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ADC值联合PSA定量鉴别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联合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定量鉴别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12月北京市房山区第一医院收治的135例前列腺病变患者,根据临床观察及病理学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腺体增生组(32例)、间质增生组(30例)、前列腺炎组(35例)、前列腺癌组(38例);另外选取同期36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纳入对象均进行常规MRI、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检查,检测PSA值,以临床观察及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单独磁共振、磁共振联合PSA对各种前列腺病变AZD2281抑制剂的总检出率,比较几种病变类型ADC值、PSA值与MRI征象。结果:磁共振联合PSA各种前列腺病变的总检出率为95.56%,高于单独磁共振检查的8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五组间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腺体增生组与前列腺炎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其余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五组间的PSA值有显著差异,而且两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Botanical biorational insecticides.05)。前列腺各种良恶性病变的MRI征购买Naporafenib象各有不同,ADC图显示各异。结论:磁共振ADC值便于定量鉴别前列腺的各种良恶性病变,再加上PSA值,就可以更好地区分各种病变。

D3T靶向GPX4调节铁死亡参与小鼠脓毒症所致的肠屏障损伤

目的:通过观察3H-1,2-二硫醇-3-硫酮(D3T)预处理对脓毒症小鼠的肠道屏障损伤的影响,初步探讨铁死亡参与脓毒症所致的肠屏障损伤调节的可能机制,为临床脓毒症诊治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刺术(CLP)建立小鼠脓毒症模型,3H-1,2-二硫醇-3-硫酮(3H-1,2-dithiole-3-thione,D3T)间接诱导GPX4高表达。32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假手术给药组(Sham+D3T),脓毒症组(CLP),脓毒症给药组(CLP+D3T),每组各8只小鼠。给药组在实验前30分钟,腹腔注射D3T悬液(二甲基亚砜(DMSO)溶解,50mg/kg),假手术组及脓毒症组同时腹腔注射等剂量的DMSO+PBS,术后20小时观察小鼠生存情况,内眦静脉取血测定TNF-α、IL-6表达评估小鼠炎症水平;部分小肠组织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小肠组织的损伤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肠道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及铁死亡相关NSC125066价格蛋白GPX4、ACSL4及SLC7A11/x CT水平;在72小时生存率观察实验中,64只雄性C57BL/6J小鼠分组及处理同前,每组各16只小鼠,仅统计各组小鼠死亡情况,不作其他处理。结果:1.各组小鼠生存情况:CLP及CLP+D3T组小鼠术后12h开始出现精神萎靡,嗜睡,蜷缩,竖毛,少动,拒食或少食,眼角出现分泌物等症状,上述症状呈进行性加重趋势。而Sham组及D3T组下小鼠术后未出现明显脓毒症症状。在术后72小时生存率观察实验中,Sham及Sham+D3T组小鼠无死亡。CLP组小鼠死亡12只,存活率为33%(Chi-square=14.45,P<0.0001),而CLP+D3T组小鼠死亡5只,存活率较CLP组明显改善,为68%(Chi-square=4.657,P=0.0309)。2.各组小鼠小肠组织病理学变化:CLP术后20小时,Sham及Sham+D3T组小鼠小肠组织结构正常,显微镜下(200X)可见小肠上皮细胞正常排列,无水肿及炎症细胞浸润,绒毛完整丰富。CLP组小肠上皮紧密连接消失,局部炎症细胞浸润,小肠绒毛水肿,可见较多断裂,绒毛完整性消失,小肠Chiu’s评分显著升高(t=9.5,P<0.0001)。CLP+D3T组与CLP组比较,小肠上皮较为完整,绒毛结构尚可辨别,绒毛轻度水肿,部分断裂,较CLP组有明显改善,Chiu’s评分较CLP组相D-Lin-MC3-DMA使用方法比明显降低(t=3.674,P=0.0032)。3.各组小鼠血清炎症介质变化:与Sham组相比,CLP组血清TNF-α及IL-6水平明显升高(TNF-α,t=5.081,P=0.0071;IL-6,t=9.309,P<0.0001)。而CLP+D3T组较CLP组相比,血清TNF-α及IL-6水平有所下降(TNF-α,t=2.981,P=0.0407;IL-6,t=4.078,P=0.0011)。4.