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究CT引导下弹簧圈定位技术在胸腔镜切除肺结节中的有效性之余,重点研究了弹簧圈定位手术中的相关并发症(如气胸和出血)的影响因素以及定位手术后病人的肺结节切除的外科手术时间以及外科手术后病人的住院天数的影响因素,以期为病人尽可能的规避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肺结节外科手术的时间及住院天数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2022年7月在绍兴市上虞区中医医院行VATS手术的患者158例,其中未使用任何定位技术的VATS手术患者56例,称为未定位组(未定位组,n=56);使用了 CT引导下弹簧圈定位技术的VATS手术患者102例,称为定位组(Bafilomycin A1浓度定位组,n=102)。先进行定位组与未定位组之间的组间分析,再对定位组组内各个影响因素对并发症以及外科手术时间和手术后住院天数的影响进行组内分析。采用SPSS 23.0统计分析软件。首先采用Shapiro-Wilk法对数值变量进行正态性检验。对于正态资料采用studentt检验,对于非正态的数值变量,采用Mann-WhitneyU检验,对于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在进行关联分析时,首先对变量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于其中P值小于0.05者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Populus microbiome学意义。单因素OR值(crude OR)为粗略OR;多因素OR值(crude OR)为校正OR。OR值大于1为危险因素,OR值小于1为保护因素。结果 组间分析中: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患者年龄、性别等)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外科手术中出血量、外科手术后病人的住院天数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定位组组内分析中:单因素分析中穿刺时间(OR=1.07,P=0.04)、肺气肿(OR=3.87,P=0.03)、患者体位(OR=8.00,P<0.01),穿刺进针次数(OR=1.23,P=0.03)及穿刺进针深度(ORPLX3397研究购买=1.22,P<0.01)与弹簧圈定位术后发生气胸相关;患者年龄(OR=0.93,P=0.02)、穿刺时间(OR=1.14,P<0.01)、定位结节数目(OR=3.73,P<0.01)、穿刺进针次数(OR=1.36,P<0.01)及穿刺进针深度(OR=1.16,P=0.02)与定位术后肺内出血相关;弹簧圈尾端距离胸膜距离(β=2.64,P=0.03)、肺气肿(β=58.57,P<0.01)、患者体位(β=-25.91,P=0.03)、穿刺进针次数(β=-4.06,P=0.04)及穿刺进针深度(β=4.01,P<0.01)与外科手术时间相关;患者年龄(β=0.06,P<0.01)、肺结节范围内是否有血管(β=1.37,P=0.01)、肺气肿(β=2.04,P<0.01)、穿刺进针深度(β=0.14,P<0.01)与外科手术后住院天数相关。最后行二元Logistic多因素分析穿刺进针深度(OR=1.23,P<0.01)及患者体位(OR=24.66,P<0.01)为微弹簧圈定位术后发生气胸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年龄(OR=0.91,P=0.02)、穿刺时间(OR=1.19,P=0.02)以及穿刺进针深度(OR=1.26,P<0.01)为微弹簧圈定位术后肺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肺气肿(β=46.05,P<0.01)、患者体位(β=-25.91,P=0.02)及弹簧圈尾端距离胸膜距离(β=2.36,P=0.04)为外科手术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年龄(β=0.04,P=0.04)、肺结节范围内是否有血管(β=1.20,P=0.02)及肺气肿(β=1.28,P=0.04)为外科手术后住院天数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定位组较未定位组能够减少外科手术中的出血以及减少外科手术后的住院天数。定位时穿刺针进的越深则气胸风险越大,患者侧卧位的气胸风险明显高于仰卧位。穿刺时间越长、穿刺进针越深则肺内出血风险越大。患者有肺气肿病史、定位时患者俯卧位以及弹簧圈尾端离胸膜距离越大则外科手术时间越长。患者年龄越大、肺结节范围内有血管及患者有肺气肿病史则外科手术后住院天数越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