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探讨督灸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的疗效观察

目的:本研究比较督灸联合西药艾司唑仑与单纯艾司唑仑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的疗效差异,并通过观察两组血清皮质醇(Cortisol,CORT)含量的变化,基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The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HPA or HTPA axis)探讨督灸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7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心肾不交型失眠患Z-IETD-FMK NMR者使用随机小程序按1:1比例分为对照组(艾司唑仑组)和治疗组(督灸联合艾司唑仑组),每组37例,在试验过程中两组各脱落1例,最终纳入72例。两组都进行睡眠卫生教育。对照组患者睡前口服1mg艾司唑仑片,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督灸治疗。本研究中督灸疗法是先在督脉上及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均匀撒上用交泰丸组方制成的督灸药粉,再铺上桑皮纸后放置灸盒,灸盒中铺放约3cm厚的姜末,最后沿督脉放上艾绒后点燃施灸,每隔3天治疗1次,1周治疗2次,单次时长约60min。两组均以2周/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通过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ittsbuigh sleep Canagliflozin化学结构quality index,PSQI)各项分值及总分、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The insomnia severity severity index,ISI)评分和临床总有效率,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综合评价督灸联合艾司唑仑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同时检测血清CORT水平,探讨督灸疗法的可能作用机制。结果:1.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PSQI评分,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各因子评分、总分与治疗前相比均具有Vascular graft infection显著差异(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均有效。组间比较,治疗组在睡眠质量、睡眠时间、日间功能障碍因子及PSQI总分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联合疗法在提高睡眠质量、延长睡眠时间、改善日间功能方面优于单纯口服艾司唑仑治疗。对入睡时间、睡眠障碍、睡眠效率因子相比,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表示两组在该睡眠方面改善程度上疗效相当。3.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ISI评分,总分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IS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治疗有效。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的ISI总分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联合疗法更能改善患者的睡眠状况、生活质量以及负面情绪。4.血清皮质醇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清CORT水平,治疗前两组水平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CORT水平均较前降低(P<0.05),但督灸联合艾司唑仑治疗相比艾司唑仑治疗更能降低CORT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督灸可能通过调节HPA轴功能发挥治疗失眠的作用。5.临床总疗效比较:督灸联合艾司唑仑组临床总有效率(94.4%)高于艾司唑仑组(8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评价:本试验过程中,对照组出现1例轻度不良反应,表现为头晕,自行缓解,治疗组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1.督灸联合艾司唑仑疗法可显著提高心肾不交型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延长睡眠时间、提高改善日间功能、改善不良情绪等,进一步提高临床有效率。2.督灸联合艾司唑仑可能通过调节HPA轴功能,降低血清CORT水平,改善机体过度觉醒状态,发挥改善睡眠和日间精力不足的作用。3.督灸疗法安全性较好。

口服大黄酸超分子纳米粒的制备与表征及其巨噬细胞靶向性能研究

目的:制备可口服递送的大黄酸超分子纳米粒(CP-FA-RH NPs),并对其巨噬细胞靶向性能进行探究。方法:基于主客体结合和静电相互作用力,制备CP-FA-RH NPs。以平均粒径、Zeta电位、外观形态和X射线衍射光谱等指标评SB203580抑制剂价其成功制备,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CP-FA-RH NPs中RH的包封率和载药量。此外,通过显微成像对FA-RH NPs的靶向性能进行可视化研究。结果:本研究制得的CP-FA-RH NPs的平均粒径为220.53±2.13 nm, Zeta电位为20.6±1.8 mV,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75.8%和5.1%;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粒子呈现大小均一的圆球状;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可视化图像表明trypanosomatid infection,FA-RH NPs对巨噬细胞靶向性能良好。结论:CP-FAselleckchem Elexacaftor-RH NPs被成功制备,且对巨噬细胞具有良好的靶向作用,是一种潜在的可有效改善药物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精准靶向巨噬细胞的新型纳米制剂。