各组小鼠小肠组织肠道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变化:与Sham组相比,CLP组肠道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ZO-1表达水平明显降低(Occludin,t=11.73,P=0.0003;ZO-1,t=22.29,Pgenetic code<0.0001)。CLP+D3T组较CLP组相比,肠道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ZO-1表达水平升高(Occludin,t=46.24,P<0.0001;ZO-1,t=7.475,P=0.0017)。5.各组小鼠小肠组织铁死亡相关蛋白表达变化:CLP组GPX4和SLC7A11/x CT蛋白水平明显下降(GPX4,t=15.12,P=0.001;x CT,t=26.40,P<0.0001),ACSL4蛋白水平异常升高(t=7.192,P=0.002)。而CLP+D3T组较CLP组相比,GPX4及SLC7A11/x CT的表达水平有所升高(GPX4,t=31.57,P<0.0001;x CT,t=25.24,P<0.0001),ACSL4表达水平下降(t=6.966,P=0.0022)。结论:D3T通过发挥其抗脂质过氧化特性,减少了脓毒症小鼠炎症因子的释放,缓解炎症反应,减轻脓毒症所致的肠屏障损伤,从而发挥肠屏障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GPX4介导的铁死亡有关。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微栓子检出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微栓子信号(MES)检出的影响因素,以便为提高MES的预测效能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法选取2019-02-03-2022-01-04济源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行MES监测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2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颈动脉狭窄程度及MES检出情况等资料。根据MES检出情况将患者分为检出组(n=67)与未检出组(n=256),比较2组患者各参数,并采用多因素分析判断EMS阳性率与各因素分关系。结果 本研究的32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有67例(20.74%)检出MES。多因素二元loVorinostat体外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高血压史(OR=6.828,95%CI为2.974~15.675Shoulder infection)、平均血小板体积>正常值(OR=5.534,95%CI为3.032~10.10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正常值(OR=4.212,95%CI为2.886~6.149)、重度颈动脉狭窄(OR=7.668,95%CI为3.162~18.596)及完全/部分前循环梗死(OR=1.598,95%CI为1.112~2.297)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MES检出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MES检出率较高,微栓子检出率主要与高血压Immunology & Inflammation抑制剂、平均血小板体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颈动脉狭窄程度及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分型(OCSP)有关。

色氨酸代谢物抑制铁死亡促进肿瘤生长机制研究

铁死亡(ferroptosis)是近来人们新发现的一种依赖于铁离子的由脂质过氧化物积累所驱动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它不同于凋亡与坏死。铁死亡是否能发生取决于细胞内磷脂的过氧化及抗氧化系统之间的平衡,当细胞内抗氧化防御系统失衡后,细胞膜上的含长链不饱和脂肪酸的磷脂分子发生过氧化,膜完整性被破坏,进而破裂崩解导致细胞死亡。目前已知的可以抵抗铁死亡的途径主要有四条:GPX4-GSH途径,FSP1-CoQH2途径,DHODH-CoQH2途径和GCH1-BH4途径。在这四个经典铁死亡防御系统中,GPX4-GSH途径占据主导地位。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能将磷脂过氧化物(PL-OOH)还原为相应的醇(PL-OH)消除过氧化磷脂的毒性。还原型的谷胱甘肽(gGSK2118436lutathione,GSH)是GPX4的辅助因子,它由半胱氨酸、谷氨酸和甘氨酸组成,其中半胱氨selleckchem ABT-199酸是谷胱甘肽合成的限速前体。大多数肿瘤细胞通过system Xc-(SLC7A11和SLC3A2)摄入胱氨酸进而合成GSH,在胱氨酸缺乏的条件下细胞更易发生铁死亡。然而,某些肿瘤细胞在胱氨酸缺乏的情况下,会通过转硫途径(Transsulfuration pathway)将甲硫氨酸转化为半胱氨酸保护细胞免于铁死亡。