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究原发性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与治疗模式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原发性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病例是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一共选取50例,对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如治疗方法、预后和临床病理特征等,而对于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选择单因素和多因素检验法进行分析。结果 在50例患者病理特征中,肿物位于右侧所占比较高,临床分期以ⅡE期最为常见,所占比60.00%;IPI0-1分所占比最高。在随访病例中,行根治手术联合化疗10例、单纯化疗30例、放化疗LY294002生产商联合10例;单因素结果显示,临床分期、LDH水平、IPI评分、BCL-2、BCL-6蛋白的表达在患者3年总生存率和5年总生存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风险PUN30119说明书比例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IPI评分(HR=0.633、95%可信区间1.211~2.851)为原发性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独立不良预后因素。结论 原发性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影像学征象和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需依靠病理活检和免疫组化确诊,在治疗方面以放化疗联合为主,而该治疗方案不会对患者预后造成影响,而Biogenesis of secondary tumorIPI危险分级增加是影响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临床需引起重视。
Author: admin
婆婆纳抗黑色素瘤物质基础的初步研究
为明确婆婆纳(Veronica didyma Tenore)抗黑色素瘤活性部位及物质基础,该文采用CCK8法评价了婆婆纳乙醇提取物四个萃取部位(石油醚层、乙酸乙酯层、正丁醇层、水层)、乙醇提取物及单体化合物对黑色素瘤细胞株(B16和A375)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利用植物化学的技术和方法对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分离纯化研究。结果表明:(1)乙酸乙酯萃取部位(PPNE)较其他样品有更好的抑制B16和A375细胞增殖的作用,其IC_(50)值分别为0.177 mg·mL~(-1)(B16)、2.826 mg·mL~(-1)(A375)。(2)从活性Adavosertib核磁部位PPNE中得到7个单体化合物,即对羟基苯甲醛(1)、胡黄连苷II(2)、isoscutellarein 7-O-(6”’-Oacetyl)-β-allopyranosyl (1”’→2”)-β-glucopyranoside(3)、3′-hydroxyl-4′-O-methylisosChronic HBV infectioncutellarein7-O-[6”’-O-acetyl-β-D-allopyLGK-974抑制剂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4)、6-O-veratroylcatalposide(5)、Veronicoside(6)、isoscutellarein 4′-methyl ether 7-O-(6”’-O-acetyl)-ballopyranosyl (1”’→2”)-β-glucopyranoside(7),7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HPLC分析显示这7个化合物是PPNE的较大量成分。除化合物1外,其他6个单体化合物均有较好的抑制黑色素瘤细胞增殖的作用,该文首次报道了化合物3、4、7的抗黑色素瘤活性。婆婆纳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PPNE)为其抗黑色素瘤活性部位,环烯醚萜类化合物2、5、6和黄酮类化合物3、4、7可能为PPNE抗黑色素瘤的活性基础。该研究结果为合理利用其资源奠定了科学基础。
聚乙烯醇载去甲斑蝥素微球对肝癌大鼠的疗效
目的 探讨聚乙烯醇载去甲斑蝥素微球对肝癌大鼠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将造模成功的44只肝癌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14只)、聚乙烯醇载去甲斑蝥素组(15只)、去甲斑蝥素组(15只),另设正常组(15只)。聚乙烯醇载去甲斑蝥素组肝动脉注入载去甲斑蝥素的聚乙烯醇微球10mg·kg~(-1),去甲斑蝥素组仅注入去甲斑蝥素0.43mg·kg~(-1),模型组和正常组经导管分别注入1.5mL·kg~(-1)生理盐水。干预7d后,测大鼠体重、肿瘤质量及抑瘤率;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IL-6水平;TUNEL染色检测肝癌细胞凋亡;WesternBlot检测核因子(NF)-κB、磷酸化NF-κB(p-NF-κB)、NF-κB抑制蛋白(IκB)-α、p-IκB-α、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和Bcl-2相关X蛋白(Bax)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聚乙烯醇载去甲斑蝥素组和去甲斑selleck蝥素组大鼠体重occult HCV infection减轻,肿瘤质量、IL-1β、IL-6和TNF-α水平、p-NF-κB和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细胞凋亡率、p-IκB-α和Bax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与去甲斑蝥素组比较,聚乙烯醇载去甲斑蝥素组大鼠体重减轻,肿瘤质量、IL-1β、IL-6和TNF-α水平、p-NF-κB和Bcl-2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细胞Alpelisib抑制剂凋亡率、p-IκB-α和Bax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结论 聚乙烯醇载去甲斑蝥素微球介入对肝癌大鼠具有抑瘤作用,其可能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基于蛋白质芯片技术探究大黄酸通过精氨酸代谢抑制结直肠癌机制