口服大黄酸超分子纳米粒的制备与表征及其巨噬细胞靶向性能研究

目的:制备可口服递送的大黄酸超分子纳米粒(CP-FA-RH NPs),并对其巨噬细胞靶向性能进行探究。方法:基于主客体结合和静电相互作用力,制备CP-FA-RH NPs。以平均粒径、Zeta电位、外观形态和X射线衍射光谱等指标评SB203580抑制剂价其成功制备,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CP-FA-RH NPs中RH的包封率和载药量。此外,通过显微成像对FA-RH NPs的靶向性能进行可视化研究。结果:本研究制得的CP-FA-RH NPs的平均粒径为220.53±2.13 nm, Zeta电位为20.6±1.8 mV,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75.8%和5.1%;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粒子呈现大小均一的圆球状;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可视化图像表明trypanosomatid infection,FA-RH NPs对巨噬细胞靶向性能良好。结论:CP-FAselleckchem Elexacaftor-RH NPs被成功制备,且对巨噬细胞具有良好的靶向作用,是一种潜在的可有效改善药物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精准靶向巨噬细胞的新型纳米制剂。

miR-155/瘦素受体/AMPK轴在结核菌素诱导破骨细胞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

背景:破骨细胞异常活化在脊柱结核骨质破坏中起重要作用。在骨质疏松发病过程中,敲低miR-155通过增加瘦素受体的表达来激活磷酸腺苷依赖的蛋白激酶(AMP-hepatitis virusdependent protein kinase,AMPK),进而抑制破骨细胞分化及骨吸收。但miR-155/瘦素受体/AMPK轴在脊柱结核骨质破坏中的作用尚不清楚。目的:研究miR-155/瘦素受体/AMPK轴在结核菌素诱导破骨细胞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培养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用不同浓度(1.0,2.5,5.0,10.0 IU/mL)结核菌素处理,转染阴性对照序列或miR-GSK J4化学结构155抑制物、阴性对照siRNA序列或瘦素受体siRNA序列。采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检测破骨细胞数量,荧光定量PCR检测miR-155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瘦素受体、p-AMPK蛋白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验证miR-155靶向瘦素受体。结果与结论:(1)与对照组比较,2.5,5.0,10.0 IU/mL结核菌素组破骨细胞数量、miR-155 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加,瘦素受体LY294002生产商、p-AMPK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 <0.05);(2)与阴性对照+5.0 IU/mL结核菌素组比较,miR-155抑制物+5.0 IU/mL结核菌素组破骨细胞数量、miR-155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瘦素受体、p-AMPK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 <0.05);(3)与阴性对照组比较,miR-155抑制物组瘦素受体野生型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荧光活力增加,miR-155模拟物组瘦素受体野生型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荧光活力降低(P <0.05);(4)与阴性对照siRNA+miR-155抑制物+5.0 IU/mL结核菌素组比较,瘦素受体siRNA+miR-155抑制物+5.0 IU/mL结核菌素组miR-155 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P> 0.05),破骨细胞数量明显增加,瘦素受体、p-AMPK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 <0.05);(5)结果表明,结核菌素通过增加miR-155表达抑制下游瘦素受体表达及AMPK激活,进而诱导破骨细胞形成。