已有研究表明,有些氨基酸,如谷氨酸或谷氨酰胺,可通过半胱氨酸相关途径调控铁死亡,但是其他的氨基酸能否以半胱氨酸非依赖的方式调控铁死亡还是鲜为人知的。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对23种氨基酸代谢物进行筛选发现色氨酸的两种代谢物血清素(serotonin,又被称为5-hydroxytryptamnne,5-HT)和3-羟基邻氨基苯甲酸(3-hydroxyanthranilic acid,3-HA)能保护肿瘤细胞免于铁死亡从而促进肿瘤生长,并且我们发现5-HT和3-HA并非通过传统的铁死亡抵抗通路调控铁死亡,而是作为捕获自由基的抗氧化剂(radical trapping antioxidants,RTA)来消除脂质过氧化,从而抑制铁死亡。色氨酸代谢有两条途径,血清素途径(serotonin pathway)和犬尿氨酸途径(kynurenine pathway)。在 serotonin pathway 中,单胺氧化酶 A(monoamine oxidase A,MAOA)通过降解5-HT消除其抑制铁死亡的作用,在细胞中敲除MAOA促进了 5-HT的积累,抑制肿瘤细胞发生铁死亡从而促进了肿瘤生长;在kynurenine pathway中,kynureninase(KYNU)催化3-HA的生成使肿瘤细胞抵抗铁死亡,而3-羟基邻氨基苯甲酸酯3,4-双加氧酶(3-hgeriatric medicineydroxyanthranilate 3,4-dioxygenase,HAAO)通过降解 3-HA 消除了其介导的铁死亡抵抗作用。此外,HAAO的表达水平与多种类型癌症患者的临床预后呈正相关。总之,我们的研究表明,色氨酸代谢物通过一种新的非经典的方式抵抗铁死亡的发生进而促进肿瘤生长,靶向这一途径将有望成为新的癌症治疗手段。

松杉灵芝多糖结构分析及对小鼠运动性疲劳的缓解作用

目的:研究松杉灵芝多糖的结构和单糖组成及对小鼠运动性疲劳的缓解作用。方法:采用沸水煎煮、热水浸提和乙醇醇沉提取松杉灵芝多糖,进一步分离纯化得到多糖纯品,采用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和HPLC对多糖的结构S63845小鼠和单糖组成进行分析;通过小鼠爬杆试验和负重游泳试验,分别测定爬杆时间和负重游泳时间,同时测定血清中肝糖原(HG)、肌糖原(MG)、血乳酸(BLA)、血尿素氮(BUN)、丙二醛(MDA)的含量和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结果:灵芝多糖表面凹凸不平呈瘤状物形态,其异头碳为β构象,进一步分析发现灵芝多糖是由甘露糖、木糖、葡萄糖、半乳糖组成的杂多糖,其中葡萄糖占比最大达到了55.01%。与正常喂养组(CK)相比,灵芝多糖低、中、高剂量组均显著延长了小鼠的爬杆时间和负重游泳时间(P <0.05),同时还显著增加了小鼠体内HG和MG的含量(P <0.05),并减少了Bbrain pathologiesLA、BUN、MDA的含量,此外,还显著增加了LDH和抗氧化酶(SOD、GSH-Px、CAT)的活性(P <0.05)。结论:灵芝多糖能够Taurine增加小鼠体内HG和MG的储备,降低机体内BLA和BUN水平,同时还可提高小鼠清除自由基和活性氧的能力,提高抗氧化酶活性进而降低了细胞的脂质过氧化,具有较好的抗疲劳能力,从而缓解运动性疲劳对机体造成损伤。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亚洲人群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发生率显著高于西方人群。近年来,以针对程序性死亡因子1(programmed cell death 1,PD-1)及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CH-223191th ligand 1,PD-L1)抗体药物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已成为晚期NSCLC临床治疗方案之一,开启肺癌免疫治疗新时代;然而既往研究报道EGFR突变型晚期NSCLC患者未能从免疫治疗单药中获益,不同EGFR突变型的患者对免疫治疗的响应也存在差异。最新临床研究ORIENT-31中期分析结果显示,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和抗血管生成药物显著改善了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的晚期NSCLC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为此类EGFR突变型患者提供了新的临床治疗策略。EGFR突变型肿瘤寻找更多组织微环境呈免疫抑制的状态,通过靶向肿瘤免疫抑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靶点,促进EGFR突变型肿瘤对免疫治疗的响应,获得增效的新免疫联合治疗策略,可以丰富EGFR突变型晚期NSCLC患者在靶向治疗耐药后的临床治疗选择,进一步改善此类患者的生存预后。该文就EGFR突变型晚期NSCLC免疫治疗的最新临床研究进展、不同EGFR突变型免疫治疗效果差异、EGFR突变型NStendon biologyCLC免疫联合治疗的增敏机制和潜在联合治疗方案进行综述。

基于数据挖掘总结刘建秋教授治疗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的用药规律