大黄VX-445临床试验酸是从大黄、芦荟、何首乌等中提取的一种蒽醌类化合物, 本研究通过蛋白质芯片技术筛选大黄酸潜在作用靶点, 并探究Electrophoresis其抑制结直肠癌的潜在机制。采用集落形成实验和划痕实验分别检测大黄酸对人HCT116细胞系增殖和迁移能力影响; 利用蛋白质芯片技术筛选大黄酸靶向蛋白, 对大黄酸特异性结合蛋白进行KEGG和蛋白互作分析; 利用qRT-PCR和Western bolt技术检测大黄酸对HCT116细胞中B淋巴细胞瘤-2基因相关X蛋白 (BCL-2-associated X protein, BAX)、B淋巴细胞瘤-2基因 (B-cell lymphoma-2, BCL-2) 和精氨基琥珀酸合成酶1 (argininosuccinate synthetase 1, ASS1) 表达水平影响; 并通过氧化偶氮甲烷与葡聚糖硫酸钠 (azoxymethane and Dextran sodium sulfate, AOM/DSS) 联合诱导的结直肠癌模型小鼠验证大黄酸的体内抗肿瘤效果, 实验动物操作均按照动物福利和华南农业大学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标准执行, 并得到伦理委员会的批准。结果表明, 大黄酸特异性结合蛋白主要参与氨基酸合成代谢, 尤其是精氨酸合成代谢信号通路; 并以浓度依赖性抑制HCT116细胞增殖和迁移。大黄酸作用HCT116细胞24 h后, 显著增强BAX和ASS1表达, 以及细胞一氧化氮水平; 在结直肠癌小鼠模型中, 大黄酸显著缓解AOM/DSS诱导的体重下降, 降低便隐血评分, 增强结肠肿瘤组织中BAX和ASS1的表达, 并提高血清中精氨酸和一氧化氮含量; IHC和HE染色表明, 大黄酸减轻AOM/DSS诱导的结直肠癌小鼠结肠组织中Ki67表达及巨噬细胞浸润, 延缓肿瘤形成。综上, 大黄酸可通过精氨酸关键限速酶ASS1, 调节精氨酸和NO代谢, 从而发挥抗selleck合成肿瘤活性。
硫酸镁联合拉贝洛尔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目的 分析妊娠期高血压患者采用硫酸镁联合拉贝洛尔的临床疗效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SB203580体内21年12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收治的妊娠期高血压150例患者,根据用药的不同,将单用硫酸镁治疗的50例作为对照1购买Compound 3组,将单用拉贝洛尔治疗的50例作为对照2组,将联合使用硫酸镁与拉贝洛尔治疗的50例作为观察组。比较3组疗效、血液黏度、蛋白尿量、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妊娠不良结局。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00%,高于对照1组(76.00%)与对照2组(7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舒张压及收缩压分别为(78.15±6.04)mm Hg及(117.03±13.12)mm Hg,均低于对照1组[(87.15±6.14)mm Hg及(139.22±16.83)mm Hg]与对照2组[(88.05±6.43)mm Hg及(138.96±16.54)mm Hg],均P<0.05,对照1组与对照2组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液黏度、蛋白尿量分别为(2.23±0.98)mPa·s及(1.01±0.19)g/24 h,均低于对照1组与对照2组,均P<0.05,对照1组与对照2无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胱抑素、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血清白细胞介素等炎性因子水平低于对照1组与对照2组,均P<0.05;观察组妊娠不良结局发生率(2%),显著低于对照1组(24%)与对照2组(18%),P<0.05。结论 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硫酸镁与拉贝洛尔联合治疗不仅能够控制血压、降低患者血液黏度、蛋白尿量与血清炎性因子水infection-related glomerulonephritis平,同时有利于改善妊娠结局。
重度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患者黄斑视网膜厚度和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变化
目的 观察重度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患者黄斑厚度和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变化。方法 选取高血压患者,筛查出重度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Keith-Wagener法Ⅳ级)患者,现血压已控制平稳者30例(30眼)纳入高血压组。并选取与患者年龄、性别构HIV –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成比相匹配的健康人志愿者30例(30眼)纳入对照组。应用光相干断层扫描仪(OCT)对黄斑视网膜厚度和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pRNFL)进行检测并随访1年。结果 随访开始时,高血压组视网膜厚度和pRNF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1年后高血压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组pRNFL平均值、上方区域、下方区域和鼻侧区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重度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Empagliflozin体内Ⅳ级)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和pRNFL有不同程度增厚,血压控制后,水肿逐selleck渐消退,但仍可导致视网膜、视神经纤维层的变薄,低于正常人,但pRNFL损伤呈不对称分布。
原发胆囊滤泡淋巴瘤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原发胆囊滤泡性淋巴瘤(FL)的临床特点, 提高对原发胆囊淋巴瘤的认知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Z-IETD-FMK抑制剂1例原发胆囊FL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 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为68岁女性, 因上腹部不适Post-mortem toxicology, 行腹部CT示胆囊病变, 考虑胆囊癌可能, 肝脏多发囊肿, 行胆囊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非霍奇金淋巴瘤, B细胞性, FL, 无治疗指征, 进行临床观察随访。4个月后行骨髓涂片、骨髓活组织检查及流式细胞术分析均未见异常, 行PET-CT检查示双肺多发结节影, 代谢增高, 淋巴瘤浸润, 余未见明显异Angiogenesis抑制剂常。根据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世界卫生组织分类标准(2016版)诊断为FL 3a Ⅳ期, 无治疗指征, 继续进行临床观察随访。至2021年8月, 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原发胆囊FL临床上较罕见, 发病率低, 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 诊断依靠病理活组织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早期行胆囊切除术, 密切随访可获得良好预后。