1-甲基-L-色氨酸诱导的艾草内生真菌Diaporthe sp. AC1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单菌株多化合物(One Strain-Many Compounds,OSMAC)策略主要是通过改变培养基成分、培养条件、与其他菌株共培养、添加酶抑制剂或其他外源物质等方法,调节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从而获得更多的新型活性代谢产物。本研究选择艾草内生真菌Diaporthe sp.AC1为研究对象,在培养基中分别添加5-羟基色氨酸(5-HTP)、1-甲基-L-色氨酸(1-MT)和色胺(Tryptamine)进行培养,筛选最佳诱导剂,并对其诱导下Diaporthe sp.AC1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活性研究。为发现结构新颖的活性天然产物、寻找药物先导化合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1)在培养基中分别添加5-羟基色氨酸、1-甲基-L-色氨酸和色胺对艾草内生真菌Diaporthe sp.AC1进行发酵培养,通过管蝶法测定发酵粗提物对五种病原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增生李斯特菌、肠炎沙门氏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infectious spondylodiscitis菌)和五种病原真菌(禾谷镰刀菌、串珠镰刀菌、灰葡萄孢菌、大丽轮枝菌、白色念珠菌)的抑菌活性,通过MTT法测定发酵粗提物对五种肿瘤细胞(人肝癌细胞Huh-7、人宫颈癌细胞Hela、人结直肠腺癌细胞HCT-15、人肺癌细胞A549、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细胞毒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Diaporthe sp.AC1在1-甲基-L-色氨酸诱导下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较好抑细菌活性和肿瘤细胞毒性。(2)对1-甲基-L-色氨酸的诱导条件进行优化,测定不同诱导条件下发酵粗提物的抑菌活性及肿瘤细胞毒性。结果表明1-甲基-L-色氨酸的最佳添加时间为接种前添加,最佳添加浓度为0.25 m M。在该条件下进行Diaporthe sp.AC1的大规模发酵,用乙酸乙酯萃取发酵液,经过减压蒸发浓缩最终制得约12 g发酵粗提物。(3)通过硅胶柱层析、C18反相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等方法对发酵粗提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波谱(NMR)、高分辨质谱(HR-MS)进行鉴定,最终鉴定得到9个单体化合物:5-(2-oxo-2H-pyran-6-yl)pentane-2,3-dione(1)、methyl(2-(1-methyl-1H-indol-3-yl)ethyl)succinate(2)、fusariumindole D(3)、N-methyl tryptophol(4)、3-(2-acetoxyethyl)-1-methylindole(5)、N-methyl-3a-hydroxyfuroindoline(6)、3,5-dimethyl-8-methoxy-3,4-dihydroisocoumarin(7)、p-hydroxyphenethyl alcohol(8)、3-phe-nylpyrazin-2(1H)-one(9)。(4)通过获悉更多微量稀释法测定化合物对五种病原细菌和五种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采用MTT法测定化合物对五种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性。结果表明,新化合物1对禾谷镰刀菌的MIC值为128μg/m L,在512μg/m L的反应浓度下对单核增生李斯特菌的抑制率在90%以上,对五种肿瘤细胞也具有较明显的细胞毒性,IC_(50)值在12.26~52.52μM之间;化RAD001试剂合物4对病原细菌、病原真菌和肿瘤细胞也表现出相对较好的抑制作用,对串珠镰刀菌、禾谷镰刀菌、灰葡萄孢菌的MIC值为128μg/m L,在512μg/m L的反应浓度下对五种病原细菌的抑制率均在80%以上,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的IC_(50)值为29.74μM;化合物9在512μg/m L时对五种病原细菌表现出明显的抑制活性,抑制率均在90%以上,对病原真菌和肿瘤细胞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他化合物对供试病原菌和肿瘤细胞也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

汉族人群Toll样受体3基因启动子区rs128912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白内障的关系

目的:分析汉族人群Toll样受体3(TLR3)基因启动子区rs128912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白内障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0获悉更多6/2021-06我院收治的白内障患者263例作为研究组,晶状体脱位患者1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两组患者晶状体前囊膜组织中TLR3蛋白表达情况,采用直接测序法分析TLR3基因启动子区rs128912位点多态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法检测不同基因型患者外周血TLShort-term antibioticR3 mRNA表达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前囊膜组织中TLR3蛋白相对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TLR3基因启动子区rs128912位点基因型(AA、AT、TT)频率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且两组患者间TLR3基因启动子区rs128912位点基因型(AA、AT、TT)频率和等位基因(A、T)频率均有差异(P<0.05)。研究组中TT基因型患者外周血TLR3 mRNA相对表达水平均高于AA和AT基因型患者(P<0.05)。结论:白内障患者晶状体前囊膜组织中TLR3蛋寻找更多白表达明显上调,且TLR3基因启动子区rs128912位点多态性与汉族人群白内障易感性有关,携带TT基因型者更易发生白内障。

基于fNIRS观察针药并用治疗首发轻中度抑郁障碍的脑效应

目的 观察针PS-341药并用治疗首发轻中度抑郁症的抑郁症状及脑神经活动的影响。方法 将60例首发轻中度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予以针刺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对照组予以假针刺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变Ubiquitin-mediated proteolysis化,并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unctionalnear-infraredspectroscopy, fNIRS)比较两组任务态下各脑区激活程度(β值)。结果 两组治疗后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双侧额极前额叶区的β值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双侧额极前额叶、左背外侧前额叶β值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CP-456773化学结构治疗后右侧额叶β值与HAMD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 针刺联合艾司西酞普兰可改善首发抑郁患者抑郁症状,其机制可能与激活双侧额极前额叶、左侧背外侧前额叶有关。