目的: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3.0)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刘建秋教授治疗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的核心方药及常用药对,总结刘建秋教授治BMN 673体内实验剂量疗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的临床经验,为辨证论治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提供有益指导。方法:收集原始数据:202 1年11月-2023年1月期间,就诊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建秋教授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的患者病历资料(性别、年龄、症状、四诊信息、方剂组成等)录入Excel中。数据预处理:将178位患者首诊原始数据进行规范化,经由Excel模版导至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运用频数统计、药物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对患者的基础信息,症状,舌脉,药物和组方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刘建秋教授治疗过敏性metastatic infection foci鼻炎-哮喘综合征的临证经验,用药规律和学术思想。结果:1.此次研究共纳入178例患者,其中女性患者128例,男性患者50例,分别占比71.91%与28.09%。患病人群年龄主要集中在29-55 岁。2.CARAS的主要症状为咳嗽、干咳、痰黄、痰白、喷嚏、鼻塞、目痒、耳痒、咽痒、春季严重、异味刺激后加重、大便秘结、心烦不寐等。舌质以淡红舌、淡白舌为主,舌苔以少苔、苔薄白为主。脉象中以滑脉、滑实脉为主。3.中医证型以风痰阻肺证最多,其次为痰热郁肺证、寒饮伏肺证、肺脾气虚证和肺肾两虚证。4.治疗药物主要为蝉蜕、苦杏仁、半夏、甘草、紫苏叶、牛蒡子、五味子、桔梗、麻黄根、麻黄等;药物功效以解表、补虚、化痰止咳平喘为主,兼以收涩、清热、平肝息风、理气等;药物四气以寒温为主,其次为平、凉、热;五味以甘辛为主,其次为苦、酸、咸;归经以肺、心、脾、肾为主;5.核心药对为“密麻黄、麻黄根”,“蝉蜕、密麻黄”,“蝉蜕、桔梗”,“半夏、麻黄根、密麻黄”。6.核心处方为:组方1:半夏,甘草,苦杏仁,桔梗,紫苏叶;组方2:苦杏仁,蝉蜕,蜜紫苑,款冬花,地龙;组方3:甘草,苦杏仁,黄芩,蝉蜕,知母。结论:1.刘建秋教授辨治CARAS,风痰阻肺证为主要证型,其次为痰热郁肺证、寒饮伏肺证、肺脾气虚证和肺肾两虚证。2.刘建秋教授治疗本病的高频用药为蝉蜕、苦杏仁、半夏、甘草、紫苏叶、牛蒡子、五味子、桔梗、麻黄根、麻黄;药物四气以寒温为主,其次为平、凉、热;五味以甘辛为主,其次为苦、酸、咸;药物归经主要为肺、心、脾经。通过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得出对药及角药共4对,核心组方3个。3.刘教授认为该病起始环节为禀赋不足,外风引动;病因HDAC抑制剂病机为枢机不利,痰浊阻肺;治则治法为肺鼻同治,顾护肺肾。

不同剂量氟康唑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真菌清除情况及基质金属蛋白酶-3、糖类抗原125、血小板计数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氟康唑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继发肺部真菌感获悉更多染对患者真菌清除情况、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糖类抗原125(CL13900溶解度CA125)及血小板计数(PLT)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收治的500例COPD继发肺部真菌感染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166例)、小剂量组(167例)及大剂量组(167例)。常规治疗组予以患者适当的抗生素、氧疗、化痰剂、支气管扩张剂及糖皮质激素等常规治疗措施;大剂量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氟康唑(0.2 g/次,2次/d),小剂量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氟康唑(0.2 g/次,1次/d),3组患者均治疗2周。比较治疗后3组患者真菌清除情况、Medicated assisted treatment临床症状好转时间及治疗前后血清相关因子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小、大剂量组患者真菌总清除率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临床症状好转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治疗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3组患者血清PLT水平均显著升高,且小、大剂量组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血清MMP-3、CA125、白细胞介素-12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均显著降低,且小、大剂量组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均P<0.05);治疗后小、大剂量组组间上述各项数据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与常规治疗相比,联合不同剂量氟康唑治疗COPD继发肺部真菌感染患者均可提高真菌总清除率和临床疗效,降低血清MMP-3、CA125水平,升高血清PLT水平,抑制炎症反应,且不同剂量无明显差异,因此建议应用小剂量氟康唑,以减轻不良反应。

