,收集人口学、临床特征和外周血液生物标志物,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irAEs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评估irAEs与客观有效率(ORR)、无进selleck合成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的关系。结果 83例患者发生了130例次irAEs,12例患者发生了严重的irAEs。较常见irAEs为皮肤毒性(34.6%)和免疫相关性肺炎(21.5%),严重irAEs中发生率最高者为免疫相关性肺炎(5.4%)。基线绝对淋巴细胞(ALC)水平增高是全体患者发生irAEs的独立危险因素(OR=3.195,95%CI:1.341~7.610,P=0.009),同样也是ICIs单药治疗患者(OR=5.613,95%CI:1.109~28.411,P=0.037)、ICIs联合化疗患者(OR=2.此网站901,95%CI:1.102~7.633,P=0.031)发生irAEs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ALC预测是否发生irAEs曲线下面积为0.713(95%CI:0.633~0.792),最佳临界值为1.25×109/L,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1.1%和62.0%。与无irAEs患者相比,有irAEs患者的ORR更高(38.6%vs. 21.5%,χ2=5.567,P<0.05),中位PFS更长(329 d vs. 206 d,Log-rankχ2=5.256,P<0.05),中位OS也更长(690 d Fixed and Fluidized bed bioreactorsvs. 434 d,Log-rankχ2=4.670,P<0.05)。结论 基线ALC水平增高是NSCLC患者发生irAEs的独立危险因素,irAEs的发生与患者ORR、PFS和OS的改善有关。

重组人2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效果

目的 调查寻常型银屑病行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益赛普)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解放军第九七〇医院收治的92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以自主抽签法分为参考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前者行阿维A治疗,后者行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统计两组炎症指标,观察皮损恢复情况、治疗效果,记录不良反selleck合成应。结果 治疗后,两组TNF-α、IL-17A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比参考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PASIBMN 673使用方法评分、皮损面积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ASI评分皮损面积均降低,且观察组比参考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7.83%比参考组82.61%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4,P=0.035)。Medicago truncatula治疗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52%比参考组23.91%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94,P=0.020)。结论 益赛普有效性高,能减轻炎症病变,改善寻常型银屑病的相关症状,且不良反应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