拉帕替尼与绿原酸联合应用抑制巨噬细胞M2型极化及抗乳腺癌转移的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拉帕替尼与绿原酸联合应用对抑制巨噬细胞M2型极化的影响及其在乳腺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IL-13建立巨噬细胞M2型极化的体外模型,流式细胞术检测拉帕替尼和绿原酸Etoposide化学结构合用对巨噬细胞M2型表面标志物CD206的影响;实时定量PCR检测拉帕替尼和绿原酸合用对巨噬细胞M2型特异性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自发乳腺癌且发生肺转移的MMTV-PyVT小鼠模型考察两药合用对乳腺癌肺转移的影响,观察肺转移灶组织HE染色结果并统计转移灶点数;免疫荧光法分析乳腺癌组织中巨噬细胞的M2型极化情况。结果:拉帕替尼与绿原酸合用能够有效抑制IL-13诱导的F4/80~(hi)CD206~(hi)细胞(即M2型巨噬细胞)增多Clinical immunoassays[(42.17%±2.59%)与(61.15%±7.58%),P<0.05];两药合用能明显下调由IL-13诱导的Ym1基因的上调[(1.8±0.0)与(1.0±0.0),P<0.05],且其作用比绿原酸单给药组强[(0.9±0.1)与(1.8±0.selleckchem IACS-107590),P<0.05];拉帕替尼与绿原酸合用能显著减少小鼠肺转移灶点数[P<0.05];两药合用与对照组比较能降低瘤内CD206阳性细胞所占巨噬细胞的比例[(6.08%±2.60%)与(29.04%±5.86%),P<0.05]。结论:拉帕替尼与绿原酸的联合用药能有效抑制巨噬细胞的M2型极化以及乳腺癌的转移。
预见性护理联合急救流程优化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抢救效果影响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联合急救流程优化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抢救效果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10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selleck分为对照组(采用急救流程优化进行护理干预)和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预见性护理进行干预),每组52例,两组均干预1个月,观察两组干预购买Lorlatinib前后自理能力以及生活质量,统计两组护理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 干预前1d,两组功能独立性量表(FIM)、生活质量评价量表(QOL)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1个月后,两组FIM、QOL评分均比干预前1d高(P<0.05),且研究组比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5.77%VS 19.23%,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对照组高(92.31%Lateral flow biosensorVS 76.92%,P<0.05)。结论 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联合急救流程优化进行干预护理,可提高患者自理能力、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且能缩短住院时间。
帕妥珠单抗联合曲妥珠单抗和长春瑞滨治疗老年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讨帕妥珠单抗联合曲妥珠单core needle biopsy抗和长春瑞滨治疗老年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海南省海口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老年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35例,接受帕妥珠单抗联合曲妥珠单抗和长春瑞滨治疗)和对照组(51例,接受曲妥珠单抗和长春瑞滨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2个周期的近期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收集随访资料(随访截止时间2SB203580价格020年12月),比较2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结果 观察组局部控制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91.4%(32/35)比72.5%(37/51)、74.3%(26/35)比51.0%(26/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治疗期间肝功能异常、骨骼肌肉疼痛、心脏毒性、口腔炎症或溃疡、呕吐或腹泻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粒细胞减少发生率高于对照组[54.3%(19/35)比27.5%(14/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1±3)个月,Kaplan-Meier法并Log-rank检验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PFS优于对照组[(19.8±3.2)个月比(12.8±2.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帕妥珠单抗联合曲妥珠单抗和长春瑞滨治疗老年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效果显著,可提高有效率和PFS,但粒细胞减少发生率高,临床使用过程中应密切观察购买Tezacaftor患者粒细胞水平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