壮骨健膝方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壮骨健Enzyme Inhibitors膝方对巨噬细胞经典活化型(M1)/替代活化型(M2)极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佛波酯诱导人单核白血病细胞分化为非活化巨噬细胞(M0),脂多糖刺激M0复制M1极化模型,将细胞分为空白组(M0+空白血清)、模型组(M1+空白血清)、抑制剂组(M1+NF-κB抑制剂+空白血清)、壮骨健膝方组(M1+含药血清)。干预24 h后,检测各组M1标志分子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MHC-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M2标志分子分化簇206、163、209(CD206、163、209)mRNA表达,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抗炎因子IL-4、IL-10水平及mRNA表达,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中节点蛋白核内NF-κBp65、NF-κBp50及NF-κB抑制蛋白α(IκBα)表达。结果:模型组M1标志分子、促炎因子及NF-κBp65、NF-κBp50蛋白均高于空白组(P<0.05),CD206、IL-4 mRNA及IκBα蛋白,IL-4水平均低于空白组(P<0.05);抑制剂及壮骨健膝方组M1标志分子、促炎因子及NF-κBp65、NF-κBp50蛋白均低于模型组(P<0.05),M2标志分子、抗炎因子及IκBα蛋白均高于模型组(P<0.05);壮骨健膝方组MHC-Ⅱ、购买SCH727965MCP-1 mRNA及促炎因子均低于抑制剂组(P<0.05),CD206、CD209、IL-10 mRNA及IL-4、IL-10水平均高于抑制剂组(P<0.05)。结论:壮骨健膝方可抑制脂多糖诱Empagliflozin导的巨噬细胞M1极化,促进M2极化,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细胞中NF-κB信号通路活性有关。

铁死亡相关蛋白参与应激诱导的脑损伤

目的:应激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应激源的刺激之后,通过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以及其他各个系统的共同参与以及共同调节,为了应对危险从而做出的全身性的综合反应。适当的应激反应可促使机体调节各个系统的代谢水平,増加各系统的内稳态能力,进而减少危险因素对机体造成的伤害,但是过度的应激反应可能会造成机体的损伤,从而影响机体正常的心理状态或生理功能。铁死亡是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之一,我团队前期研究表明束缚应激可导致多脑区的病理性损伤,但铁死亡在应激性脑损伤中是否发挥作用尚属未知。迄今为止的研究提示,应激可能会引起脑内铁稳态失去平衡。铁离子是生物体所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它参与机体内多种生物过程。2012年,布伦特·斯托克韦尔博士的实验室正式定义了铁死亡,是由铁依赖性的氧化损伤所引起的,区别于细胞凋亡、细胞自噬的新型细胞程序性死亡。铁死亡具有线粒体膜面积减少且嵴减少、细胞内铁含量增加、细胞内脂质ROS积累等特点。而线粒体的改变与胞内脂质ROS累积同样在应激性脑损伤中可以观察到,因而我们推测应激性脑损伤的发生过程中有铁死亡的参与,因此,本实验对铁死亡相关蛋白表达变化进行了系统观察研究,旨在探究应激状态下,铁死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的动态变化及作用机制,为应激性脑损伤机制研究提供科学学依据。方法:将30只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急性组、慢性组、对照组,每组10只。急性组小鼠每日束缚16 h,共3天;慢性组每日束缚6-8 h,共3周;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通过观察应激结束后小鼠旷场行为学改变、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在海马、下丘脑、皮层三个脑区的表达以及应激前后小鼠体重变化三个指标来评价应激模型是否成功建立;生化检测小鼠血清中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以及铁离子的含量;HE染色观察小鼠大脑海马、皮层、下丘脑三个脑区的常规病理学改变;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小鼠大脑海马、皮层、下丘脑三个脑区神经细胞尼氏体形态改变;透射电镜观察小鼠大脑海马脑区的超微结构改变;IHC染色观察小鼠大脑海马、皮层、下丘脑三个脑区铁死亡相关蛋白: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转铁蛋白受体(Transferrin