谷氨酸棒杆菌细胞表面自组装蛋白支架系统的构建及应用

以酶为核心的生物催化技术是绿色生物制造的关键领域,广泛应用于多种精细化工产品的合成。利用廉价生物质资源为原料合成高附加值产品是实现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以往的生物催化方式并不能在多样化的生物质原料应用中同时满足生物再生性以及生物相容性。近年来,基于微生物细胞表面自组装蛋白质支架系统的新型生物催化方式得到了广泛关注并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因此,选择兼具食品安全和工业鲁棒属性的微生物,作为开展表面自组装蛋白质支架系统研究的底盘细胞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研究以建立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ATCC 13032细胞表面自组装蛋白支架系统为目标,采用计算生物学和合成生物学相结合的策略,以两对可基因编码的彼此正交的谍蛋白反应对(Spy Catcher/Spy Tag)和探蛋白反应对(Snoop Catcher/Snoop Tag)为主要支架元件,最终构建了13种新型C.glutamicum细胞表面自组装蛋白质支架系统,并进一步验证其在不同的生物转化体系中的可操作性和应用能力。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C.glutamicum细胞外膜的霉菌酸层,利用能够发生正交共价组装的谍化学反应对(Spy Catcher/Spy Tag),在C.glutamicum细胞表面开发由谍捕手结构域(Spy Catcher)组成的单种类蛋白质支架介导的自组装系统。通过锚定基序的适配性筛选,鉴定了5种不同锚定基序(Por B、Por C、Por H、Ncgl1337和Pgs A)对构建含有单一Spy Catcher结构域蛋白支架的影响,同时综合应用免疫细胞染色技术(IF)、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CLSM)、流式细胞术(FACS)以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技术,获得了具备在细胞外膜展示Spy Catcher结构域能更多力的3种锚定基序(Por B、Por C和Ncgl1337),并以绿色荧光探针(egfp-Spy Tag)作为模型蛋白考察细胞表面不同支架间的组装效率差异,结果表明以Por B为锚定基序的单位细胞表面荧光强度分别是Por C和Ncgl1337的1.2和1.3倍。在此基础上,考察了上述3种内源性霉菌anatomical pathology酸层蛋白的锚定位点通量变化对于构建该系统自组装效率的影响,构建了7株不同敲除组合的内源性霉菌酸层蛋白缺失的工程菌株,结果表明7种工程菌株的生长以及细胞形态受影响较小,但基因的敲除会造成Spy Catcher结构域蛋白支架的组装效率下降10%以上。因此,通过系统的锚定蛋白筛选以及细胞膜工程,成功开发了3种不同的Spy Catcher结构域组成的自组装蛋白支架系统。