receptor,TFR)、二价金属离子转运体(Divalentmetal-iontransporter-1,DMT1)、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olute Carrier Family7 Member 11,SLC7A1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的表达变化以及采用Aperio.Scan Scope.CS2全景扫描仪进行蛋白表达的半定量分析;Western-blot方法检测小鼠大脑海马、下丘脑三个脑区铁死亡相关蛋白TF、TFR、DMT1、SLC7A11、GPX4的表达;RT-qPCR检测小鼠海马组织中TF、DMT1、GPX4三个指标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处理及统计学分析:本实验中数据整理采用Excel 2016完成,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的生化检测血液中的谷胱甘肽、丙二醛、铁离子含量数据均用均值±标准误(mean±SEM)表示,各组均数的比较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用最小显著差法(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LSD)作两两比较;对海马、下丘脑、皮层三个脑区中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强度值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以上统计结果均以P<0.05为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果:1.体重变化与行为学实验结果:体重统计结果显示,急、慢性束缚组小鼠的最终体重低于初始体重,对照组小鼠最终体重高于初始体重。急、慢性束缚组小鼠体重下降幅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旷场实验结果显示急、慢性束缚组小鼠的总移动距离与中央区移动距离较对照组小鼠显著降低。急性组的中心区累计持续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慢性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2.生化检测结果:实验组小鼠海马与下丘脑中GSH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而MDA的含量则呈升高趋势。急、慢性束缚组小鼠血清中铁离子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3.HE染色结果:急性组小鼠海马部位的神经细胞明显水肿,齿状回与周围组织间隙增大,细胞轮廓不清晰,部分细胞固缩浓染,少量细胞内染色质缺失,染色变浅;皮层部分神经细胞水肿,胞浆红染的红色神经元数目较多,清晰的细胞核结构消失;下丘脑部分神经细胞轻度水肿、固缩。慢性组小鼠三个脑区均出现神经细胞轻度水肿,皮层出现少量红色神经元;对照组小鼠未见明显病理改变。4.甲苯胺蓝染色结果:甲苯胺蓝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三个脑区的神经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水肿,部分尼氏体结构消失,部分细胞出现固缩浓染的病理性改变。5.透射电镜结果:超微结构显示,三天组与三周组小鼠海马组织与对照组相比出现细胞内线粒体肿胀,同时伴有线粒体脊减少甚至消失、线粒体膜密度增加,部分线粒体外膜破裂或出现线粒体肿胀的病理改变。6.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6.1.海Roxadustat作用马、下丘脑、皮层三个脑区应激指标的免疫组化结果:急、慢性束缚组小鼠在包含海马、下丘脑、皮层三个脑区的切片中的阳性表达整体相较对照组明显升高。6.2.海马、下丘脑、皮层三个脑区铁死亡相关蛋白指标的免疫组化结果:6.2.1.TF在海马、下丘脑、皮层的表达情况:TF在小鼠大脑海马部位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急、慢性束缚组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下丘脑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急、慢性束缚组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大脑皮层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急性束缚组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慢性束缚组的表达水平未见明显差异。6.2.2.TFR在海马、下丘脑、皮层的表达情况:TFR在小鼠大脑海马与皮层两个脑区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急、慢性束缚组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下丘脑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急性束缚组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慢性束缚组的表达水平未见明显差异。6.2.3.DMT1在海马、下丘脑、皮层的表达情况:DMT1在小鼠大脑海马、皮层、下丘脑三个脑区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急、慢性束缚组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6.2.4 SLC7A11在海马、下丘脑、皮层的表达情况persistent infection:SLC7A11在小鼠大脑海马部位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急、慢性束缚组的表达水平未见明显差异;大脑皮层与下丘脑部位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急、慢性束缚组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6.2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valemetostat-ds-3201.html.5 GPX4在海马、下丘脑、皮层的表达情况:GPX4在小鼠大脑海马部位的免疫组化结果均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急、慢性束缚组的表达水平未见明显差异;大脑皮层与下丘脑部位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急、慢性束缚组的表达水平均可见显著下降。7.Western-Blot结果:7.1.TF在海马、下丘脑的表达情况:TF在小鼠大脑海马部位的WB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急、慢性束缚组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下丘脑部位的WB显示,慢性组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急性组与对照组的没有明显差异。7.2.TFR在海马、下丘脑的表达情况:TFR在小鼠大脑海马与下丘脑两个脑区的WB结果均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慢性组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急性组的表达水平未见明显差异。7.3.DMT1在海马、下丘脑的表达情况:DMT1在小鼠大脑海马WB结果显示,慢性组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急性组与对照组的没有明显差异;下丘脑的WB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急、慢性束缚组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7.4.SLC7A11在海马、下丘脑的表达情况:SLC7A11在小鼠大脑海马部位的WB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急、慢性束缚组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下丘脑部位的结果显示,慢性组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急性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7.5.GPX4在海马、下丘脑的表达情况:GPX4在小鼠大脑海马部位的WB结果均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急、慢性束缚组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下丘脑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慢性组的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急性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8.RT-qPCR结果:TF mRNA的表达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没有差异。三天组DMT1的mRNA表达增加,三周组与对照组没有差异。GPX4 mRNA三天组与三周组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本实验在成功建立C57BL/6小鼠束缚应激模型的基础上,分别探讨了海马、皮层、下丘脑的病理学改变及引发病理学改变的分子机制,得出以下结论:1.束缚应激小鼠体重减轻,行为学活动减弱,海马、下丘脑、皮层中糖皮质激素受体含量增高,提示应激模型建立成功。2.束缚应激组小鼠海马、下丘脑、皮层的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透射电镜结果显示,神经细胞病理性改变明显,表明应激可致神经细胞病理性损伤。3.束缚应激可致与铁死亡密切相关的氧化反应TF、TFR、DMT的mRNA与蛋白表达增高及抗氧化反应GPX4与SLC7A11的表达降低,提示铁死亡参与了应激诱导的神经细胞损伤。