(2)为实现两酶催化体系在细胞表面可控组装,利用蛋白质结构模拟方法,在Spy Catcher/Spy Tag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探化学反应对Snoop Catcher/Snoop Tag,成功在C.glutamicum细胞表面开发出多价态的Spy Catcher/Snoop Catcher共展示蛋白质支架系统。首先,基于常用的(GGGGS)_3接头序列构建Spy Catcher和Snoop Catcher结构域的数量为1:1的嵌合共展示支架,再次筛选适用于构建共展示蛋白支架的锚定基序,发现锚定基序Por B和Por C能够具备展示嵌合支架的能力,但嵌合支架中的Spy Catcher结构域的功能正常,而Snoop Catcher结构域的功能失活。随后运用蛋白质结构预测工具Apha Fold2-monomer模拟嵌合蛋白支架结构,揭示出接头序列(GGGGS)_3是造成嵌合蛋白支架的共展示功能失活的关键原因。紧接着通过理性设计将接头序列更换为ɑ-Helix,同时结合Alpha Fold2-multimer蛋白复合物模拟技术以及实验功能验证,获得了2种具有不同展示能力的嵌合蛋白支架。在此基础上,通过调整Spy Catcher和Snoop Catcher结构域的比例以及顺序,设计了具有可控化学计量的共展示蛋白支架,两种功能酶在共展示蛋白支架上的组装比例可达到1:1~1:3。(3)为实现单酶催化体系在细胞表面的高载量组装,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设计含有不同数量(1~6)Spy Catcher结构域的长串联重复序列,在C.glutamicum细胞表面开发出定向组装单种类酶的高载量蛋白支架。定量结果研究发现,含有4个重复Spy Catcher结构域的蛋白支架在量效关系上效率最高,单位细胞绿色荧光探针的结合量是单个Spy Catcher结构域的1.8倍。随后,基于位点特异性重组酶Bxb1构建了“one input-two States”的双功能的逻辑门电路,分别实现State A和State B电路的两种表达方式独立运行。为进一步解决Bxb1渗透表达问题,精细调控基因表达电路,组合优化了Ssr A降解标签及核糖体结合位点(RBS)序列,使得State A电路的fold change达到29.7倍,State B电路的Fold change达到20.3倍。(4)基于不同的蛋白支架类型,结合两种不同的生物质资源为出发原料,设计生产两种不同功能糖的自组装蛋白支架系统的场景化应用,分别实现从麦芽糊精制备海藻糖的稳定性生产,以及从糖蜜到异麦芽酮糖的低价高效的可循环制备。首先,基于共展示支架,设计了双酶法生产海藻糖,经过转化条件优化,在10个独立批次的转化验证中,海藻糖的转化率一直稳定维持在69.9%-71.0%左右,相较于游离酶催化,生产稳定性大幅度提高。此外,在5 L发酵罐转化放大实验中,海藻糖的产率达到71.8%,海藻糖的质量浓度达到215.4 g/L,时空产率为14.36 g/L/h。随后,针对异麦芽酮糖的生产,首先基于酶工程强化蔗糖异构酶的工业属性,理性设计改造获得了稳定性提高的双酶突变体Pd SIV280L/S499F,突变体Pd SIV280L/SLorlatinib供应商499F的T_m值升高3.6℃。最后将突变体用于高载量的蛋白支架自组装催化系统中,并以50%(v/v)的糖蜜为出发原料,单批次催化可获得178.5 g/L的异麦芽酮糖,转化率达到87.3%,并可同步实现10批次的稳定性生产。

MSN@Ce6@MnO_2-CS/Ag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协同抗菌性能的研究

背景:细菌感染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伤口感染引起的各种并发症可能会危及生命。随着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增加,很多学者研究的目光转向抗菌纳米材料,但现存的纳米材料普遍存在稳定性差、水溶性低、生物相容性低、制备成本高和毒性高等缺点。近年来,将光能转化为热能或产生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而产生细菌杀伤作用的光疗,凭借其性能优异、组织穿透能力强、副作用小等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目的:本研究将二氢卟吩e6(Chlorine e6,Ce6)、二氧化锰(Mn O_2)纳米片和壳聚糖(Chitosan,CS)结合的纳米银(Nano Silver,Ag NPs)搭载在介孔二氧化硅(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MSN)表面,获得MSN@Ce6@Mn O_2-CS/Ag(MCMAPD0325901体外)纳米架构,协同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光热治疗(Photothermal therapy,PVE-822体内实验剂量TT)和Ag NPs的作用,用于抗菌治疗。此外,结合水凝胶形成抗菌敷料,可用于临床上治疗皮肤伤口感染问题,为临床上伤口慢性感染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方案。方法:1)通过模板法合成MSN并将MSN氨基化,通过酰胺缩合反应将活化的Ce6接枝到MSN表面,得到MC,超声条件下在其表面原位还原合成Mn O_2,得到MSN@Ce6@Mn O_2(MCM),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将其与CS结合的Ag NPs连接起来,得到MCMA。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研究材料形貌,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er,FTIR)表征表面官能团,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表征其元素组成,利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Ultraviolet-visible spectrophotometer,UV-vis)、荧光可见光分光光度计评估光吸收特性和荧光特性;2)CCK8检测MCMA对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的细胞毒性实验,溶血实验验证其溶血毒性;3)将Ce6和细菌共培养,确定PDT作用的最佳照射时间;4)用808 nm激光确定纳米复合体系的光热来源及光热特性;5)通过细菌涂板实验以及生物膜清除实验来检测MCMA的抗菌性能和清除生物膜的能力;6)通过Zeta电位、ROS产生、类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特性、光照效应、氧化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的作用探究其抗菌机制;7)在上述的基础上,将MCMA以敷料的形式呈现以作用于体内。通过急性毒性动物实验验证其体内生物安全性,通过小鼠伤口感染模型验证敷料的抗菌性能。结果:UV-vis显示MC在410 nm和660 nm处可见吸收峰,证明Ce6成功接枝到MSN上,MCM的光谱在300-400 nm出现新的吸收峰,证明Mn O_2包覆成功。MCM能谱仪(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er,EDS)结果进一步证明Mn O_2包覆成功。FTIR结果显示各个中间产物均呈现特征官能团对应的峰表明MCMA合成成功。XPS显示MCMA含有C、O、N、Si、Mn和Ag元素,证明MCMA合成成功。荧光图谱显示Ce6、MC、MCM、MCMA同时在660 nm出现了吸收峰,证明合成的MCMA仍具有Ce6的光动力特性。TEM图像表明MCMA为不规则形状,粒径均匀,无明显团聚,表面带正电荷(+16.49 m V),大小约321 nm。溶血实验、CCK8检测以及体内毒性实验表明,该纳米治疗体系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抗菌实验结果表明,MSN、MC、MCM、MCMA同样处理条件下抗菌率依次增加,最终获得的MCMA具有最佳的抗菌能力。MCMA在浓度为250μg/m L时,同时经过808 nm和660 nm激光照射后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与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res)的抗菌率分别达到100%和99.6%,对生物膜形成分别达到58%、55.8%的清除率。其具有优良抗菌性能的主要原因,包括表面正电荷、诱导ROS产生、类POD特性、氧Biochemistry and Proteomic Services化GSH和高温作用等。体内抗菌结果显示在小鼠感染模型上给药的第7天MCMA+808 nm+660 nm组感染创面愈合最好,组织切片显示该组胶原纤维生成最多。结论:本研究利用光热材料Mn O_2集成光敏剂以及金属纳米材料的方法,成功合成了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PDT/PTT/CDT协同抗菌效应的复合纳米材料,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华中樱叶绿体基因组特征与分子标记

【目的】组装华中樱叶绿体基因组并进行序列特征分析和分子标记初步鉴定。【方法】分别应用SPAdes、prodigal v2.6.3、hmmer v3.1b2及aragorn v1.2.38软件进行华中樱叶绿体基因组组装、基因编码区注释、r RNA和t RNA预测。应用OGDRAW软件进行叶绿体基因组图谱绘制。运用DNAMAN软件对26个樱亚属物种和华中樱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进行多重比对,人工检索华中樱特有的SNP和InDel位点。应用Codon W1.4.2和EMBOSS的cusp软件分析叶绿体基因组中基因的相对同义密码子使用度。【结果】华中樱叶绿体基因组大小为158 019 bp,其中小单拷贝区(Small single copy,SSC)、大单拷贝区(Large single copy,LSC)和反向重复区(Inverted repeat,IR)大小分别为19 247、85 910和52 862 bp,总GC含量为36.7%。华中樱叶绿体基因组共编码130个基因,包括8个核糖体RNA基因、37个转运RNA基因以及85个蛋白编码基因。序列中有SSR位点240个,其中单核苷酸重复位点153个,二核苷酸重复位点12个,三核苷酸重复位点63个,四核苷酸重复位点11个,六核苷酸重复位点1个。通过与另外26种樱亚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序列进行多重比对,鉴定了华中樱潜在的种特异性SNP位点29个,InDel标记8个。对密码子进行统计可知,该物种的66种密码子编码了21种氨基酸,其中RSCU> 1的密码子共有32个,有29个以A/U结尾,这些密码子结尾具有A/U偏好性。【结论】华中樱叶绿体基因组是典型的环状四分寻找更多tissue-based biomarker结构,其与其他蔷薇科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大小相近。挖掘了一批SSR、SNP和InDel标记,可为华中樱谱系地理学、群体遗传学和种间杂种鉴确认细节定等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